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2020版中国房颤疾病流行病学,危害及治疗现状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动和工作。
减少医疗负担
02
通过有效的外科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对药物和医疗服务的依赖
,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心理影响
03
手术成功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自信心增强,有助于改善心
理健康状况。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
01
冷冻消融技术
利用低温冷冻的方法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从而治疗心房颤动。
02
传统心房颤动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抑制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减 缓心率,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
率。
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 副作用,如肝肾损伤、心脏骤停等 。
导管消融
01
02
03
原理
通过导管将射频或冷冻能 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 破坏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 电信号传导路径。
评估外科治疗心房颤 动的长期效果和安全 性,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 无法耐受的患者,寻 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内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 降。
心房颤动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 寿命。
目前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 作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之
一。
02
超声波消融技术
利用高能超声波的震荡效应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达到治疗心房
颤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具有较大的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房颤卒中预防的现状与未来
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入院的房颤患者 入院前抗栓药物治疗情况
(高风险患者,n=597)
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入院丏有卒中史的 房颤患者入院前抗栓药物治疗情况
(极高风险患者,n=323)
---Stroke 2009; 40:235-240.
全球房颤 REGISTRY研究 - 2011 ESC发布
仅10%!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房颤领域REGISTRY的结果发布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2;125(24):4355-4360;
---Stroke 2000;31:817-821; ---房颤抗凝2012中国专家共识
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期许
新的抗凝药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抗凝治疗效果应丌劣亍华法林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出血幵发症丌多亍或少亍华法林 服用方法简单 较少的药物不药物、药物不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丌需频繁监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单靶点(II a or Xa)
XII, XI, IX, V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III, VII
外源性凝血途径 Va
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 阿哌沙班(Apixaban) DU-176b Betrixaban YM150 注射间接Xa因子抑制剂 磺达肝癸钠 Idraparinux Biotinylated idraparinux
Miyasaka et al. Circulation 2006
一、房颤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性 三、房颤卒中预防的现状不未来
房 颤 的 危 害
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的影响
生活质量的影响 死亡率增加
房颤不脑卒中的关系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房颤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PPT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房颤概述 • 房颤病因和病理机制 • 房颤诊断和评估 • 房颤治疗现状及问题 • 房颤治疗建议 • 研究展望
01
房颤概述
房颤定义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 房肌失去正常收缩功能,出现不协调的快速颤动,导致心脏 输出量减少,影响血液循环。
房颤治疗建议-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钙通 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胺碘酮等,以减缓房颤发作频 率和持续时间。
抗凝药物
所有房颤患者均应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 等,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病因治疗
针对房颤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等 ,可有效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缺乏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前房颤治疗方面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来推动
房颤治疗的发展。
05
房颤治疗建议
房颤治疗目标
控制心室率
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防止心室率过高引起的心 衰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恢复窦性心律
尽可能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 间。
预防血栓栓塞
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抗凝治疗,降低栓 塞发生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根治房颤,但需要开胸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
房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01
房颤患者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
房颤患者常常存在心悸、气促等症状,但目前的药物治疗尚无法完全
缓解这些症状。
02
抗凝治疗依从性不佳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关键措施,但临床实践中华法林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能明显增加死亡、中风、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生活质量下降和住院的风险。
阵发性房颤可以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由于房颤相关的不适症状、加重心脏功能恶化、引发缺血性卒中和/或抗凝所致的严重出血事件,均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或门诊治疗,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可增加患者致残和致死风险,故房颤是一个重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负担。
房颤的处理包括抗凝治疗预防卒中、节律和室律控制症状、治疗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等。
本文主要讨论房颤的节律和室律控制相关内容。
