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与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著名的经济学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它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构成的,即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有效力量,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称,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根源。

他认为,财富的价值不能仅仅由资本的积累来决定,而是由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的。

他认为,一切财富的价值都源于劳动,而资本只是满足劳动创造的财富需求的工具。

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财富的力量,任何其他的因素都不可能创造财富。

劳动价值论也告诉我们,劳动力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性,为解决劳动力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构成的,即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有效力量,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性,为解决劳动力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辉安素霞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

撇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交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刻地论述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

马克思商品的两个因素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使用价值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重视商品价值分析,降低商品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促进我国商品走向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先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每一种有用物都有许多属性,可以在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有的物如衣服,作为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

有的物如织布机,则作为生产资料,用它生产的东西来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陈征,1985)。

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作为有用物,在任何社会里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因为不论各个社会的性质如何不同,构成社会财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总是各种各样的有用的使用价值,正是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才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不断向前发展。

在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王珏等,1984),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就没有交换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冯福荣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11022927)【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虽然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 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威廉·配第虽然开创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意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概念从而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乃至劳动价值论却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大卫·李嘉图以坚持一元劳动价值论为旗帜,但遗憾的是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无法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形成之间的矛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最终不能解说劳动创造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因而导致了古典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吸收古典学派价值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价值质和量的统一意义上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马克思坚持的中心论点即是价值一元论。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解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探讨社会主义的潜力和可能性。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时代意义展开讨论,以此说明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和控制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这种劳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的不稳定。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人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提倡公平分配,并呼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这些矛盾。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非正义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并倡导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

马克思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社会制度的思路,引发了无数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引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将社会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考察,并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启示,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普世性的时代意义。

尽管马克思的理论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其核心观点和思想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劳资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人们深思社会问题,并探索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可能性。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潮,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具有普世性的应用价值。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批判,但其思想和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意在阐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从最初的古典学派配第提出,到马克思科学地创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劳动价值论经得住时间地考验,它不仅没有过时甚至在当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仍然可以运用劳动价值论去解惑。

时代在快速的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然有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健词:劳动劳动价值论当代意义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马克思称这一篇为《资本论》全书的“导言”,可见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古典学派配第提出,后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达到了它最高的成就。

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由于他们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陷入困境。

马克思批判的吸收了他们合理的部分,并提出了劳动二重性,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一)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劳动的内涵:在《新华字典》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马克思对劳动做出的解释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1]通过对劳动的外延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加清楚了解劳动的范围和多样性的特点。

从层次上来说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是以劳动工具为纽带把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联系起来。

此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的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

”[2]脑力劳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来活动的概括。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劳动⼒商品特殊性理论及启⽰2019-09-11内容摘要:劳动⼒商品具有独特的使⽤价值,劳动⼒商品价值具有特殊的结构、特殊的交换形式,劳动⼒商品能否顺利交换有其特殊的意义。

劳动⼒商品特殊性理论告诉我们,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国家对劳动⼒培养的投⼊、加强对劳动⼒的法律保护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商品使⽤价值充分就业劳动⼒培养劳动⼒商品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关于劳动⼒商品特殊性的论断为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全⾯认识劳动⼒商品的特殊性问题,对于完整和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使⽤劳动⼒这⼀⽣产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关于劳动⼒商品特殊性的论述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商品特殊性是这样理解的,劳动⼒作为特殊商品,有⼀种特殊的使⽤价值,它的使⽤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它⾃⾝价值更⼤的价值。

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和表述存在两个⾮常明显的问题:不准确、不科学凡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作为商品的价值,都是⼈类⼀般劳动的凝结,都是⼈类抽象劳动的体现。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量上进⾏⽐较,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

⽽每⼀种具体商品的使⽤价值都是不同的,他们能够满⾜⼈们的不同需要,正因为如此,才使商品的交换成为必要。

否则,作为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也就不存在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种商品都有其特殊的使⽤价值,如⾐服的使⽤价值不同于⼤⽶,⼤⽶的使⽤价值不同于劳动⼒。

⾐服可以穿但是不能⽤于满⾜⼈们充饥的需要;⼤⽶可以充饥但是不能⽤于满⾜⼈们保暖或美观的需要;劳动⼒可以进⾏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是既不能⽤于吃也不能⽤于穿。

