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

合集下载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小艳;陈再君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4(019)022
【摘要】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

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可在药物、麻醉、分娩、手术等情况下诱发高血压危象或休克,而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

我们通过分析和比较嗜铬细胞瘤的各种诊断方法,旨在提高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准确性。

【总页数】3页(P1306-1308)
【作者】赵小艳;陈再君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医学科,湖南,衡阳,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医学科,湖南,衡阳,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
【相关文献】
1.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 [J], 谢拉
2.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探讨(附20例分析) [J], 董砚虎;王秀军
3.代谢酶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赵帆
4.嗜铬细胞瘤转移风险分层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徐江广;姜成名;李佳林;刘全亮
5.嗜铬细胞瘤诊断方法探讨(附20例分析) [J], 董砚虎;王秀军;逄力男;孟祥凤;孙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
针对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研发新型的靶向药物,提高疗 效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 征,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的研究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03
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指征与原则
药物治疗
近年来,一些药物如酪氨酸酶抑 制剂等被用于术前准备,以降低 肿瘤组织活性,减少术中出血。
机器人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 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采用机器人进 行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具有 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联合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 医生可能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如放疗、化疗等,以提高治疗效 果。
05
嗜铬细胞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基因治疗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
通过修改或纠正异常基因,达到预防、 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VS
原则
安全、有效、可行、可控,符合伦理道德 。
基因治疗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基因转移技术
将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取代或修复异常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工具,对异常基因进 行精确修复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 降低血压和心率,缓解症状。常用 药物有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100%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 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 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80%
钙通道拮抗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降低心 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常用 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背景介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起源于肾上腺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

它们可以分泌儿茶酚胺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出汗等症状。

因为嗜铬细胞瘤的症状和其他常见疾病非常相似,如高血压和焦虑症,因此它们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

诊断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嗜铬细胞瘤与遗传突变相关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因此,家族史是嗜铬细胞瘤疑似患者应该询问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是通过测量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物的含量来检测。

这种检查可以检测到大约90%的嗜铬细胞瘤,但是它有一些缺陷,例如低敏感性和不良特异性。

最近,一些新技术被开发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例如,底物类胶体传感器(SBP)和电化学传感器(e-sensor)可以在病人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儿茶酚胺代谢物。

治疗进展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摘除肿瘤,但该疾病常常处于恶性状态并会迁移到其他部位。

手术切除有助于大多数患者,但对于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现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开发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

例如,放射性核素治疗(RNT)和放射性树脂微球治疗(SIRT)可以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转移性病变。

此外,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最近的研究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为嗜铬细胞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设施。

