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民教育版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民教育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自己整理的人民教育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1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词风的变化。
2.理解词的意象,欣赏词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
3.欣赏诗歌的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中。
第一节课教学导入:唐宋词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主题,就是写永远在我心中,用“永远在我心中的词”来表达女性的生活和情趣。
但作者多为男性,用词被称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意思是代替女性说话。
这种现象最终被宋朝的一个女人打破了。
她以惊人的才华和大胆的笔触,直接借助词写出了自己永远在我心中的情怀,使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杰出女诗人的内心世界,读一读她的两句伤感的话。
古人说,读他的书,背他的诗,你就知道他是谁。
下面大家查阅了很多李清照的资料,也熟悉了她的一些诗词。
那就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吧。
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作。
在康复困难之后,诗人的丈夫去世了,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学和书法也丢失了。
诗人漂泊在江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淑女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寡妇。
国家毁灭所带来的民族仇恨和悲哀,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上,点燃了这位女诗人心中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一个秋夜女诗人的人生感悟。
所有的台词都写的是冷清的秋色,所有的台词都反映了落寞凄凉的处境。
整个词不外乎一个“愁”字,但比起她南渡前写的“愁”字,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更广。
[整句欣赏]一、作者简介李清照,易安人,从小受良好教育。
他的父亲李是一个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官方家庭,也有文学才华。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书画,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据史书记载,她说:“从小就有一个诗名,使她蓬勃发展,接近前辈。
”李清照18岁嫁给了学生赵明诚。
赵热爱金石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唱诗,欣赏金石拓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教案 人教版
一、药【教学目的】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教学课时】3-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注音释词。
3.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
1.读课文前,结合“预习提示”的内容,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篇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瞭解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文化常識。
(3)掌握敘述、說明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處理方法。
2、能力目標(1)指導學生準確朗讀,從而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2)結合語境分析語句,從而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語境意識。
(3)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從中體會傳記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3、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
(2)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1、分析語句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分析評價張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學策略】1、設計藝術:以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全面發展”的人為切入點2、重難點突破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計畫】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誦讀法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整體感知的內容和結構,初步瞭解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第二課時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礎上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傑出的政治才幹。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認識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
【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從中國歷史博物館裏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和郭沫若在張衡基碑上的題詞說起。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裏陳列著候風地動儀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張衡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候風地動儀。
這個儀器早已毀於西晉戰亂之中,現在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是現代科學家王振鐸等人根據《張衡傳》中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說明用木料製成的。
1959年黨和政府重修張衡墓時,郭沫若在墓碑上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見。
”二、解題1、“傳”:傳記.記述的內容是一個人的生平事蹟。
傳記要突出傳主的特點。
範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
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後漢書》,起於劉秀起兵*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於世。
高二人教必修4语文教学计划5篇
高二人教必修4语文教学计划5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新学期快到了,你准备高二语文教学计划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二人教必修4语文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142088高二人教必修4语文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四》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
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三篇篇一《热爱生命》【教学目标】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l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问:由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
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
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但当他与几名*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
【篇一】教學目標:1、瞭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詩風的變化。
2、瞭解詞的意象,體味詞的意境,把握詩歌情感。
3、鑒賞詩歌關鍵字語,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重難點:學習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並且能運用到實際的鑒賞過程當中。
第一課時教學導入:唐宋詞的創作中有一個傳統的題材,就是寫閨怨,“閨怨詞”是用來表現婦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為男性,他們寫的詞稱為“代言體”,也就是代替婦女說話。
這一現象終於在宋代被一個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驚世的才華,大膽的筆觸,借助詞作直寫自己的閨怨情愁,使詞壇綻放出了一道最奪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卓然不群的女詞人的內心世界,來品讀她的兩首愁情詞。
古人雲:讀其書,誦其詩,更得知其為人。
大家在下面查閱了不少李清照的資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詩文。
那就請你們來談一談你所瞭解的李清照。
背景導讀《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
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
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
