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合集下载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讲伤寒论(3)

刘渡舟讲伤寒论(3)

刘渡舟讲伤寒论(3)所以当医生能知生死,生死怎么能知道呢?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凭脉。

凭脉里,最怕就是真脏脉现,没有胃气的温培、滋生,所以就死了。

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辨脉法,要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来体验什么是肝的生脉什么是死脉,什么是有胃气,什么是没有胃气,没有胃的冲和柔软之气。

这个很重要。

有没有同志说我不信,别不信。

张仲景写的文章啊,都管用,都是通过实践的。

你说麻黄汤吃了不发汗?承气汤吃了不泄下?所以学伤寒啊,通过这1700多年的临床实践,都验证了张仲景不说假话,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没有空话。

而且这个都是从内经、难经上来的,这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啊。

你都能知道生死了,这多了不起啊?医生多高明啊?我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工作30年了,第一次办班,第一次平脉辨脉。

我越看越觉得可惜啊,仲景之说不传了,我们祖先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传不下去了,这多大的损失啊。

就剩下阳明主胃病了。

所以我们才讲,所以才叫燃灯传心。

总得有人提倡啊,发明啊,讲啊。

我一个人讲,再影响大家,这个不就传下去了吗?也不是说你求不到的,距离太远了,只要一努力,就合拍了,就把这东西学来了。

当然了,在平脉的时候,什么是微弦濡弱而长,什么是纯弦直,手指头等有感觉。

只要这个话不忘记,总有一天能豁然开朗。

31“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日: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这一条,辨心的平脉、病脉、死脉。

这一条的重点内容跟肝一样。

因为心应南方丙丁火,心属火,所以心应于南方,在天六气为暑,在地五行为火,属于少阴,脉应该洪大而长,不是短,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脉有来去,去的很长,这个是心脉有胃气也,是有胃气的脉。

如果洪多了,什么叫洪啊?大水日洪,古人说,“洪脉来时排排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就象涨潮一样,哗的一样上来了,一大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精彩摘录
“《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的一张良方,更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 在刘先生的解读中,我们明白到,《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发烧等疾 病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体阴阳平衡调整的宝典。通过学习与实践《伤寒论》 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给 出了该章的重点内容总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该章的核心知识点。书中这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六个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解并掌握 这六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精彩摘录
刘先生对“六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将“六经”视 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深入理解这六个阶段, 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外,还 对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引用了 大量的临床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这种详 尽的目录内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 对《伤寒论》的理解。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中,书籍如同明灯,指引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与技 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 启迪性的一本。这本书汇聚了刘渡舟先生的毕生心血,将《伤寒论》的奥妙以最 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一 同领略刘先生的智慧与见解。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它对于三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注释。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伤寒论》的注解被誉为“刘氏伤寒”,为中医学界所广泛认可和推崇。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被誉为中医药领域的“圣经”。

而刘渡舟针对《伤寒论》作出的注解,对其中的病理分析、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了针对性的补充和举例说明,使得《伤寒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后人的学习与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渡舟的《伤寒论》注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对《伤寒论》的注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刘渡舟以敏锐的医学眼光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伤寒论》中的名词解释、疾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内容。

他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刘渡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医生,他的注解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这些案例有力地印证了《伤寒论》中的理论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将《伤寒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解广泛涵盖了对《伤寒论》中理论的现代诠释和应用。

刘渡舟在注解中结合了当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新的医学理论,使得古代医学理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时代的价值。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开阔了医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他对《伤寒论》的注解注重于全面、系统的阐释。

刘渡舟的注解不仅涉及了《伤寒论》中的各个章节和篇目,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和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被誉为现代伤寒学的奠基人。

他曾经讲解过《伤寒论》,这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在他的讲解中,他以28条条文的形式,对《伤寒论》做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28条条文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奥秘和中医治疗方法。

第一条:伤寒者,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

这是《伤寒论》开篇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表述。

在中医理论中,将伤寒分为六经伤寒、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少阴、伤寒阳明、伤寒厥阴六个部分,各个部分的症状有所不同,但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是共同的症状。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这条是对太阳病的进一步描述,太阳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刘渡舟通过这样的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三条:太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寒。

这一条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太阳之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大,手足感觉寒冷,那么可以判断为太阳之病。

第四条:发热恶寒,大便不利者,名为阳明病。

这条是对阳明病的描述,阳明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伴有大便不利的症状。

第五条:病人脉浮数者,名为热也。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病人是否有热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数,那么可以判断为热病。

第六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刘渡舟对伤寒论的解读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寒病要以热法治疗,热病要以寒法治疗。

