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内科病症失眠:处方:使用神门、内关、___、安眠穴。
糖尿病:处方:以相应的背俞穴为主,包括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
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包括风市、环跳、伏兔、血海和阿是穴。
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包括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和内庭穴。
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包括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和癃闭穴。
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肾俞和三阴交穴。
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包括合谷、天枢、上巨虚和阴陵泉穴。
黄疸:处方:以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穴为主。
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和阴陵泉穴。
水肿:处方:以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和阴陵泉穴为主。
胁痛:处方:以期门、支沟、阳陵泉和足三里穴为主。
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包括中脘、足三里、天枢、___和公孙梁丘穴。
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包括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和悬钟穴。
震颤麻痹:处方:以___、四神聪、风池、合谷、___和阳陵泉穴为主。
胃痛:处方: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和公孙梁丘穴为主。
呕吐:处方:以中脘、胃俞、足三里和内关穴为主。
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和百会穴。
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列缺和太渊穴。
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包括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和足三里穴。
感冒:处方:以风池、大椎、外关和列缺穴为主。
疟疾:处方:以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和后溪穴为主。
哮喘: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和孔最定喘丰隆穴。
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包括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和太冲穴。
中医常用九大针灸处方(干货收藏)
中医常⽤九⼤针灸处⽅(⼲货收藏)1⼿⾜⼗⼆针组⽅:合⾕、内关、曲池、三阴交、⾜三⾥、阳陵泉。
其中合⾕、曲池属于⾜阳明胃经的同名经⼿阳明经⽳位;三阴交、⾜三⾥分属于⾜太阴脾胃经、⾜阳明胃经的表⾥两经⽳。
诸⽳相配可健脾和胃,理⽓和⾎。
临床应⽤:中风、⾼⾎压、偏瘫、痹证等。
2⼗全⼤补⽅王乐亭王⽼仿效⼗全⼤补汤拟定针灸“⼗全⼤补⽅”。
组⽅:合⾕、曲池、内关、⾜三⾥、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此⽅为⼿⾜⼗⼆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组成。
章门为脾之募⽳,中脘为胃的募⽳,关元属任脉,⼩肠的募⽳,诸⽳共济补⽓⾎、健脾胃、养⼼⽓、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全⼤补⽅偏于调补,主要⽤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针王⽼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汤拟定⽼⼗针的针灸处⽅。
组⽅:中脘、⾜三⾥、上脘、下脘、⽓海、天枢、内关。
其中中脘、⾜三⾥为主⽳,其余为配⽳。
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取之可助消化⽔⾕、温通腑⽓、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三⾥为胃之下合⽳,⽤补法有健脾和胃、益⽓升清之功,⽤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之功;⽓海(丹⽥),为元⽓⽣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机;天枢为⼤肠募⽳,可调肠胃、⾏⽓机、分⽔⾕、消积滞;内关为⼿厥阴经之络⽳,可宽胸理⽓、守神和胃、理三焦⽓机、助升清降浊。
诸⽳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和⾎之效。
临床应⽤:“⽼⼗针”应⽤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
对于⽓⾎不⾜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
脱发、头痛、⾯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者,以“⽼⼗针”加减化裁进⾏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4⼗⼆透⽳组⽅: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陵,合⾕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2)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
(2)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太乙神针灸处方:人参120克,田七24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300克,钻地风300克,穿山甲(土炮)240克,小茴香300克,肉桂300,川椒300克,乳香300克,没药300克,麝香少许。
雷火神针灸处方:艾叶90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一、药物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
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
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
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
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
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
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
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1:附子(炮)、艾绒、花椒等量,共研末,加姜汁或酒适量,使药粉略潮,摊纸上贴神阙穴。
本方用于阳痿,早泄,遗精,痛经等症。
2:大附子一个(炮)、吴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两、马兰草一两,上药共研为末,每次用药半勺,白面半勺、生姜汁半盏,熬成膏状,摊纸上临睡贴神阙穴。
