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第二章
第二章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二章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e19d9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3.png)
第二章 社会保障管理
•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 1.依法管理 • 2.专业化管理 • 3.集中统一管理 • 4.属地管理为主,系统直属管理为辅
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分类
•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依其权限来划分 • (1)第一层次是中央级管理机构 • (2)第二层次是地方级管理机构 • (3)第三层次是基层社会保障管理机
构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 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 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 2.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 • 3.社会保障的对象管理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 • 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分类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
• 1.专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 2.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 3.明确的目标模式
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 1.1998年以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 2.1998年以后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 2.2008年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 现状
• (一)一些争论 • (二)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 革的方向
• (一)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 (二)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三)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
• (四)加强全国统一的居民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3ec5e2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0.png)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08a61689eb172ded63b7f1.png)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方面的 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 低工资水平应该相当于雇佣工人的平均工 资,或者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 生活资料的工资;第二,各国的最低工资 水平应该是不同的;第三,最低工资水平 有越来越降低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他们 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低工资的实际情况 做出的一种判断。
护私人产权。但是,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并不是绝对的。他 认为对“危害社会的安宁”的自由,任何政府都要予以 “法律的约束”,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 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 的自由市场经济。 国家的职能“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 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第二“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 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辱与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 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 关和公共工程”。 反对《济贫法》,反对社会救助。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 的两个主要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 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他们主张 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 和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 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 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 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社会保障学
行政管理管专业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2011年10月15日
Hale Waihona Puke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f6afb6284ac850ad02424d.png)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适度性原则
45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
一是保障对象的公平。 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
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46
(二)效率原则
1. 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率
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降低了劳动者个人风险,提高劳动积极性,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诸如生育津贴、子女津贴,可促 使生育率提高,增加劳动力供给;医疗保险、再就业培训 可提高劳动力素质。 社会保障消除劳动者对因工作变动带来福利损失的担心,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时间长,资金规模大,通过资本市场为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 内容特点及其功能
1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2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等保障形式。这几种形式在 保障的对象、目标;资金的来源、筹
集;以及给付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几种保障形式各司其职共同实现社会 保障的功能。
10
三、内容
• 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 • 疾病社会保险(医疗保险) • 失业保险 • 工伤社会保险(因工受伤+职业病) • 生育社会保险 • 残障社会保险 • 死亡社会保险(丧事费用+对遗属的抚恤金)
11
四、功能
• 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 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 稳定社会的“减震器”
一种看法是公平与效率相互补充,认为平等
能够促进效率。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69852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d.png)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190d428453610661ed9f4bc.png)
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
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 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 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 导向作用。 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 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 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
存在不同的见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
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
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 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
与初步改革时期。
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 。 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
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
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 第二章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 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8736117cc7931b765ce1515.png)
• 3、为了恢复妇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其原 有的劳动力,支持劳动力再生产,适当增 加补贴,提高保障水平 • 4)为保障生育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提供 良好的生育条件,要改善生育服务条件, 提高社会化服务的程度。
练一练
• 1、下列属于鼓励人口增殖政策的有( ) • A.总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允 许生三个子女 B.制定生育时间规划 • C.农村居民有实际困难的,经批准允许生 两个子女 • D.生育假期的长度与胎次呈正相关 • 2、生育保险的补助性质属于( ) • A.短期 B.长期 • C.中期 D.终身
•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应抓好的几个方面 的问题: • 1、为使孕妇在产前得以较好的休息、调整 和准备,使孕妇在产后得以较好的恢复, 并照顾婴儿一定时间,可适当延长产假时 间 • 2、生育保险费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出 资,单位和个人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提 交生育保险基金,国家从财政支出中予以 补贴
第二章 生育保险
第一节 生育保险及其特点
• 一、生育保险的意义 • 生育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 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 物质帮助的制度。 • 意义:解决了妇女既要担负生儿育女天职 ,又要参加社会劳动这一矛盾;也是保证 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 要手段。
