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 品德
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 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 椅子,椅子上放着一盘子,盘内有15只茶 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敲碎了15只杯子。
B.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 他想拿碗柜上的果酱吃。他爬上椅子伸手 去拿,因为果酱放得太高,他的手够不着, 结果在拿果酱时,碰翻了一只杯子,掉在 地上碎了。
控制组-不看录像
III 抗诱惑学习实验
这类研究说明榜样示范活动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 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诱惑的抗拒能力。人的道 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对诱惑的抗拒可
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成人榜样+表扬组
接受与初测相类似的 12个道德判断故事的 考察,以探求三组学 生的道德判断水平
成人榜样组
如果斯金纳的强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表扬组的成绩应好过非表扬组,但结 果是成人榜样组的成绩好过无榜样组,是否有表扬倒显得无足轻重。
I
模仿学习(1963-1968)
这类研究说明榜样的示范作用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儿童的道德判断并不像皮亚杰 认为的那样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是存在个体差异,个体 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和同辈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个体 道德形成影响更大。
儿童谈话来研究,柯尔伯格则采用到的两 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 说明理由。
典型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Heinz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 一种药材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那种 药。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这种药,而他索价是2000元。病妇的丈 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钱,只够药 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许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 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了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像被试提出一系列问题:这 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 法官应不应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青少年道德心理一、填空题1.道德是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道德、操行等等。
2.“四要素论” 将道德的心理成分区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四个成分。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认识。
4.道德认识包含:、、、等方面。
5.道德感情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力量,它能令人悔悟自新,保持优秀的行为。
6.道德意志表此刻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与的力量。
7.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8.道道德为包含道道德为和道道德为。
9.在道德构造中,道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一致体中。
10.在外国道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和班杜拉的是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11.皮亚杰归纳出一条小孩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区分为、、、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
12.依据皮亚杰的见解,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小孩达到,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互相尊敬和的基础上拟订的。
13.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的理论和方法,并创办了不停完美的。
14.柯尔伯格发现道德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跟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为道德不过是社会进行道德结果的传统看法。
15.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良为。
16.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 世纪 60 年月提出的。
17.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道德发展的参数作为道德质变的依照。
它们是、、、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别。
18.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靠于的掌握、确实立和的发展三个维度。
19.内化了的道德看法是的道德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成为进行道德评论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20.道德信念的形成使青少年的道道德为更拥有和。
21.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理想、理想和理想等三种水平。
22.道德感情从形式上分,主要有三类:、和的道德感情。
23.伦理性的道德感情拥有清楚的和明确的及较强的。
24.人们在达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往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遣下,将某些必需的行为和组成必定行为模式。
《品德心理》课件
道德意志
指个体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
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情感和意 志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习惯和行为方式。
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个人品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 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对个人品德心 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等途径,培 养学生的品德心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察法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品德心 理的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直接、客观的品德心理评估方法,通过观察 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可以对其品德心理进行 评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需要观察者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04
社会应该建立公正、公 平的制度,保障孩子的 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
个体自我修养
孩子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自我修养和 自我完善。
孩子应该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孩子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 态。
孩子应该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 质。
03
CATALOGUE
品德心理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 爱、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品 德心理。相反,冷漠、忽视或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 形成消极的品德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心理发展。权威和民主 的教养方式更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尊重他人、积极进取的 孩子。而放任或专制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 赖或反叛的品德心理。
关于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心理健康的教案
关于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心理健康的教案第一章: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1 导入:讲解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2 讲解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3 分析品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4 案例分享:品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实例第二章: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2.1 导入:讲解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2.2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2.3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2.4 培养同理心2.5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章: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3.1 导入: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2 识别心理问题的方法3.3 讲解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3.4 案例分享:心理健康维护的实例第四章:心理问题的解决技巧4.1 导入:讲解心理问题的解决技巧4.2 讲解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4.3 讲解应对抑郁和悲伤的方法4.4 讲解应对人际关系冲突的方法4.5 案例分享:心理问题解决实例第五章:品德与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应用5.1 导入:讲解品德与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应用5.5 案例分享:品德与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第六章:自我反思与品德提升6.1 导入:讲解自我反思在品德提升中的作用6.2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6.3 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身品德问题6.4 案例分享:通过自我反思提升品德的实例第七章:家庭与学校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7.1 导入:讲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7.2 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7.3 学校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7.4 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合作7.5 案例分享: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良好品德的实例第八章:社会环境与品德培养8.1 导入:讲解社会环境对品德培养的影响8.2 分析正面社会环境对品德的促进作用8.3 分析负面社会环境对品德的阻碍作用8.4 培养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应对能力8.5 案例分享:社会环境对品德培养的实例第九章:品德评价与反馈9.1 导入:讲解品德评价的重要性9.2 品德评价的方法与技巧9.3 如何给予正面反馈以促进品德提升9.4 如何给予建设性反馈以指导品德改进9.5 案例分享:品德评价与反馈的实例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回顾整个教案的内容与重点10.2 强调品德与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良好品德10.4 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10.5 案例分享:学生通过培养良好品德获得心理健康的实例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品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品德与心理健康。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一、填空题1.品德是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2.“四因素论”将品德的心理成分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四个成分。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认识。
4.道德认识包括:、、、等方面。
5.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6.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与的力量。
7.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8.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
9.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10.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和班杜拉的是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11.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
12.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相互尊重和的基础上制定的。
13.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
14.柯尔伯格发现道德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结果的传统观点。
15.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
16. 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7.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
它们是、、、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
18.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的掌握、的确立和的发展三个维度。
19.内化了的道德概念是的道德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20.道德信念的形成使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具有和。
21.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理想、理想和理想等三种水平。
