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不会过时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后经恩格斯、列宁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越发的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于上世纪初经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介绍传入中国,中国终于迎来了光明。
最终于1921年7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正是毛泽东等人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所以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他是与时俱进的。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这又使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九十年代,又出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又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现在科学发展观又使中国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证明,这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不会过时。
马克思生平简介
马克思生平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
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
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
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
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
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这时,他还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
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
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
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
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
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
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在181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
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情况;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
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
文章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齐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时数:54 学分数: 3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西方哲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西欧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哲学自古以来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发展,以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交织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矛盾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教学目的通过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掌握西方哲学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哲学思维的整体眼光、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广泛形态的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先进思想,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宝贵的精华。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它对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的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够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科学世界观;第三,它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第四,它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上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2.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3.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4.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马克思生平简介
马克思生平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德国莱茵省美丽的小城特利尔, 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一卡尔·马克思的故乡。
1818 年 5 月 5 日 ,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他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 , 于中学毕业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 , 已经表达出他为整个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 年 10 月 ,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 , 次年 10 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期间 , 马克思除研究法学外 , 主要精力多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马克思参加了倾向进步的 " 青年黑格尔派 ", 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841 年 4 月 , 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 , 马克思于1842 年 1 月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 , 并在 10 月担任了编辑 , 使这份报纸日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 年 3 月 , 马克思退出报社编辑部。
1843 年 , 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 从此 , 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 年 10 月 , 马克思移居巴黎 , 参加工人运动 , 广泛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
他在与卢格合办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 , 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
1844 年 8 月 , 马克思与恩格斯 (1820-1895 )在巴黎相见, 两位伟人从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合作。
1845 年 1 月 ,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 2 月转到布鲁塞尔。
此时 , 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 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年 11 月至次年 5 月 , 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原因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有感就在新的千禧年前夕,世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举行了全球范围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活动。
这本身就是令人高兴而又令人感慨的事情,它饱含着举办者对全球人类千年命运的关切之情和宏大气魄。
但更加令人欣喜而又令人深思的是,被评出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十分敬仰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从公元纪世到现在才有两千年,马克思就被誉为刚刚过去的一千年之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足见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
况且,在最近的一千年中,人类社会发展之快是历史上所仅见的。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封闭生存到全球发展,都是在这一千年中实现的。
因而这一千年波澜壮阔的人类社会又是需要巨人和铸造巨人的历史洪炉。
曾先后出现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批批科学巨匠,产生过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罗素等一代代思想大师。