• 二、生育保险的特点: • 1、生育活动造成劳动能力暂时丧失是正常 的生理活动引发的,一般不用特殊治疗, 而重在休养与营养补充 • 2、生育保险费用的性质,不仅是为了维护 妇女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对 于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数量的合理性和 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 3)生育保险对象仅是包括已婚女性劳动者
• 公开实行鼓励人口增殖的国家已经很少,最 有代表性的是前苏联 法国 前苏联和法国 前苏联 法国,由于劳动力严 重不足,这两个国家实行鼓励人口增殖的政 策。 • 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典型国家是中国、印度 ,还有印尼、泰国、巴西、墨西哥、尼日利 亚、埃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 •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最为显著。 • 中国根据人口政策推出的奖励独生子女的措 施,也带有生育保险的性质。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1d034f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0.png)
专题国家的力量—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济贫法》(亦称《旧 济贫法》)
例如,规定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 标志社会救助制度的诞生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社会背景、制度安排
为了解决圈地运动所产生的的流离失所的农民生存问题和社会动 荡,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 第一次依法明确了国家克服贫困的义务和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项目的责任。
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1889年德国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一次明确国家
瓦解自然经济、失地农民
扶贫义务
初步发展时期
强调公平但忽略 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
(1890~1952)
苏联 低工资、高福利
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法制化、专业化
经济危机
1935年美国 劳资矛盾 《社会保障法》 凯恩斯主义
基层员工收入很
低 极其高风险
死亡率超过了死囚
黑帮会给“殉难者”发放抚恤金
电影《教父》剧照
阻止叛变
树立好的形象
“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 ”
1 7
文卡特斯《黑老大的一天》
Sudhir Venkatesh
《Gang Leader for a Day》
美国著名印度裔社会学家
胡萝卜:一整套的社会保险法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 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 ——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合并为:1911年《帝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10efb1d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5.png)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fabfff4284ac850ad0242c7.png)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危机——改革——重新思考社会保障理论:探索社会保障深层次机理)§2.1公平与效率误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不是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分散风险与扶贫救济。
存在的问题,在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多注重公平,但是经过了70年的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社会保障的效率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公平+平等)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它既包括一定的基于各种物质关系的客观公正度,也包括着人们对这种客观公正度的主观理解。
它是客观公正性和主观认同性的统一。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也就是说,公平与否本身包含着衡量标准的选择而视。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a、横向公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
b、纵向公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抑制地位高的人而照顾经济地位低的人。
追求公平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既讲求横向公平也讲求纵向公平,既给同等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创造同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对不同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
(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
a、起点公平,即从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角度理解的规则公平。
(制度公平)b、过程公平,即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理解的公平,或曰市场公平。
(机会公平)c、终点公平,即从价值分配的法则出发理解的公平。
(补偿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效率”即资源配置是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量最大化的性质。
总剩余量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2、效率的具体形式:a、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b、生产效率:包括动态的效率和技术的效率。
动态的效率取决于企业和经济系统生产和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发展新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或开发新的有市场前途的产品来获得。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604a13195f312b3069a547.png)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17
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是英国实行的济贫法。 1、旧济贫法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 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强制他们去劳动;为老人、盲人建立收容所; 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 从比较富裕的地 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危机的经济; 二是救济大规模的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也称 “3R(Recovery, Relief, Reform)”。 •“罗斯福新政”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以复兴和救济为主,通过与 私营企业的密切合作刺激经济复苏,鼓励“物价上涨”,促使利润增加,并用 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落入可以刺激复兴的集团手里;1935年到1939年以改 革为主,通过把购买力注入到特权较少的人们的手里,并且用“社会保障制度” 的方法担保他们的未来,以使全国经济转变为持久的复兴。
• 政治学者也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甚 至关系到党派竞争和政治家个人的前途,而将其划归政治学 范畴。
14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若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 基础之一。 •首先,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 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再次,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 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业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 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坚实 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第二章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第二章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4eadb80029bd64783e2cb3.png)
• (四)瑞典学派(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 ) • 学术主张: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 利国家”、“市场经济”三者相结合的制度,强 调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主张用累进税率来解 决分配问题。 • 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林达尔、俄林等 。 • 影响:根据瑞典学派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瑞典 社会民主党在其长期执政期间,建立了一套社会 福利制度,涉及人们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 重要方面,使瑞典成为福利国家的典型。
• (三)凯恩斯主义: • 代表人物及其学术主张: • 1.凯恩斯 :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节和干预,认为要 解决失业和危机,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刺 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 2. 罗宾逊、卡尔多、斯拉伐、帕西内蒂(新剑桥学派—— 后凯恩斯主义):主张厉行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 的弊端。 • 3.贝弗里奇 :《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1942,即《贝 弗里奇计划》) ,誉为“福利国家之父” 。 • 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政府调控,积极干预社会保障事 业的重要理论依据,并直接推动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全 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建立。美国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
• (二)福利经济学
