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方针,提倡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区域模式的研究可以为产业转移、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等方面提供支持,推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研究问题:(1)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有哪些?(3)当前我国已有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国外哪些模式相似?目标:(1)明确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和思路。
(2)梳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实施条件及适用范围。
(3)通过对比国内外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模式等相关文献。
(2)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已有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政策、产业转移等实际案例,从中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3)数据分析法: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城乡发展的数据特征和规律。
步骤:(1)搜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模式等文献,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现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
(2)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已有的区域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优劣势、适用条件及实施效果。
(3)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对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
四、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预期结果:(1)明确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总结已有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2)分析已有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总结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多元模式探索
2 O 年 , 营农业 公司 的资产 由经 营初期 的 2 1 3 万元 O6 汤 2 .5
同时 , 使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民集中居住 , 促进农民变居民。 从而实现城 乡一体化。这种政策引导、 市场运作、 见效快的
城 乡统筹模式 , 已成为各地的首选。 重庆市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 城 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针对市情 , 首先在江北区、 九龙坡区 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试点。1 9 年 ~ 0 7 重庆每年有 97 2 0 年, 4 万 一5 万农村人 口进城务工, 0 0 但全市 5 0 5 万亩农用地 中仅减少了 1 万亩 , 0 人均减少仅 1 平方米。在农村的大 3 部分地区,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打工 , 还是不愿意放弃土 地。存在耕地、 宅基地被闲置浪费的现象。于是, 市政府启 动 了“ 农民转市民” 工程 ,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路子, 制定
l
村 摘要: 通过研究和分 析我国 城乡 统筹的多 元模式, 探讨土地流转模式、 产业模式、 企一体 模 特色
功经验 。尽 J 式、 政府扶持模式等不同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以及各种模式在 实现城 乡一体化进程 中的成
这些 l 管 模式还在试验过程中, 元模式的探讨可以对我国 但多 城乡 统筹发 展起到积极的 促进 用。 作
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研究这些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特
征, 对推动城 乡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目 , 前 我国城
之, 就是“ 以住房换宅基地 , 以社会保障换承包地” 。第二、 政
城乡统筹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乡统筹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钟皓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乡统筹规划内涵与基础理论,总结现有研究与实践,以期对推进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理论基础;发展实践1 城乡统筹规划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城乡统筹概念,本文依据赵英丽提出概念展开介绍。
狭义上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城乡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等所做的总体部署,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广义上是对人口、资源、环境存在差异的区间整体发展的部署,广大的郊区、落后的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等皆可视为是农村地区。
总的来说,城乡空间统筹规划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筹兼顾,以推动城乡互动发展与共同繁荣。
2 城乡统筹规划理论基础与内容2.1 理论基础国外学者研究对统筹城乡发展有深刻影响,包含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舒尔茨的城乡发展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等。
还有共生理论、产业扩散与空间增长阶段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
2.2 内容规划内容参照张卫华提出统筹规划建设、统筹管理制度、统筹收入分配三部分阐述:首先,统筹规划建设要求政府依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契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合理的产业布局与居住、建设、生态、农业用地;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强城乡联动,使之有序发展。
其次,统筹管理制度:减少甚至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建立一体化的户籍、劳动力、征用土地、社保制度等,维护农村农民的利益,给予其公平生存和发展机会、完善土地产权和自由选择空间,促进城乡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另外在收入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水平变化,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农村税制,减轻農民税负,为使国民收入更加均衡。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探索
颈。 三是中国 l 亿 人 口中有 8 3 亿是农民, 只有农 民普遍过上 了殷实 的生活 , 能讲全 国实现 了全面小康 。没有发达的农 才 业作支撑 , 就没有 全面小康社会稳 固的物质基础 ; 有农 村 没 经济的全面繁荣 , 就没有 国民经济 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没有
