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土壤综述

合集下载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二、自然带与气候有时候存在不对应关系例如:①德干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中南半岛内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拉普拉斯平原(潘帕斯草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草原带(亚热带草原)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五大湖地区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三、土壤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燥红土肥沃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红壤(平原、低地)、黄壤(高山或高原)酸性且有机质含量低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褐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温带荒漠草原带棕钙土温带草原带栗钙土较肥沃、腐殖质含量略少于黑土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棕壤、灰棕壤有机质含量高,较肥沃森林、草原带褐土、黑土有深厚的腐殖质、肥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灰化土强酸性、肥力低其中需要识记的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紫色土四川盆地因紫色土分布广泛被称为“紫色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里的水稻土为人为耕作形成较肥沃需要注意的是华北平原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而非黄土四、乡土地理资料———云阳县气候资料【来源:云阳县气象局(同时表示感谢)】云阳县风向玫瑰图1、分析云阳县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自然带?2、分析云阳县的最小风频极端最低气温(℃) -4-6-22.212.216.718.917.513.962.8-2.2平均降水量(mm ) 10.4 13.6 36.4 9.16 155.8 189.9 198.7 133.5 151.0 93.7 38.3 14.4最大日降水量(mm ) 15.4 26.3 30.8 88.9 139.7 133.1 191.5 105.9 146.4 85.5 32.7 20.8平均蒸发量(mm )47.4 63.8 96.0 123.6 155.1 149.5 190.5 216.2 137.2 83.2 59.3 43.2。

非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

理化性质
合理利用
目前,白浆土已大部开垦为农田,种植大豆、玉米、谷子、 小麦等,有灌溉条件也可栽培水稻。白浆土植物营养元素总 贮量不高,除表层外,各层质地较为粘重,透水通气性差, 耕性不良,土壤缺乏保水供水和缓冲调节水分的能力。开垦 以后有时出现表土侵蚀或养分失去平衡,土壤变紧等问题。 因此,在改良方面必须不断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并采取适当 措施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如增施有机肥料(农肥、草炭、 绿肥粉)、客土掺砂、深松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同时要 搞好排水以防内涝,但也要注意蓄水防旱。
成土过程
水分饱和或临时积水时,土壤上部土层处于还原状态, 土壤矿物中一部分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并从 土体中游离出来。 一部分缓慢下渗,进入下部氧化性土层,使低价铁锰 被氧化为高价,并以铁锰结核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部分缓慢测流,使低价铁锰随水移出滞水层。
土壤亚表层脱色,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土层,即白浆层
剖面构型
Ah—Ecs—Bts—C
腐殖质层(Ah)厚10~20厘米,黑色,湿润,植物根系密集。 白浆层(Ecs)厚20~40厘米,干时灰白色,湿时淡黄色,片 状结构或无结构,土层紧实,含有大量小型铁子,层次向下 过渡明显。 淀积层(Bts)呈暗棕色或棕色,质地粘重而坚实,以小棱柱 状结构为主,在裂隙或结构面上有暗棕色的胶膜及白色的二 氧化硅粉末。 母质层(C)呈棕色或黄棕色,白色粉末及胶膜减少,黑色 铁锰斑块增多。
成土过程
形成一般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要具备潮湿 积水的条件均可。
在山地多见于分水岭上碟形地,封闭的沟谷盆地, 表层泥炭化 河湖相沉积物 冲积扇前或扇形地间的洼地。 地表长期积水 成土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 相对低洼的地 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或过湿。 形或永冻层 植被多为喜湿性植物,沼泽植物。 下层潜育化