可除寒积。
腰痛贴腰眼。
本方适用于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等症。
3:大茴香12,小茴香12,当归12,白芷12,木香6,香附12(生),乌药12,香油720毫升,黄丹300克。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治法: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肢:肩髃、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凤市、解溪中脏腑:(闭症:主症:突然昏扑,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治法:启闭开窍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脱证: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处方:关元【灸】,神阙【灸】眩晕肝阳上亢: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痰湿中阻:丰隆,中脘,头维,内关,阴陵泉肾经亏损:百会,悬钟,肾俞,太溪血气虚弱:百会,足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神阙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内伤头痛: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合谷,百会,印堂,中脘,丰隆肝阳头痛: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太冲,太溪淤血头痛:三阴交,百会,风池,合谷,太阳,阿是穴肋痛期门,支沟,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日月,肝俞,肾俞,行间,三阴交,血海腰痛肾俞,委中,阿是穴感冒风寒型:风池,合谷,风门,列缺风热型:大椎,鱼际,外关,合谷,风池咳嗽风寒型:外关,合谷,肺俞,列缺风热型:大椎,曲池,肺俞,尺泽内伤型:肺俞,脾俞,太白,丰隆,合谷,太渊,太冲,尺泽,肝俞,经渠哮喘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呕吐内关,足三里,胃俞腹痛关元【灸】,神阙【灸】,公孙,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泄泻阴陵泉,中脘,天枢,上巨阙月经不调月经先期:血海,关元月经后期:气海,三阴交痛经:实症:次髎,中极,地机虚证: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大赫经闭: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关元,大赫,归来,三阴交,肝俞,太冲,合谷,地机崩漏:三阴交,隐白,关元带下:带脉,三阴交,气海,白环俞滞产:关元,气海,合谷,三阴交,独阴,至阴缺乳:膻中,少泽,乳根阴挺:太冲,百会,维道,气海,三阴交,肾俞风疹:曲池,合谷,委中,三阴交,血海,天井,膈俞痤疮:阳白,太白,四白,曲池,合谷,内庭痔疮:白黄俞,承山,二白,会阴,长强鼻炎:合谷,迎香,列缺,印堂,尺泽,风池,肺俞咽炎:合谷,少商,扶突口疮:合谷,劳宫,地仓,廉泉,通里牙龈炎:下关,合谷,頬车,内庭高热:十宣,曲池,合谷,大椎,鱼际,外关抽搐:人中,百会,印堂,太冲,合谷,丰隆,足三里,大椎,内关心绞痛:内关,血海,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巨阙鼻衄:迎香,合谷,大椎,少商,上星。
针灸45病处方歌诀
前言:正统歌诀是如此美妙,如果你真的反复吟咏的话。
当我们临床遇到病人的时候,你还有时间把趣味歌诀翻译成穴位吗?呵呵,没有要争谁对谁错的意思。
只是把好的东西供养诸位医生菩萨!针灸歌诀经过修改,自己不断吟咏获益良多。
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一、头痛(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寒热、瘀滞、眼、额、颌)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
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寒、热、复)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
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寒、瘀、肩、背)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外上、内下、外部)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
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行、痛、着、热)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
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1.中经络(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
针灸处方歌诀
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百会、风池、太阳、列缺)2、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百会、风池、头维)【虚证】北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3、落枕:警钟外公、后妻;(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4、漏肩风:阵前聊语;(肩贞、肩前、肩髎、肩髃)5、腰痛:阿是大肠畏重;(阿是穴、大肠俞、委中)6、中风:【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7、眩晕:【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8、面瘫:攒四百车洋白鱼、捆抡地仓了;(攒竹、四白、颊车、阳白、鱼腰、昆仑、地仓、颧髎)9、不寐: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10、感冒:何故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11、哮喘:【实证】肺吐痰烈、吃则定喘;(肺俞、膻中、列缺、尺泽、定喘)【虚证】山里高荒、太远太稀、肺肾定喘;(足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俞、肾俞、定喘)12、胃痛:内关走三里、中脘痛;(内关、足三里、中脘)13、呕吐同胃痛:14、泄泻:【急性】阴陵泉上巨虚、天输水分;(阴陵泉、上巨虚、天枢、水分)【慢性】公孙天神住山里;(公孙、天枢、神阙、足三里)15、便秘:天水丰隆、归来支沟;(天枢、水道、丰隆、归来、支沟)16、痛经:【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三阴交、中极、次髎)【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足三里、三阴交、气海)17、崩漏:【实证】公孙在大观园三叫吟;(公孙、关元、三阴交、隐白)【虚证】山里三叫气海崩漏;(足三里、三阴交、气海)18、缺乳:膻中乳根少泽;(膻中、乳根、少泽):19、遗尿: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20、瘾疹:何故委曲割腕输血;(合谷、委中、曲池、膈俞、血海)21、蛇串疮: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22、扭伤(下各症都腰加阿是穴):【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腰痛穴、肾俞、委中)【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膝部】夕阳照亮细眼;(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同漏肩风;【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海、曲池)【腕部】羊吃细骨;(阳池、阳溪、阳谷):【髋部】边环跳、边撑扶;(秩边、环跳、承扶)23、目赤肿痛:何故太阳净明、风大太冲;(合谷、太阳、睛明、风池、太冲)24耳聋、耳鸣:【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虚证】照海宫、光太稀;(照海、听宫、太溪)25、牙痛:何故下车;(合谷、下关、颊车)26、咽喉肿痛:【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虚热】光照海、鱼太稀;(照海、鱼际、太溪)(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1、精【梦遗泄精】心俞、白环俞、膏肓俞、肾俞、中极、关元、三阴交,或针或灸。