他们都曾经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过震撼世界、流芳千古的历史剧,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
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他们的得票数都远远落在了马克思的后面,原因何在?还有,马克思主义产生,如果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算起,到今天也只有150多年的历史,比起其他许多思想家对人类的影响时间要少得多,马克思又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多的人们,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而成为千年巨人?所有这些,岂不都值得我们仔细思索吗?其实,所有这些,都尽在情理之中。
只要鸟瞰一下马克思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就清楚了。
最近,俞可平教授有一篇访谈文章《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发表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1999年10月11日)上。
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决不仅限于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也相当大。
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成了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二是开拓了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三是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国际著名学者。
知名人士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语言表达艺术
知名人士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语言表达艺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可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而其中的语言表达艺术就像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咱们先来说说马克思本人的著作语言吧。
马克思就像是一个超级智慧的武林高手,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绝世武功。
他写的东西那可真是既有力量又有深度。
你看《共产党宣言》,那语言就像一把犀利的剑,直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开篇多霸气啊!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大灯,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
这可比那些啰啰嗦嗦半天都进不了主题的文章强太多了。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场魔术表演,别的魔术师还在那摆弄道具热身呢,马克思上来就给你一个超级震撼的开场,你能不被吸引吗?再看看马克思的其他论述,他把复杂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剖析得清清楚楚。
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厨,把那些原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食材(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变成了一道道美味可口、层次分明的菜肴(清晰的理论阐述)。
他不会说那些云里雾里的话,而是用很实在的表达,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所说的问题。
这一点就像咱们中国人说话的风格,讲究个实在、接地气。
你跟一个朋友讲事情,你肯定不会绕来绕去的,马克思也是这样。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阐释。
列宁就像是一个出色的领航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海洋里航行,他的著作语言也是充满魅力的。
他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文字就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准确地切割出俄国革命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并且给出解决方案。
这难道不像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吗?知道病根在哪,然后对症下药。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国化那也是贡献巨大。
他的著作语言充满了中国的智慧和特色。
毛泽东的文章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到中国人民的心坎里。
他用中国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高深理论。
比如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多直白啊,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大白话一样。
这就好比把外国的高级菜谱(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中国老百姓爱吃的家常菜(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只能 日 是社会的实践 琴 蒋
今年是《 实践论》 《 矛盾论》 发表 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 学员讲授唯物论 和辩证 法。讲稿 中
8 0 周年。 “ 两论” 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 大的同志。毛泽东 的《 实践论》 , 是为 的两节, 经过他的整理, 成为《 实践论》 哲学著作,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 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 和《 矛盾论》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 革命实践经验和 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 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 经验所作的一次更深刻、 更系统的哲
志长期拘守于 自身的片断经验, 不了 下来 的他在这 个时期读过并作过批
《 实践论》 以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关
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看不 注的哲学书籍就有: 西洛可夫、 爱森堡 系为核心 , 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和发挥 见革命 的全局, 虽然也是辛苦地—— 等所著 的《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 米丁 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 的基本原 但却是盲目 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 主编的《 辩证唯物论 与历史唯物论》 则。毛泽东从物质第一性 、 意识第二 错误思想, 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 曾经 ( 上册) 等。在做 了大量理论准备工作 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出发, 强 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 中国 之后, 1 9 3 7 年7 、 8月, 毛泽东应邀 向 调 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实 革命受 了极大的损失, 而教条主义者 红军大学( 后来改为抗 日 军政大学) 的 践是推动人们的认识由低级 向高级、
行动的指南’ 这个真理, 而只生吞活剥 论述, 起到了一通百通的作用, 一下子
在写作“ 两论” 之前, 毛泽东挤出 就牵住了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水平、 促
废寝忘食 , 发奋攻读 了不少 进思想转变的“ 马克思主义书籍 中的只言片语, 去吓 不少时间, 牛鼻子” , 对统一全党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光芒。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这个看似平凡的词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却被赋予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简单来说,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的、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活动。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正是实践使得我们的祖先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
通过劳动实践,人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每一次生产工具的革新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一个人如果从未亲自种植过庄稼,就难以真正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和规律;如果从未参与过科学实验,就很难深刻领会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获取真知的重要性。
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理论或观点是否正确,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推理或主观臆断,而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