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开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10.26教学文案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10.26教学文案
激素分泌
*
合成儿茶酚胺的原料是酪氨酸,后者是从食物摄取或在肝脏中从苯丙氨酸转变而来
*
嗜铬细胞瘤可以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其中一部分可能引起嗜铬细胞瘤中一些 不典型症状 面部潮红(舒血管肠肽、P物质) 便秘(鸦片类、生长抑素) 腹泻(血管活性肠肽、血清素、胃泌素) 面色苍白、血管收缩(神经肽Y) 低血压或休克(舒血管肠肽、肾上腺髓质素) 等等
*
激发试验
适用于疑为嗜铬细胞瘤的阵发性高血压的病人,血 压正常的发作间歇期或较长时间未发作,不能确诊 或排除的病人。 冷加压试验 胰高血糖素试验 组胺试验 酪胺试验 胃复胺试验
*
胰高血糖素试验
方法:静注glucagon 1mg(或2mg),观察血压和血浆儿茶酚胺,3min血浆儿茶酚胺是基础值的3倍以上,或浓度≧ 12nmol/L(2000pg/ml),对嗜铬细胞瘤病人,阳性率达90%以上,本法较安全和准确
焦虑状态 高肾上腺素性原发性高血压 绝经期血管舒缩不稳定状态 高通气状态 过度咖啡摄入 戒酒综合征 间脑性癫痫(自发性癫痫) 自发性高反射状态 甲状腺机能亢进
*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
诊断
病史 体检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药理试验 影像血检查等 同时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
在作任何创伤性检查前 先用a和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通常选用非选择性和非竞争性制剂,如酚卞胺(phenoxybenzamin)10-20mg, q6h,在第一剂后伴用心得安40mg,q8h 也可以选用哌唑嗪和心得安联用。a-阻滞剂必须先用,然后再用β -阻滞剂 因为先用b-阻滞剂有可能引起相反的a-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 .D p r n o dclI aig L o 3 4 H si . 1 e at t fMeia m gn ,P A N 、 2 op a, me t 1
C o g i g 0 0 0,C i a h n q n ,4 0 2 h n ;2 De a me t0 do o y,S uh e tHo p t f T id Mi tr d c i est ,C o g ig, . p r n f Ra il g t o t w s s i l o h r l a y Me ia Un v r i a i l y h n qn
4 0 2 , hn ) 0 0 0 C ia
A s a t Obet e T vsgt tecm ue zdtm gah ( T et e f l g at hoho oy ma Oa d c b t c: jci oi et a h o p tre orpy C )fa rso in ec rm ct st r ue r v n i e i o u ma n p o S oe
mid a n ss M eho s F v a e fma in tp e c r mo yo e e v rf d b p r t n,p t o o y,o olw— p T er C s i g o i、 t d ie c s s o ' l a h o h o c tma w r e i y o ea o gn i e i ah lg rf l o u . hi T f dn s w r ay e er s e t ey i i g e a l z d r to p ci l .Re u t O t e 5 c s s e e lc td i e a r n l d ,1 i r n f e lf k d e n e n v sl s f h a e ,3 w r o ae t d e a g a s n fo t t t i n y, nh l n oh e a d 1b sd e p ce sa d t e a d mia o t .T e ma i l imee fte ma swa m,a d t em nma i ee a 、 m. n e ie t a r a h b o n a r h n n l a h x ma da tr o h s s 9a n i l d a tr s 2 7 a h i m W Th u r h we q a e st o q i ae t rl w f ra i o s d n i s n p an s a e t mo s s o d e u ld n i y, re u v l n o a r gn u e st ma s i l i c n CT,wi r e r e t o d n r o y t ma k d o xr r i a h a y e h n e n n te rmso e t mo s h r x se mo t sa e ol mb rs ie,p l i l n n ie :Co cu i n C s n a c me ti h i f u r .T e e itd t h t e u rme a t s st u a p n evs, u g a d l r v n l so T i a r l l t o o d a n sn l n n h o h o c tma ei e meh d t ig o i g mai a t e c r mo yo . b a g p Ke r s y wo d :mai n n h o h o c t ma l g a t e c r mo y o ;X—a o u e ie o g a h p r y c mp tr d tmo r p y z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治疗
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1)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至少2周,小剂量 开始,逐渐递加,手术前1天止。 (2) ß肾上腺受体阻滞剂:不能单独使用, 只能在使用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后使用。 (3)适当补充血容量。

嗜铬细胞瘤治疗
2、手术条件 血压控制到正常或大致正常(120/80±) 阵发性高血压停止 高代谢症状改善 体重增加、出汗减少 血容量恢复(红细胞压积<45%) 酚妥拉明滴注血压不再下降


病例二 尸检记录:后腹膜主 动脉旁可见一直经为 7.5cm的肿块,重约 150g,包膜完整,切 面实性质软,可见小 灶出血。 病理诊断:腹膜后副 神经节瘤伴囊性变。
嗜铬细胞瘤