一
当落后 , 农村人 口 受教育程度低 、 医疗卫生条件差 、 文化生活 落后等 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在 2 世纪头二十年 向全面建设 l 小康社会 目标迈进的进程中 , 农村 必须 努力 跟上 全国步伐 。
农业是 国民经济 的基础 。 也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基础 。目
前, 随着 中国农业 综合生产 能力 的不断提高 , 品供给实 农产 现 了从短缺到丰裕的转变 , 但这是在消费水平还不高的情况 下 出现 的阶段性现象 。今后随着城 乡居民生活的改善 , 全社 会对农产品 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 对农业 的多功能性也将提 出新 的要求 。当前 , 民的有效需求不 农
康” 。突出表现在 :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农村生产力仍相
收稿 日期 :0 0 0 — 7 2 1— 4 1
基金项 目: 科技部项 目“ 市) 县( 科技进 步推动城 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 的阶段性研 究成 果
作者简介 : 陈诗波(9 8 )男, 北潜江人 , 17一 , 湖 助理研究员 , 博士研 究生, 从事城 乡经济发展、 农村与 区域科技政 策研究。
足、 农村市场难 以启 动 , 已成为制约整个 国 民经济发展 的瓶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我 国城 乡经 济社 会 统 筹发展 问题研 究
杨 杨
( 北财 经大 学 ,辽 宁 大连 162 ) 东 10 3
摘 要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解决好农业 、农 村 、农 民问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只有从 战略
高度统一规划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走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道路 ,我们才能摆脱我 国正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的城乡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o
Vo .2 1 0. No .3
辽 宁税 务 高 等专 科 学 校 学 报
UAON N T A I N C I G AX T O OU点G OU  ̄ A E J PS L
2 0 年 6月 08
Jn u . 2 O o8
一
、
村的辐射作用 、发挥工业 对农业 的带 动作 用 ,又要发 挥 农村对城市 、农业对工业 的促进作用 ,实现城 乡 良性 互
动 ;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为 目的 ,建立起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平等 、和谐 、协调 发展的 工农关 系和城 乡 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因此 ,城乡统筹发 展 就是指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 在谋划城乡关 系 与经济发 展 和社会进步时 ,要 彻底屏 弃计划经济 体制 ,彻底 改 变城 市偏 向的一 系列政策制 度 ,消除城乡二元 结构 及其赖 以 存在 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摆 脱城乡分 割 、重工 轻农 的发 展战略模式 ,紧紧把握城 乡一元发 展观 ,构建 城市 和乡 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的平 台 ,实行城 乡一体 化的发 展 战略 ,全面建设包括广 大农村在 内的小康 社会。 二 、我 国 城 乡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 现 状 分 析
问题 。只 有 正 确 地 处 理 好 工 业 跟 农 业 、城 市 跟 农 村 如 何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前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其核心在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揭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障碍、市场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等。
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展望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将更加顺畅,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全面。
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中国政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与城市相当的水平,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乡村振兴需要重塑城乡关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等手段,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和机会的自由流动。
同时,要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城乡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得到缩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差异,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偏重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资源过度集中,乡村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导致了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只有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扶持政策的落实,也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对未来城乡发展的启示,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节,将详细分析当前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后果。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一节,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旨在破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相交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城市和农村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避免偏重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或相反的情况。
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推动城市和农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
城乡产业发展理论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转移,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
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城乡间的互通互联。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注重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共享,弱化城乡差距。