• 代表人物及其学术主张: 1.庇古 :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依据,阐述了其“收入均 等化”理论,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 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 2.霍布森: 认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可以通过税收 政策改进财富分配状况以及实行诸如最低工资立法和免费 医疗、老年抚恤金、比较充分的失业救济等“合理的健全 的社会政策” 。 • 影 响:福利经济学的内涵是英国推行“普遍福利”政策 的理论根据之一,它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 二、经济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 (一)供给学派 • 学术主张:着重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 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其社会保障 思想包括 ①减税不会加剧贫富悬殊;②社 会福利的税收效果分析。 • 代表人物: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吉 尔德、费尔德斯坦等。
第二章 社会保障
![第二章 社会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e5b9e48e6529647d272852b3.png)
区别: 项目 主导方式 适应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形式 单位化 社会化
国家—单位 中央政府政 保障制 策主导 国家—社会 国家立法主 保障制 导
四 、 中 国 社 会 保 障 历 史 上 不 该 忘 却 的 大 事
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年颁布 1978年制定104号文 1978年制定104号文 年制定104 1993年和1994年 1993年和1994年 年和1994 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 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理论与主张: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特点
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 20世纪30年代 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国家 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 制度转型的简要历程
第一阶段(1986 1993 1986—1993 1986 1993),重点是为国有
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国家—单位 保障制在延续,但国家—社会保障制开始生长。
第二阶段(1993 1997 1993—1997 1993 1997),社会保障成为
(1)更适应社会需求 (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 (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改革方法:开源; 改革方法:开源;节流
小案例
“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 ” 新的改革趋势?
20世纪60年代起 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 世纪60年代起, 从20世纪60年代起,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 • 20世纪70年代末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 世纪70年代末, • 20世纪7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 机。 • 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 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 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 改革,推行“新制” 改革,推行“新制”。 • 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 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 年军政府公布的《 • 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 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 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 • 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 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 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能 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 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 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2 2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3
4 5 6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本 章 学 习 重 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 础
20世纪初
凯恩斯主义
19世纪末
福利经济学理论
国家干预主义
2.3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
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
构建社会保障 制度的因素
商业保险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1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9世 纪80 年代 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
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
2.5.1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特 点
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 强化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 原则 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 理,也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
这是一种主要靠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 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 在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 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不调剂互助。
公积金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自我保障的积极性。
2.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6.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1948年12月27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 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并于 1949年7月1日扩大到东北解放区所有公营企业。这是人民 政权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
2.1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1
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者走向社会
2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易激发社会矛盾
3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带来许多失业问题
4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要求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1883
1884
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1889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4.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目的不同 保障对象不同
立法范畴不同
区别
权利与义务对等 内涵不同
保障水平不同
管理体制不同
共同点:都是通过共同集资、共担风险,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Biblioteka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2.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6.2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企业职工劳动 保险
对革命军人的优 待和抚恤
4
国家机关、事业 单位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小结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社会救济、互助组织、商业保 险之中,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 险制度的建立开始的。 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 集和费用分担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 型、 “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 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2.5.2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变 化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社会保障从单项保障向总体保障转变,形成了 一套相互联系、共同保障的社会安全网。 保障范围扩大 由自愿保险向强制保险转变 保险水平提高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2.5.3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特 点
谢
谢 !
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包括全体劳动者; 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
一切保险费全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
社会保险待遇高; 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工龄挂钩;
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
2.5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2.5.4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特 点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术语
市场经济 济贫法 互助组织 market-directed economy Poor Law mutual-aid organization
商业保险
commercial insurance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 标志是什么? 3.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