定义: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 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持续或间断地 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 性高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紊乱; 但为可治愈性继发性高血压。
性较高,对于肾上腺肿瘤的种类较为困难。
MRI:无放射线,可用于妊娠者,有助于鉴别
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皮质肿瘤。
B超:无创,方便,初筛,直径>1cm的肾上腺
肿瘤定位,鉴别肿瘤质地。
131I间碘苄胍扫描:显示分泌CA的肿瘤、转移
灶、复发灶、肾上腺外肿瘤。
嗜铬细胞瘤CT
嗜铬细胞瘤MRI
嗜铬细胞瘤诊断
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
病例一
入院诊断:心肌炎(考虑病毒性心肌炎可能性大) 治疗:吸氧,抗感染,硝普钠减轻心脏负荷(急 诊有过高血压),护肝,病情稍有好转。 体征:血压100-110/60-70mmHg,心率100-120次/ 分,出汗多(1天换几套衣服)。 检查结果:BR:WBC:14.4*10^9/L,N80.7%巨 细胞病毒:弱阳性。肝酶及心肌酶仍高。 治疗:停用硝普钠(血压稳定后),减慢心率, 护肝,补气强心,加强抗感染。 病情发展:停用硝普钠约8小时后出现血压突然升 高(220-230/130-140mmHg)。患者血压波动范 围大,伴有心悸、乏力,且大量出汗无好转。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现在是12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45%,持续性高血压50%+
。此型病人相对较重甚至可呈 进展。 部分病人可因肿瘤骤然发生出血、坏死以 致停止释放CA或由于大量CA释放等可出现

现在是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相关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b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并及时手术。
现在是14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低血压、休克的原因
低血压、休克 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与高血压交替发生。 可伴有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
原因:
①肿瘤内骤然出血,坏死;
②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不全; ③大量儿茶酚胺使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氧,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严重不足; ④肾上腺素兴奋了肾上腺能β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第33卷第8期
二.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率增高
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低血钾症
三.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退行性变、坏 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等。 四. 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眼底改变等。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实验结果
泌尿外科新进展
交感神经的异常激活
SVR↑ 交感兴奋 CO↑
血容量↓
为什么交感神经会异常激活?
泌尿外科新进展
可能机制
▸ 血循环NE↑,交感神经突触摄取NE↑ ▸ 低血容量情况下也需要交感神经维持血压 ▸ 突触前膜上的α2受体因为儿茶酚胺含量增加而不敏感 ▸ 这个受体是交感神经的负反馈安全阀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1
循环内大量NE
血压升高
三联征时候NE进一步升高
压力感受负反馈
周围血管收缩 NE升高 交感活性
血压升高
抑制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α2
泌尿外科新进展
矛盾2
血压↑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血压明显↓
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
‣ 输入NE,血压上升 ‣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 抑制中枢神经释放 NE,血压下降至正 常,心率明显升高
一个不停跑长途,安全装置坏了的油罐车
为什么血压升高的时候 没有发现循环内儿茶酚胺进一步升高?
为什么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 血压可以正常?
泌尿外科新进展
病理生理小结
▸ 交感神经异常激活是嗜铬细胞瘤重要的发病机制 ▸ 大量囤积NE ▸ 为了维持血压水平 ▸ 负反馈机制失敏感 ▸ 嗜铬细胞瘤患者一般都存在血容量不足 ▸ 血NE水平与血压水平,症状发作时机无直接关系
‣ 平时血循环的NE已 经很高了,那症状 发作的时候呢? ‣ 三联征是因为大量 NE从肿瘤释放入血 造成的么?
问题
死前确定诊断 24%
死前未诊断 76%
多数患者无症状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 儿茶酚胺水平无显著关联
血压升高不代表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泌尿外科新进展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展

诊断进展-影像诊断
功能显像
二、PET 4. 6-[18F]-fluorodopamine(氟多巴胺) ([18F]DA) PET DA 是合成CA所必需的,以DA类似物 [18F]DA 作为示踪剂进行PET检查,发现[18F]DA 很好地可定 位于肾上腺内、肾上腺外,包括转移瘤。在一组28 例PHEO中, [18F]DA PET显像均为阳性,其中部分 患者MIBG显像却阴性。 [18F]DA PET是目前定位诊断PHEO最准确的检 测方法,仅NIH有该试剂。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诊断进展-生化诊断
标本采集
1)血浆: 被检测者检测前一夜应充分休息;抽血前至少平卧 15分钟;预先留置静脉导管至少20分钟。检测MN 并不需要在症状发作时或诱导发作时抽取血样,以 最大程度降低假阳性率。 2)24小时尿液: 受影响因素较多;检测CA时,尿液标本需要HCL酸 化,检测MN不需酸化;均需要低温冷藏。