【无梦泄精】肾俞、关元、中极,灸之。
【精溢失精】中极、大赫、然谷、太冲,针之。
【精浊自流】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灸之。
【虚劳失精】大赫、中封,灸之。
2、气【一切气疾】必取气海、或针或,灸之。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针之。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针之。
【短气】大陵、尺泽、,针之(属气实者);大椎、肺俞、神阙、肝俞、鱼际,灸之(属气虚者)。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足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或针或灸之。
【上气】太冲,灸之。
【欠气】通里、内庭,针之。
【气急食不消】太仓,灸之。
【冷气脐下痛】关元,灸百壮。
3、神【精神萎靡】关元、膏肓,灸之。
【善恐心惕惕】然谷、内关、阴陵泉、侠溪、行间针灸之。
【心澹澹大动】大陵、三里,针之。
【失志痴呆】神门、中冲、鬼眼、鸠尾、百会、后溪、大钟,灸之。
【妄言妄笑】神门、内关、鸠尾、丰隆,针之。
4、血【衄血吐血下血】隐白、大陵、神门、太溪,针之。
【衄血不止】囟门、上星、大椎、哑门,俱灸之;或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之,再针合谷、内庭、三里、照海。
【吐血】针风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气海、关元、三里;或灸大陵。
【呕血】上脘、大陵、曲泽、神门、鱼际,针之。
【大便血】关脉芤。
大便出血数斗者,膈俞伤者灸膈俞。
【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肺俞,针之【虚劳吐血】中脘、肺俞、三里,灸之【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灸之【下血不止】脐心对过脊骨上灸七壮5、梦【惊悸不眠】阴交,针之【烦不得卧】浮郗,针之【沉困睡多】无名指第三节尖,屈指取之,灸一壮【胆寒不得睡】窍阴,,针灸之【多梦善惊】神门、心俞、内庭,针之6、声音【卒然无音】天突,针之【厥气走喉不能言】照海,针之【喉痹卒喑】丰隆,针之【暴喑】合谷,针之;天鼎、间使,亦针之7、言语【喑不能言】合谷、涌泉、阳交、通谷、大椎、支沟,针之【舌强难言】通里,针之【舌缓不能言】哑门,针之【舌下肿难言】廉泉刺之8、津液【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盗汗】阴郗、五里、间使、中极、气海,针之【盗汗不止】阴郗泻之【虚损盗汗】百劳、肺俞,灸之【伤寒汗不出】合谷、复溜、俱针泻之9、痰饮【痰饮】诸凡痰饮,必取丰隆、中脘【胸中痰饮不食】巨阙、足三里,灸之【溢饮】中脘,灸之【痰饮久患不愈】膏肓,灸之,愈多愈妙10、胞宫【月经不调】中极、三阴交、肾俞,针之【月经断绝】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四满、三里,针灸之【崩漏不止】血海、阴谷、三阴交、行间、太冲、中极,针灸之【赤白带下】中极、肾俞、三阴交、章门、行间,针灸之【白带】中极、气海、委中,针之【白带】曲骨、承灵、中极,针灸之11、虫【劳瘵】膏肓、鬼眼、四花穴,灸之12、小便【癃闭】照海、大敦、委阳大钟、行间、委中、阴陵、石门,针之【小便淋闭】关元、三阴交、阴谷、阴陵、气海、太溪,针之【石淋】关元、气海、大敦,针之【气淋】气海、关元,针之【血淋】阴陵、关元、气冲,针之【小便滑数】中极灸、肾俞、阴陵、气海、阴谷、三阴交,针之【遗尿不禁】阴陵、阳陵、大敦、曲骨,针灸之【茎中痛】行间,灸之,中极、太溪、三阴交、复溜,针之【白浊】肾俞,灸之;章门、曲泉、关元、三阴交,针之【妇人阴中痛】阴陵泉,针灸之【妇人转脬不得尿】曲骨、关元,针灸之13、大便【渴饮欲泻】大椎灸三五壮【泄泻久年不愈】百会灸五七壮【久泄痢】天枢、气海,灸之【泄痢不止】神阙灸七壮;关元灸三十壮【溏泄】脐中、三阴交,灸之,以多为妙【飧泄】阴陵、巨虚、上廉、太冲,灸之【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气海灸百壮【下痢血脓腹痛】丹田、复溜、小肠俞、天枢、腹哀,灸之【冷痢】关元灸五十壮【里急后重】合谷、外关,针之【痢不止】合谷、三里、阴陵泉、中脘、天枢、关元、神阙、中极,针灸之【一切下痢】凡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壮、商丘、阴陵各三壮。
针灸处方概念
针灸处方概念
针灸处方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的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针灸的穴位选择、针刺方法、针灸手法、针刺深度、刺激强度、针刺次数及用药等。
针灸处方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病因病机、脏腑气血状态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针灸处方一般分为定式和创式两种。
定式处方是根据经典著作中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实践确定的经典针灸配伍方法,具有较为固定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式,适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病机较为明确的疾病。
创式处方则是根据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人理解制定的个性化针灸治疗方案,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病因不明或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
针灸处方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病因病机、脏腑气血状态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需要在准确诊断和辨证的基础上制定。
