分离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模版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67d00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f.png)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内容: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离定律的表述和适用条件;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分离定律的概念和表述;2. 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和意义;2. 掌握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概念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以及他提出的基本法则;2.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解释分离定律对孟德尔实验结果的解释。
二、分离定律的表述(10分钟)1. 介绍分离定律的基本表述:“在杂种后代中,每对纯合子基因组合的等位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再结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组合。
”2. 解释分离定律的含义和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的遗传交配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自行解答几个与分离定律相关的遗传问题,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2.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离定律推断家族成员的基因型。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帮助他们建立对遗传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巩固和拓展,使学生对分离定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985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4.png)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让学生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即根据实验现象,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的线索,总结出遗传的基本定律。
虽然为复习课,但一年前学习的新知识已经略显陌生,尤其是科学方法的体验与应用在高二阶段学生练习接触的极少,而高考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及得出结论又是考察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极佳载体。
所以本节课复习设计中,教师仍然采用了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复习的主线,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反复筛选的习题,进一步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再次领悟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本节内容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这节课是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这节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深入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遗传学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本章重点,更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内容。
所以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学情分析:①初步掌握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②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③在心理上具有独立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④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疲劳;⑤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不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②举例说明遗传学术语(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等位基因、相对性状、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
③书写遗传图解2.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回顾,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设计的过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课题 分离定律教案高三全册生物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课题 分离定律教案高三全册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c4cd0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56.png)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课题:15别离定律教学目的: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可以概述基因的别离规律,并分析其本质,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与遗传学相关的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遗传现象,领悟科学家在研究别离定律过程中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程序,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点:对别离现象的解释、别离规律的本质、对别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教学难点:别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环节一回忆知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研究别离定律的根底,请用遗传图解写出环节二学习新知通过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和孟德尔假设内容,进展试验现象的分析和验证。
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别离,且别离比接近3:1?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基因〕互相别离的假设。
阅读书中相关内容,找出根本观点。
在学生阅读根底上教师讲述孟德尔假设内容: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板书说明〕2、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3、在配子形成时,成对基因彼此别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学生初步学惯用遗传图解表示过程。
教师要求注意书写的标准。
F2代之所以出现性状别离是因为F1代是杂合子,等位基因别离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且比例为1:1。
但是孟德尔得出这一结论只是一种假设,那么该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孟德尔实验的合理性呢?孟德尔也正是用F1与纯合隐性类型杂交---测交。
投影出示正确的测交图解。
要求学生注意标准。
孟德尔实验统计的数据别离比也正是接近1:1。
从而验证了假说。
明确指出用测交检验一个个体的基因型。
环节三稳固进步如何鉴别一对性状的显隐性?怎样得知一个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如1高╳矮后代全是高茎2高茎╳高后代全是高茎:矮茎=3:1那么可推断: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你能写出杂交方式1和2亲代的基因型吗?【板书设计】一别离定律P高DD╳矮dd测交:高Dd╳ddF1高DdF1高Dd:矮ddF2DDDddd高1:矮1121高3:矮1【教学反思】学好别离定律是学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遗传病分析的根底,因此本部分的教学一定要扎实有效,不要急于求成。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edc277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a.png)
《分离定律》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生物教案-分离定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掌握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能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2.能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引入(10分钟):介绍遗传学中的概念:基因、等位基因等;提问:如何解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2.讲解(25分钟):1)分离定律的概念: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它们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分别地传递给子代,分离定律是指在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过程中,它们独立地分离并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2)实验方法:通过自交和回交实验,观察和分析代际间和亲代间基因型的转移和分离过程;3)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3.实验操作(30分钟):1)分组: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操作:实验组通过自交和回交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性状在后代中的分离状况,对照组通过没有回交和自交的普通群体观察和记录性状的分离情况;3)数据收集: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并进行结果分析。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2)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解释为什么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后代中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离;3)总结:即使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亲代中是杂合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也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离,每个性状的分离是独立的。
5.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提问:如果红豆的花色由红色基因(R)和白色基因(r)控制,红豆食品厂选取一批红豆种子繁殖,种子表皮颜色呈现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3:1,试推断这批种子是如何产生的?六、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2.了解学生的实验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3.评价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生物试讲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试讲分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bec3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0.png)
高中生物试讲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分离定律的原理。
3.理解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生物的遗传是通过基因来控制的。