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裏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
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裏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
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一、作者簡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
婚後,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选读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唐代辞赋《短歌行》是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篇目,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具备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短歌行》的授课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的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掌握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3、使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分析,深入剖析《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其它文学元素,进一步提高阅读解读能力;4、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深刻理解《短歌行》的社会背景与当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文学美感。
二、教学思路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PPT展示、讲解课堂板书、提供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征。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教学案例、课堂辩论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思想与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阅读、课外文学碎片、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短歌行》是唐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结构与形式都极为精妙。
探究这一文本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文本基础知识: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辞赋概述、作品特点及《短歌行》作者、背景等。
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阐述《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比如隐喻、比喻、对句等。
2、文本主题解析:强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浓缩了轻轻的相思之情,但更流露出唐代士人高洁兼有人文情怀的主题。
从诗歌表达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唐朝兴废原因与士人精神追求。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人民教育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人民教育版设计自己整理的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人民教育版设计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1、知识目标(1)了解张衡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并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解释的方法和恰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总结评价,实现传记的井井有条的写作。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句子,积累关键的实体词、虚词、文言文句子。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从郭沫若对张衡——“全面发展”的评价谈起2.突破方法:阅读、讨论、指点。
【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法为主,利用各种阅读形式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性格和文采。
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认识张衡的辉煌科技成就和杰出政治人才。
第一节课[教学内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了解张衡的性格和文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程的引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侯丰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入手。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候风地震仪的模型。
早在1800年前,张衡就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这种乐器在西晋战争中被毁。
根据《张衡传》年侯丰地震仪的介绍,现在展示的侯丰地震仪模型是由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用木材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这样全面发展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第二,解决问题1.《传记》:传记,描写一个人的人生故事。
传记要突出大师的特点。
叶凡(398-445)生于宋代杨顺(今浙江、四川东部)。
他根据前人写的几十部关于后汉的历史著作写成了《后汉书》,从刘秀起义*王莽开始,最后韩先帝禅位于曹丕,详述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并称为“四史”,盛行于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碎,“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共34页)
1.《窦娥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树立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背景介绍: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窦娥冤》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探究窦娥冤屈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全面了解人物。
5.写作特点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窦娥冤》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窦娥冤》所体现的反抗不公、追求正义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安排学生课后阅读《窦娥冤》全剧,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窦娥冤》的剧情、人物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2.教学挂图:运用教学挂图展示《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免费版教案全集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必修四教案
【篇一】一、教材分析古典詩歌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佔有一定量的篇目,它的教學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李商隱的《錦瑟》是古典詩歌裏的精品,意象精美,想像豐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有著異乎尋常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古代詩歌鑒賞基礎,但對詩中典故所蘊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錦瑟》的多主旨為鑒賞詩歌豐富了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的方法和詩歌鑒賞的靈活性有很大幫助。
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品讀意象,明確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標:學會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提升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1.理解情感與意象的關係。
2.領會迷離恍惚、深邃纏綿、美麗哀傷的意境。
3.明確典故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學難點正確運用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六、教學過程(一)同學們,在“必修3”中,我們學習了盛唐詩人李白、杜甫以及中唐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詩風用四個字來概括,叫做“豪放飄逸”,杜甫詩風用四個字來概括叫做“沉鬱頓挫”,白居易詩風用四個字來概括,叫做“淺易通俗”。
今天我們來學習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歌。
李商隱詩風用那四個字來概括呢?“朦朧隱傷”。
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他的“無題”詩和《錦瑟》一詩中。
今天這節課來學習《錦瑟》。
(二)請同學們讀這首詩,結合注釋再讀一遍,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學們不懂,大概是對全詩整體把握上有困難,但是對詩中有些字句還是能懂的。