针灸处方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54 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饮、喘证);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太渊;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2.支气管哮喘(喘证、哮证、饮证):主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列缺、丰隆;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3.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主穴: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神门;配穴:膈俞、阴郄、气海、三阴交、太溪、巨阙、命门、太冲、郄门、期门、丰隆、中脘、关元4.高血压(头痛、眩晕、惊悸、头风)主穴: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太阳、行问、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气海、关元、命门、神阙消化系统疾病5.消化性溃疡(胃脘痛)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6.溃疡性结肠炎(泄泻、久泻、大癜泄)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命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配穴:隐白、内庭、梁门、公孙7.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黄疸、胆胀、腹痛、结胸)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配穴:中脘、内关、太冲、足三里、胆囊炎、大椎、曲池、合谷8.膈肌痉挛(呃逆)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梁门、陷谷、气海、太溪、期门、太冲、攒竹、翳风、中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石淋、砂淋)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京门;配穴:夹脊敏感点、阴陵泉、委中、太冲、气海、阳陵泉、血海、关元、脾俞、太溪10.急性尿潴留(癃闭)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中膂俞、会阳;配穴:气海、肾俞、命门、膀胱俞、水道、曲池、委阳11.慢性前列腺炎(癃闭、精浊)主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会阳、阴陵泉、三阴交;配穴:气海、脾俞、太溪、三焦俞、委阳、行间、会阴12.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13.不育症(无嗣)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4.糖尿病(消渴、消瘅)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膈俞、心俞、少商、太渊、中脘、胃俞、曲池、内庭、肝俞、命门、复溜、太溪、太冲15.肥胖症(肥贵人、肌肤盛)主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脾俞、关元、胃俞、曲池、内庭、太冲、内关、肾俞、太溪、照海神经、精神系统疾病16.三叉神经痛(面痛)主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颧醪、下关、夹承浆、翳风;配穴:风池、合谷、外关、行问、内庭、然谷、太溪17.面神经炎(口喎、面瘫)主穴: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或太冲;配穴:、攒竹、承泣、瞳子髎、太阳、颧髎、巨髎、迎香、禾髎、人中、承浆18.坐骨神经痛(痹证)主穴:腰2~5 夹脊、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承山;配穴:风市、悬中、殷门、次髎、承扶、昆仑19.偏头痛(头痛、少阳头痛、偏头痛、头风)主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合谷、太冲;配穴:风府、外关、列缺、丝竹空、足临泣、行间、头维、足三里、丰隆、膈俞、血海、三阴交。
针灸处方
偏瘫: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孔最、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八邪、十宣、阿是穴
面瘫: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攒竹、太阳、人中、迎香、颊车、地仓、大迎、承浆、合谷、阿是穴
颈椎病:风池、风府、大椎、天柱、列缺、合谷、外关,后溪、颈夹脊,天宗、手三里,曲池,腕骨,肩髃、阿是穴
肩周炎:天宗、臂臑、外关、天柱、大椎、天窗、缺盆、中府、肩井、肩髃、外关、曲池、阿是穴。
便秘: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中脘、行间、脾俞、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阿是
小便不利:八髎,中极、关元、曲池、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
足底反射作用:按摩脚底部反射区可调动人体的内部潜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治疗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特别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按摩脚穴治病不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标本兼治,整体调理,多功能一次完成。
针康各区主治:
顶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等。
顶前区: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额区: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枕区:视力障碍及眼病
枕下区:平衡障碍及眼病。
项区: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颞区: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针灸处方的名词解释
针灸处方的名词解释针灸,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疗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而针灸处方则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操作,它包括了许多特定的名词和术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针灸处方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治疗。
1. 穴位:穴位是人体上特定的点位,它们与经络相连,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
穴位分布广泛,其中有一些是特别重要和常用的。
针灸治疗时,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病症。
2.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人体内部经脉的系统。
它们在人体内贯穿始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气血运行的顺畅与身体的健康。
在针灸处方中,经络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3. 针刺技术:针刺是施行针灸的核心技术,它是通过将特定的针具插入穴位来进行治疗。
在针刺技术中,有一些重要的术语需要了解。
例如,插针是指将针具轻插到穴位的过程,拔针则是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扭转针具是一种调整针刺角度的技术,而灵活运针则是指根据病情调整针刺的深度和位置。
4. 归经:归经是指将穴位根据其所属的经络进行分类的过程。
经络的划分可以帮助针灸师准确选择适当的穴位。
在针灸处方中,常常会根据疾病症状和经络归属进行穴位的选择。