那么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分离定律。
2.讲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是由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的。
简单来说,分离定律是指在杂种自交或杂种亲代后代中,同一对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互相对立的基因)分离并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样就保证了不同等位基因的分离传代,即实现了遗传的多样性。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可以选择通过蜜蜂或其他昆虫的杂交实验来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4.讨论分离定律的意义:让学生讨论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意义,并分析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传递的影响。
5.总结:回顾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简答题:什么是分离定律?它在遗传学中有什么作用?2.实验设计:假设你是一名遗传学家,你将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离定律?五、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
2.总结今天课堂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小结。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教学内容是否能清晰地传达给学生?2.实验演示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下节课如何继续深入拓展遗传学的知识?七、拓展阅读:1.了解孟德尔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2.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遗传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分离定律_教案模板
![分离定律_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33d0e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c.png)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掌握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和验证方法。
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并解决简单的遗传问题。
4. 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推导过程和验证方法。
难点:分离定律的应用和解决遗传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基因、性状、遗传因子等。
2.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离定律与遗传学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等。
2. 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阐述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
3. 介绍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如测交实验、自交实验等。
4. 通过实例讲解分离定律的应用,如杂交育种、遗传病诊断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分离定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讨论分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病的预防、育种技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分离定律与其他遗传学定律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推导过程和验证方法。
2. 强调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学习分离定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评估分离定律教学的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生物》2. 相关教学课件、练习题3. 遗传学实验视频、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高中生物笔记分离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笔记分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db218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e.png)
高中生物笔记分离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 理解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 能够通过例题演练和实验操作掌握分离定律的应用方法。
2. 情感态度:
-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验操作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分离定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教学PPT、教学实验设计;
3.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课堂。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
- 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出分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讲解:
- 讲解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 利用PPT、实例等方式深入讲解分离定律的应用场景和实验操作。
3. 实验操作:
- 安排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分离定律的应用;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实验操作的意义和方法。
4. 讨论与总结:
-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
- 总结分离定律的应用方法和意义,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五、作业布置:
-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
-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为下一节课教学提供改进建议; - 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别辅导和指导提供参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分离定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分离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3643e5c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d.png)
第1课时分离定律课标要求 1.说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图中①为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图中②为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除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出的源于必修2P20“知识链接”: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思考分析(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都进行了哪些交配类型?提示杂交、正反交、自交、测交。
(2)上述过程中包含哪些判断显隐性性状的方法?提示①一对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根据F1性状判断;②个体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中新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3)请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总结自交法有什么作用?提示通过自交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F1是否为杂合子。
(4)测交法有什么作用?提示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②测定F1的基因型。
③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根本目的)。
(5)性状分离发生在什么过程中?提示只发生在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
(6)F1在形成配子时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雌(或雄)配子,F1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之比也是1∶1吗?提示不是,一般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
(7)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的条件有①②③④⑤。
①F1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F2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当。
④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8)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否能否定融合遗传?提示能,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3.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实质、发生时间及适用范围(2)基因类概念辨析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
②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D;另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B。
分离定律复习总结课教学设计模版.doc
![分离定律复习总结课教学设计模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f10e6a6f111f18582d05a3e.png)
平陆中学2018-2019学年—生物—学科集体教研记录表平陆中学2018-2019学年—生物—学科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基因的分离定律一、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的应用4个知识内容;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分离定律是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分离定律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学习不够;2.对于一年前学习的新知识已经相当陌生;3.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4 •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三、课标要求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引导:1.请同学们概述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结合学生回答, 质疑:性状,相对性状等基木概念. 2.请同学们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合实验过程,讲述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并引导学牛就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图解,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这就是假说■■演绎方法中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这个环节。