还需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摘要: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到城乡分割发展理论、再到近年来注重城乡融合的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城乡融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已被实践证明。
我国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和政策,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影响,缺乏从城乡融合层面的理论反思。
立足于现实国情,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的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我国城乡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从科学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学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来开展了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并相应地对现实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任重道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比较,对城乡统筹的现实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溯源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观察到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分离已发展成为尖锐的城乡对立,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遂提出“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分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城乡融合,“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②。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演变和模式简述
出了“ 解决好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 中之重 ” 。党 的十 七届三 中全会 的《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中提出“ 我 国总体上 已进入到以工促 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 进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 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的重要时期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提出, 要推动城乡发展一 体化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 促进城 乡共同繁荣。①
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 民的物质利益 、 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 民的民主权利 , 这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重 要指 导 思想 。然而 , 随着 工业 化 、 城镇 化 发展 的不 断深 入 , 城 乡发展 的失衡 却 仍是 中央 亟需 改 善 的突 出 问题 ,
城 乡统 筹 发展 的呼声 日益高 涨 。党 的 十六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党 中央进 一 步 加强 了城 乡统筹 的工 作力 度 , 明确 提
女, 天津人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区域经济学 、 货 币政策理 论。
目扩张造成城乡尖锐对立的具体表现有 四点 :一是城乡差别巨大;二是劳动方式的对立和劳动活动的畸形发 展; 三是城市病态 ; 四是农业持续发展遭受损害。
二、 统筹城 乡发展 的 内涵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5 ① 中共中央 2 0 0 4 -2 0 1 2 年 1 号文件及 其解读材料 。
【 作者简介 】王旭东( 1 9 8 4 - ) , 男, 山西长 治人 , 武汉大 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区域经济 学、 货 币政策理论 ; 杜 雪( 1 9 8 8 一 )
浅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1 国 内外 统 筹城 乡发展 的研 究综 述
西方 统筹 城 乡发 展理论 最 早发 源于 空想 社会 主义 思想 中 ,如傅 立 叶的 “ 法 郎吉 ” 与 “ 和谐 社会 ” 、圣 西 门 的城 乡社 会平 等 观 、欧文 的 “ 理 性 的社 会 制 度 ” 等 都 体 现 了
对城 乡统 筹 的思考 。早 期城 市规 划理 论研 究 者也将 城 乡统 筹发 展 的理念 纳入 到 了城 市规划 活动 中 ,城 市规划 理论 的
个方面来讲 ,及城乡统筹的主体——政府 ;城乡统筹的客 体 —— 城 乡关 系 ;城 乡统筹 的理念 ——机 会平 等 。马显军
( 2 0 0 8 )认 为 :城 乡统筹要 根 据 我 国现 阶段 的经济 社 会 发
展状况 和发 展实 际 ,针 对我 国城 乡关系 的新特 征 、新 实 际 和新矛 盾有 的放矢 ,找准 有利 环境 ,破除 制约 因素 ,从调
展 实质有 三层 意思 :一是 把城 乡作 为一个 整体 ,实行城 乡
而提 出 了 “ 区域 统 一 体 ” ( R e g i o n a l E n t i t i e s )和 “ 广 亩
城 ” 思想 … 。 “ 刘 易 斯拉 尼 斯 费景 汉 ” 模 型是 2 0世 纪 5 0
年代 的经 典之 作 ,他 不 但 提 出 了 “ 二 元 经 济 ” 的 概 念 和
重新 设计 ,把关 注农 村 、关 心农 民 、支 持农业 作为 现 阶段 我 国城市 化 的重点 ,实现 城乡共 同繁荣 和发 展 ;二是改 变
要 思想 是 由于经 济增 长 和现代 化 的需 要形 成 了以城 市社 会 为基 础 的社会转 化 ,农 村地 区 的资源 、资金 和 剩余劳 动 力 转 移 到 了城 市 工 业 部 门。2 0世 纪 7 0年 代 后 的利 普 顿认 为 ,发 展 中国家 城 乡关 系的实 质就 在 于城市 人利 用 自己的 政 治权 利 ,通过 “ 城 市 偏 向” 政 策 使 社 会 的资 源不 合 理
国内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评述
利用统筹 、 民点体 系统筹 、 居 环境保护统筹 、 基础设施建设统 筹、 社会事业发展统筹 、 体制改革统筹 。 两大途径八项 内容 ” “
是 对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研 究 的 整 合 和 集 成 , 人 了城 镇 总 体 规 划 融
思想 , 为城乡统筹 发展 的研究 提供 了一个 科学合理 的 、 于 便
操作的分析框架 。 中“ 大途径 ” 其 两 是作 者根据 国家解决三农 问题政策的总结 ,八项 内容” “ 则是从规划专业角度所做的分
类 , 于规 划 技 术 人 员 在 实践 过程 中借 鉴 和 应 用 。 便
项长远 的社会 改造过程 , 中国城 乡统筹工作 的发展趋势 。 是 方垄(0 9 从供 给方式 角度 提出的“ 20 ) 政府主导 +社会协 同” 模式 : 即主张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和社会筹 资共 同作用于 农村发展 , 由多元 主体合作供 给农村公共 服务 。这种模式克 服了农村公共服务由 国家单方供给的弊病 , 将农村公共服务 的政府 主导 、市场运作 和社会筹 资三方面力量 进行优势整
中图分类号 : 102 F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1 2 1 )4 0 1 — 2 17 — 9 X(0 0 3 — 0 0 0
城 市和 乡村 是随着社会 分工和生产 力的发展 的双重作
用 下 , 渐 从 空 间 地 域 上 产 生 了分 离 , 在 多 方 面 的 作 用 力 逐 并
于 田, 以增加耕地面积。 该模式优点在于 : 得旧城改造得 以 使 有序实施 , 动了城市现代 化和 乡村 城镇化进程 , 推 同时也 提
