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文学思潮》PPT课件
![《文学思潮》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b7d4b9b52acfc788ebc92f.png)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
新
红
学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和文学思潮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和文学思潮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d07bc908a1284ac8504313.png)
二、第四次文代会和“双百”方针、 与“二为”方向的确立
•
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时期里大步走向繁 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次文代会后,党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作了调整, 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过 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概括了文 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它包括了为政治服务,但比 孤立地提出为政治服务更全面更科学,它不仅能全面地反 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 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人民日报》社论
•
• • •
• 1. 关于人性问的讨论
• 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涉及什么是人性,有无共同的人性, 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人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等。 • ⑴、什么是人性? • ①朱光潜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 ②王元化和黄药眠则认为,人性应该指人的社会属性。 • ③人性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或两者的主次融合。 • ④人性就是阶级性。 • ⑵、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 • ①人性与阶级性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②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 ⑶、人性表现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问题。 • ①文学应反映以社会性为主要方面的人性。
• ②文学应反映阶级性。 • ③文学应反映人性。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阶级所产生的 伟大作品之所以能为全人类所爱好,其原因就在于以普遍 人性为基础。无产阶级文艺要影响人、教育人,也应该发 扬人性、提高人性。 • ⑷、人性问题的讨论还涉及异化问题,而这与人道主义的 讨论又相关联。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442e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5.png)
批判现实主义
左翼文学继承和发展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通过揭露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
左翼作家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腐朽,揭 示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人民性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认为文学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心声。
左翼作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采用人 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色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注重将先进的思想意识传播给人民 ,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意识。
03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 左翼文学,也被称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核 心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 初的欧洲,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 30年代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左翼文学强调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 革。
对社会思潮的推动
促进思想解放
左翼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提倡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 ,为当时社会思潮的解放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推动文化交流
左翼文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和艺术,同时 也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进步文化。
激发民众革命热情
左翼文学通过作品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推动 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左翼文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通过社会
03
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
左翼文学的起源
1
左翼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受 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它最初是在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旨在通过文学为工人阶级服务。
30年代文学思潮 PPT
![30年代文学思潮 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723011bb68a98271fefaaf.png)
苦闷的象征
第二节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 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 手段的革命运动。
•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 聚合于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 力量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 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 代表作家:冯乃超、李初犁、成仿吾等, 蒋光慈、钱杏邨等。 •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左联的活动:
• (1)创办刊物。
•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 (3)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 系。 • (4)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 (5)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丢无产阶级现实 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不断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正是左翼 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除了语言上的文白 之争外,论证基本上是在左翼革命文学运 动与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派别之间 展开。
1929年停战。
• 2、左翼文学运动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 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 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 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 《太白》、《光明》等。 •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 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 密杀害)。 •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 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https://img.taocdn.com/s3/m/adbb4ca5915f804d2a16c103.png)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94199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f.png)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98c2a5901020207409c96.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文学性、精神性、历史性。
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文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思想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政治挫折中的文化反思辛亥革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在辛亥革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子均进行了文化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此种文化反思而兴起。
二、思想革命的主题:“人的觉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而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
“人的觉悟”是思想革命的基本主题,是一种既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意志又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一。
“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方性”。
工业革命后的西欧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全球冒险、工业革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平等、自由、人权、启蒙、进步观念。
现代文学思潮课件
![现代文学思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d410195f0e7cd1842536d6.png)