由此可见,特殊的使⽤价值是商品的共同属性,劳动⼒商品和其他商品在这⼀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劳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到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时写道:“要从商品的使⽤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种商品(即劳动⼒商品,引者注),它的使⽤价值本⾝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本⾝就是劳动的物化,从⽽是价值的创造”。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作一个理论集群,其重要论述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

商品是劳动价值论运思路线的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即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既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所有劳动产品的共通性。

一个物品如果根本无用,或虽然有用但并非劳动产品,或虽是劳动产品但并不用来交换,那么该物就不是商品。

商品生产者的根本关切不在使用价值而在使用价值所承担的交换价值,即使用价值之间互相交换的比例或量的关系。

各种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可以换算为同样的东西,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这个隐藏在使用价值背后、被斯密叫作“劳动一般”的东西就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当我们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不能离开商品生产来理解“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因为任何物品只要耗费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

物品必须有用,必须作为劳动产品,并必须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时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胡 磊提 要: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形式从属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早期形式和一般形式、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下劳动者失去劳动过程控制权导致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形式随着劳动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特征,为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提供了理论支点;揭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有不同形式,为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思想资源;揭示了资本应用技术和机器具有促进劳动解放和加深劳动从属性的双重效应,为健全现代技术和机器应用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引;揭示了劳动从属性与劳动者对劳动过程的自我控制权反向变化,为完善平台经济中劳动关系认定和调整制度提供了方法启示。

关键词: 劳动从属于资本 劳动过程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劳动从属性 劳动关系作者胡磊,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上海 201602)。

引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两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①。

劳动者与资本等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存在于流通过程中,而且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受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服从资本家指挥、监督与控制。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时期,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结合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丰富鲜活的历史事实,系统阐述了资本家独占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严苛控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分配权来最大限度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的运行机制与内在本质,科学揭示了劳动关系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演化与发展机理,形成了作为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思想硬核和重要支点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

*本文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级课题“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16ZY02-09)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