过度:那么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自己组织语言冋昇福卜—①蝕传粉,②逆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征乔舟4 具有易于区分的③相对性状丄操作一豌豆花大,便于进行人工④甦传粉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上板展示:p(亲本)具有相对性状Fi(子一代)表现为显性性状F2(子二代)纯种高茎X纯种矮茎高茎自交高茎:矮茎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 : 1在老师引导下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的,怎样完成杂交呢?2.为什么子一代只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吗?3.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4.3:1怎么岀现的?真的只有4株豌豆吗?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短时间讨论。
高中《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154a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0.png)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家庭成员眼睛颜色遗传的案例,提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子女有的是单眼皮?”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基因、染色体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通过复习,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基因的分离定律。
5.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遗传知识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基因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遗传现象。
-例如:模拟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遗传规律。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例如:播放遗传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利用在线遗传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b7e9b0f242336c1fb95e67.png)
《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离定律的内容。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测交实验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测交,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
测交后,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验证了假说。
2.假说——演绎法读书指导教材,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3.得出结论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自交、测交。
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
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基因分离定律复习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7684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7.png)
基因分离定律复习教学设计引言: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描述了遗传物质(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表现和组合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及其应用,本文将针对基因分离定律进行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在遗传实验中的应用方法;3. 能够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4. 发展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概念解释: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遗传中,纯合子一代杂交后代将会产生一系列表现分离的性状;-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通过孟德尔豌豆实验简要回顾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原理。
2. 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实验- 单因素交叉实验:通过使用具有可观测性状差异的纯合子进行杂交,观察F1和F2代表现;- 双因素交叉实验:通过使用具有两个可观测性状差异的纯合子进行杂交,观察F1和F2代表现。
3. 应用基因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 探索基因型:通过观察表现型比例推断遗传物质在基因中的表现形式;- 解释杂交结果:通过基因型比例计算杂交结果的预期比例,并解释实际观察到的比例差异;- 预测后代表现:通过已知的亲本基因型和表现型,预测后代表现的可能情况。
4. 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设计杂交实验:学生根据给定的纯合子特征设计自己的杂交实验;- 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相应的图表展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出经典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案例或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3. 实验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的实验操作,培养其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加深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回顾孟德尔豌豆实验引起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兴趣;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向学生介绍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3. 实例解析:通过给出实例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基因分离定律;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的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 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加深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6.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或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
分离定律教案
![分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03397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2.png)
分离定律教案教案主题:分离定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能够正确运用分离定律进行代数式的展开和合并。
二、教学内容1.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分离定律的应用3.分离定律的例题解析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讲解一道实际问题,引出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小明家里有一块地,面积为8米乘以5米。
现在他想将这块地平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可以种不同的作物。
他应该如何使每部分的面积最大化?1.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分离定律是一个数学定理,它可以将一个乘法运算分离为两个因式的加法运算。
即:a*b = a*c + a*d = a*(c+d)。
2.分离定律的应用将分离定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其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例如:将小明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8*5 = 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两部分的长度和宽度。
根据分离定律可得:8*5 = a*(8-a) = 8a - a^2。
3.分离定律的例题解析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如何灵活应用分离定律解决代数式的展开和合并。
例如:问:展开并合并表达式 (x+y)*(x-y)。
解:根据分离定律可得:(x+y)*(x-y) = x*(x-y) + y*(x-y) = x*x - x*y + y*x - y*y = x^2 - y^2。
四、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离定律的应用。
例如:计算下列代数式的值:(3+2)*(3-2);(x+y)*(x-y)+2*(x-y)。
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和演算过程。
五、课堂总结总结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关于分离定律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离定律能否适用于其他数学领域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鼓励他们探索和思考更多相关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分离定律的掌握程度。
分离定律教案
![分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21c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4.png)
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含义。
2. 掌握分离定律的应用方法。
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需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材资料。
2. 教具:黑板、白板、马克笔、计算器等。
3. 学具:分离定律练习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复习1.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的含义,并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
2. 复习简单的代数式化简方法,为引入分离定律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分离定律1. 利用教材或案例,详细讲解分离定律的公式和具体应用方法。
2. 解释分离定律的意义和用途,让学生明白它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层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行。
2. 引导学生逐步解答问题,鼓励他们尝试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
3. 在解题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离定律的应用方法。
步骤四: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分离定律与其他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了解它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
2. 提供一些扩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展示分离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步骤五:总结与归纳1. 对分离定律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
2. 强调学生在其他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互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对他们的解答进行评分和评价。
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
五、拓展活动:推荐学生阅读与分离定律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互动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思路。