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概述一、两种“人文主义”1、《新青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以欧洲文艺复兴思潮为摹本的人道主义思潮2、《学衡》与新人文主义思潮二、两种“人文主义”的对垒:科学的与人文的,平民的与贵族的,全盘否定与“昌明国粹”三、激进的与保守的:《新青年》的分化、“问题与主义”论争及“整理国故”一、全球性的普罗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影响“普罗”一词的全称是:普罗列塔利亚特,英文“Proletariate”的音译,意为无产阶级,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亦即通常所指的左翼文学。
二、普罗文学思潮萌生于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于20世初的苏联,兴盛于20世纪的20-30年代,是该时期一种全球性的、影响很大的文学思潮。
1、总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成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后期,随着马克思学说的诞生,欧洲工人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日益成熟,蓬勃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应运而生。
德国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玛·哈克奈斯的长篇小说《城市姑娘》等,代表着无产阶级文学萌生期的成果。
2、“拉普”与苏联的普罗文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普罗文学思潮的滋生地。
1917年苏联出现无产阶级文化派,1932年解体。
之后,又以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为核心,出现“拉普”等组织。
“拉普”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音译。
以“拉普”为中心,苏联文艺界推出一批歌唱新生的红色政权,歌颂劳动者的作品,形成普罗文学思潮。
3、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受苏联“拉普”的影响,日本也出现左翼文学运动。
1928年成立日本左翼作家总同盟。
出现臧原惟人、青野季吉等理论家和小林多喜二等作家。
他们提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口号,重视文艺大众化问题。
二十年代伊始,德国、法国、匈牙利、波兰和美国都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6615171ee06eff9aef807e8.png)
2、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 大众化问题,实质上是文艺与广大人民 群众的关系问题。
• 由于“左联”对大众化的高度重视,才 引起了1930年——1934年间关于大众 化问题的三次大讨论。
• 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夏衍、周扬、郑伯奇 等纷纷撰文就利用旧形式、体裁、语言、题材的大众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上作的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 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左联理论纲领的 缺陷
(二)“左联”的活动
1、左联前期 :成立到1931年6月瞿秋白参与 “左联”领导工作前,为“左联”前期。
• 第一、成功的召开了“左联”成立大会。 • 第二、积极创办机关刊物及外围刊物,开展了对
一些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 第三、对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左翼文学的反革命文
上节内容回顾
• 1、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哪四 个方面? 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 性的凸现
• 2、30年代文学从文学形态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左翼文学和后五四文学
第二节 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述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二、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三、 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四、 左翼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d777f7680203d8ce2f24aa.png)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ppt课件
2
一、左翼文学的兴起
(一)左翼文学产生的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至1937年,即左 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1927年“四·一二”政治事变为开端,文学在 一个强大的反作用力下急遽地转向“政治化”。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ppt课件
18
(4)“左联”逐渐克服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 的幼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标志 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初期革命文学存在标语化、口号化、概念化、公式 化,被丁玲称为“光赤的陷阱” ——“革命+恋爱” 的创作模式就是明显表现,对此,“左联”作了几 次清算与审视,强调作家创作中从小资产阶级立场 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的同时,积极推行富于革命 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
有的文章谩骂鲁迅 为“封建余孽”、 “双重反革命”。
ppt课件
9
在论争中,鲁迅等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回应文章, 并借此阐释了对革命文学的基本看法。
鲁迅针对太阳社成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等同性、文 学的工具论等表示出极大反感,其《文艺与政治的 歧途》说,如果将文艺等同于政治,那就“踏着 ‘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ppt课件
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1c4ad0e87101f69f319534.png)
2021/3/10
7
三、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 “国防文学”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021/3/10
8
一、
2021/3/10
9
第二节 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一、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 梁实秋(1903—1987) ❖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 鲁迅 《文学和出汗》、《文
特别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反驳,
2021真/3/10是打疼了梁实秋,便他再不敢反手之念。
12
二、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1931年12月——1933年)
❖ 1931年12月,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在《文 艺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引起的, 后来他又发表了《勿侵略文艺》、《钱杏邨之清算 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等文进行辩解。7月,自 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代》杂志上 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 对双方的论争表示不满而主要是替胡秋原鸣不平。 之后,他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 学上的干涉主义》等文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
2021/3/10
2
二、“左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一)左联的成立
❖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
织。
❖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
冯雪峰与太阳社、 创造社部分成员共
4 0 余 人 出 席 大 会 。 1936 年 左 联 自 动 解
散。 2021/3/10
3
学的阶级性》
2021/3/10
10
2.1 第一讲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艺运动
![2.1 第一讲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艺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9c31542b307e87101f696ef.png)
“ 有些忽然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 文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鲁迅《二心集· 上海文艺之一瞥》
• 意义:
• 通过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澄清是非,锻炼革命文艺队伍,对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 蓬勃开展,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没有真正的革命 的认识时,他们只是自己所属的阶级的代言人。‛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他们需要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3、革命文学论争
• 1928年至1929年,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 三、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革命文学的倡导
• 1、革命文学的标志
• 1928年1月,太阳社创办了《太 阳》月刊,高张“无产阶级文学” 大旗。 • 1928年1月,后期创造社《文化 批判》创刊,对五四文学革命大 张旗鼓地进行清算和批判;同月 出版的《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 也显示了“突变”:转向提倡 “无产阶级文学”。 •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 文学”。
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 (一)三大文学流派的对峙与互渗 • (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特征
• 1、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 的新开掘。 • 2、文学形式的变化; • 3、艺术表现出现的新特点; • 4、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 5、形成了时代审美特征。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问题——初步提出
第一讲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讲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https://img.taocdn.com/s3/m/43bb79697375a417866f8fd7.png)