第3期(总第448期) 2021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3(General Serial No.448)March,202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卢 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㊂新时代,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发生历史性变迁㊂现实条件的变化,不仅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依据㊂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社会再生产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3⁃0021⁃0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㊂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㊂从价值源泉和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既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旨归,又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㊂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商品经济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依据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㊂一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立足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揭示了交换与社会再生产㊁抽象劳动与价值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同类商品价值量㊁价值创造与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结论: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㊂(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交换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它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表达了其理论的主旨思想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㊂商品二因素原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起点㊂商品二因素原理表明,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都具有的属性,它之所以成为商品的一个因素,在于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㊂价值作为商品的根本属性,需要实现或者表现出来, 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本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L18AKS001);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哲学研究”(19BZX001)作者简介:卢 萍(1966-),女,辽宁丹东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㊂E⁃mail:luping1991@22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而且必须表现出来,交换是商品价值表现或实现的唯一途径㊂所以,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都是为他人去生产,为自己去交换㊂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㊂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1]㊂显而易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切商品经济的一般内容㊂交换在商品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内部所包含的诸多矛盾,如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㊁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等,解决这些矛盾的所有途径最终都要归于交换,由此凸显了交换对于商品生产㊁商品生产者以及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意义㊂从起点看,交换体现了商品生产的目的,没有交换的生产谈不上商品生产,在市场经济中也没有生产的意义;从过程看,交换使得商品价值得到实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是否成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㊂马克思将商品流通或商品的出卖称之为 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2];从延续或可持续生产看,交换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再生产的因素,交换不顺利,再生产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或进行㊂由此可见,交换不仅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抽象劳动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但劳动怎样创造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没有给出答案㊂马克思汲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坚持商品体是自然物质与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㊂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方面属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 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㊂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价值的实体㊂ 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 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由于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2]㊂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劳动如何创造价值㊁为什么创造价值问题,目的在于强调尽管自然物质在价值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㊂(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同类商品价值量的内在联系创造价值的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社会劳动,换言之,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否实现㊁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㊂从单个商品来说,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技术条件需要社会的认可;从同类商品来说,一种商品需要投入多少劳动,取决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要,即社会必要劳动㊂ 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3]㊂前者关涉技术状况,后者取决于供需价格,两者都与竞争相关㊂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在社会普遍认可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社会需要规模的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㊂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如何配置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永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永远决定着劳动效率和价值形成的效率㊂ 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㊂所以,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㊂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4]㊂所以,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统一体㊂市场机制对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的永恒规律㊂(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从再生产角度看,形成一种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每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劳动的配置㊂劳动作为社会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在不同领域怎样分配和在什么领域创造多少价值,是商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发决定的,是自然形成的,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既是经济活动的前提,也是经济活动的内容㊂理论和实践都在反复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有着特殊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其作用机制在于: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与选择,怎样生产取决于生产者的能力和水平,为谁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与要素价格㊂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以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不断谋求其自身价值的增殖㊂资本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聚散导向,源自于其本源性的识别与动力功能㊂价值创造要求生产要素有效配置㊂市场配置资源是将劳动与非劳动要素进行有效结合㊂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不够的,这种活劳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才能形成价值㊂劳动凝结成价值必须有载体或对象物,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过程看,是要有物质条件的㊂对于一个生产组织而言,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和利润率最大化是生产经营的目标,而单位时间内劳动成果的大小,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强度有关,与资源的配置形式也直接相关㊂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一方面源于商品生产中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㊂‘资本论“第三卷中所提出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分析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总量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就是指生产要素资源的分配,即社会总劳动量的分配,这种分配是生产的指向,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㊂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机理和实现形式㊂价值规律所要求的,正是在商品生产与消费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联系中,客观实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㊂市场配置资源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阐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不断在深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领域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中价格机制㊁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修改为 决定性作用”,既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本质要求,又是我国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心的体现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㊂”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新概括,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 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都能发挥作用,使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功能都能得到充分体现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对现实的困惑与解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㊂近一百六十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带来了现实挑战,也产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时代发展中的地位问题㊂(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时代课题1.商品形态不断扩展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替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㊂因此,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有形物质商品㊂而现时代,随着科技㊁知识和管理等要素在商品生产各环节中的渗透,不断产生更多的物质形态商品和非物质形态商品,如分工越来越细的生产服务产品㊁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生活服务产品和种类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等㊂信息产品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成果体现,其最新形式就是数字商品和网络商品,并且数字商品和网络商品在生产和生活中正在被广泛应用㊂不仅商品形态不断增加,其中非物质形态商品的价值占比也不断增加㊂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如美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达到77.4%,英国服务业占比达到71.0%,法国达到70.3%,德国与日本虽然制造业比重较高,但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也分别达到61.8%和69.1%㊂随着科技的发展㊁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商品形态的不断拓展,新商品形态及其价值增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意义正在日益凸显㊂3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42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2.