诊断进展-影像诊断
功能显像 一、MIBG闪烁显像 123I MIBG则相反,它不易制作,半衰期为仅 13小时,发射低水平γ射线可被SPECT检测,显示 的图像较131I MIBG 清晰,故其敏感度为83%~ 100%,特异度为95%~100%。适用于检测复发、 转移性PHEO,或者是纤维化肿瘤、不常见位置肿 瘤以及解剖紊乱部位肿瘤。其诊断应用价值优于 131I MIBG 。

对“10% 肿瘤”的质疑

10% of pheochromocytomas are malignant 10% are bilateral 10% are extra-adrenal (of which 10% are extraabdominal) 10%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10% are hereditary.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规范进展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规范进展
1 3 1 至今 , I M I B G 治疗是恶 性 嗜 铬 细 胞 瘤 除 手 术 以
外最有效的辅助治疗 方 法 , 但 其 疗 效 有 限, 且目前 尚无治疗剂量的共识 。 需 要 进 行 多 中 心 的 研 究 以 了解大剂量及多次小剂 量 M I B G 治 疗的疗 效 及 其 与其他化疗药物合用的效果 。
2 3 诊断方面 , 功能性检查包括1 I标记 的 邻 碘 苯 甲 基 1 2 3 等 具 有 更 高 的 特 异 性。 同 时, 它还 胍( I M I B G)
能区分嗜铬 细 胞 瘤 及 其 他 占 位 性 病 灶 , 明确多发 病灶及转移病灶 。 对于 生 化 检 查 显 示 血 浆 甲 氧 基 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 且 肿 瘤 直 径 <5c 可暂不 m者 , 进行核素检 查 , 因为这类肿瘤通常为良性且位于
2 0 0 0 2 5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 瑞 金 医 院 内 分 作者单位 : 泌科
那么几乎 1 上, 0 0% 的患者能明确诊断 。 如 果生化 检测水平仅 轻 度 升 高 , 则应考虑重复进行相关检 并尽量避 免 情 绪 、 药 物 等 对 检 测 结 果 的 影 响。 测, 在进行 MN 患者 应 处 于 平 卧 s检测的采血过程 中 , 状态 , 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 2 定位诊断 当临床表现及生化 检 测 均 高 度 提 示 嗜 铬 细 胞 瘤的诊断 时 , 应 进 一 步 行 定 位 诊 断。 但 当 患 者 有 相关遗传性 疾 病 的 病 史 时 , 即使生化检测不十分 支持肿瘤 , 仍应进行 影 像 学 检 查 。 目 前 , 随着影像 学检查的普及 , 越来越 多 的 肾 上 腺 意 外 瘤 被 诊 断 。 不论其有无 症 状 或 体 征 , 均应该对这些意外瘤患 者进行嗜铬细胞瘤检 查 。 根 据 肾 上 腺 及 肾 上 腺 外 嗜铬细胞瘤 的 不 同 生 化 特 点 , 选择合适的影像学 检查能缩短 明 确 肿 瘤 定 位 的 时 间 , 降低患者的医 疗费用 , 并减少受辐 射 量 。 除 了 儿 童 、 孕妇或对造 影剂过敏 , C T 及 MR I检 查 均 可 作 为 首 选 的 定 位 应先检查常 诊断方法 。 不 论 选 择 何 种 检 查 方 法 , 见的 发 病 部 位 ( 腹 部 及 盆 腔) 。如果没有发现病 灶, 则应对 颈 部 及 胸 部 进 行 影 像 学 检 查 。 在 定 位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2004年,WHO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 瘤
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沿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嗜铬组 织肿瘤
肾上腺髓质增生: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确诊依靠病 理学检查
高儿茶酚胺血症
副神经节瘤 ( Paragangliomas PGL)
腹主动脉旁(约10%~15%)、肾门、肾上极、肝 门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 近、血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
MRI
MIBG
诊断PC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5-88%和 70100%
131I-MIBG具有治疗恶性PPGL的作用 转移性、复发性PPGL、位于颅底和颈部、胸腔、
膀胱PGL,与SDHx基因相关PPGL检出敏感性较低 拟交感神经药、阻断CA转运药物如可卡因和三环
类抗抑郁药、钙同等阻滞剂、α及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123I-MIBG浓聚,需停药2周
似),若无阳性发现,继以颈部和胸部扫描 儿童也可采用腹部超声 在大多数病例的定位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CT和MR已经足够 MIBG: If CT/MRI negative
Large adrenal tumor paraganglioma PET SRS
良恶性鉴别困难:病理
根据病理切片上的组织形态来判定很困难 瘤细胞的形态异常不能作为良恶性的诊断依据 镜下呈恶性改变,临床却表现为良性 有的瘤细胞呈良性形态,但在术后1~15年内复发 在良、恶性的肿瘤细胞中都可看到重的嗜铬性颗粒、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提高警惕!
传统观念认为:超过一半的患者有高血压发作或危象 实际上: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没有料到的(特别是非
内分泌科医师),甚至在与肿瘤相关的致命后果发生时 美国Mayo Clinic尸检:证实的PCC患者中,生前从未被怀疑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主要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内发生,可分泌儿茶酚胺,导致高血压和其他症状。

