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市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3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50° D .90°
2.如图,已知线段AB 的长度为a ,CD 的长度为b ,则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和为( )
A .3a+b
B .3a-b
C .a+3b
D .2a+2b 3.下列数或式:3(2)-,61
()3
-,25- ,0,21m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一定在原点右边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4.如图是小明制作的一张数字卡片,在此卡片上可以用一个正方形圈出44⨯个位置的16个数(如1,2,3,4,8,9,10,11,15,16,17,18,22,23,24,25).若用这样的正方形圈出这张数字卡片上的16个数,则圈出的16个数的和不可能为下列数中的
( )
A .208
B .480
C .496
D .592 5.解方程121123
x x +--=时,去分母得( ) A .2(x +1)=3(2x ﹣1)=6 B .3(x +1)﹣2(2x ﹣1)=1
C .3(x +1)﹣2(2x ﹣1)=6
D .3(x +1)﹣2×2x ﹣1=6 6.按如图所示图形中的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 .
B .
C .
D .
7.如图,能判定直线a ∥b 的条件是( )
A .∠2+∠4=180°
B .∠3=∠4
C .∠1+∠4=90°
D .∠1=∠4 8.用代数式表示“a 的3倍与b 的差的平方”,正确的是( ) A .3(a ﹣b )2
B .(3a ﹣b )2
C .3a ﹣b 2
D .(a ﹣3b )2 9.3的倒数是( )
A .3
B .3-
C .13
D .1
3
- 10.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
A .6
B .6-
C .6-或6
D .无法确定 11.某种商品每件的标价是270元,按标价的八折销售时,仍可获利20%,则这种商品每
件的进价为( )
A .180元
B .200元
C .225元
D .259.2元
12.如图,下列各三角形中的三个数之间均具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最后一个三角形中y 与n 之间的关系是()
A .y=2n+1
B .y=2n +n
C .y=2n+1+n
D .y=2n +n+1
二、填空题
13.若|x |=3,|y |=2,则|x +y |=_____.
14.=38A ∠︒,则A ∠的补角的度数为______.
15.因原材料涨价,某厂决定对产品进行提价,现有三种方案:方案一,第一次提价10%,第二次提价30%;方案二,第一次提价30%,第二次提价10%;方案三,第一、二次提价均为20%.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案_____________.
16.学校组织七年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知在甲处参加社会实践的有27人,在乙处参加社会实践的有19人,现学校再另派20人分赴两处,使在甲处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是乙处参加社会实践人数的2倍,设应派往甲处x 人,则可列方程______.
17.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是_____.
18.若单项式 3a 3 b n 与 -5a m+1 b 4所得的和仍是单项式,则 m - n 的值为_____.
19.如图,某海域有三个小岛A,B,O,在小岛O 处观测到小岛A 在它北偏东61°的方向上,观测到小岛B 在它南偏东38°的方向上,则∠AOB 的度数是__________°.
20.五边形从某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21.如图,∠AOB=∠COD=90°,∠AOD=140°,则∠BOC=_______.
22.当x= 时,多项式3(2-x )和2(3+x )的值相等.
23.若代数式x 2+3x ﹣5的值为2,则代数式2x 2+6x ﹣3的值为_____.
24.通常山的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 ︒,如地面气温是4C -︒,那么高度是2400米高的山上的气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压轴题
25.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若用 AB 表示 A ,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 A ,C 两点的 距离,且 BC = 2 AB ,点 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
(1)若点 P ,Q 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 B 的距离与 P 到 B 的距离相等?
(2)若点 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 R 从 A 点出发向左运动,点 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 M 为线段 PR 的中点,点 N 为线段 RQ 的中点,点R 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 MN + AQ = 25,请直接写出x 的值.
26.已知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1)设a 与b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 、点B ,请直接写出a = ,b = ,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 、点B 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向B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若PA ﹣PB =6,求t 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
②若点P 从点A 出发,到达点B 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 ,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 =3时,t 为何值?
27.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
()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为何值时,1
PQ AB
2
=?
()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
28.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在数轴上从点A出发以每秒钟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在数轴上从点B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点P和点Q同时出发,求点P和点Q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
(2)若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问点P出发几秒后,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
(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使其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29.数轴上线段的长度可以用线段端点表示的数进行减法运算得到,例如:如图①,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a,b(a<b),则AB的长度可以表示为AB=b-a.