比如,在医学领域,一种新的药物疗效如何,只有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同样,在社会科学中,一种政策是否有效,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调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等。
这些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结构。
同时,实践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实践实现的,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通过社会革命等实践活动完成的。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人物传记: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
历史人物传记: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介绍德国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世界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和他的贡献。
生平早年经历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里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对教育十分重视。
马克思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展示出对知识的渴望。
学术经历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法学。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开始对经济学和社会学产生兴趣。
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观念深感迷醉,将其用于对社会和历史的分析中。
政治活动与流亡生涯马克思的政治活动开始于与知识分子的讨论和写作。
他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结识后,两人开始合作,共同探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参与了各种政治活动,致力于为劳工阶级争取权益。
然而,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和活动很快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并受到了迫害。
他被驱逐出德国,流亡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积极参与活动,撰写各种文章和政治论述。
经典著作在流亡生涯中,马克思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资本论》。
这本书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的其他重要著作还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哲学的贫困》等。
最后岁月与逝世马克思晚年时,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他与家人搬到伦敦,并在那里度过了晚年。
1883年,马克思去世,享年64岁。
他被埋葬在伦敦高门公墓。
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可以实现发展和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所驱动的。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赞美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赞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啊,那可真是人类友谊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像那巍峨高山之上的苍松翠柏,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坚定不移地并肩而立。
这俩人的友谊是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
马克思,他就像一个深邃的思想宝库,满是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而恩格斯呢,恰似一把万能钥匙,能够精准地开启马克思思想宝库中的那些宝藏,让它们得以在世间闪耀光芒。
马克思有了想法,就像厨师有了独家菜谱,但是缺食材、缺锅碗瓢盆,这时候恩格斯就像那个及时雨,提供各种实际的支持,无论是经济上的援助,还是人脉资源的共享。
这就好比一个绝世剑客和一个绝世铸剑师,剑客能把剑使得出神入化,铸剑师能打造出绝世好剑,两者结合,那威力简直不可限量。
他们一起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啊,那场面就像是两个绝世高手在闭关修炼一门绝世武功。
马克思像是那个掌握内功心法的人,对理论有着深刻的架构和理解,而恩格斯则像是那个精通招式的人,他知道如何把马克思那些深邃的思想用最直白、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启发,有时候为了一个用词、一个观点,可能会争得面红耳赤,这哪是争吵啊,这就是思想的激情碰撞,就像铁匠打铁,每一下敲击都是为了让那块铁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合用。
马克思的生活有时候那叫一个困窘啊,穷得叮当响,就像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
可恩格斯呢,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的帮助就像那冬日里的暖阳,一下子就把马克思那冰冷的生活给温暖了起来。
这不是一般的慷慨,这是基于对彼此深深的信任和理解,是那种知道对方所做之事无比伟大而心甘情愿付出的仗义。
这友谊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两只绑在一起的小船,不管风浪多大,都要一起前行。
而且他们在思想上的共鸣啊,那真是绝了。
马克思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恩格斯那边立马就能泛起层层回应的涟漪。
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就像是两个同频共振的音叉,只要一方振动,另一方必然会跟着奏响相同的旋律。
诞辰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践行者
诞辰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是一颗璀璨的思想明珠,它以其深邃的理论体系和革命实践,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而真正成为“诞辰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践行者”的人,则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在艰苦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实践者的伟大力量。
本文将以实践者的角度,探讨伟大思想的践行者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实践者的身影伟大思想的践行者不仅熟悉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能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革命的实践去验证和发展这一思想。
在诞辰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践行者中,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列宁。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也是其创新者和发展者。
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和政治动荡。
在这个历史关头,列宁勇于走出象牙塔,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以实际行动引领着革命潮流。
他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球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主要国家之一,为共产主义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实践者的实践成果伟大思想的践行者不但以个人的实践为基础,更能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实际成绩去验证和显示思想的辐射力。
列宁和他所代表的苏联是这样一个实践者,他们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到世界强国的跨越,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生动活泼的展示。
例如,苏联实行的国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普惠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苏联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大力推进,在高等教育普及率和科技创新水平方面取得了突破。
这些实践成果不仅对苏联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读萧灼基教授巨著《马克思传》
本 笔记
《 伦敦 笔 记 》 马 克 思 建筑 经 同
,
济科 学 大 厦 进 程 的关 系
作 者采 用 的 前
参观 特 利 尔 马 克 思 故 居
人 未 曾采 用过 的独 特 的 阐 述 方 式 进 行 表 述 :《 伦敦 笔 记 》 (简称 笔 记 )摘 录 的 统 计 资
料 和文献
,
为 研 究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史 和 现
” ,
它
因而
写 在 阐述 马克 思 《 资本 论 》 作 过 程 时 开 宗
明 义地 从 钻 研 经 济 和 历 史 资 料 启 航
“”Biblioteka ,重 点 叙 述 马 克 思 在 伦 敦 大英 博 物 馆 图 书
馆博 览与摘 录大 量 经 济 历 史 文 献 拥有
24
l 250
。
,
记下
多 页 的被 称 作 《 敦 笔 记 》 伦 的
,
