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杂志

合集下载

吴宓与《学衡》: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

吴宓与《学衡》: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

对 整合 的文化 现 代性 理 路 的深 入 思索 。
现 代 性⑤是 2 0世 纪 以 来 中 国 社 会 所 面 临 的 重 大
复为社员矣。针对这一“ ” 清高主张”吴宓坚决主张 :办事必须有一定之组 织与章程。职权及名位 , , “ 亦必须明 白规定 。对 内、 外方可有 对 所遵循。窃意 ( 《 一) 学衡》 杂志之宗 旨及体例 , 用人之根本思想与公共主张, 必须写成数条。用 明确 之文字 , 宣布于世。此即可作为本志、
2 1 年 1月 01
东 南大 学 学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n lo S uha tU i ri ( ho o h n o il c ne ora f ote s nv sy P i sp yadS ca S i c ) e t l e
J n 2 1 a . 0l
之举 与 中华 书 局达 成 协议 , 出版 在 艰 难 中得 以延 续 至 使 七 十九 期 。 自第八 十 期起 , 学衡 》 《 的南 京 同 人 拟使 缪 风 林 取 代 吴宓 编 辑 《 衡 》 但 是 该 杂 志 一旦 离 开 视 “ 学 学 , 《 衡》 为我 之事 业 ”2”, 为 《 衡 》 [4 “ 学 ] 忍辱 含 垢 ”2。 吴 宓 , [6的 ] 即成 广 陵绝 响 。吴 宓 堪 称 是 《 衡 》 精 神 灵 魂 , 《 学 的 而 学 衡 》 是 吴宓 毕 生最 重 视 的事 业 , 至于 直 到 晚 年 , 宓 亦 以 吴 不 仅将 阅读 把 玩《 衡 》 学 旧刊 当作 人生 乐 趣 , 且 时 时 为 而 当年 编撰 杂 志 时 留下 的缺 憾 懊 悔 自责∞, 宓 之所 以 如 吴 此 重视 《 衡 》 不 仅 因为 它 是 自己一生 中编 辑 时 间最 长 学 , 的 刊物 , 是 缘 自它 是 自己在 现 实 中无 从 实 现 的文化 理 更 想 的寄 托 。可 以说 , 正是 在 《 学衡 》 一 明确 自觉 地反 对 这 新 文化 运 动偏 激 取 向 的文 化平 台上 , 宓 才 全 面展 开 了 吴

《学衡》杂志初探

《学衡》杂志初探

《 学衡 》 作为一份以 中外思想学术疏证为主 又 兼有现 实文化批评性质的杂志 , 不仅在现代学术思 想史上有其独特 的价值 , 而且在现代编辑出版史上 也别具特色 。现从编辑宗 旨、 目设置、 栏 编辑出版发 行 等方 面略 加分 析 。

『 这是《 学衡 》 杂志的“ 宪法”是《 , 学衡》 同人的“ 根本 思想与公共主张” l 。’ 。 l 关于其来源, 每次会议 是 后 .择取同人中主要之发言, 自作成笔记 。 ” 私 所得既 多. 乃归纳之, 汇编 为简短之三 、 四条。在以后 会议 中. 将此三、 宓 四条 读出 , 经诸 君讨 论 , 并修 改 文 字 ,
第 4 第 3期 卷
VO1 4 NO 3 . .
《 学衡 》 杂志初探
李 刚 张 厚 生 。 ,
( 南京大学 历 史系,江苏 南京 20 9 ; 南大学 情报 研究所 , 。 1 0 3 东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6 : 关键词 ]学衡派 ; 编辑学 ; 出版史 [ 摘 要:《 学衡 》 杂志的文 化批 评 场是非常 明确的 , 其编辑“ 旨” 宗 就是维护 固有文化 , 建 重
固定按学科专题划分栏目容易造成划地为牢的局面正如刘东所言这种做法指按学科设栏目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尤其对学术期刊不太适合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它好比是画地为牢的计划经济不管写家们眼下正在生产什么将来还会有何种心气变化它都首先给人家下了条条框框要是哪路文章塞不进去居然宁可割爱也不破例
维普资讯
化 . 就是其 “ 旨” 在 。 这 宗 所
二 、学衡 》 《 的栏 目
综观《 学衡》9 其内容共分七栏 : 7 期, 1 插画 : 于目录之后 , 置 正文之前 , 各期 皆有, 大抵 皆以 表明《 学衡 》 立论精神或配合正文 内容 为