非地带性ppt课件

非地带性ppt课件
在新疆行走,满眼荒凉,但有时候也会眼前一亮,映入眼帘的 是水草丛生,绿树成荫的景象。如有“塞外江南”之称的伊犁河谷。
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西北整体的景观不一样呢?
水分的差异。局部地区由于降水、冰雪融水 或者地下水等丰富,形成绿洲。
完整编辑ppt
1
地方性分异
完整编辑ppt
2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南半球副热带地 森林带或草原 区大陆西岸 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水 昆仑山麓 分 尼罗河谷地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 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绿洲 完整编辑ppt
尼罗河河水灌溉 6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 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 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完整编辑ppt
26
[解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信息。
[尝试解答] 3.D 4.C 完整编辑ppt
27
完整编辑ppt
28
完整编辑ppt
29
完整编辑ppt
30
完整编辑ppt
31
完整编辑ppt
32
题组一 地形因素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
题组二 地形和洋流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
2.(2013·北京文综)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 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 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在达 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 其一说明成因。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浅析自然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浅析自然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划分 为以下 四个 带: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 ( 。N 7。N; 5 0 -0 )②温 带落 叶阔叶林 垂直变化。如图 带( 南北纬 3 。-5 。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 4 。-6 。之间的大陆西 5 - 0 0 - 0 说 明: 1 低纬度和 中纬度 的高 山地 区 ()
部)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 纬 2 。- 3 。之 间的大陆东部) ④ 亚热 这种 垂直分 布表现 最为明显 。例如 , ; 南北 5 - 5 ; 赤道 附 乞力马扎罗 山海拔 59 8 5米) 带常绿硬 叶林带 ( 南北纬 3 。-4 。之间的大陆西部) 0 - 0 。地球表面的各个 自 近 的最高山岭 (


自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各 组成 要 素 ( : 形 、 候 、 湖 、 被 、 壤 等 ) 地 如 地 气 河 植 土 在
分 布 规 律 : 山 麓 到 山 顶 自然 景观 在 垂 直 方 向上 依 次 变 化 。 从 如 图
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 , 为地域分异 , 表现 为 自然带 称 其 1 自然 带 的含 义 、 陆地上的不 同地区, 由于所处 的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各不相 同, 分别具 有一定热量和水分 的组合,形成 不同的气候 以及与之 相适应 的有代表性 的
课 改
浅析 自然带中的 “ 地带性分 布规 律” 非地带性 现象” 和“
甘肃省华池一 中 邓怀颖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形成基础: 水分条件为基础 , 以 同时 也 是 在 一 定 的温 度 条 件 上 进 行 的 。 地球 上没 有地理环境完全相 同的两个 区域 。为了认识 地 理环境的地域 差 典型特例 ;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的变化。 异, 我们必须 了解 自然带 。 说 明: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 明显 。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 ( 、 即垂直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自然带 )

非地带性规律-课件

非地带性规律-课件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何谓非地带性:
在地带性变化规律或现象处出现了与之不相一致的现象或事 物 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 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2、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厄加勒斯 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 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 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 道附近,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 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 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 伸到33°N以北,是由于受加利 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 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 干燥少雨;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 件差
自然带 因素 地区 非地带 地带性 性分布 分布(理 (现实状 想状态) 况) 成 因
北半球 中高纬 度的大 陆东西 洋 两岸 北半球 流 中低纬 度大陆 东岸
北半球中高纬度, 东西两岸的 东岸向较低纬度 大陆东岸是寒流, 分布纬度应 延伸,西岸向较 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该大致相当 高纬度延伸 大陆西岸是暖流, 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东西两岸的 北半球中低纬度, 自然带向较高纬 分布纬度应 大陆东岸是暖流, 度延伸 该大致相当 西岸是寒流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

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

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考点三非地带性及成因课件

考点三非地带性及成因课件
旅游资源开发
非地带性因素如地形、气候、文 化等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导致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差
异性。
旅游线路规划
非地带性因素如交通条件、景点分 布等会影响旅游线路的规划,导致 旅游路线的差异。
旅游安全
非地带性因素如地质灾害、气象灾 害等会影响旅游安全,导致旅游风 险和安全保障的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ANKS
03
非地带性类型
纬度非地带性
总结词
纬度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水文和生物等特征存在 差异。
详细描述
纬度非地带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低纬度地区,由于 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等湿润气候;而在高纬度地区,则受到极地高气压 带的影响,表现为寒带苔原或寒带针叶林等寒冷气候。
05
非地带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影响
01
02
03
农业生产布局
非地带性因素如地形、土 壤、水文等会影响农业生 产的布局,导致农作物种 植的区域差异。
农业产量
非地带性因素如气候异常 、土壤贫瘠等会影响农作 物的生长和产量,导致农 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非地带性因素可能导致农 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或不合 理利用,影响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考点三非地带性及成因课件
目 录
• 非地带性概念 • 非地带性成因 • 非地带性类型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 非地带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1
非地带性概念
非地带性定义
非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在地表 非呈带状延伸分布,而是呈现块状、斑点状、分散状、岛状 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