下产生 了一系列的城乡差别 。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 点 、 结构 、 战 略 的转变 , 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间的对立关系将趋于融合 。 城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述评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述评摘要: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的推进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
总结学术界和实践界对社会保障统筹事业的研究,为适时、适地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建议;述评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52-0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一项普惠性的政策不断沐浴着中华大地。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12)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在坚持并巩固普惠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公平性,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无疑是缩小国民福利权益差距,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国家能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包括所有城乡社会成员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或者在分立的多个社会保障项目和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连接,使之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所有国民的共同愿望。
也即我们认为的社会保障统筹目标。
一、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述评从建立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德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从“国家保险型”制度逐渐过渡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郑秉文(2008)仍然认为:由于渐进性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引起一些研究者担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导致制碎片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保障统筹的广泛思考。
这样的观点在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现实。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_中国道路及其实践模式——对河南新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_中国道路及其实践模式——对河南新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中国道路及其实践模式——对河南新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引言: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促进城乡间的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河南省新乡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和实践模式。
一、中国城乡分离的背景和问题中国城乡分离的背景和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影响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
2. 城市与农村的体制差异:城市体制与农村体制的差异也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分离。
中国城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成功,而农村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间的发展差距。
3.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中国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过程中的户籍限制、社会保障差异等问题,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分离。
二、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迁移与资源配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实现了城乡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口向城市迁移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城市间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可以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引领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间的经济社会一体化。
三、河南新乡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河南新乡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等城市,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层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总结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结合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生性,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的“2+8”研究模式
农民增收困难 、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 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 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是一个典 的决定 中提出了 “ 五个统筹”的新理念, 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国家[ 。 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生有其特 弛戈 乡规划法 c 市规划编制办法 县 、( } 或 、《 定的历史背景。建国之初的新中国是一个 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也都贯彻
l in t e g
t iv
e
de
pm pa
n
t Tw
.
ppro
,
a c
he
e
in c lu d e
tw
o rk e
u r b a n iz a
t io
ne w
s o c ia
c o u n
.
t r y s i d e c o n s t r u c t io n ; i g h t c o n t e n t s i n c l u d e i n d u s t r E y
各学科从 不 同 角度对
“
三
农
”
问题
、
城
2 0 0 8 罐篱 1 0 鬻 麓 2 4 卷
5
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 举,涉及 “ 三农”危害 、二元体制、产生 综合在一起,便可全面、深入地反应我国 的城乡关系现状: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大、 城乡居民分属两种不同的身份待遇 、农业 基础设施脆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摘
要 ] 目前
我 国对
” “
“
三
农
”
,
cc
,
。
,
”
、