反对者的声音学衡派的历史命运

反对者的声音学衡派的历史命运

反对者的声音学衡派的历史命运文丨乔克K有支持者,必有反对者。

学衡一派是新文化运动的铁杆反对者。

梅光迪、吴宓、胡先骑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为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梅光迪、吴宓、胡先骗等一批任教南京东南大学的学者主持其事。

此后,以《学衡》为屮心,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者,他们办刊物,做研究,反对新文化运动,形成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史称“学衡派”。

学衡派的出现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动。

他们以反对新文化运动者的“话语霸权”起家,主张中西思想融通,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保守主义的立场制衡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

这一点在《学衡》的简章中幵宗明义道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悴,融化新知。

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学衡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势力,酝酿和集结几乎和新文化运动同步,但形成气候却在1922年以后,可以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必与新文学家大战一场”1915年,胡适在美国酝酿文学革命时,后来成为学衡派发起人的梅光迪即表示反对。

梅光迪,字迪生,安徽宣城人,与胡适有同乡之谊,两人多有交往。

1911年,梅光迪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

留美初期,梅胡二人书信往来频繁,交谊甚笃。

1915年,梅光迪即将前往哈佛大学师从文学批评家白璧德深造。

临行前,胡适送给他一首长诗,预测中国“新潮之来不可止”,希望梅光迪加入文学革命的行列。

翌年7月,梅光迪致信胡适,明确反对白上图/梅光迪,安徽宣城人,学衡派重要人物之一,曾在哈佛大学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但本人却反对白话文,鼓吹昌明国粹下图/吴宓,陕西泾阳人,留美期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与梅光迪、胡先彌等学者组成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话文,批评他的白话文“剽窃”欧美文学的“新潮流”,认为新潮流没有根基,只是一时之流行,毫无价值。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文学革命的第一枪。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学衡派名词解释:宣传复古思潮和“孔教救国说”的思想派别。

因办《学衡》杂志而得名。

1922年1月由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

该刊反对“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维护封建文化。

认为中国最大之病根在于“不行孔教”。

主张用孔教及旧道德去挽救“混乱”的中国,进而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

其具体办法是依靠一大批融贯中西之通儒大师,通力合作,先对中西文化作彻底研究,进而“发扬光大”与“改造”固有文化,并吸取他人文化,然后“宣导国人,蔚为风气,则四五十年后,成效必有可睹也”。

诬指“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观”(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认为文学改革是“盲人说烛”,“不过是枯燥无味之教训主义”(胡先骕《评尝试集》)。

指斥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愈激烈则愈是以耸观听,而愈不近人情”,断言“今中国犹未至资本制实现之时,则今日在中国倡社会主义,虽欲谓非无病而呻得乎?”(萧纯锦《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当时即受到鲁迅等的反驳。

到1922年底,作为派别实体已趋于分解和消亡。

《学衡》华兹华斯译诗中的古典意象及其翻译理念

《学衡》华兹华斯译诗中的古典意象及其翻译理念

《学衡》华兹华斯译诗中的古典意象及其翻译理念作者:曾欣乔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摘要:《学衡》第39期中对华兹华斯的《威至威斯佳人处僻地诗》进行了翻译,共有8首译诗,皆采用中国五言诗的形式,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中的古典意象,使得原诗的内容愈加丰富。

借此可以看到《学衡》诸公的翻译理念,即对于原著思想传达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接受的重视,还有他们对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学衡》华兹华斯意象《学衡》杂志由吴宓先生等人于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主办。

《学衡》诸公学贯中西,他们的翻译作品与翻译理念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启迪。

本文以《学衡》第39期所翻译的华兹华斯的《威至威斯佳人处僻地诗》为分析对象,试探索《学衡》诸公如何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成中国传统诗歌,并赋予它中国古典色彩以及古典语境,从而对《学衡》诸公的翻译理念进行窥探。

一、译诗中大量中国古典意象的恰当运用8个人都选择了五言古诗的形式进行翻译(只有黄承显五言之中夹杂了两句七言),译诗之中创造性地选择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把原诗在中国文化里作了很好的嫁接,更易于中国读者接受。