在临床上,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

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一、嗜铬细胞瘤的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功能,嗜铬细胞瘤可以分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瘤两种类型。

前者约占全部病例的80%,多为单侧发病;后者约占全部病例的20%,多发生在颈、胸、腹视线上的交感节链。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头痛、发热、出汗、心悸、高血压、胸闷等。

此外,病人可能还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不安、焦虑等不适感。

临床上约有6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测定可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诱发的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儿茶酚胺、血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等检查。

(1)尿儿茶酚胺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最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可以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分泌量不超过400 μg/24h,而嗜铬细胞瘤病人通常会分泌超过1000 μg/24h的儿茶酚胺。

(2)血儿茶酚胺检查: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筛查的辅助指标。

血儿茶酚胺的正常值为70~750 pg/mL,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病人血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对诊断嗜铬细胞瘤有一定帮助,因为肾上腺素通常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加易被嗜铬细胞瘤合成。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包括CT、MRI、超声等,其中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是否存在占位效应、边缘是否光滑、钙化情况、是否有出血或坏死等。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体征:
•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

•主要症状多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间及频率不等。

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130~180mmHg,伴头痛,面色苍白,大
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发作终止后可有面颊及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尿量增多等症状。

部分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和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站立时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应疑为本病。

个别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或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

•体检发现,发作间歇期患者无明显体征,或仅有心界扩大,少数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作期血压升高,可有皮肤潮湿、面色苍白、脉速,心律失常,复视等。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查血或者尿的儿茶酚胺含量,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血钾的浓度下降。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CT、B超、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等。

如果存在恶性嗜铬细胞瘤,做影像学检查时会在没有嗜铬细胞瘤的部位发现转移灶,比如肺部、肝脏、淋巴结、脊柱等,而且肿瘤会侵袭性生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如有相关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第16卷第6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16No.62006年3月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Mar.2006我院1977年4月 ̄2003年4月收治恶性嗜铬细胞瘤22例,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0.1%(22/218)。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例。

男18例,女4例;年龄31 ̄63岁,平均50.5岁。

临床表现持续性高血压17例,阵发性高血压5例;发作时常伴有心悸、出汗、头痛及面色苍白。

体重减轻8例。

脸红5例。

22例常规行B超及CT检查,MRI检查8例。

瘤体直径5 ̄7cm6例,大于7cm16例。

肿瘤呈团块状和分叶状软组织影,内部结构不均。

呈囊实相间改变19例。

周围淋巴结增大5例。

影像学诊断恶性12例。

血沉明显增快10例,为60 ̄123mm/h,平均72mm/h。

24h尿儿茶酚胺(CA)增高16例,香草基扁桃酸(VMA)增高19例。

肿瘤位于肾上腺14例,腹主动脉旁5例,膀胱2例,脐尿管1例。

22例均手术治疗,肿瘤切除16例,病理诊断嗜铬细胞瘤14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

未能切除5例。

术中因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1例。

未能切除的5例术后因转移2年内死亡。

切除肿瘤中,失访1例,术后5a内因肿瘤转移死亡9例;脑出血死亡1例;目前存活5例,随访11个月 ̄14a,4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二次手术,并发现有骨转移。