思 主 义 发 展 研 究史 填 补 了
项空白
是马
。
马 学 习 心 得 较 为 详 细 地 谈 谈 借 以 同读 过 《
克思 生 平 事业 研 究 史上 的
一
颗 璀璨 明 珠
克 思 传》 部 分 内容 的读 者 进 行 交 流 这 作 者在第八 章 以 术品
”
一
。
能 够 如 此 全 面 系统 准 确 深 刻 人 微 地 再
封面
200 9
Co
2
年 第
v e r 上 期 【 ) 总第 3
18
期
马 克思 生 平 事 业 研 究 史 上 的 颗璀璨明珠
一
马 读 萧灼 基教 授 巨著《 克思 传》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生平简介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生平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马克思生平简介马克思,全名卡尔·马克思,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城。
母亲是一位贤惠善良的妇女,父亲是一位聪明杰出的律师。
这样的教育环境无疑给了马克思的成长带来一个良好的影响。
马克思从小就立下了伟志。
马克思自小就聪明好学,中学时期,他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想要为人类做出贡献,小小年纪便已经有了伟大的抱负。
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在一篇文章中说道:“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够成为伟人”。
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在大学学习了法学、历史研究、哲学等科目,随后于一八三七年开始认真研究黑格尔学说。
他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开始转向政治领域,从事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发表政论文章,还给《莱茵报》写稿,于一八四二年担任了该报的主编。
后来,马克思来到罗茨纳赫,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了婚。
迁居巴黎之后,他开始积极参加法国工人阶级的各种运动,结识了许多各国的革命家,巴黎的生活为他后来转向科学共产主义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八四四年,恩格斯来到巴黎访问马克思。
从此他们俩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
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并仍旧在为争取民主做斗争。
最终马克思死于病痛的折磨,与他的夫人葬于一起。
马克思的人性论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是不存在善恶的,任何关于人性的论述,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片面的,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则跳出纷繁复杂的历史表面,从历史发展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关于人性论的两个基本认识。
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第一个基础认识就是人性产生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什么样的物质基础上,人们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人性,无论是人性善良的一面或是丑恶的一面,都是人性对这一特定物质基础的反映。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李大钊无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标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李大钊;先驱提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不能不提及李大钊。
如果没有他在“五四”前后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就无从谈起。
提及李大钊,又不能不提及其博大精深的教育学思想。
如果把他的思想比作大海,那么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就宛如大海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尚没有关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的专门论述。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散见于他在各个时期的著述当中,较难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脉络。
另一方面也在于李大钊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特点给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论述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实践方面的贡献。
一、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首要的贡献,就是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
“五四”前后,李大钊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提出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已是世界革命的潮流。
他说,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论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论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论著,那可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璀璨明珠啊!就像在黑暗的夜空中,它们是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咱们先来说说《共产党宣言》。
这本论著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接刺向了旧世界的不合理之处。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像两个无畏的勇士,把资本主义社会那些遮遮掩掩的弊病全都给揭露出来了。
他们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不是生来就该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
这就好比一个大蛋糕,本来应该大家公平地分着吃,可在资本主义社会呢,少数人把大部分蛋糕都霸占了,剩下的人只能抢那一点点残渣。
《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它呼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取自己应得的那份蛋糕。
再看《资本论》,这可真是一部大作啊!读它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不过只要你耐心点,就会发现里面到处都是宝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那叫一个透彻。
他就像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把资本主义这个“病人”从里到外检查了个遍。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品啊,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细胞,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密码。
马克思把这些细胞一个一个地分析,最后让我们看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貌。
这个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可是在这个运转的过程中,却产生了无数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受到的压迫越来越重。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告诉我们,这个机器是有毛病的,得想办法修理修理。
还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论著虽然简短,但是力量可不小。
马克思在里面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哲学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就好比你要学游泳,光在岸上看别人游是不行的,得自己跳进水里去扑腾。
哲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得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果把哲学比作一座大厦,那实践就是大厦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大厦就会摇摇欲坠。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论著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就像一位位智慧的长者,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点迷津。
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社 会主 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思想和理论层出不穷,试图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并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和伟大的实践价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极度贫困,劳动条件恶劣。
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即实现人类社会的高度自由和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生产关系才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方针政策。
