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
但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难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成就和问题。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案雷洪荣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要求学生认识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能力培养1.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2.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本课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要点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1924、1、21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从此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成为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学过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答:实行新经济政策)②苏联何时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1922年底苏联成立。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的创新精神,体会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前进及艰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结苏联模式的启示。
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二、探究新知(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续表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材料展示: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提示: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课题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第三单元学科世界历史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2、掌握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制度上存在的弊端3、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夷,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利用情景问题的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师: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那么当时的俄国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提示:在第9课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
那么列宁学生回顾知识,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巴黎和会培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串连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采取了什么政策?展示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治的内容作为对比。
从农业、工业和商业进行对比。
4、作用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提示:作用: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课标内容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
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
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
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
第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四个问题:1.1936年苏联宪法。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
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
宪法还对苏联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
新宪法的规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一、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第二、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第三、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第一、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
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
《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古比雪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
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
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
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
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
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
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
第二、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
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
经斯大林亲自审定后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终于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
第三、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还有其社会经济基础和认识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第一、日益形成的个人崇拜之风和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使共产党内一些领导人深感不安。
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
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
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
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
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大清洗(肃反)运动的起点。
第二、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立即同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
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
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
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
第三、造成大清洗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时国际环境的复杂险恶(包括外国间谍机构所施的阴谋诡计);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使用群众运动大造声势的方法和逼供信等违法手段,等等。
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苏联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随着个人崇拜的日益发展,斯大林独揽大权,实行家长制领导,重大决策由一个人决定,国家的法律轻易被领导人所否定,而党纪国法又制约不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内务部成了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向斯大林个人负责的机关,致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大清洗运动的后果,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教学建议一、讲述本节教材用1课时,建议教师:1.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背景、要点、历史作用),然后导入新课。
2.本节内容大部分在初中三年级学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性认识。
二、讲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予以全面的分析评价,既看到“巨大成就”,也要看到“严重缺陷”。
二者缺一不可。
三、讲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一目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在具体史实上作过多的纠缠。
至于如何评价该体制,应以教材的观点为准。
四、讲完新课后,可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小结,讨论的问题有:1.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2.怎样看待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附一练习答案提示一、选择题 1.D 2.D二、问答题1.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答: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