一.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药物治疗比较:房颤的节律控制指在充分室率控制、抗凝治疗和综合心血管疾病和/或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优劣之争在AAD治疗时代长期没有定论,关于房颤AAD节律控制和单纯室率控制相比较的几项临床试验(如AFFIRM、RACE、STAF、AF-HeFT等研究)结果显示,AAD维持窦律的比例不高,与室率控制相比无明显获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AD进行节律控制的临床研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AAD成功维持窦律比例较低,且维持窦律改善临床结局被AAD的毒副作用所稀释。
而在AFFIRM等临床试验中,患者若能维持窦律,则能改善临床结局。
(2)随机临床试验存在患者选择偏倚,如仅纳入具有治疗意愿的患者,其中包括较多维持窦律失败的患者,此类患者长期维持窦律的可能性较小。
(3)随机临床试验的随访时间均偏短,有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直到第五年才体现出临床获益。
(4)部分临床试验中,由于节律控制组停用口服抗凝药的比例较高,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增多。
总之,维持窦律策略之所以未显示出优势,很可能在于缺乏真正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策略。
二.房颤导管消融与AAD室律控制比较: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些小规模临床试验如CACAF、RAAFT、APAF以及4A等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比传统AAD 明显减少房颤复发。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全版)
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全版)心房颤动(房颤)的规范化治疗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抗凝治疗以及房颤危险因素和全身基础状态的治疗,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共同组成房颤治疗不可分割、完整的治疗体系。
但是,在真实世界房颤的治疗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药物选择困难、治疗方案抉择困难、患者存在治疗矛盾等,使房颤的规范化治疗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就房颤治疗的规范方法和面临问题进行阐述。
1.房颤治疗“律”和“率”的抉择近年来,关于房颤发作时转复心律还是减慢心率的争论已不再进行。
对于急性房颤来说,只要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直流电转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新发房颤、发作时间小于48小时的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是首选治疗方法。
以快速心室率为主要表现的房颤、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发作时间超过48小时的房颤,首选减慢心室率治疗。
对于慢性房颤,评估房颤的危险因素、心脏基础状况、抗凝治疗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寻找有无可去除、逆转的诱发和影响因素是临床医生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转复窦性心律药物以传统和新型三类抗心律失常药为主。
减慢心率药物以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洋地黄为首选。
近年来,“大剂量”盐酸普罗帕酮顿服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已写入2018 ESC指南中,并且获得I类推荐A级证据。
目前在率和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1急性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治疗中,用药量普遍不足,未严格按照负荷量、治疗量、维持量规范使用。
2.静脉药物使用不足,胺碘酮、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地尔硫卓、西地兰都是减慢房颤心室率有效的药物,但是除了胺碘酮,其他药物静脉使用均明显不足。
3.顿服药物很少使用,盐酸普罗帕酮对于无结构心脏病新发房颤,有较高的顿服转复成功率,但是绝大多数医生不会使用、不敢使用,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
4.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认识不足,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较特殊的药物,同一药物不同应用途径发挥的效应不同,如静脉应用胺碘酮最初表现为β受体阻滞作用,长期使用或口服可以抑制钾通道,发挥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心房颤动(本文以下简称房颤)作为一个古老的心律失常,最早发现于1909年[1]。
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2]。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进步使许多本来致命性的疾病现在得以存活,全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造成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且,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状态也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3,4]。
著名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这样说道:时至今日,房颤已经是一种患病率日趋增高的“流行病”[5]。
房颤对于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显著,而且可能出现众多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俱增,以及房颤的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可以认为,房颤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自己的房颤流行病学资料对制定房颤的整体控制方案至关重要,由胡大一等牵头的首次大规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于2003年底完成,并于2004年初将部分统计结果公开发表[12]。
现将资料汇报如下:本次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人.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
其中房颤患病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见表40-1。
其中各年龄组之间比较P<0.001,男性人群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VS0.7%,P=0.013)。
表40-1 中国性别年龄别房颤患病率男性女性合计年龄组n N % n N % n N % 30—0 1904 0 0 2640 0 0 4544 0 40—10 3684 0.27 8 4395 0.18 18 8079 0.2 50—19 3819 0.50 24 4347 0.55 43 8166 0.5 60—41 2843 1.44 34 3037 1.12 75 5880 1.3 70—41 1149 3.57 25 967 2.59 66 2116 3.1 80—12 159 7.55 10 135 7.41 22 294 7.5 合计123 13558 0.91 101 15521 0.65 224 29079 0.77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房颤患病率按病因分类,结合年龄分组结果如表40-2,按发病时间分类结果如表40-3。
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精品医学课件
2、心室率控制
.
控制心室率方法
• 药物
– 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 – 阻断剂( 倍他洛克、比索洛尔、艾司
洛尔) – 洋地黄(西地兰、地高辛)
• 非药物
– 房室结消融 + 起搏器植入
AFFIRM Study
• 共入选4060例患者(>65y),平均随访3.5年 • 心室率控制组:
Framingham研究
30
20
%
10
0
50–59
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房
AF 发生率
颤
和
脑
卒
中
发
生
率
的
60–69
70–79
80–89
关
年龄 (岁)
系
Wolf et al. Stroke 1991;22:983-988.