第一讲文学思潮与运动(二)教学目标:了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知识点:“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学。
“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为无产阶级的。
“普罗文学”虽然源自法国,却是在苏联繁荣起来的,并增添丰富了“大众”的含义。
普罗文学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左联也宣传他的政治功能,并使之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
“拉普”全称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连盟。
重点难点: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2、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与得失3、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的对立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1927年的政变。
1928年1月,太阳社蒋光赤、钱杏邨等创办《太阳》月刊,同时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创办《文化批判》;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发生“突变”;这些都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兴起。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主张“独立”、“健康”、“尊严”原则。
1、第二个十年,即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A、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B、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C、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二、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929年9月,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3月,“左联”成立,国民党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与《前锋月刊》,在《宣言》里提出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全套PPT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全套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2744efa8114431b80dd824.png)
“双簧信”事件
五、文学革命的成就
钱玄同
刘半农
思想启蒙的色彩
文学走向开放状态 出现了新的
文学主题,题材、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创造社,1962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 创造社,1962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易名为《新青 年》; 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 想。
总论: 分期 和文学现象
一、1917---1927 二、1927--1937
五四文学
三十年代文学
三、1937--1949
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陈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 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 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四、对复古派的斗争
1、 1919年同林纾(林琴南)的斗争
2、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3、 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
《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 文学主题,题材、人物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新月社 总论: 分期 和文学现象
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一、1917---1927
• 语丝社 1、 1919年同林纾(林琴南)的斗争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标志文学革命产生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东方出版中心 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0
《创造月刊》(2卷5号, 1928年12月)发表批判茅 盾的文章。
茅盾发表了《从牯岭到东 京》、《读〈倪焕之〉》 等文章,批评他们排斥文 艺表现小资产阶级将会失 去读者,造成革命文学的 衰亡。
创造社创刊《文化批判》,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期8号 起,也明显地表现出政治“突变”的倾向。
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上李初梨的《怎样
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 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真正的革命文学时期。
ppt课件
3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ppt课件
2
一、左翼文学的兴起
(一)左翼文学产生的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至1937年,即左 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1927年“四·一二”政治事变为开端,文学在 一个强大的反作用力下急遽地转向“政治化”。
左翼文学的发生具重要内、外原因,就其外在看:
(1)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进一步兴起; (2)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政变的刺激在文学上的反映;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红色三十
年”;
这些成为“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 的刺激力量与重要背景。
阶级文学“必须从事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全部的合理 的批判”。
将革命文学作为“阶级的武器”,革命宣传的
“工具”,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倡导革命文
学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ppt课件
6
(三)革命文学的争论: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时显示出激
进与极端的行为,他们在阐释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性质、功能及特征时认为:
ppt课件
13
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夏衍)、冯乃超、李初梨、钱杏邨、蒋光慈、 彭康、阳翰笙等四十余人,最初加盟的有五十余 人,包括郭沫若、郁达夫等。
大会选出了鲁迅、田汉、沈端先、郑伯奇等7人 组成常务委员会。
会上通过的左联理论纲领和工作方针,即左联组 织宣言: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 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ppt课件
4
(二)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8年1月,一批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作家蒋光慈、
钱杏邨、孟超等来到上海,新成立了太阳社,并创办
的《太阳》月刊;与此同时,李初梨、冯乃超、彭康
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作家加盟创造社(通常称
为后期创造社);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联手,正式打 出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大旗。
ppt课件
5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分别以《文化批判》、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杂志为阵地, 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指出,文学的 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一切的 文学,都是宣传”,“支配阶级的文学,总是为自 己的阶级宣传,组织”。
成仿吾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中则强调无产
他在《写在〈 野蔷薇〉的 前面》强调,在今天革命 低潮时期,更应该坚持现 实主义精神“凝视现实”、 “揭露现实”,并对革命 文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 意见。
ppt课件
11
总之,纵观这场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的全
过程,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在倡导革命文学 时有着明显的“左”的思想和宗派情绪,对 革命文学的认识不无激进的片面性。
由此,一场革命文学的论争同时展开。
, 冯乃超发表《艺术与社 会生活》一文,把鲁迅、 茅盾、叶绍钧、郁达夫、 张资平都当做“社会变 革期中的落伍者”加以 批判。
叶圣陶
ppt课件
郁达夫
8
《文化批判》第4 号(1928年4月号) 出版批判鲁迅特辑;
《太阳月刊》( 1928年3月号)发表 钱杏邨批评鲁迅的 的长篇论文《死去 了的阿Q时代》;
束。
面对国民党越加猖狂的“围剿”,为适应新的斗争 形势的需要,中共有关领导要求后期创造社、太阳 社成员与鲁迅等作家联合起来,成立革命作家的统 一组织。
冯乃超、沈端先(即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议, 召开以“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为 中心的讨论会。
经过近半年筹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简称“左联”)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
有的文章谩骂鲁迅 为“封建余孽”、 “双重反革命”。
ppt课件
9
在论争中,鲁迅等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回应文章, 并借此阐释了对革命文学的基本看法。
鲁迅针对太阳社成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等同性、文 学的工具论等表示出极大反感,其《文艺与政治的 歧途》说,如果将文艺等同于政治,那就“踏着 ‘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和揭示现实人生的作品 已经过时,并进而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由文学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本应是一个 符合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倡导者否认二者的继 承关系,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的对象,因此, 其批判矛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 “五四”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