劳动范畴和领域不断延展商品的形态在不断扩展,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及其领域与马克思所关注的物质生产及其领域相比也出现了延展㊂除生产物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外,提供服务产品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劳动,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提供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劳动,创新和创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强劲增长的牵引力;提供生产效率和生产环境的是进行资源配置和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劳动,科学管理是经济高效且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5];提供信息数字化产品的是信息化数字化劳动,信息化数字化生产是经济增长的膨化器,等等㊂这些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呈现出各自作用和地位的劳动业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数据资源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内需㊁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6]㊂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到36.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大关㊂3.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和管理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以及在生产各环节的运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变革,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劳动技能得到增强,劳动的复杂程度明显提高;劳动产品形态得到扩展,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比重增加,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普通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劳动对象范围扩大,从自然到人工呈现多样化;劳动手段变化突飞猛进,劳动资料呈现现代化和智能化,互联网成为生产发展的必需条件,已经融入生产的各行业㊁社会的各领域和生活的各方面,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不断得以使用和推广,有的甚至替代了人工劳动;劳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除了单一㊁集中㊁统一组织的劳动外,出现了分散㊁自主的劳动组织形式,自由劳动者在现代社会已非个别,管理和协调在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知识经济已经取代资本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经济活动中雇佣关系㊁合作关系与交换关系并存,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雄厚的人手中,一些人会成为高科技产品的替代品,失去使用生产资料生产商品的岗位;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和消费能力聚集在少数富人手里[7],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等㊂现时代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时期相比的革命性变革,要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时代思考㊂4.收入分配问题不断凸显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可是资本所有者却凭借拥有生产资料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造成了剥削和劳动的异化㊂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实行按劳分配㊂但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基础并不雄厚,商品经济仍有存在的条件,市场经济便成为不可逾越的发展形式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社会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㊂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㊂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中,出现了按劳分配被弱化以及与要素所得差距悬殊的事实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健全劳动㊁资本㊁土地㊁知识㊁技术㊁管理㊁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第一次明确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的构成内容参与收入分配,这就预示着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数据的内容㊁形式㊁地位和作用将迅速渗透㊁影响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㊂各类数据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按贡献率所得的收入份额将越来越大,这是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正在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㊂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主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确立,再到要素所得与劳动所得产生差距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模式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现象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证实在新经济时代,尽管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也出现历史性变迁,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现代社会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㊂1.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现阶段,随着商品形态的拓展,无形商品特别是现代服务产品和信息数字产品的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㊂与此同时,服务劳动㊁科技劳动㊁管理劳动和信息数字劳动已经成为生产商品劳动的重要业态,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㊂现代高科技被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被运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促使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㊂新商品形态的出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㊂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商品都是为交换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都内涵商品二因素;尽管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劳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㊁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晰,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在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催生出诸多的生产消费新模式㊁新业态,使整个经济社会状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无论生产方式怎样改变,这些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无论生产何种商品,无论生产条件和劳动手段多么现代化甚至智能化,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付出㊂科学技术本身不会自动生成任何商品,人工智能看似可以替代人力进行自动化操作,但它毕竟是劳动者预先设计出相应的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按人工指令工作的结果㊂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实体,物化劳动是价值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活劳动创造价值㊂尽管时代在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时代适用性,现代商品生产方式及其商品形式的种种变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增加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内涵㊂2.按要素分配不否定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㊂价值创造强调的是价值的产生和来源,价值分配强调的是价值的分割和流向㊂两者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理论主张和政策取向各有不同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预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㊂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远未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民间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要素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任何被使用的生产要素都必须得到回报㊂要素价格是对一种要素稀缺程度的直接反映,所以,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要求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和土地㊁劳动力㊁资本㊁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旨在 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㊁技术㊁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㊁知识㊁管理㊁数据等要素的价值”㊂作为现代技术发展应用的基础性资源,数据具有其他生产要素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它对技术㊁管理等其他要素效率的提升具有倍增㊁乘数作用㊂允许按要素分配,并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㊂因为它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体现,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㊂正像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㊂即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物质前提,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尽管没有带来价值增殖,也理应得到价值补偿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并没有否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㊂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价值规律要求,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㊂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其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求证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释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㊂(一)要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所以,劳动者及其劳动理应得到尊重㊂尊重劳动者,首先,要为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机会,即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㊂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各尽所能㊁各用其力㊁各尽其才,才有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㊂其次,要营建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㊂平等礼待每一位劳动者,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尊重㊂不同业态㊁不同岗位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受到社会尊重㊂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渴求并5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我国现实发展的影响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我国现实发展的影响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我国现实发展的影响学院: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班级:会展1102班姓名:邓舒学号:20111521017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我国现实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是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被我们认为是无比的枯燥和乏味,但却不能否定它确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对我们的影响深远。