名词解释 十二

名词解释   十二

名词解释十二,十五章
1、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
的土壤。

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2、隐地带性土壤:隐地带性土壤也称隐域土,是受局部条件如特殊岩性、排水不
良或盐碱化等因素影响而发育形成的土壤。

3、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
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4、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
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非地带性[1]

非地带性[1]

1非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见地理壳),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必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狭义的非地带性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2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纬度地带性。

广义的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

也有人将纬度地带性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影响呈与纬度斜交的带状分布特征称为水平地带性。

3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经朝鲜半岛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

因时值江南梅子黄熟,故名。

由于这段时间多阴雨,物体极易受潮霉烂,因而也称霉雨。

梅雨是中国春夏交替时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色,主要发生在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的地区。

特征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多,雨日长,湿度大,云量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弱,降水多属连续性,也有阵雨和雷暴,并且常常是大雨或暴雨。

成因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是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见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位置和稳定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青藏高原北缘的西风急流进入并维持在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随着高原上副热带高压的建立,高原南部由盛行西风转成东风,在亚洲南部上空出现一支东风急流,印度上空转为低压流形,低层西南季风开始爆发。

此时因冷、暖空气交绥形成的地面静止锋和雨带,也相应地由中国华南移到江淮流域和日本列岛。

过程梅雨期开始的一天称入梅或立梅,结束的一天称出梅或断梅。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课件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课件

亚马逊雨林的异常地理现象
总结词
亚马逊雨林作为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众多异常 的地理现象,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典型案例。
详细描述
亚马逊雨林因其茂密的植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特征,展现出多种异常地理现象。 例如,该地区存在着大片低地雨林和高海拔地区的“ 云雾森林”,以及因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黑河”等 。这些异常地理现象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典型表现 ,反映了亚马逊雨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过程。
分布规律
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山地的垂直分异、沙漠中 的绿洲等。
地域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存在差异,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苔原等,这些差异主要受纬度、 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平衡破坏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可能导致生态 平衡的破坏,如森林砍伐、过度放牧 等行为,使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研究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可以深入了解地形、气候 、土壤和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生态保护、资源开 发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方性分异
总结词
地方性分异是指由于局部地区的环境差异而导致的地域分 异现象。
详细描述
地方性分异通常受到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在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 位的高低不同,可能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程度的不同,形成 地方性分异。
地球表面的大气环流、洋流等气候系统对地表的水热 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地表的地域分异。
01
03
人类活动也对地域分异产生影响,例如土地利用方式 的变化、城市化等。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非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
充分利用的土地资 源,开发潜力很大,只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就可 以成为发展农、林、牧业的重要基地。 沼泽土的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养分 不平衡。对缺乏泥炭累积或泥炭不多的沼泽土,经过 排水或综合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以后即可垦殖。沼泽土 生长着有价值的植物,如小叶樟,可用做割草地或放 牧地,芦苇是优质的造纸原料。沼泽土中的泥炭,是 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方 面都有广泛用途。
成土过程
水分饱和或临时积水时,土壤上部土层处于还原状态, 土壤矿物中一部分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并从 土体中游离出来。 一部分缓慢下渗,进入下部氧化性土层,使低价铁锰 被氧化为高价,并以铁锰结核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部分缓慢测流,使低价铁锰随水移出滞水层。
土壤亚表层脱色,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土层,即白浆层
盐渍土
分布范围
盐渍土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以安达为中心,包 括松辽分水岭的内流地区广为分布,而且盐渍化程 度较强。西辽河沿河冲积低地、砂丘间低地、封闭 洼地及古河道沿岸亦有分布。各种类型的盐渍土常 呈斑状分布于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之中。
盐土是指含有一定数量可溶性盐的土壤。 成土过程是易溶性盐在土壤表层或土体中发生累积的过程, 即盐化过程。 盐土在东北平原多呈斑状分布。
剖面构型
Ah—Ecs—Bts—C
腐殖质层(Ah)厚10~20厘米,黑色,湿润,植物根系密集。 白浆层(Ecs)厚20~40厘米,干时灰白色,湿时淡黄色,片 状结构或无结构,土层紧实,含有大量小型铁子,层次向下 过渡明显。 淀积层(Bts)呈暗棕色或棕色,质地粘重而坚实,以小棱柱 状结构为主,在裂隙或结构面上有暗棕色的胶膜及白色的二 氧化硅粉末。 母质层(C)呈棕色或黄棕色,白色粉末及胶膜减少,黑色 铁锰斑块增多。