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萧灼基与他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
萧灼基与他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
佚名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2008年5月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纪念日。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出版了他倾注50年心血的学术研究成果《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
此两本书,均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本学术研究性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总页数】2页(P8-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思想肖像之中国建构——以李季萧灼基张光明版《马克思传》为中心 [J], 董彪
2.梁赞诺夫对马克思传的四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合传》评析 [J], 贾向云
3.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读萧灼基教授巨著《马克思传》[J], 彭瑞玲;牛德林;袁晶明
4.壮丽史诗·理论宝库·神圣使命——拜读萧灼基教授新作《马克思传》 [J], 鲁滨
5.为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作传——论马克思、恩格斯热情评鉴描写工人的文艺作品[J], 朱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主要故事内容
《马克思的神圣家族》是德国社会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著作。
该书是对德国世俗哲学家的批判,主张发扬人的自由和解放,建立起真正的人的文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该书的主要故事内容。
第一段:书籍概述《马克思的神圣家族》是一部批判德国世俗哲学家的伟大作品,著名的“神圣家族”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巴赫廷和其他哲学家。
作者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正确地解决人类解放的问题,满足于对问题表面的探讨,这对于人类发展而言是不够的。
第二段:对黑格尔的批判书中对黑格尔的批判最为深刻。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流于抽象和虚无,意识形态压迫了人的自由,减弱了民主制度的价值,是一种反动的力量。
他认为真正的进步应该恰好相反,应该有自由、公正和平等的体现。
第三段: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还批评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费尔巴哈认为,若宗教和社会的关系得以纯洁和谐地存在,人就能得到自由且彻底的救赎。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宗教对人类的解放毫无实质性帮助。
唯有以自由思想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才能够使人类实现真正的解放。
第四段:对巴赫廷的批判在书中,马克思还批评了政治经济学家巴赫廷的政治哲学。
他认为巴赫廷没有形成系统的阶级分析,也没有指出如何推动人类解放,只是在道德方面进行了一些抨击。
马克思重申,真正的解放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第五段:书籍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本书不仅是对哲学和政治领域的极具批判性的评估,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献。
它清晰地显示了马克思对哲学思想和文化历程所使用的突出的鞭辟入里的思考和语言处理能力。
另外,该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支持了具有体现进步思想的新的经济和社会观念。
总结:《马克思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书籍透过犀利的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道主义思想观,为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发表时间:2009-04-14T16:28:22.87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彭瑞玲牛德林袁晶明[导读] 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呈现在国内外广大读者面前的近60万字的《马克思传》,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花费50年艰辛劳动,精雕细刻撰著而成的卓有见地、风格独具、光彩夺目的精品。
这部鸿篇巨著,为中国和世界知识文化宝库增添了一块瑰宝,为中国学术理论界增加了一份新荣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史填补了一项空白,是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能够如此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入微地再现革命家、科学家马克思伟大而光辉一生的传记,萧灼基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人。
全书章章有创新节节都精彩,展现给我们的若是赏心悦目的画卷的话,那么第八章和第九章就是作者浓墨重彩之处,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对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工人阶级圣经”的精美诠释。
在这里,我们把初读这两章的感受和学习心得较为详细地谈谈,借以同读过《马克思传》这部分内容的读者进行交流。
作者在第八章以“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一词,恰当地囊括在《资本论》的异常艰苦的创作历程,凭借作者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大量相关资料,娓娓地廓清马克思塑造完整艺术品的全过程。
经济科学和其他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绝不会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因而在阐述马克思《资本论》写作过程时开宗明义地从“钻研经济和历史资料”启航,重点叙述马克思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博览与摘录大量经济历史文献,记下拥有1 250多页的被称作《伦敦笔记》的24本笔记。
《伦敦笔记》同马克思建筑经济科学大厦进程的关系,作者采用的前人未曾采用过的独特的阐述方式进行表述:《伦敦笔记》(简称笔记)摘录的统计资料和文献,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史和现实经济运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笔记》所摘录的通货膨胀原理和银行理论论战材料,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提供了参考;《笔记》使我们能够清楚看到马克思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笔记》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一系列重要经济理论观点形成的清晰图景(如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源泉、工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等);《笔记》中以《反思》为题的手稿,包含着再生产理论、危机理论、货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等深刻见解;《笔记》表明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为《资本论》的创作占有了充分的相关材料。
按照研究的时序和历史逻辑,有了充分的经济与历史资料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就是“设计科学大厦的蓝图”。
照马克思看来,一部科学著作,就应在它的结构和体系上,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体现出来,特别是要把一切有关的篇章框架预先设计出来。
马克思说过:“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
”马克思于1862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不久,决定把自己的著作改名为《资本论》。
从1857年开始,他多次调整,进行《资本论》结构的设计,1866年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最终确立《资本论》的四卷结构。
《马克思传》用较少的篇幅叙述了:“第一册资本生产的过程。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四册理论史。
”继而萧灼基教授遵循马克思设计思路对“五篇结构”、“六册结构”和“四卷结构”几种不同结构方案分别作了明细的阐述,解析几种方案的区别及其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如何由“六册结构”向“四卷结构”溶化。
这是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四卷结构”是“六册结构”总体方案的压缩,又是“六册结构”中第一分册第一篇“资本一般”的扩展。
这样就把读者引领进马克思研究途程,而不是径直介绍“四卷结构”。
已经把马克思对几种结构方案不断修改,使其逐步完备的具体过程交代给读者了,这时再用评析性语言指明了了解这一过程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对自己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计划和结构方案的不断修订,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是多么严肃认真;表明了在建筑《资本论》这座科学殿堂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多么艰苦的思想劳动;也表明了像任何伟大著作诞生一样,《资本论》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作者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提示读《马克思传》应该学习和领悟什么。