是不是?懂一點的舉手。
懂多少就說多少。
估計學生對首聯和尾聯懂一點,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徹底懂。
對頷聯和頸聯估計是真不懂。
這樣,我們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學習最難懂的中間兩聯。
好不好?(四)請同學們說一說首聯的意思。
(五)古人說“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人回憶往事,有的喜歡、高興,有的不喜歡,悲傷。
李商隱所回憶的是怎樣的?是悲傷的。
所以接下來的頷聯和頸聯是應該是回憶的悲傷內容了。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方案,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说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解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思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1 窦娥冤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重点段落【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
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期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射出来。
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
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
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①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
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元曲三首》
元曲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1、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2、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一. 教学目的: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关于元曲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并由此激起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如何理解王熙凤的言外之意,如何理解写贾宝玉的两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体会意读书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部巨著横空出世,尽管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价钱昂贵,仍掀起了抢购狂潮。
这就是旷世奇作《红楼梦》。
有人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平时,我们总是隔着大观院高高的围墙,倾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倾听着她们的哭泣呜咽。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走进大观院,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二、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掌握这样一些内容(出示教学目标见上)三、课文鉴赏:(一)整体会意阅读课文。
提问:你觉得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什么内容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请结合前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
(学生自读,做好圈点勾划,然后自由讨论)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因为从什么内容中,可看出什么。
”的句式来回答。
(二)亮点探究:刚才,大家的回答有可取之处,但不够全面细致。
现在,我们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一一作一详细而全面的鉴赏。
(1)、鉴赏王熙凤的性格思考:1、王熙凤的出场有怎样的特点?从林黛玉的纳罕中可看出什么来?2、从王熙凤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么?3、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的?说明什么?4、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5、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讨论明确:1、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放诞无礼,地位特殊。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四教案设计
【篇一】教學目標鑒賞詞意:從意象入手,把握詞作空闊蒼涼的意境,孤獨悲憤的詞人形象,描述詞作的畫面;瞭解辛棄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詩人報國無門的憤懣。
2.鑒賞藝術手法:景物烘托,動作暗示,用典傳達。
3.梳理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像畫面,詞眼提挈,知人論世,意象解詞,以詩解詩,揣摩典故,朗誦傳情等等。
教學重點鑒賞詞作“登臨意”及其表現方法。
教學思路學生試讀和質疑——鑒賞意象——鑒賞典故——歸結全詞,入情朗誦主要教學方法誦讀和鑒賞相結合。
學生探究和教師點撥相結合。
教學資源教科書,自製課件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課時環節教師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設計意圖一課時一、誦讀領起聆聽,稍作引導。
教師“無為”而始,尊重學生寶貴的原初體驗,據此調整教學行為。
【活動一】學生誦讀,初談體會,質疑。
引導學生質疑,進入對詩歌主旨的探究。
二、鑒賞詩歌意象,解讀“登臨意”。
老師根據學生的初步感知,或順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細細品味詞句(景物烘托登臨意,動作暗示登臨意)點撥要點如下,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取捨。
1.第一句要點:詩中描繪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闊清遠。
悲涼感,孤獨短暫感。
2.第二句要點:倒裝、移情的寫法。
或解詞,或翻譯,或誦讀,讓學生有所發現。
解詞入手:解釋“玉簪螺髻”。
揣摩倒裝的作用:強調愁恨。
提問引起思考:誰在獻愁供恨?愁恨何來?3.第三句要點:意象的暗示義,及“遊子”身份的內涵落日,時光流逝感和國運衰微感。
斷鴻,孤苦無依感。
江南遊子含義:北國南來;南來投閒置散,並無歸屬感。
(引入相關背景資料。
)4.第四句要點:吳鉤和詞人動作的意象的內涵1)以詩解詩細說吳鉤:——理解吳鉤意象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
--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2)想像畫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辛棄疾雕弓掛壁無用--辛棄疾長劍鋏,欲生苔--辛棄疾3)體味“看了”“拍遍”動作“看了”,當看過、看完講,想像:看了又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学习路上,为你加油!【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
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她的词中这样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声声慢》全词鉴赏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
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
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
“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
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
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
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
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
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
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
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
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
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
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
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
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了解其艺术风格。
【篇二】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2)想象画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
“拍遍”,不仅拍,而且p板书一:片段诵读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
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
(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3.拓展联想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