,
,
、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兼谈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兼谈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乡差距的拉大,不仅阻碍了产业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制约了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本文将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主线,兼谈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
思考与实践是城乡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首先,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则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多样化的特点,综合运用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等手段。
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还需考虑到人的因素。
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权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鼓励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开展创业和服务,促进城乡人口的良性流动和互补。
其次,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和方法。
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是:城市带动模式、农业多元化模式、农村旅游模式、特色小镇模式和生态宜居模式。
城市带动模式是指城市通过投资和引导产业发展,促进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和优势,推动农村发展。
农业多元化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旅游模式是指通过开发农村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城市人口前往农村旅游消费,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特色小镇模式是指通过打造农村特色小镇,集聚产业要素,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带动农村发展。
生态宜居模式是指通过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宜居的生态条件,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和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
、
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步 伐 、促进 农村城 镇 、集镇 、村 庄规 模化 ,优 化 人 口
生态 的作用将 是十分 明显 的。
二、以 “ 强镇 优 村 ” 战略 推 进统 筹 城 乡发 展 的 布 局 ,优化 产业 布局 ,提 高基础 设施 和公 共 服务 的覆 盖面 及服 务效 率。提高 人居环 境的质量 ,提高居 民的生 活质 量 , 思 路 更好 地达 成小康 目标 。 在统 筹城 乡发 展 的道 路上 ,各地面 临的发展 环境 、区 实施 “ 强镇优 村 ”发展思 路至少有 五个方面 作用 : 位条 件 、经济 基础 、时代背 景都有很 大不 同 ,不可能 照搬 是 减少 基础设 施 浪费 。实 施 “ 强镇 优 村 ”战 略 ,加 模式 ,但思 想理念是 相通 的。一些先进 地 区有 许多成 功的 强 村镇 建设 ,优 化村 庄布 局 ,就 是要 把精 力 、人 力 、物 力 经验值 得我 们借鉴 ,关键是 要因地制 宜 、消化 吸收 、发 展 向 中心 镇 、向大 村倾 斜 ,通过 加大 农村 饮水 安全 工程 、农 创新 ,加速统 筹城 乡发 展进 程。 村 能 源 、农 村人 居环 境 、农村 通畅 工程 、农 田基 本建 设 力 1明确 “ . 强镇优村 ”发展 战略 的总体 思路 :坚持 以人 度 ,用足 用好各 项支 农 、惠农 政策 ,既 能 “ 把钱 用在 刀 刃 为本 、协调发 展 、政 府主导 、市场配 置 、分步 实施 的原 则 , 上” ,克服 以往 基础 设施投 入 “ 撒胡 椒面 ”的现象 ,又能 最 努 力做到 “ 突出一个 重心 ,把握二个 重点 ,弓 导三个 集 中, l 大程 度实现 基本 公共 服 务均等 化 ,有效 改变 城市 腿长 ,农 力求 四个突破 ,推进 五个一体 化 ” 。 村腿短局 面 。 11突 出一 个重心 :坚持突 出工业化这个工作重心,做 . 二是 利于 劳动 力就地 转 移 。虽然 城 市化 是 当前经 济社 强工业 ,壮大经济总量 ,以工业化 带动城镇化 ,促进农业产 会发 展的 一个大 趋 势 ,但 是 对广 大农 民来说 ,城 市 距离 太 业 化 。 远 ,门槛太 高 ,一 步迈 进 城 市有 困 难 。 中心镇 就 业 门槛 、 12把握二 个重点 :以产业 发展 为重点 引领 统筹城 乡发 . 经济 成本 、心理 距 离 比较 容 易接 近 ,在 农村 人 口 向城 市 集 展 ,以制度 创新 为重点推 进统筹城 乡综合 配套改革 。 聚 、城 市文 明向 农村 辐 射 的过 程 中 ,可 以起 到传 递 辐 射 、 13引导 三个集 中 :工业 向园 区集中 ,土地 向规模 经营 . 替代 功能 、暂 时过 渡 的中间 作用 ,对农 村城 市化 、农 民市 集 中,农 民向城镇 集 中。 民化 的推 进作 用更 加 直接 、更加 明显 ,从而 顺 利实 现农 村 14力求 四个突破 :一 是重点 区域突破 。二是关键 环节 . 劳动 力人 口梯 度转移 。 突破 。牢 牢抓住 农民 向城 镇转移 的培训 、就业 、安居 、社 三是 有 利于 加速 提升 中心 镇现 代化 程 度 。 目前 相 当一 保四大 关键环节 推进 改革 ,提高 城镇化 率 。三 是主要矛 盾 部分 建制 镇 的设置 只是 行政 建制 意义 上 的升级 ,产 业基 础 突破 。突破 城 乡居民收入 差距较 大和公共 服务不 均衡等主 薄弱 ,国家对 小城镇 的基础 设施 建设 和产业发 展投入 很少 , 要 矛盾 ,构建城 乡和谐关 系。四是体制 机制突破 。在行政管 造成 小城 镇规模 偏 小 、功能 较弱 的局 面 。此外 ,建 制镇 的 理体 制 、户籍制度 、土地流转 、公共服务、财 政金 融等制度 相关 配套 改革 滞 后 ,城 镇社 会保 障体 系不 健全 等 ,都影 响 改革方面突破 ,努 力构建适应 统筹城 乡发展 的体制机 制 。 了 生产 要 素 向小 城镇 集 聚 。实 施 “ 镇优 村 ”发 展 战 略 , 强 15推进 五个一体 化 :一是城 乡规划一体 化 。按 照总体 . 对 中 心镇 实行 集 中整 合 各 种资 源投 入 ,突 破 目前 的体 制 、 规划 ,加强新农 村建设 总体规 划及专 项规划 ,促进城 乡规 机制 、制 度瓶 颈 ,有 利于加 速 中心镇 的基 础设 施 建设 ,加 划衔接 ,加速农 村经济 社会事业 发展 ;二是产 业发展一体 速产 业和 人 口向 中心镇 集 中 ,加 速 中心镇城 镇 化进 程 ,提 化 。推进 一 、二 、三产业 协 同发 展 ,创新 土地流转 制度 ,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
乡之 间资 源 的 “ 向配 置 ”的 暗 流 :继 续 打 破城 乡制 度 壁 垒 , 并 防 止新 的城 乡制 度 壁 垒 的 出现 。 逆
展 水平相 差 巨大 。在 倡导 科学 发展观 、落 实 “ 五个 统筹 ”( 统筹城 乡发 展 、统筹 区域 发展 、统筹经 济社 即
会 发展 、统筹人 与 自然和谐 发展 、统 筹 国内发展 和对 外开放 ) 、构建 和谐社 会 的大背 景下 ,城 乡之 间的发 展差距 越来越 引起各 方面 的关注 ,并且 城 乡统筹是 五个统 筹 的关 键 。中央和各级 政府 已经采取 了一些切 实
一
16 — 5
的最 大差 别就 是 :虽 然我 国 的二元 结 构 的形 成 有其 历史 的客观 原 因 ,但 是主 要原 因还 是人 为制度 安排 造成 的 。从而 ,解 铃 还 需系铃 人 ,要 真 正逐 步 实现 “ 元 化 ” 一 ,就 必须 从制 度破 除 和制 度创 新 上 开始 ,并且 正 是 由于我 国的二元 结构 主要 是制 度安 排造 成 的 ,所 以,从 制度 上解 决这 个难 题 ,应 当比其他 许 多发展 中国 家解 决得 更快 、更 好 。
Vo. 2 No 1 13 .
Jn 2 0 a .01
21 0 0年 1月
我 国城 乡统筹 发 展模 式 探 讨
王 洪 春
( 安徽财 经大 学 财政 与公 共管理 学院 ,安徽 蚌 埠 2 3 4 ) 3 0 1