5. 刺灸疗法:刺灸是一种将艾绒或灸头燃烧后接近皮肤或穴位的疗法。
它与针刺有所不同,但同样是针灸疗法的一种。
在针灸处方中,刺灸疗法可以作为一种选择,用于调理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的自我恢复。
6. 配穴:配穴是指将不同穴位进行组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在针灸处方中,配穴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不同的穴位组合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7.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针灸处方中使用的不同技术和手法,用于实施针刺。
例如,扎针是指将针具迅速刺入穴位并迅速取出,而悬针则是将针具留置在穴位中一段时间。
不同的针刺方法可以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结起来,针灸处方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基本操作。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包括以下几种:
1. 腰痛方:针灸腰阳关穴、肾俞穴、命门穴等以缓解腰部
疼痛。
2. 月经不调方:针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以调理月
经不调的症状。
3. 失眠方:针灸琳琅穴、神庭穴、心兑穴等以改善睡眠质量。
4. 高血压方:针灸合谷穴、太渊穴、内关穴等以降低血压。
5. 偏头痛方:针灸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等以缓解偏头痛症状。
6. 颈椎病方:针灸肩井穴、天柱穴、风池穴等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这些处方都是祖传的经验积累,并没有科学的验证,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五 应用总论
任务三 针灸处方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
一、选穴原则
• 近部取穴 • 远部取穴 • 随证取穴
➢
一、选穴原则
(一)近部取穴
• 近部取穴是在病证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是腧穴的 近治作用的体现。 • 腧穴具有近治作用,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 官的病证。 • 近部取穴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 局限的症状。如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梁门等。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部位配穴法是按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 1. 上下配穴法 2. 前后配穴法 3. 左右配穴法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或上肢的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 肢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取穴
• 远部取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 部位选取穴位,是腧穴的远治作用的体现。 • 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均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即“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还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疾病。如:咳嗽、咯血等肺系病证, 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面部疾病取合谷等。
2.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 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 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 曲池、合谷。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
3. 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 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 内庭。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3. 左右配穴法:将人体左右两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是 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 • 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 如胃痛可取双侧足三里、梁丘。 • 也可取双侧的不同腧穴,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如左侧面 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
二、配穴方法
• 配穴方法是以选穴原则为指导,根据疾病的辨证,选取主 治相同或相近,或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
二、配穴方法
(一)经脉配穴法 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
1.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可选取该经腧穴组成 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 太渊。
➢
二、配穴方法
(二)部位配穴法 2.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配穴法是指 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 前为阴,后为阳,故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 • 在《灵枢·官针》中称"偶刺"。 • 常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如胃脘痛,前取中脘、建里,后 配胃俞、胃仓。 • 临床上常见的俞募配穴法就属于本配穴法。
➢
一、选穴原则
(三)随证取穴 • 随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辨证而选 取穴位,也称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如高热可选取大 椎、陶道,治昏迷可选取素醪、水沟等。 •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 中经常选用,如气病的胸闷、气促取膻中。 •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 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 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 痛选太溪、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