非洲土壤类型及其特性

非洲土壤类型及其特性

非洲各类土壤的特性一、荒漠土荒漠土,又称“荒境土”,是干旱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也是温带荒漠植被下的土壤。

荒漠土地区的风化和成土作用微弱,由于降水量少,土体中的各种元素基本不迁移,或移动极弱,碳酸钙在土壤表面积聚,石膏和易溶盐类淋洗不深,在剖面中积累。

土壤的组成与母质近似,有机质含量甚微,地表多砾石,具有龟裂化、漆皮化、砾质化和碳酸盐表聚等特点。

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缺水,土地资源无法利用,适合的农作物应是耐旱的。

二、红壤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一般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

红壤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

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

红壤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

三、砖红壤砖红壤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以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

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砖红壤表土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cm以上,有机质含量达8~10%。

但矿化作用也强烈,形成的腐殖质,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富铝酸型和简单形态的胡敏酸。

其特点是分散性大,絮固发育中花岗岩上的砖红壤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四、盐渍土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优制材料)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优制材料)
土壤酸性到强酸性。
上图为赤红壤剖面
上图为赤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季 雨林,主要有荷木、榕树、杜英等。农 业利用可种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 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首乌、 杜仲、灵芝、三七等。
相关知识
8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 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 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 状结构。
上图为棕色针叶林土剖面
上图为棕色针叶林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主要为明亮针叶林,
以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树种,混有
少量的桦和山杨阔叶树,林下灌草有兴安
杜鹃、杜香、越桔和各种藓类;局部有暗
针叶林,主要树种是云杉和冷杉;目前是
国家主要林区。
相关知识
17
地面特征
龟裂土因表面象龟背的裂纹而得名。龟裂土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地区,如新
隐域土(intrazonal soil)地形、母质、地下水等区域性因素超越气
候、植被等地带性成土因素而形成的土壤,沼泽土、盐土、碱土、
石灰岩土。
泛域土(azonal soil)分布于任何地带,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
冲积土)
相关知识
3
中国水平地带性土壤
相关知识
4
相关知识
5
张掖丹霞地貌群
上图为砖红壤景观
黑垆土:温带和暖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 草原植被下,地面较稳定,腐殖化作用 与降尘作用同步进行。 土壤灰棕色,土 层深厚。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灌木草原褐蒿 属的半灌木草原。生态条件脆弱,但 垦殖率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 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地,也可利 用日温差大特点,发展优质水果,其 余退耕还牧,保持水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非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是指主要由地方性成土因素 (如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形 成的、呈斑状星散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 壤。地形、母质或年龄等地区因素的显著 影响超过气候和植被的正常作用。
非地带性土壤种类
●山地土 ●冲击土 ●海积土 ●冰川土 ●风积土 ●火山土
山地土
在不稳定的石质地表如岩屑坡,或在冰川 堆积物上,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由岩石碎片 组成,这些岩石碎片主要由于寒冻作用而 发生物理性裂解,但是几乎不发生化学物和冰水物质,它们 在北半球广泛分布。冰川沉积物的种类有 冰碛物、冰水沙和冰水砾,和冰川湖中经 过分选沉积的粘土。
风积土
形成沙原、沙丘和黄土的风的沉积作用 中国西北部的黄土,东、西德的波尔德 (Börde)的黄土,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 柠檬土(limon)能发育成质地较好、容易 耕作的土壤,这种土壤深厚,排水良好, 有一层良好的耕作层。
冲击土
冲积土由沙、淤泥和粘土的混合物构成, 这些混合物是被流水搬运、成水平层次沉 积,并在洪水期间加积的充分混合的岩石 风化碎屑物。由于质地细,成水平层状沉 积,因此冲积层成为良好的农业土壤。这 是一层“年轻的”沉积物,尚未失去其含 有的矿物质。
海积土
来源于海洋的物质通过人工改造措施所加 强的自然过程,以土堤、沙洲和沙丘的形 式被堆积于低平海岸。在比利时、荷兰、 德国和丹麦的沿海,过去的海底地区(称 为圩田)被堤围住,然后排水,形成发育 于海成粘土(有时称为“海泥”)的各种 土壤。
火山土
近期火山活动沉积了溶岩:火山灰和浮石, 它们容易风化,并被雨水和洪流沿火山山 坡向下搬运到较低处。高处新的熔岩形成 无植被的灰白色片原,而低处的风化物质 非常肥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