第七条:伤寒下之,其人静,独语如见有人。

这条是对伤寒患者精神状态的描述,伤寒下之后,患者会表现出静默不语,甚至独自对话的情况。

第八条:脉之不同,不同之为病,其状一也。

这是对脉搏观察的进一步解读,不同的脉搏状况可以判断出不同的疾病,但其状况却是一致的。

第九条:寸口脉微而长者,小便不利。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小便是否不利的方法,如果寸口脉微而长,那么可以判断小便不利。

第十条:病有所养,脉有所存者,必主有余。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的全面解读《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圭臬之作。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刘渡舟作为资深中医学者,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透彻。

他不仅对经文进行了全面的校注,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精细的解读和分析。

他深入研究了《伤寒论》的历史渊源、作者思想、脉象辨析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窗口。

在《伤寒论校注》中,刘渡舟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他重点解析了文章中的难解之处,提供了多个解读的角度和思路,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的精髓。

此外,刘渡舟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了点评和说明。

他详细解释了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并指导读者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经方,以及遇到疑难病症时的处理方法。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性的临床指南。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在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解析,更注重实践运用。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多种不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参考书籍。

此外,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还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

他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为中医学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一本全面解读《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他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临床实践的指导和经验;他通过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成为中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本重要著作,值得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深入学习和借鉴。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32条“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日: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

若得数者则剧。

何心知之?数者,南方火,炎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这一条,是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

有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讲的。

肺,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

肺的适脉,叫毛,毛者浮也,。

很轻浮的,叫毛,毛言其轻浮,轻轻地在于皮上,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

如果肺的病见到了毛脉了,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

为什么要好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脏病,见本脏脉,相应,为顺;二,又见了胃气,从容缓和,所以病就要好了。

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

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来克肺金,病就重了。

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

所以李濒湖作的诗,反应了平脉法的精神,反应了张仲景的精神。

何心知之之后,就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是自注句。

说明肺金为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旺盛,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痈肿。

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

也有人认为是肺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

这两个说法,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

这样子就不是顺了,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病不好治。

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

所以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要决,说:阴敖细数形尽死,阳毯。

伤阴的病,就是阴痹,细,是正所不足,阴分虚了,数,就是火来克金,到什么程度呢?到了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

消耗没有了。

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

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

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引言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刘渡舟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对伤寒的辨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案。

伤寒的概述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咽喉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程较长,通常持续2-3周。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者可将伤寒杆菌排出体外,传播给他人。

刘渡舟的辨证理论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外邪主要分为寒邪和暑邪两种。

寒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寒热互见、畏寒恶风、肢体冷、腹痛等。

暑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

刘渡舟根据伤寒的病情进行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辩证刘渡舟认为伤寒是阴阳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寒阳冷。

阴虚阳亢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阴寒阳冷主要表现为寒战、畏寒恶风等症状。

根据阴阳辩证的结果,刘渡舟可以确定治疗方案。

2. 脏腑辨证刘渡舟注重对脏腑功能的辨证,他认为伤寒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

根据伤寒的症状和脉象等进行辨证,可以确定是肺热、胃热、肝火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伤寒。

3. 病机辨证刘渡舟对伤寒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外邪入侵后,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病症。

他根据病机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刘渡舟的治疗方案刘渡舟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

他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来清除体内的病邪。

2. 和胃降逆刘渡舟注重调理胃肠功能,他认为伤寒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需要和胃降逆。

他使用一些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术等,来调理胃肠功能。

3. 补益虚损刘渡舟认为伤寒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因此需要补益虚损。

他使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耆等,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重点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重点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刘渡舟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刘渡舟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伤寒。

太阳病还是接第一条说的。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或”字是未定之词;必恶寒,“必”字是定然之词。

一个是未定的,一个是一定的。

体痛,就是浑身疼痛;呕逆,就是严重的干呕,不是呕吐。

脉阴阳俱紧,阴阳代表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关就概括在内了,也就是说整部脉,包括寸、关、尺都浮而紧。

伤寒这个病是在太阳病提纲证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以恶寒为甚,所以提法就不一样了。

太阳病中风把发热放在前面,而伤寒是必恶寒,把恶寒放在第一位。

至于发热,伤寒当然也有发热,但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不一定的口气。

为什么必然要恶寒?因为寒邪属阴,最伤阳气,卫阳之气被伤,卫外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就很突出。