摘 要 :城 乡发 展 关 系应 当经 历 四个 阶段 的 演 变 :一是 劳动 力 无 限供 给模 式下 的城 乡发展 ,我 国二 元 结 构 与其 他 国家 最 大的 差 别 , 同时 也 是 与 西 方 学者 所 探 讨 的 二 元结 构 的 最 大差 别是 ,我 国的 二 元 结构 主 要 是 人 为 制 度安 排 造 成 的 。 二 是 帕 累托 改进 模 式 下 的城 乡 发展 , 该模 式 只有 在 理 想 竞 争 的市 场 经 济 下 才 可 以达 到 ,而 我 国现 实 的市 场 经 济 无 法 满 足 。三 是 “ 哺 ”模 式下 的城 乡发 展 ,该 模 式 具 有 可操 作 性 ,但 是 难 以担 当 全 面协 调 城 乡关 系 的重 任 。 四是 城 乡 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吕迪黄赞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总结,目前国内城乡统筹模式有五种观点。
即:“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三种城乡统筹模; 2+8 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通过各地城乡统筹调研分析,总结了国内城乡统筹的十大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城带乡”;上海模式:“ 城乡统筹规划”;北京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成都模式:拉农模式;嘉兴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庆城乡统筹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赣州:“新农村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城乡统筹模式的区域性差别明显,主要由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形式不一致,小城镇的经济集聚力强弱不同,这些典型模式也存在一定共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七大制约因素和五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统筹模式1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共识。
党在十六大会议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指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0年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以不同主题推动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了在部分地区城乡统筹试点创新,从实践来看,在探索城乡统筹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2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评述2.1 国外城乡统筹研究学术界关于国外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淮建峰(2005)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张晴等(2009) 对西方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演进、以美国、日本、法国、挪威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韩国、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乡统筹实践经验予以总结。
马晨(2010)总结了国外典型地区的城乡统筹经验。
伦敦:在农业区建立新城,巴黎:在小城镇建立新城,德国:均衡发展。
美国:重视农业的法律保护,对农业进行大量投入;日本:重点发展农协组织;韩国:政府的支持,拉美国家:应避免过度城市化。
国外城乡统筹成功经验主要有:(1)注重制度法律法规政策保障。
如英国注重城市规划立法工作,强调规划建设的适度超前,建立了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推进规模经营。
日本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促进了以土地买卖和土地租借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动,强化了农地转让和规模经营的机制。
(2)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如美国由政府直接进行扶持,通过农业公司、合同生产制、合作社的联体经营三种方式,构建了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的大规模、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拓宽了农业产业链条,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具备工业化和商业化特点的现代农业。
(3)制定严格耕地和生态保护制度。
如英国保护农业自然景观,规定城市的扩大不能占用农村特殊科学试验用地。
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和系列的支农法规促进了英国农业的集约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美国建立了生态服务付费的政策与制度框架,形成了公共补偿、产品生态认证等较为完整的生态补偿框架体系。
(4)注重小城镇文化特色保护,如英国,很好地解决了因地理条件不足带来的发展制约瓶颈问题。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格局。
日本将农民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较早地进入“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时代。
(6)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6)政府提供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公用设施等;(7)资金贷款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如韩国政府对传统农村生产性企业给予资金贷款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现代化;(8)实施农村工业区计划。
韩国推进农村工厂规模化,将农村工业区建在农村人口密集区,避免把工厂扩散到广大农村地区,使农村的非农产业集中发展。
(9)发挥农民积极性。
韩国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号召村村都建立“村民会馆”,通过讲课、讨论会和发放宣传品等形式,调动了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2.2 国内城乡统筹模式研究评述国内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城乡关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已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背景、意义、问题、基本条件、制度性约束、指标体系、区域性特征等进行了总体性描述和分析。
不同的学者针对各地城乡统筹的实践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刘维新(1996)从昆山经验中提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王卓祺(2007)从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及国际的经验比较分析了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三种城乡统筹模式;张俊卫(2008)提出的 2+8 模式;方堃(2009)从供给方式角度提出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欧阳敏(2010)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3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各具特点,区域差异明显,同一地区因交通、地形、历史文化等影响也有较大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上积极开展创新性实践,形成了“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成都模式”、“天津模式”、“嘉兴模式”、“重庆模式”和“赣州模式”等十种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模式。