首先便是对于露西的翻译,露西是一个美丽、脫俗、神秘的女郎,在华兹华斯的诗中承载着西方式的浪漫色彩。

而《学衡》诸公却把她转化为了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女子,贺麟先生、陈铨先生、顾谦吉先生把她的称呼改为“佳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佳人”所指,皆是具有美好气质的女性,甚至是一种理想之中的女性。

所谓佳人,不仅是相貌美丽的女子,还有一分才情,也多了一分不与世俗同流、遗世独立的味道。

自古以来,“佳人”出现在文学中的频率都很高,如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著名的李延年描绘李夫人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而顾谦吉更是直接用杜甫的原句作为了自己译诗的开篇,“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直接把杜甫诗中的形象代入自己的译诗中,当然是对杜甫诗的巧取,以杜诗之形象来衔接露西之形象,而并没有杜甫原诗的揭露社会现实之意,颇有古人的“断章取义”之意。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梅光迪与《学衡》

梅光迪与《学衡》
史海钩沉
道其中一些原理遥 日本在江户时期就已经引进徐尧利合译的
叶几 何 原 本曳袁上 至 达 官 贵 人 袁下 到 普 通 百 姓 都 有学习尧研究尧收藏该书者袁如万尾时春尧村濑 义益尧细井广泽等人遥 且叶几何原本曳中的野名词 术语以及编排体例等均对日本学者学习尧了解 并编著西方几何学教科书产生了很大的参考 作用冶遥
乐黛云先生在为我编的 叶梅光迪文存曳作 序时称院野激进派尧自由派尧保守派共同构成了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化启蒙遥 把文化保守 主义置于文化启蒙运动之外袁 甚至把他们作 为对立面而加以抹杀袁 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 事实的遥 冶
据台湾学者侯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袁晚年 胡适在美国遇到梅光迪的妻子李今英袁胡适对 她说了句野老梅是对的冶遥
员怨圆员 年袁梅光迪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 任袁同年发起成立叶学衡曳杂志社袁于 员怨圆圆 年 员 月 出 版 叶学 衡 曳创 刊 号 袁此 为 野学 衡 派 冶成 立 的 标 志袁核心成员还有吴宓尧刘伯明尧柳诒徵尧胡先 骕尧汤用彤等遥 员怨圆猿 年初袁梅光迪对吴宓 自封 叶学 衡 曳总 编 辑 等 事 不 满 袁声 称 野叶学 衡 曳内 容 愈 来愈坏袁我与此杂志早无关系矣冶遥 同年袁刘伯 明病逝遥 员怨圆源 年袁梅光迪赴哈佛大学任教袁胡先 骕亦赴美袁学衡派一时风流云散袁后由吴宓独 立支撑遥
的白话诗叶蝴蝶曳遥 胡尧梅之争的影响十分巨大袁可以说是新
文学运动的前奏遥 胡适于 员怨员苑 年归国袁倡导文学革命袁在国
内引起极大的反响遥 时在美国的梅光迪早已按 捺不住袁终于在 员怨员怨 年 员园 月回国遥 不久袁梅光 迪倡议创办叶学衡曳杂志社袁并拉吴宓尧汤用彤 加盟袁这时野胡尧梅之争冶升级为学衡派与新青 年 派 的 对 垒 袁成 为 永载 新 文 化 运 动 史 册 的 重 大 事件遥

《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及其启示

《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及其启示
s e rc a h a n d t h e a c c u r a t e a n d c re a f u l s p i i r t .I t wa s t h e t h e i n n e r s p i i r t t h a t s u s t a i n e d he t P r a c t i c e o f Xu e He n g .T a k i n g “ r e c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n a me s ”a s a w e a p o n a n d e v a l u a t e i r g h t a n d w r o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o s i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 wh i c h w a s a s we l l i n t e ra g t e d i n t o t h e r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a c - t i c e . T h e i r t h o u g h t s , c h o i c e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a l e wo r t h c o g i t a t i n g i n t o d a y’ S a c a d e mi c c i r c l e s .
a n d s o m e o t h e r s c h o l a r s k e e p i n g o n h nd a l i n g t h e j o u r n l, a i t 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X u e h e n g S c h o o l o b e y e d t h e l a w o f a c a d e m i c r e

吴宓

吴宓

吴宓(1894-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人,文学家,早期“红学”家。

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次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任南高师、东南大学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并与刘伯明、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自任总编,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