文章编号:1005-8982(2006)06-0912-02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杨春明,孔垂泽,孙志熙,宫大鑫,姜元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01)摘要:目的提高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总结2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恶性嗜铬细胞瘤常见于男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率较高,肿瘤大多直径大于7cm,且内部结构不均,瘤体常有粗肿瘤结节或多个结节。

可存在无嗜铬组织浸润或转移的表现。

结论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应长期观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无嗜铬组织的转移。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神经、肾脏和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常常被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发病背景:嗜铬细胞瘤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极少发生在儿童。

2、发病部位: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神经系统、肾脏以及肾上腺,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嗜铬细胞瘤。

3、症状表现: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表现依赖发病部位不同而不同,肾脏和神经系统发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心、体重减轻、乏力、头痛、肝脾肿大、血糖升高,有时可表现为异常性行为;肾上腺发病多伴有性冷淡,皮肤黏度下降、夜盲症状,以及压力性头痛、腹部肿胀及面部潮红。

二、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嗜铬细胞瘤在MRI上以灰白相间的圆形高信号团体形式显示,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存在。

2、CT检查:嗜铬细胞瘤在CT上以多发的低密度圆形团体显示,多呈现双实影现象,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诊断标准。

3、X光照射:X线可以显示嗜铬细胞瘤的位置,但由于表现不清晰,很少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

在取材后,将取材物送往病理实验室查看,能清楚地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形态特征大小不一,形状椭圆形或两侧不对称,核积累在胞浆的一角或两面,核染色会存在“金黄”色的含铬粒,水肿少、染色及增生不明显,各种标志性染色(如库仑染色等)也不显著。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质的抗原,其结果可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通常可以检测到抗铬蓝蛋白、碳酸化受体等。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检测血氨基转移酶等生化参数,包括血清钙代谢和电解质代谢,以及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

总结,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一是临床表现,二是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CT检查和X-光检查等;三是组织学检查,支持取材切片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四是免疫组化检查,以及五是血液检查,检测多种生化参数,以诊断嗜铬细胞瘤。

探讨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

探讨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

探讨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摘要】目的:通过“流式细胞分离术”分析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形态、细胞DNA倍体数量,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预测良性细胞转化为恶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潜在因素。

方法:通过北京协和医院2014-2019年间存档22例并伴随诊断结果病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分离术”实验,其中良性肿瘤病原体10例,恶性肿瘤病原体12例,分别将良性与恶性病原体分别与分离试剂进行化学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切片,分析对比组织形态和细胞DNA倍体数量变化。

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良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形态较完整,能缓慢与分离试剂进行化学反应,细胞DNA倍体增长趋势缓慢;而恶性嗜铬细胞瘤呈现不规则分裂状态,与分离试剂的反应速率加快,细胞DNA倍体数量无线增长。

结论:良性嗜铬细胞瘤分裂速率慢于恶性嗜铬细胞瘤分裂速率,良性嗜铬细胞瘤细胞DNA倍体数量增长趋势慢于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细胞DNA倍体数量增长趋势。