中风的恶风里也包括恶寒,但它的程度比较轻,可以缓解,而伤寒的恶寒不能缓解,即使屋子里暖和,盖的被子厚,穿的衣服多,依然还是恶寒。

相比而言,太阳伤寒的病位比中风深,太阳中风的风邪只伤于卫,进而影响了营气,导致营卫不和;太阳伤寒的寒邪不但伤了卫,而且还伤了营,程度比太阳中风重,因此恶寒也就重。

正因为太阳伤寒是营卫俱伤,加上寒性收引,能使营卫气血凝滞,所以会有身体疼痛,而且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脉阴阳俱紧,伤寒的脉是脉见浮紧。

浮主太阳之表。

紧主三种病,一是主寒,伤寒应该脉见紧;二是主痛,伤寒有浑身疼痛,下边还有一条头疼,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更是以疼为主的,应该脉见紧;三是主实,邪气盛则实,伤寒符合这一特点,应该脉见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关脉也就概括在其中了。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而不可。

因为伤寒是一个表实证,它的脉才反应为浮紧,这是符合表实证情的。

如果尺脉不紧,或是迟,或是弱,或是微,因为尺宜候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血或者肾气虚衰。

虽然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就是伤寒夹虚证,那就不可以用麻黄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方剂组成:苍术、白术、羌活、独活 、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 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 槟榔。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 处方:吴茱萸12克,生姜15 克,党参10克,桂枝6克, 厚朴12克。
• 服此方获显效后,又加减变 化共服六剂而安。
干呕,吐涎 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 主之。
• 赵××,男,49岁。因患肝炎病来京治疗 。患者口腔干涸,舌体极硬而卷伸不利, 言语受到障碍。其脉沉弦,舌红绛而苔薄 黄。
• 初诊辨为肺胃阴虚,津液不滋所致,用叶 氏益胃汤而无效。
• 复诊:证属阴虚津少,似无可疑,继投白 虎加人参汤,然服药数剂,毫无功效可言 ,使人困惑不解。
• 三诊:详细问其饮食起居情况,知夜问睡 眠不佳,而心烦至甚,且失眠之后则口干 涸更为严重。
•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黄芩 ,石菖蒲,川贝母,木通(今多以通 草来代),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 兼证。举例而言,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主证, 若又出现气喘,或项背强几几等症,便是桂枝汤 证的兼证。
• 变证应灵活掌握病情。
• 夹杂证不但要在邪气上求原因,还必须要从个体 差异上找根据。
• 《伤寒论》(357)
徐x x,女,38岁。自觉心下有 气上冲于胸,胸满心悸、头目眩晕, 不敢移动,西医诊为“美尼尔”内 耳病,然治疗无效,始求中医诊治。 切其脉沉弦,视其舌苔白水滑。
余辨为水气上冲的“水心病”。头为诸 阳之会,反被水寒阴气羁縻,所以发生眩 晕与胸满心悸等证。仲景所谓“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是也。方用桂枝12克 ,茯苓30克,白朮10克,泽泻20克,炙草6 克,连服十数剂而愈。
《伤寒论》378条
• 崔×× ,女,35岁。因产后腹泻,误 认是脾虚,曾服不少补药,而病不愈 。其脉沉而略滑,舌绛、苔薄黄,下 利而口渴。
• 初诊: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 ,服后不见效。
• 复诊: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 尿黄而不利。聆听之后,思之良久,恍然 而悟,此乃猪苓汤证。
• 验之此证,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肿而 少寐,与猪苓汤主证颇为合拍。
• 急、慢性肝炎,ALT指标异常而舌红 苔黄腻、小便短黄者,用自制柴胡解 毒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茵陈、土茯 苓、草河车、凤尾草、炙甘草、土鳖 虫、茜草。
• 使用本方期间若湿热毒邪凝滞不化, 苔白厚腻而干,肩背痠凝而胀,身沉 重口渴尿黄,可于本方加生石膏、滑 石、寒水石增强清利湿热之功,方名 三石解毒汤。
• 处方: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 阿胶10克(烊化)
• 此方连服五剂,小便通畅,腹泻随止,而 诸症皆除。
少阴病,下利六七 日,咳而呕渴,心 烦不得眠者,猪苓 汤主之。
《伤寒论》第319条
• 陈××,女,25岁,未婚。患月经淋漓不 止,已有几个月,面色萎黄,疲乏无力。 父母忧之,请为诊治。心烦难寐,偶尔得 睡,则又乱梦纭纭,反增疲倦。索其前服 之方,率为温补涩血之品。六脉滑数,舌 色红,舌尖尤甚。
• 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 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
• 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症也 。
• 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寒上 热体质。
• 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表邪不退,外 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 ,脓血交并。
• 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 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
• 上焦热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 寒热头痛,骨节痛各症仍在。
• 余聆其言,结合心烦失眠与舌红绛的特点 进行了分析,方知此证为心火上炎、肾水 不能上济的病证。不清其火,则徒劳无功 。乃改用黄连阿胶汤。服三剂,夜即得睡 ,而口舌干涸顿释。
少阴病,得之二 三日,心中烦, 不得卧,黄连阿 胶汤主之。
《伤寒论》(303条)