1924年8月离开南京,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四川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他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1894年1岁8月20日生于陕西泾阳县安吴堡。

1906年13岁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中学部。

1908年15岁肄业于宏道学堂,开始作诗。

1909年16岁与宏道同学表兄胡文豹等创办《陕西杂志》,由西安公益书局印行,因经费不断,仅印行一期。

于该刊发表叙日俄战史之小说《军国民》第一回。

夏,裒钞诗作,编为《雨僧诗话》。

1910年17岁赴西安应游美肄学馆(清华学堂前身)入学考,考取。

夏,作剧本《陕西梦传奇》。

宏道学堂毕业。

1911年18岁赴北京入清华学堂,4月29日开学。

6月,编《雨僧诗稿》卷二。

1912年19岁肄业清华学堂。

1916年23岁清华学堂毕业,留校任文案处翻译及文牍职事。

在《清华周刊》第48—72期连载《余生随笔》,担任《清华周刊》编辑。

1917年24岁赴美留学,入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二年级。

1918年25岁暑假,经梅光迪介绍,转学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Irving Babbitt)先生。

1919年26岁春,在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演讲《红楼梦新谈》,得陈寅恪题诗,后刊于上海《民心周报》第1卷,第17、18期(1920)。

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7卷第3期发表《英文诗话》。

1920年27岁6月,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论文《中国之旧与新》刊于《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第8卷第3期。

1921年28岁6月,哈佛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

7月19日离美,8月6日返国抵沪,应梅光迪邀,任南京东南大学英语系教授。

鲁迅与学衡派

鲁迅与学衡派

Lu Xun and Xueheng Pai
作者: 张贺敏;曹艳红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2页
主题词: 鲁迅;《学衡》杂志;学衡派
摘要:80年前,鲁迅针对《学衡》杂志第一期作出了对学衡派的评价,虽然学衡派并未正式对鲁迅言论进行反驳,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今天,重新反思这场论争,可以看到鲁迅与学衡派的分歧决非私人恩怨,而是分别代表了文化转折期相反相成的两种思想倾向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

前者站在全盘反传统基础上,希望通过引入西方现代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革新,创造新文化;后者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准绳,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站在21世纪的开端,思考这两种文化选择的意义与局限,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将会提供可贵的借鉴。

《学衡》论学者精神与责任

《学衡》论学者精神与责任

世, 冀或名利。[对于新知 , ”3 t 或者不加选择地深信不 疑, 或者窃为己有 , 不经深入理解 , 急忙出版著作, 希
望 以此 图得名利 。
缪凤林更多地侧重于对趋利之心的批评 ,世之 “ 衰也 , 金钱万能. 无行文人遂 以文章为逐利之 资, 或 为碑传, 以歌颂功德, 利其润笔 , 或趋奉编者主笔, 仰 望取与, 甚或兼营政客, 供党魁之驱使。 结果所至, 凡 有述 作. 一以实利 为南针, 利之 所在 , 虽颠倒黑 白亦 所 不 惜 [他 提 出 的无 行 文 人 的 种种 表 现 , 是 基 ”3 2 都 于一个“ 字 . 钱” 为了钱 . 可以颠倒黑白, 其结果, 如梅 光迪所言, 是以牺牲学问为代 价的 .以功利名誉之 “ 熏心. 乃不惜牺牲学问。口 ”

批评学术弊端
今天我们回顾 2 世纪初期 , 0 一般认为是大师辈 出之时 , 但是在真正的学术大师们看来 . 当时的学术 界也是鱼龙混杂的. 特别是存在着种种弊端或“ 学术 腐败”《 ,学衡 》 杂志或《 学衡 》 派对此 加以不懈 的批 评 ,学衡》 《 所追求的学术精神 由此体现出来 。 不难发 现, 这类文章比较集中于《 学衡》 的最初几期 . 由此可
维普资讯
第3 期


《 学斯 》 学者精 神 与责任 论

问既 以趋时 投 机 为的 , 出 之甚 易 , 切实探 讨 之必 故 无 要, 以一 人而兼 涉哲 理 、 学 、 济 者 , 在 多有 。 文 经 所 ”
作为我校人文精神源头之《 学衡 》 志, 论 杂 以“
别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贸然信之 。又或剽窃新知 , 未经同化, 以问 即
究学术 , 阐求真理 , 昌明国故 , 融化新知”《 (学衡杂志 简章》为宗 旨, ) 为了体现这一点 ,学衡》 《 非常注重对