《分离定律》教案.docx
![《分离定律》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ff4cb9958f5f61fb7366679.png)
第一节分离定律、学习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与分离定律的解释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怀疑、批判、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讲解】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研究了 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都得出了 3: 1 ,可见这其中肯定有什么 规律存在。
【提问】为什么在子二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写出遗传图 解,并强调遗传图解中的符号书写。
)探讨一对 相对性状 的杂交实 验 分析相对性状和性状的概念。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 型。
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
展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单因子杂交实验(花色)P: F 2紫花705白花下2中的3: 1是 是巧合呢? 紫花X 白花I紫花i ×705224比例约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行人工杂交;成熟后 籽粒都留在豆荚中, 便于观察和计数;有 多个稳定的,易于区 别的性状。
学生看书,思考并回 答问题:3 : 1不是偶然的。
提高识图 能力,分析 判断能力对分离现 象的解释学生看课本,讨论回 答:① 性状是基因决定 的。
显性基因(A ) 控制显性性状,隐性 基因(a )控制隐性性 状,基因在体细胞中 成对存在。
② 配子形成时,成对 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孟德尔通过豌豆的遗传实验,对豌豆的遗 传现象进行了解释,他的解释正确吗?用 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提问】1、CC 能有几种类型的杂交?请大家写出三种组合的杂交遗传图解。
(请学生板演)2、大家判断一下,哪一种组合能验证分 离定律呢? 【解释】第1种子代都是紫花,无法判断;第2种 本身就是孟德尔的假设;第3种最好,根 据子代表现型比值是1 : 1,从而证明了Ii -豌豆杂交实验解释子1子'2盼F 配 F【总结概念】关于基因、性状的概念及关系基因性状入不同的配子。
分离定律复习教案(阜阳李洋).docx
![分离定律复习教案(阜阳李洋).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4fb3847284ac850ac024227.png)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轮复习教学设计阜阳市城郊中学李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理解“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3、正确书写遗传图解能力口标:通过对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冋顾,使学牛深入了解并常握科学对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过程情感目标:通过复习孟德尔发现的过程,明确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艰苦努力、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的结果【教学重点】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分离定律的现象解释及理解[教学琳占】1、'基因分离定律对的实质2、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859年,伟大著作《物种起源》岀版,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对进化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
但由于当吋科学水平的限制,他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达尔文急需遗传学为他提供解释和支持。
1佃当达尔文和很多其他科学家在孜孜以求的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这问题却己经有了答案。
答案刊登在1866年的《布隆博物学会会刊》上,是孟德尔对他自1859年所进行的8年科学育种实验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提出遗传因了的分离和门由组合的规律,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此后,生物学界乂有很多重要发现:魏斯曼预测了减数分裂过程并最终被证实、孟德尔工作被重新发现、萨顿预测“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至此,人们终于搞清楚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t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例1、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卜•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B )A. F2的表现型比为3 : 1完成练习,解释原因由“进化”问题引入,使学生理解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对《遗传与进化》模块具有整体的把握用问题引入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通过学B.Fl产生配子的比为1 : 1C.F2基因型的比为1 : 2 : 1D.测交后代比为1 : 1思考:为什么答案ACD不对呢?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什么基因彼此分离?2、在什么时期彼此分离?3、为什么会彼此分离?过渡:现在我们通过细胞遗传学和分了遗传学的研究,知道了分离定律就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陆中学2018-2019学年__生物__学科集体教研记录表
平陆中学2018-2019学年_生物_学科集体备课记录表
自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自己组织语言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上板展示:
在老师引导下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的,怎样完成杂交呢?
2.为什么子一代只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吗?
3.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4.3:1怎么出现的?真的只有4株豌豆吗?
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短时间讨论。
做出回答。
学生看书总结回答孟德尔的4点假说,将遗传因子换成基因。
学生黑板展示遗传图解。
学生看书,结合遗传图解,讨论回答: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演绎推理的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展示测交遗传图解: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教师点拨:根据假说,子一代可以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而隐性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隐性配子,结合后不能掩盖子一代配子的基因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反映出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
所以说测交实验可以验证假说。
依据假说内容,总结分离定律。
总结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一个同学展示一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教师点拨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另一个同学展示减数分裂:
老师将基因和染色体结合起来,讲述分离定律的实质:
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点拨,共同生成表格: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Aa=1∶1全为显性
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显性∶隐性=1∶1 aa×aa aa全为隐性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生成两种方法:
(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
若亲代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能是aa。
(2)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则亲代基因型
中必定含有一个a 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作出进一步判断。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生成: 后代显隐性关系 双亲类型 结合方式
显性∶隐性=3∶1 都是杂合子
Bb ×Bb →3B_∶1bb 显性∶隐性=1∶1 测交类型
Bb ×bb →1Bb ∶1bb
只有显性性状 至少一方为
显性纯合子
BB ×BB 或BB ×Bb 或BB ×bb 只有隐性性状
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 bb ×bb →b
b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生成:
1.用经典公式或分离比计算
(1)概率=某性状或基因型数总组合数
×100%。
(2)根据分离比计算:
3显性性状∶1隐性性状
AA 、aa 出现的概率各是1/4,Aa 出现的概率是1/2,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3/4,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1/4,
显性性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2/3。
2.根据配子概率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即可得出某一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表现型概率时,再将相同表现型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生成:
1.两种自交类型的解题技巧
(1)杂合子Aa 连续自交n 次,杂合子比例为(12
)n
,纯合子比例为1-(12
)n
,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n ]×1
2。
如图所示:
(2)杂合子Aa 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 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2n -1
2n +1,杂合子比例为
2
2n
+1。
如图所示:
2.两种自由交配类型的解题技巧
(1)杂合子Aa 连续自由交配n 次,杂合子比例为1
2,显性
纯合子比例为14,隐性纯合子比例为1
4。
(2)杂合子Aa 连续自由交配n 代,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n n +2,杂合子比例为2
n +2。
18.用基因型为Aa 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 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 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学生分析题目,运用上面所学原理,解答习题,老师点
拨
老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
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
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
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这可简记
成“无中生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
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
状为显性性状。
(4)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
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另一种假设,切不可只根
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
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八、教学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