22.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主要有三类:、和的道德情感。
2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和明确的及较强的。
24.人们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通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使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和构成一定行为模式。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水平1:前习俗道德 道德的最早和最不成 熟的形式,个体对什么是对或错还没有采纳 社会习俗或将之内在化。在前习俗水平上, 个体对行为道德的判断主要由对身体产生的 后果来确定:引起奖赏和愉快的行为是“正 确”的,引起惩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
服从与惩罚:处于此阶段的个体,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行 为方式来获得奖励并避免惩罚。对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而 言,行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要么受到惩罚。所 有权威的都是正确的,不能违反,否则会受到惩罚。 朴素利已主义 发展到此阶段时,个体的取向就会转向 个人主义和交换。只有当个体认为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有 益的,才会遵守规则。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 并能尽力调和。对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而言,道德感是相 对的,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 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 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水平2:习俗道德 其特点是接受社会关于 对和错的准则,即使当遵守无奖赏、不服 从无惩罚时,个体也遵守各种规则和社会 规范。对规则和习俗的遵守是严格的;一 条规则的适应性或公平性很少遭到质疑。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简述品德的主要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简而言之,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指的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这包括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问题的辨识和判断。
通过道德认知,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它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动力。
当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会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如满足感、自豪感等;而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时,则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如内疚感、羞耻感等。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更加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性和决断力。
它要求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道德意志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品德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它是衡量个体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道德行为包括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各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这些行为不仅能够体现个体的品德水平,也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内的多维度概念。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品德的完整结构。
品德心理心理学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4页
❖ 学校教育主要经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发展: 一是校风和班风影响; 二是老师教书育人方式、方法及本身榜样作用 ; 三是素质教育与德育影响。 ❖ 社会环境教育影响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35页
(三)个体本身影响
❖ 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 发展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 德发展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 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桥梁;在这座多 层次桥梁上,人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 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原因。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16页
2.权威阶段(6-7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 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 好孩子,不然就是错,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 是对规则本身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要求准则, 看成是固定不变。这个阶段儿童对行为判断是依 据客观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 1.品德与道德区分
①所属范围不一样
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个个表达象
②反应内容不一样
道德内容是社会生活总体要求
品德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详细表达
③产生力量源泉不一样
道德产生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品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心理学
第6页
2.品德与道德联络
❖ 品德与道德发展是互动过程,他们之间联络十分 紧密,主要表现在:
❖ 阶段1:处罚与服从为定向。 ❖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品德心理心理学
第23页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期 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而不 大理会这些行为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 组员角度来思索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 规范,并恪守执行这些规范。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201703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孙 玲
学习目标
• 1.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 2.理解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发展中
的问题。 • 3.掌握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
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 一、什么是品德
• 4.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 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 关系: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品德中的各种心理 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品德的形成是这四 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 程。这也是德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德育又具有多开端性。
• 2.坚决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少用、慎用惩罚。原因: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2)惩罚会削弱 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 3.运用惩罚注意:(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 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 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2)惩罚要公 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 罚效果好。
• 3.由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 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补充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瑞士,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10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和 外在环境的规则区分开来。
•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绝对地尊 敬并顺从外在权威;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 区别:
• (1)性质不同。道德是依存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 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 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教师心理学品德心理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
• 这种老师心胸开阔,善解 人意,对学生能够宽容的 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给学生很好的印象。比如, 一个学生上语文课画画, 被语文老师发现后,老师 指出他画画选择错了时间 和地点是不对的,同时鼓 励他在合时的时间和地点 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 学生口服心服,这个学生 后来不但打好了知识基础, 而且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特 长,很感激老师。
6 学生喜欢的十种老师
• 这种老师往往把班级管理 得井井有条,又受到学生 的尊敬和喜欢。这种教师 认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 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 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 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 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 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 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 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 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 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 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 变相体罚。
4 日本的研究认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
——热爱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专一的兴趣和深 刻的理解能力。 ——性格明朗快活,精神朝气蓬勃,对所有的学生一 视同仁;具有专业的权威,被青年们所信任。 ——管理上能热心熟练地率领班级和学生,懂得青年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能够自信地开展工作。 ——对教材的科学知识十分关心,认真备课,并不断 掌握灵活的指导艺术。 ——道德上能帮助学生发展社会性,本身又具有高尚 的道德。 ——有高度的创造性,能抓住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 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 • • • 一 类型 1 轻度品德不良(过错行为) 2重度品德不良(问题行为) 表现:偷窃、逃学、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 是生非 • 特点: 有意 • 频率高 • 危害性大
二 原因
• • • • • • (一)客观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结构不良 教育功能不良 2 学校教育的某种缺陷 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品德心理》幻灯片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群体中的模仿与感染 〔一〕模仿
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 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模仿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年龄与阅历。 2.典范行为的社会赞许性。 3.相似性。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品德开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 于权威、成人的意见,同时主要考虑自身的 利害关系,包括第一、第二阶段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品德开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2.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社会现象;品 德—个表达象。 〔2〕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社会生活的总 体要求;品德—社会道德标准局部的具体表达,是 社会道德要求局部反映。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社会需要;品德——个体的社会性需要。
品德心理概述
★儿童品德开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 ~ 5岁〕 2.权威阶段〔6 ~ 8岁〕 3.可逆性阶段〔8 ~ 10岁〕 4.公正阶段〔11~ 12岁〕
品德开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开展论 ★皮亚杰的理论的核心是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开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总的开展趋势是从他律到
群体中的模仿与感染 〔二〕感染 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 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一样的情绪和 行为。
感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完全是不同自 主的。
心理学:品德心理
心理学:品德心理一、名词解释1、道德认识:个体对道德现象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
(道德知识、道德评价、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或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机斗争和意志水平。