学衡派概况

学衡派概况
学衡派
•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 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 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是 反对新文化派的复古流派。 • 创刊于1922年的《学衡》杂志, 中间停刊一年,延续至1933年, 历时11年共出版79期。杂志十 年多的发展历程也共生出了一 个学派——学衡派 • 学衡派在时代的语境中,是新 文化的对立面之一。他们严厉 的指责新文化派发起的文学革 命以及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化 派的全盘反传统、激进的思维 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因此历 史烙定了学衡派是新文化派的 对立群体。
四、反法兰西激进风格
• 纵观学衡派的论述,在其话语系统中夹杂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法国, 一个是卢梭,且多以贬义的面目出现,被当成解剖,指谪的对象 • 学衡派如此指谪法兰西风格和卢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白璧德的影响。 白璧德认为法国的启蒙运动中途偏移了正轨,致使人文主义的东西逐 渐丧失,激进的风格渐渐占了上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大革命走向偏 激,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受了卢梭的影响。 • 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受到18.19世纪法国民主思想 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往往流露出法 国浪漫主义的痕迹。法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传入了 当时的中国。 • 学衡派对法兰西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其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 的色彩,在此思想的鼓舞下的国家和人民一旦启动了革命,就难以停 下来。因此,学衡派对新文化歌颂和法兰西革命表示了强烈恶不满, 主张中国新文化的推进及社会的进步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步步推进。
• 4.文苑:各期皆有,又分为文录、诗 录、词录、戏曲、小说等,但多为旧 体诗词,间亦有译诗及翻译小说。此 栏介绍了大量的西方作家,如但丁、 歌德、雪莱等。 • 5.杂缀:不多见,被容则属于不易归 类之杂作,如游记、诗话等。 • 6.书评:不多见,所评对象兼及古今 著作,尤以诗词为主。 • 7附录:间或有之。

学衡杂志简章

学衡杂志简章

《学衡》杂志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旨:学衡杂志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这意味着学衡杂志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寻求真理,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

2. 批评职事:学衡杂志以中正的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这意味着学衡杂志将对各种学术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批评,以促进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3. 内容要求:学衡杂志对于国学则要求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

这意味着学衡杂志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要求严谨、精确,注重源流和旨要的梳理和分析。

4. 价值追求:学衡杂志认为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这意味着学衡杂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充满信心,认为其具有与日月争光的价值。

总的来说,《学衡》杂志简章体现了学衡杂志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即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推动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促进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柳诒徵与《学衡》杂志

柳诒徵与《学衡》杂志

柳诒徵与《学衡》杂志
石汝广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3)002
【摘要】1922年,《学衡》杂志创刊于南京,形成了以其为纽带的“学衡派”,其中的吴宓、梅光迪、柳诒徵等人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席位。