• 六经实质论
《内经》中有脏 腑经络,讲脏腑就 得讲经络,中医的 整体观、辨证观, 都得用经络学说加 以说明。
– 例如小青龙汤证有外寒而内夹“心下有水气”,小建 中汤证先内虚而后外感寒邪等。
– 夹杂证的出现,使得新病与旧病、标病与本病、表病 与里病等相互交叉重叠,而使证情的变化更为复杂
• 丁×× ,男,53 岁。主诉胸胁 苦满,胃脘痞胀为甚,饮食减 少,食后则胃胀更甚,口中多 涎,呕吐涎沫,而头昏眩不爽 ,脉弦缓无力,舌苔水。
• 辨证:心火上炎,无水以制,故心烦而难 寐,因阳亢而不能入阴也。心主血脉,心 火盛则血不归经,而月经淋沥不止。夫心 火上炎,实由肾水之不升。故水火不济、 心肾不交为本证之关键。
• 处方:黄连10 黄芩6克 白芍10克 阿 胶10克 鸡子黄二枚
• 共服五剂,月经方止,夜间得睡,心 烦不发,饮食增加,其病得愈,取得 了出人意料的疗效。
• 刘老在临床运用大柴胡汤时认为,此方当 运用于肝胃合病,即胃脘痛伴见胁肋胀痛 者效佳。
• 刘老用芍药甘草汤治高血压之头晕,视物 不清,两足胫无力。刘老在临床运用芍药 甘草汤时,皆抓住了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筋 脉之病证,而用之。
• 腰腿疼痛而胀、舌红苔黄腻而脉滑, 或小便黄而不利、或带下量多者,用 加味苍柏散。
• 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 ,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 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
• 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 汗;
• 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 液;
• 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 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升麻解咽喉之毒 ;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
• 身矮肌瘦,稍动即感劳累气短,懒 于玩耍,且感觉目搐而痛,因于休 学。
• 在沪治疗一个时期无效。
• 切其脉虚软,面色晄白,目白睛过 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 餐不过半两许。
• 凭证参脉,系脾胃衰弱,化源不充,方用 资生丸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补后天之本:人参、白术各45
克,茯苓、山药、莲子、陈皮、麦芽、神 曲各30克,苡仁、芡实、扁豆、山楂、砂 仁各28克、桔梗、藿香、甘草各15克,白 豆蔻12克,川连6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服 6克,煎二次,合一处,午、晚饭后一小时 左右各服一次。
• 明日,即可照服此方。
• 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 ,欲加高丽参。
• 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 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 不如不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 后果服之而愈。
• 伤寒六七日,大下 后,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下部脉 不至,喉咽不利, 唾脓血,泄利不止 者,为难治,麻黄 升麻汤主之。
• 服20日后,即食量大 增,一月后,每晚可 进三两,面色红润, 精神焕发,喜玩乐动 ,目力亦见强,能看 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 上。(岳美中教授治 验)
陈逊斋医案:治李某。
• 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今 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 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 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挟血。
——刘渡舟
伤寒,若吐、若 下后,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8条)
阎某,男,26岁。患心下筑 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 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 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 味,泻后心下之动悸减轻。
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 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 气相搏的水悸病证。治当温中化饮, 为疏: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 克,炙甘草6克。连服6剂而愈。
刘渡舟教授一生力 倡仲景之学,阐发六经 实质论、方证相对论、 辨证知机论、古今接轨 论、气机论、火热论、 水气论、肝胆论等。
• 方证相对论 • 六经实质论 • 辨证知机论
• 方证相对论
要想穿入《伤 寒论》这堵墙, 必须从方证的大 门而入。
刘渡舟
• 戈××,女,12岁。因其母体弱多 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 天,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 在。
欢迎大家步入《伤寒论》的医学殿堂
人人可入仲景门
请仲景自己解读《伤寒论》
——刘渡舟教授治伤寒学术经验浅谈
刘渡舟教授,北京中医 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伤 寒论》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 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 教育家。被誉为“伤寒泰 斗”、“经方大家”,日本 汉方界更称其为“中国治伤 寒第一人”,在中医学界享 有盛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