4、道德行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5、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6、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7、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9、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二、填空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分是有机组合,缺一不可。
它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义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
2、小学儿童道德认识(判断)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义务感)排在第一位。
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的(马鞍型)。
原因是:(低年级受外部因素的调节,中年级独立性的发展,高年级行为习惯水平进一步上升)。
5、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的理解过度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第六章 中学生的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
25
25
(二)高中生道德行为发展特点 1.道德行为可塑性减小,行为习惯趋向稳定 2.不良的道德思想影响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
2021/8/31
26
26
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
第四节 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都会对学生的品德 养成造成影响。中小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判断能力有限,模仿能力 相对较强,因此社会不良风气和大众消极信息,往往会造成学生道德认知的 偏差。
2021/8/31
22
22
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
二、道德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初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并有明显发展 2.初中生道德情感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初中生道德情感发展具有动荡性,并且难于自制
2021/8/31
23
23
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
2021/学:教与学的基础
二)习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
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 阶段三: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 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因此道德行为就是让别 人高兴、给别人以帮助或者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 正确的行为就是遵守由法定的权威所制定的行为规则,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儿童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 德 心 理 结 构 的 特 征
品 德 心 理 成 分 的 交 互 作 用
品 德 的 心 理 成 分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 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 持良好的行为。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 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 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 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 的手段。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唯知派和行为派——对品德形成的看法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 体,而且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 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 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的 关系、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 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德的发生、 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 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 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 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 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 的运行关系。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 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 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重点)
(一)遗传素质的影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遗传素质影响 智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个 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 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使人虽不大可 能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品德,但容易发展与 遗传素质相适应的某些品德。
动的义务。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 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 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水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 平 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 三 求而改变。 : 后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习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 俗 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 水 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 平 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 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 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 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 与权威的标准。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
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 9~15岁,多属习俗水平; 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 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 段发展的,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 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教育的内容,有 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 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 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 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 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 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 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
6. 重点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品德的培养。 7. 能够正确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 原因,并能正确对待。
8. 掌握学生不良品德转换与矫正的几个 过程。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名人名言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 缺陷。 ——但丁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讨论题
面对无力交付住院费的危重病 人,医院如果停止用药就违背 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如果 继续用药医院又会不堪重负, 医院到底应该作何选择?
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 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 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 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 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得 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 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 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它们是:时间、 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质变 及个体差异。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 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 系的六个年龄段: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2)1~3岁(幼儿),这是品德萌芽阶段; (3) 3~6、7岁(学前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 品德发展协调期;
(2) 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 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2.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
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 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 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品 德 心 理 概 述
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 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青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Kohlberg
(1927-1987)
Bandura 1925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5)11、12~14、15岁(少年期)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15~17、18(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
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
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 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 变化的关键期。
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 熟期。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 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 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 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 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四 道德情感 因 素 论 ”
道德意志
“
道德行为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四种心理成分处在一个互动的、 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有阶 段性的,但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 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 相互促进的 。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道德认识
思想基础 、依据
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情感
深化
交融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 : 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说明 :成人榜样对儿童
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 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 品德教育的实验 : 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
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 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 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略讲) A、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
B、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林崇德)
1.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
(1)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 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 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 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 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 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 部分反映。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 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概括得多 。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 6章
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