在“学衡派”诸人当中,柳诒徵与《学衡》的关系尤为密切:他不仅参与了《学衡》的创办,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协助吴宓经营该杂志操劳颇多;此外,单就发表于《学衡》上文章之数量而言,柳诒徵当位居《学衡》作者群之冠。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石汝广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吴宓与柳诒徵的《学衡》情结 [J], 范红霞
2.柳诒徵"中国文化观"的四个面相r——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核心的文本
解读 [J], 任仕阳;杨明
3.《学衡》杂志的创刊渊源与时代境遇 [J], 庄泽晞
4.柳诒徵与《学衡》 [J], 陈宝云
5.此心安处是吾乡:《学衡》杂志的编辑、发行和组织 [J], 潘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衡》一九二二年一月01期通论P10—30《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0—13《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P14—21《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P22—30述学P33—78《国学摭谈》马承堃P33—42《论艺文部署》张文澍P43—48《汉官议史》柳诒征P49—62《老子旧说》钟歆P63—68《近代西洋史学之发展》徐则陵P69—78文苑P80—106文录(P80—83):《自莲花洞登黄龙寺记》邵祖平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诗录(P102—106):《怀简盦然父昆季》,《与钓徒夜坐沙江》,《观穫稻》,《于人家田畔见老松殆百年物》,《枯根》,《秋与三首》,《清明思袁山》,《袁山》,《渔丈人行》杂缀P109—114《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09—112《评尝试集》胡先骕P112—113书评P116—138《评尝试集》胡先骕P116—138二月02期通论P11—33《再论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1—13《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梅光迪P15—23《文学研究法》吴宓P25—33述学P37—76《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37—41《许书述微》张文澍P43—47《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缪凤林P49—59《马克思学说及其批评》萧纯锦P61—76文苑P79—102诗录(P79—83):《思齐一日夜书事八首》,《酒余晚眺》,《夜中》,《寒夜潭秋见过》,《立春鸣雷有怀瘦弟》,《江上偶成》,《江上望庐山》,《壬癸杂诗》,《冷曹》,《春日杂诗》,《后湖绝句四首》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杂缀P105—131《无尽藏斋诗话》邵祖平P105—125《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27—131书评P135—163《梁氏佛教史评》柳诒徵P135—144《评尝试集(续)》胡先骕P145—163三月03期通论P11—33《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胡先骕译P8—19《论中国社会之病源》柳诒徵P20—30《文德篇》缪凤林P32—40《论批评家之责任》胡先骕P42—55述学P56—87《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56—62《苏格拉底自辩篇》景昌极P63—87文苑P79—102诗录(P89—95):《登泰山作》,《除夕怀瘦弟》,《北雁荡》,《宿外家感赋》,《岁暮奉怀然父兼呈简庵》,《感秋八首》,《新秋杂咏》词录(P95):《一萼红》名家小说(P97—11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杂缀P113—118《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113—118书评P120—127《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柳诒徵P120—127四月04期通论P7—53《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P7—13《说今日教育之危机》胡先骕P15—24《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华桂馨P25—29《论新文化运动》吴宓P31—53述学P56—87《选举阐微》柳诒徵P55—61文苑P79—102文录(P63):《送梅君光迪归康桥序》汪懋祖诗录(P64—73):《岁寒休假》,《庚申夏六月游天台作》,《坐曹得句示内子》,《金陵秋望》,《春日三绝句》,《圆明园遗石歌》,《颐和园诗》,《清华园词》,《南嶽诗》词录(P74—75):《臺城路》,《高阳臺》名家小说(P77—89):《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杂缀P91—95《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91—95书评P97—131《评胡适诸子不出於王官论》缪凤林P97—121《评赵尭生香宋词》胡先骕P123—131五月05期通论P10—23《杜威论中国思想》刘伯明P10—15《平等真诠》萧纯锦P16—23述学P23—109《顾氏学述》柳诒徵P25—39《刘知几与张实斋之史学》张其昀P41—94《克利陀篇》景昌吉译P95—109文苑P112—123诗录(P112—120):《西山道中二首》,《公园眺望》,《自松阳县至岱头》,《招方子》,《大梅寺》,《四叔父蜕存诗稿》,《小窗雨霄》,《中秋》,《东天目》《西天目》,《江南春日》词录(P121—123):《臺城路》,《鹧鸪天》六月06