房颤、高血压与脑卒中
房颤
房颤+高血压
1/6的中风归因于房颤
Framingham Study
•症状的缓解
优 •心功能改善
点
•运动耐量提高 •预防血栓
窦性心律 优点
缺 •维持困难 •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
点用
房颤的节律治疗
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普罗帕酮(心律平) • 莫雷西秦
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 • 伊布利特 • 索他洛尔
药物维持窦律的问题
• 疗效差 (复发率 30-60%/年) • 副作用
Rivaroxaban(利伐沙班) Apixaban(阿哌沙班 ) LY517717 YM150 DU-176b Betrixaban TAK 42
VIIIa IXa Va A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估计在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房 颤的患病率约为3%,且患病率随着 年龄及合并症的增加而升高;
• AF患病率的增加与甄别技术的提高 有一定关系。
1.Kirchhof P et al, Eur Heart J 2016;
房颤所导致的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偏高
J Epidemiol 2008; 18(5) 209-216 Biomed Environ Sci, 2013; 26(9): 709-716
在中国,房颤患病率随年龄急剧上升
↑1岁,↑10.4%房颤风险(P<0.001) ↑10岁,↑116%房颤风险(P<0.001)
J Epidemiol 2008; 18(5) 209-216 Biomed Environ Sci, 2013; 26(9): 709-716
在中国,房颤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0年间中国房颤年患病率上升了20倍(0.01→0.20/100人)
Chest. 2015 Jan;147(1):109-19.
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终生风险大于西方人群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终生风险均高于西方人群
Chest. 2015 Jan;147(1):109-19.
住院患者 (n=4,511)
N/A
24.81%
(非瓣膜性房颤)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 住院患者 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2003 (n=9,297)
7.9%
17.5%
中国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中国房颤登记研究(N=2016)
血栓栓塞事件是中国房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MACE:主要心血管事件;CNS:中枢神经系统 Angiology. 2015 Sep;66(8):745-52
0.74% 0.60%
0.28% 0.1%
≥ 50 yrs, USA (CHS), single ECG ≥ 65 yrs, UK, single ECG ≥ 60 yrs, Netherlands, single ECG & medical record ≥ 50 yrs, UK, single ECG ≥ 55 yrs, Netherlands, single ECG ≥ 35 yrs, USA, medical record ≥ 50 yrs, UK, single ECG Review results ≥ 60 yrs, Australia, triennial survey ≥ 40 yrs, Japan, single ECG ≥ 60 yrs, Hong Kong, single ECG ≥ 35 yrs, main land, China, single ECG ≥ 35 yrs, Denmark, single ECG 25 - 64 yrs, west German, single ECG ≥ 15 yrs, India, single ECG
左室功能 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有左室 障碍及心 功能障碍。 衰
认知功能 下降及血 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下降及血管性痴呆加重 在已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 仍常见。大脑白质病灶在房颤患 者中较常见。
房颤的患病率
5.5%
5.4% 5.1%
3.7%
3.0% 2.8% 2.4%
1.5% 1.3%
1.3%
预计2050年前中国房颤患者数急剧上升,远远大于美国
成人房颤患者数(×1000) 成人房颤患者数(×1000)
6000 5000
男性
6000
2050
5000
女性
中国 美国
4000
4000
3000
2025
3000
2050
2000 1000
0
2050 2025 2000 2000
60–64 60–69 60–74 60–79 60–85 年龄 (岁)
房颤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年龄调整的卒中2年发生率(‰)
50
伴心血管因素
无心血管因素
40
两组间:P<0.001
30
20
10
0
风险率
高血压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房颤
(与无疾病个体相比) : 3.4
2.4
4.3
4.8
• Framingham研究共包括5070例患者,经过34年的随访,评价非瓣膜性房颤、高
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对卒中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中国房颤疾病流行病学,危害及治疗现状
目录
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房颤危害及相关卒中的经济负担 中国房颤相关卒中的治疗现状
01
第一部分
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范围内房颤发病率及患病率居高不下
• 2010年,全球共有房颤患者3350万, 其中男性2090万,女性1260万;发 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于发 达国家;
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者
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1.03%
0.77%
0.65%
1.03%
0.77%
粗患病率 经年龄调整的患病率
中国14个自然人群 抽样人群年龄≥30岁
(n=29 079)
粗患病率 经年龄调整的患病率
中国10个城乡社区 抽样人群年龄≥35岁
(n=19 363)
基于中国人口数,当前年龄≥30岁人群中房颤患者数高达420万
2000 1000
0
2025 2050 2025 2000 2000
60–64 60–69 60–74 60–79 60–85 年龄 (岁)
至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预计至少有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患房颤, 较美国房颤患者数高2.3倍
Tse HF et al. Heart Rhythm 2013;10:1082–8
1.Kirchhof P et al, Eur Heart J 2016;
房颤相关的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
死亡
死亡率增加,心血管死亡率、猝 死,心衰以及卒中风险增加
卒中 住院率
20%-30%的卒中由房颤引起。越 来越多的卒中患者被诊断出无症 状、阵发性房颤
10%-40%房颤患者需每年住院治 疗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受损源自 02第二部分中国房颤危害及
相关卒中的经济负担
房颤给中国患者带来的危害
并发症
房颤
经济负担
房颤相关性卒中的发生率高
研究, 年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 病学研究,2008
受试的患者 房颤的患病率
总体人群 (n=29,079)
0.77%
房颤患者中 卒中的发生率
12.95%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2 对照研究,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