【关键词】良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形态;DNA倍体数量恶性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以外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副神经节上的嗜铬细胞,大部分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为散发性细胞形态细胞瘤,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恶性嗜铬细胞瘤病发率只占嗜铬细胞瘤病发率的10%,虽然病发率不高,但在临床表现,肿瘤的组织形态与良性嗜铬细胞瘤并无多大差异,排除手术时发现病变组织细胞转移或者依附于周围的组织器官外,时至今日还没有可靠的临床病理现象来区分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良性的嗜铬细胞瘤转变为恶性的嗜铬细胞瘤的时间长达十年以上,能否寻找区分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方法有待商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北京协和医院2015-2019年间存档22例嗜铬细胞瘤病例诊断,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与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人数分别为10人和12人,分别对肿瘤病原体与分离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根据肿瘤组织切片观察病原体的与分离试剂反应时的组织形态和肿瘤组织细胞DNA倍体增长数量进行分析对比。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形 5枚 , 9枚 瘤 体 均 发 生 坏 死 及包 膜 浸 润 , 瘤 体 内钙 化 1枚 , 5例 周 围淋 巴结 转 移 , 1例 肺 部 转 移 , 1例 肾脏 浸 润 。 增 强 后
6 6例瘤 体实 质成 分 明 显强 化 , 部 分 延 迟 扫 描 进 一步 强 化 。结 论 。 肾上 腺 区 瘤 体 的 大 小 、 形态 、 坏死 、 周 围浸 润 及 转 移 、 强 化 方 式 对 肾 上腺 嗜铬 细胞 瘤 良恶 性 的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 关 键 词 】 肾 上腺 ; 嗜铬细胞瘤 ; 体层摄影术 , x线 计 算 机 中图分类号 : R 7 3 6 . 6 ; R 8 1 4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0 5 - 0 7 4 6 - 0 5
肾 上 腺 嗜 铬 细胞 瘤 的 C T表现。结果
7 例共 1 4枚 。 良性 嗜 铬 细 胞瘤 5 7例 共 6 4枚 , 平均直径 4 . 3 c m, 其 中 圆形 或 卵 圆 形 5 2 枚, 形 态 不 规则 1 2 枚, 瘤 体 内 坏 死
5 4枚 , 无坏死 1 O枚 , 瘤 体 内钙 化 3枚 。恶 性 嗜 铬 细 胞 瘤 9例共 9 枚, 平均直径 7 . 6 c m, 形 态 呈 圆 形 或 卵 圆形 4 枚, 不 规 则
Va l u e o f CT i n t h e di a g no s i s an d d i f f e r e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o f b e ni g n o r ma l i g n an t ph e o c hr o mo c y t o ma o f a dr e na g l a nd