期通论P8—64《葛兰坚论新》吴宓陈训慈合译P8—26《非宗教运动平议》刘伯明P28—34《论学生拥护宗教之必要》景昌极P36—43《再论宗教问题》一苇P44—51《论大学生之责任》柳诒徵P52—64述学P67—96《国学摭谈(续第三期)》马承堃P67—73《旧德意志独裁政治发展之基础》陈茹玄P43—47《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缪凤林P75—86《西洋文学精要书目》吴宓P87—96文苑P98—111文录(P98—101):《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胡先骕诗录(P102—111):《寄从之》,《秀野草堂小集呈石遗》,《简诗庐三首》,《独往灵谷寺》,《玉泉寺赠宏一上人》,《门司口号》,《南雁荡杂诗即赠陈少文先生》词录(P111):《疏影》,《江城子》杂缀P113—122《无尽藏斋诗话(续第二期)》邵祖平P113—122书评P124—131《读阮大铖咏怀堂诗集》胡先骕P124—131七月07期通论P8—32《论新旧道德与文艺》邵祖平P8—18《文情篇》缪凤林P20—32述学P36—58《华化渐被史》柳诒徵P36—45《西洋文学精要书目(续)》吴宓P46—58文苑P62—104文录(P62—69):《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续)》胡先骕诗录(P70—77):《先公九周忌日》,《宜昌》,《京邸赋呈欧阳仲涛丈》,《永嘉偶题》,《读史二首》,《读史五首》,《己庚之閒新乐府》,《吾技神》,《杀朝官》词录(P78—79):《祝英臺近》,《寿楼春》,《齐天乐》名家小说(P80—104):《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杂缀P108—111《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108—111书评P114—122《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胡先骕P114—122八月08期述学P10—88《论周代婚制》王焕鏣P10—24《华化渐被史(续第七期)》柳诒徵P26—38《中国心理学大纲》景昌极P40—53《现今西洋人文主义》梅光迪P54—60《希腊之精神》缪凤林P62—88文苑P92—123文录(P92—101):《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胡先骕诗录(P101—106):《清明萧寺展令容櫬》,《寿萧无谓》,《孟贤妇》,《上元夕泊忠县》,《花潮》,《汤山行宫即事》,《江南》,《海雨四绝》词录(P107):《木兰花慢》名家小说(P108—123):《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书评P126—135《评金亚匏秋蟪吟馆诗》胡先骕P126—135九月09期通论P7—30《论今之办学者》柳诒徵P7—10《诗学总论》吴宓P11—30述学P33—98《中国文学通论》刘永济P33—80《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文派之潮流》夏崇璞P81—90《英诗浅释》吴宓P91—98文苑P101—112名家文(P101—106):《梦中儿女》英国蓝姆Charles Jamb著,陈钧译诗录(P107—112):《雨后至潭柘》,《程生丧母为赋一首》,《第一楼同炎南兄》,《答寰老》,《雨雪送别瘦弟》,《佛手崖观云》,《思齐雨坐》词录(P111):《疏影》,《江城子》杂缀P115—122《无尽藏斋诗话(续第六期)》邵祖平P115—122十月10期通论P7—12《共和国民之精神》刘伯明P7—12述学P15—76《国学摭谈(续第六期)》马承堃P15—22《华化渐被史(续第八期)》柳诒徵P23—33《柏拉图语录之三斐都篇》景昌极译P35—76文苑P79—95文录(P79—88):《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续第八期)》胡先骕诗录(P89—93):《感遇十章三十初度作》,《日观峯观初日》,《梅關五绝》《壬戌暑假修学成都六先生祠即景》,《送褧庵归永新》《重来章门晤简盦然父道旧感叹辄成长句》词录(P94—95):《望海潮》,《宝鼎现》,《八声甘州》,《浣溪沙》,《祝英台近》杂缀P99—103《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第七期)》胡先骕P99—103书评P107—128《评朱古微疆邨乐府》胡先骕P107—116《评杜威平民与教育》缪凤林P117—128十一月11期通论P8—15《文义篇》缪凤林P8—15述学P18—87《中国学术要略(录亚洲学术杂志)》孙德谦P18—23《李二曲学述》王庸P24—60《华化渐被史(续第十期)》柳诒徵P62—73《西洋文学精要书目(续第七期)》吴宓P74—87文苑P90—118文录(P90—106):《与刘弘度书》刘樸诗录(P108—116):《后石坞》,《思阿牛》,《安福道中》,《至日用后山韻三首》,《羊儿诞生》,《倚仗一首》,《梅树潭》,《颐和园歌》《九月二十六日梦赋别意三首起而忆之以为似秦少游矣》词录(P117—118):《内家娇》,《解连环》,《探春慢》,《临江仙》书评P122—129《评俞恪士觚庵诗存胡先骕》胡先骕P122—129十二月12期通论P8—28《读墨微言》柳诒徵P8—12《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录中华新报)》汤用彤P14—17《社会主义评议》邹卓立自广州来稿P18—28述学P32—106《说周官媒氏奔者不禁》刘善泽自长沙来稿P32—34《诗说》陈柱P36—52《诗之修辞》程俊英自北京来稿P54—64《唐诗通论》邵祖平P66—97《英诗浅释(续第九期)》吴宓P98—106文苑P110—123文录(P110—118):《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续第十期)》胡先骕诗录(P119—121):《初夏三首》,《感讽四首》,《武功山》,《江上閒眺》,《公园丁香花下作》《别三弟》,《赠伯远》词录(P122—123):《齐天乐》,《法曲献仙音》,《氐州第一》杂缀P126—139《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第十期)》胡先骕P126—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