分析和进一步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其他较为落后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3.1 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动力苏南模式:主要特征是:(1)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3)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除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战略引导投资者进入,奠定苏南地区发展的基础(5)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协调工农关系,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
(6)通过小城镇建设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使农业产业化并且是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
如昆山实施的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 集中开辟“工业小区”,将乡镇企业通过调整改造,集中在该区,以解决“村村冒烟” 与污染问题;将乡镇企业的职工迁到小城镇居住,从离土不离乡,变为离土又离乡,成为城镇居民。
将过密的自然村,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合并,把宅基地返还于田,以增加耕地面积。
实施该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将乡镇企业通过改造,适度集中到小城镇周围;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安置的出路。
三是集中合并的少数村民,要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以改善环境与居住条件(刘维新,1996)。
作为城乡统筹的成功典范,苏南模式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参考价值,但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近期难以实施。
3.2 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城带乡”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外资、民间资金和政府投入等多元投资拉动下,通过整体的规划促进地区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通过城镇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城镇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融合。
其具体做法是:(1)在城乡整体布局总体要求上,珠江三角洲以大中城市带动中小城镇和乡村,空间布局城乡一体。
(2)注重城市群体和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
珠江三角洲的城乡统筹,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商品农业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 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城乡统筹十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和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条标准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
3.3 上海模式:“ 城乡统筹规划”上海模式:城乡统筹规划即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为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做出统一的规划, 进而在实行过程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该模式以上海城乡为整体,在对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功能明确定位以后,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纳入建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中,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将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同时,打破城乡封闭型体制,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1)大规模地推进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现代化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2)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4)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自由进城和迁徙的权利;(5)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6)探索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使农村管理与城市化、法治化接轨。
3.4 北京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北京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发挥北京大城市对郊区的辐射力,以城市工业支援农村为起点,以乡镇企业发展为脉络,带动郊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城镇建设发展。
“ 工农协作” 是指城乡工业开发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
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联营双方实行利润分成、按股分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
北京在城乡统筹过程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推进郊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郊区经济发展不适应城市对郊区经济功能定位的问题;二是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过市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与市区规模的扩大,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郊区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更加滞后的问题。
3.5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所谓以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度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新的小城镇,除了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主要成功经验:(1)承包责任制不变:通过基地复耕可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3)布局体现城乡结合特色,产业特色: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运输物流服务园区;管理特色:管干分离,建立华明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全镇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