嗜铬细胞瘤诊断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断进展

关键 词 : 酪细 胞 瘤 ; 生 物 化 学 诊 断 ; 影 像 学 诊 断 ; 基 因诊 断 嗜
中 图分 类 号 : 7 6 6 R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1 0 ( 0 7 0 —2 6 0 1 0 —7 3 2 0 ) 4 0 5 — 4
腹 部 肿 块
功能 静 止 型 病 变特 点
男 / 比 女
8 9 ( 0 2 5 . 2 / 2 )
l. 3 9% ( 2 l 8 2 / ) 5
09(1/2) 8 78
平均年龄() y 左 侧 右 侧 双 侧 异 位
良性
右 ¨ 。多 数 嗜 铬 细 胞 瘤 局 限 于 肾 上 腺 髓 质 , 5 约
l. 9 6% ( 2 1 2 2/l)
1 ~2 位 于 肾上 腺外 l ] 称异位 嗜铬 细胞 瘤 , 5 0 l , 或副神 经 节 瘤 。 嗜铬 细 胞 瘤 以散 发 为 主 , 5 ~ 1 2 6 家族性 发 病L 。 嗜铬 细 胞 瘤 的共 同分 子 生 0/ 9呈 2 ] 物学特性 是分 泌儿茶 酚胺 , 而导致 一 系列 临床 症 进 状 和体征 。嗜铬 细胞瘤 的 临床表现 见表 1 。 高血压 是嗜铬 细胞瘤 的 主要症 状 ( 6 4 ) 半 8. , 数 以上呈持 续性 , 余呈 阵发性 发作 或在 持续 高 血 其
少 数 嗜铬细胞 瘤 分泌儿 茶酚胺 功 能缺 陷 , 无 也 相应 的临 床 症 状 和体 征 , 常 于体 检 时 被 意 外 发 常
收稿 日期 :0 61—3 修 回 日期 :0 70 —1 20 —20 ; 20 —30
现 ; 由于 出现 了腹 部 包块 、 或 压迫症 状 等后 就 医 , 经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作者:钟旭, 王卫庆, Zhong Xu, Wang Weiqing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刊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年,卷(期):2014,30(6)1.Korevaar TI;Grossman AB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assessment of malignant potential 20112.Ayala-Ramirez M;Feng L;Johnson MM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maligna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heochromocytomas and sympathetic paragangliomas:primary tumor size and primary tumor location as prognostic indicators 20113.van der Harst E;de Herder W;de Krijger R The value of plasma markers for the clinical behaviour of phaeochromocytomas 20024.Gimm O;De Micco C;Perren A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a diagnostic challenge 20125.Harari A;Inabnet Ⅲ WB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a review 20116.Eisenhofer G;Lenders JWM;Siegert G Plasma methoxytyramine:A novel biomarker of metastatic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in relation to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of tumour size,location and SDHB mutation status 20127.Ezuddin S;Fragkaki C MIBG and FDG PET findings in a patient with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20058.Bias I;Pacak K Current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ed algorithm for the diagnostic localization of pheochromocytoma 20049.Ilias I;Yu J;Carrasquillo JA Superiority of 6-[18F]-fluorodopamin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ersus[131I]-metaiodobenzylguanidine scintigraphy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etastatic pheochromocytoma 200310.Timmers HJ;Chen CC;Carrasquillo JA Comparison of 18F-fluoro-L-DOPA,18F-fluoro-deoxyglucose,and 18F-fluorodopamine PET and 123 I-MIBG scintigraphy in the localization of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200911.Takano A;Oriuchi N;Tsushima Y Detection of metastatic lesions from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with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18 F-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123I-MIBG scintigraphy 200812.Zelinka T;Musil Z;Du(s)ková J Metastatic pheochromocytoma:Does the size and age matter 201113.de Wailly P;Oragano L;Radé F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new malignancy criteria 201214.Thompson LDR Pheochromocy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Scaled Score (PASS) to separate benign from malignant neoplasm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study of 100 cases 200215.Agarwal A;Mehrotra PK;Jain M Size of the tumor and pheochromocy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scaled score (PASS):can they predict malignancy 201016.Wo D;Tischler AS;Lloyd RV Observer vari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eochromocy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Scaled Score 200917.Astuti D;Latif F;Dallol A Gene mutations in the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ubunit SDHB cause susceptibility to familial pheochromocytoma and to familial paraganglioma 200118.Gimenez-Roqueplo AP;Favier J;Rustin P Mutations in the SDHB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extra-adrenal and/or malignant phaeochromocytomas 200319.Neumann HP;Pawlu C;Peczkowska M Distinct clinical features of paraganglioma 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SDHB and SDHD gene mutations 200420.van Nederveen FH;Gaal J;Favier J An immunohistochemical procedure to detect patients with paraganglioma and phaeochromocytoma with germline SDHB,SDHC,or SDHD gene mutations: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analysis 200921.Blank A;Schmitt AM;Korpershoek E SDHB loss predicts malignancy in pheochromocytomas/sympathethic paragangliomas,but not through hypoxia signalling 201022.Yuan WQ;Wang WQ;Cui B Overexpression of ERBB-2 was more frequently detected in malignant than benign pheochromocytomas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200823.Qi Y;Su T;Zhang X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phaeochromocytomas with ERBB2 overexpression reveal a new molecular mechanism tumourigenicity 201224.Zhang B;Pan X;Cobb GP microRNAs as 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s 200725.Meyer-Rochow GY;Jackson NE;Conaglen JV microRNA profiling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s identifies novel diagnosfic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201026.Tombol Z;Eder K;Kovacs A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benign (sporadic and hereditary) and recurring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s 201027.Patterson E;Webb R;Weisbrod A The microRNA expression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y and SDHB mutation in pheochromocytoma 201228.Kalluri R;Weinberg RA The basic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200929.Waldmann J;Slater EP;Langer P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snail and its target gene twist are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y in pheochromocytomas 200930.Loriot C;Burnichon N;Gadessaud N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s activated in metastatic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caused by SDHB gene mutations 201231.Sandgren J;de St?hl TD;Andersson R Recurrent genomic alterations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alysis 201032.Waldmann J;Fendrich V;Holler J Microarray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 201033.Korpershoek E;Stobbe CK;van Nederveen FH Intra-tumoral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s and extra-adrenal sympathetic paragangliomas 201034.Burnichon N;Vescovo L;Amar L 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somatic mutations in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2011引用本文格式:钟旭.王卫庆.Zhong Xu.Wang Weiqing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