作者对每部手稿写作时间、理论内容以及科学价值,均作出了细致描述。
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传》对马克思三部手稿的详尽考察和精辟概述中,才能真正领悟到萧灼基教授为什么对《资本论》科学大厦冠以“精心设计”四个大字的蕴意。
第一部《资本论》即《经济学手稿》完成于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包括四个部分,有50印张的庞大篇幅。
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是这部手稿的主要部分。
在《草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较完整地论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第一次把资本划分为C和V,进一步研究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第一次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分析了利润和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初步确立了平均利润理论。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预言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等等。
《资本论》第一稿基本上论述了《资本论》体系,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闻名于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传记作者仍用评析式的文字画龙点睛地指出,《草稿》(1857—1858)“表明,马克思‘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作,独立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一生中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后的第二个伟大的发现。
正是这一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导言》写于1857年8月末,是《经济学手稿(1857—1858)》,是《资本一般》的导言,也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总的导言。
就基本内容看,⑴《导言》第一次详尽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而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或某一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必须研究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联系。
社会生产过程是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
⑵《导言》第一次精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叙述方法有别于研究方法。
科学的叙述方法,必须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的抽象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规定;研究方法“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简言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整个政治经济研究全过程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逻辑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统一。
萧灼基教授进一步提出:“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逻辑反映历史过程的趋势。
由于历史的发展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常常是曲折和跳跃式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往往是通过许多个别的偶然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因此,逻辑的叙述不能处处追随历史的足迹。
”《总导言》“精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 。
在处理马克思生平事业历史过程和重要历史文献关系上,恰到好处地兼顾了这两个方面。
坚持逻辑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一致性,但又不完全机械地依照时间顺序,有时把内容相关的事件、文献和马克思的活动,适当集结在一起,从而使重点突出,叙述更富有说服力、吸引力。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科学表述》一节中,《马克思传》写道,1859年马克思在德国柏林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学观点。
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学观点是指:⑴包括货币理论在内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二者的关系);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货币理论。
货币不是物,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定的社会关系;⑶阐述了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指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它的胚胎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已经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科学表述,意义非常重大:商品、货币原理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
《资本论》第二部手稿,是马克思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写成的一部新的经济学手稿。
它包括23册1 472页,200个印张。
在这部手稿中:⑴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劳动力商品学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劳动力与工资的关系);⑴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⑶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隶属和实际上隶属;⑷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有关内容)和资本的具体形式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论》第三卷大部分内容)。
这部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所有主要问题,找到了阐述这一复杂理论的严整结构和科学形式,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三部手稿(1863年8月至1867年9月),包括《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大卷手稿,是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的最后准备工作。
《马克思传》用七页的篇幅,用翔实的材料,概括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两个过程的统一或资本的利润、利息》)手稿的全貌。
这份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于1867年,马克思已经完成了《资本论》全部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严整的《资本论》体系。
作者指出:“第三部手稿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理论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作者在《马克思传》第九章开头,以显著的位置、较多的文字从五个方面探索了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撰写《资本论》的动因:其一,为了捍卫“政治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反对封建贵族和土地所有者对广大农民的盘剥。
其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牢固的基础。
其三,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使人们透过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其四,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政党获得科学上的胜利,只有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才能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有从理论上批判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论调,才能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扫清道路。
其五,为了指导“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总结以上“五为”,动情地指出,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萧灼基教授以马克思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严谨刻苦的研究创作精神、顽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为人们树立人生事业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