学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我想就“劳动价值论”这个点写一下我对它的认识及它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而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价值规律等。

(1)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反应的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者:侯风云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商品世界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

相比于要素价值论的世界观,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已经传播多年,但人们對于劳动价值论的完整内容和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解得并不十分清晰、准确、到位。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和观点证明。

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意义,二是建设意义。

前者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后者则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须有与其相应的基本制度基础做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3-0001-08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世界观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世界观,这一提法确实是一种创新。

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我们认为世界由许多方面构成,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构成世界的许多方面是什么样的,就是说你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对世界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

在人类社会中,价值和财富的创造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价值是怎样创造的?由谁来创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确实形成看待世界的重要观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财富是什么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及价值创造的最基本的观点,因此我们讲它是一种世界观。

价值论的世界观有多种。

劳动价值论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相对于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这样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而言的,可以具体表述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种世界观。

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1-2]。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3.劳动力商品理论4.劳动与人的本质理论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表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换言之,商品的价值依赖于人类的抽象劳动。

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一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具备二重性,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

其中,价值就是商品中凝固的无差别劳动,使用价值则所指的就是商品对人的可以采用性。

通过商品价值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明晰了阐明出来商品就是用以互换的劳动产品的本质。

二就是商品价值量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有价值的,其可以通过商品市场和消费者证实。

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并不由个人劳动时间同意,而依赖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不仅多样了劳动价值的内涵,还将其推向课堂教学层面。

三就是价值规律理论。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格可以紧紧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并按照价值成正比的原则展开互换。

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马克思劳动理论范畴内占有着关键地位,就是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其他有关理论的基础[2]。

马克思基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抨击,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备二重性:一就是具体内容的劳动,其目的是生产出来满足用户人们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种劳动不仅存有生产原料上的差异,还主要整体表现在劳动形式上的差异。

此外,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具备永恒性,只不过劳动形态本身可以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二就是抽象化的劳动,也就是通常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指出,如果不考量具体内容的劳动形态,那么所有的人类劳动均可视作劳动者体力或脑力的消耗,也就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花费。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

首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其次,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以它们的劳动价值为基础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差异可以通过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最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即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它们的劳动价值之比。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以价格为表现形式的,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格背后的基本规律。

它提醒我们,在市场交换中,劳动价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启示作用。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的品质。

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和劳动力价值的变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对于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机制。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忽略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过于简化了商品交换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一些批评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非劳动价值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比如稀缺性、需求和供给的变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精华内容。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是一项必须的工作。

本文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构成,包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使用价值等。

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商品的作用
(1)劳动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中有三方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

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

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

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中分工合作的过程。

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
(2)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

用马克思引用过的威廉·配第的话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但商品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

”“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
身当作商品出卖。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劳动力价值的基本前提。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其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一定要以劳动者的个体存在为前提,也就是使劳动者能够生存,因此,劳动力价值的第一部分是维持劳动者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此外,劳动者还要进行后代的繁殖和供养,以作为补充的劳动者,这需要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

而劳动者为生存以致生活的更好一些,应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或者训练。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质所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

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只有并且只是因为被他自己的占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买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他。

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1)人身自由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这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是自由平等的、是有人身自由的,不存在超经济强制,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能够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卖,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成为商品。

(2)一无所有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在人身自由上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一无所有则是指出劳动力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自由的一无所有,既没有可利用的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他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对象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

”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表明,劳动力是作为获得个人的能力而存在。

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人存在为前提,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具体来讲,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劳动者抚养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是劳动者掌握一定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2)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转化为一定生活资料所需的价值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五章中马克思提到:“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

第一种生活资料资本论”。

“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

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

第二种生活资料:劳动力所有者
是会死的。

因此,要使他不断出现在市场上(这是货币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卖者就必须“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

第三种生活资料: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

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受自然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劳动力的特殊性决定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劳动力这种独特商品的特性,使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买者和卖者缔结契约时还没有在实际上转到买者手中。

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他的价值在它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确定,因为在劳动力的生产上已经耗费了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但它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以后的力的表现中才实现。


二、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1、充分利用中国具有优势地位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集中廉价劳动力,大力的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加大劳动力的输出。

2、创造条件完善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竞争,劳动力市场作为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市场,必然要遵循价值规律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

比如,劳动力买卖双方都有自主选择对方的自由,交换行为的唯一尺度是劳动力交换价值(工资或其他收入),劳动力买卖关系的对象是劳动者的体能与技能,而不是劳动者本身。

(2)由于这种体能与技能附粉于人身,不能与劳动者分离。

因此在这种特定的交换过程中,劳动力必须具有商品属性,必须物化为商品,不然就谈不到买卖与交换。

根据劳动力商品的属性,要创造条件去满足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以便创造更多的价值。

3、完善工资制度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由那些决定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规律决定的。

这就是说,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在市场条件下,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的制约和影响。

完善工资制度有利更好的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杜秋银.《马克思初次收入分配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变动的阐释》.[J].人民出版社,1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