请你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A
点,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C点.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①当t=2时,求AB和AC的长度;
②试探究: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30.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
(0)
0(0)
(0)
x x
x x
x x
>


==

⎪-<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
化简式子|1|
|2|x x ++-时,可令10x +=和20x -=,分别求得1x =
-,2x =(称1-、2分别为|1|x +与|2|x -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 =-和2x =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
(2)当1-≤2x <时,原式()()123x x =+--=;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
31.如图,A 、B 、P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 是AB 的中点,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
(1)试求P 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试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P 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
(2)若A 、B 、P 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 、B 两点相向而行,P 点在动点A 和B 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 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 、B 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 、B 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 、B 、P 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 ,2个单位长度/s ,3个单位长度/s ,设运动时间为t .
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 点所运动的路程.
②若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 的式子表示);
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 ,使P 点刚好在A 、B 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2.已知数轴上三点A ,O ,B 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当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相等时,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
(2)另一动点R 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
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互补的定义得出这个角的度数,进而利用互余的定义得出答案.
【详解】
解:∵一个角的补角是130︒,
∴这个角为:50︒,
∴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40︒.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余角和补角,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依据线段AB长度为a,可得AB=AC+CD+DB=a,依据CD长度为b,可得AD+CB=a+b,进而得出所有线段的长度和.
【详解】
∵线段AB长度为a,
∴AB=AC+CD+DB=a,
又∵CD长度为b,
∴AD+CB=a+b,
∴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和为:AB+AC+CD+DB+AD+CB=a+a+a+b=3a+b,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度和有关计算,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求出线段的长度和知道如何数图形中的线段.
3.B
解析:B
【分析】
点在原点的右边,则这个数一定是正数,根据演要求判断几个数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3
2-=-8,613⎛⎫- ⎪⎝⎭=1719,25-=-25 ,0,21m +≥1 在原点右边的数有6
13⎛⎫- ⎪⎝⎭
和 21m +≥1 故选B
【点睛】
此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数轴上的点的认识,抓住点在数轴的右边是解题的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设第一列第一行的数为x ,依次表示每个数,并相加进行分析得出选项.
【详解】
解:设第一列第一行的数为x ,第一行四个数分别为,1,2,3x x x x +++,
第二行四个数分别为7,8,9,10x x x x ++++,
第三行四个数分别为14,15,16,17x x x x ++++,
第四行四个数分别为21,22,23,24x x x x ++++,
16个数相加得到16192x +,当相加数为208时x 为1,当相加数为480时x 为18,相加数为496时x 为19,相加数为592时x 为25,由数字卡片可知,x 为19时,不满足条件.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列代数式求解问题,理解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进行分析即可.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方程两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可.
【详解】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6,得:3(1)2(21)6x x +--=,
故选: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需要注意,不能漏乘,没有分母的也要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6.C
【解析】
【分析】
利用棱柱的展开图中两底面的位置对A 、D 进行判断;根据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同对B 、C 进行判断.
【详解】
棱柱的两个底面展开后在侧面展开图相对的两边上,所以A 、D 选项错误;
当底面为三角形时,则棱柱有三个侧面,所以B 选项错误,C 选项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棱柱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去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展开图,要注意多从实物出发,然后再从给定的图形中辨认它们能否折叠成给定的立体图形.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得.
【详解】
A. ∠2+∠4=180°,互为邻补角,不能判定a//b ,故不符合题意;
B. ∠3=∠4,互为对顶角,不能判定a//b ,故不符合题意;
C. ∠1+∠4=90°,不能判定a//b ,故不符合题意;
D. ∠1=∠4,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判定a//b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B
解析:B
【解析】
用代数式表示“a 的3倍与b 的差的平方”结果是:2(3)a b .
故选B.
9.C
解析:C
【解析】
根据倒数的定义可知.
解:3的倒数是.
主要考查倒数的定义,要求熟练掌握.需要注意的是:
倒数的性质:负数的倒数还是负数,正数的倒数是正数,0没有倒数.
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根据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即可求出这个数.
【详解】
-或6.
解: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6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绝对值的知识,注意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设这种商品每件进价为x元,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详解】
设这种商品每件进价为x元,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270×0.8-x=0.2x,解得x=180.故选A.【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未知数,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可知:左边三角形的数字规律为:1,2,…,n,
右边三角形的数字规律为:2,22,…,2n,
n+,
下边三角形的数字规律为:1+2,2
+, (2)
22
∴最后一个三角形中y与n之间的关系式是y=2n+n.
故选B.
【点睛】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二、填空题
13.1或5.
【解析】
【分析】
根据|x|=3,|y|=2,可得:x=±3,y=±2,据此求出|x+y|的值是多少即可.
【详解】
解:∵|x|=3,|y|=2,
∴x=±3,y=±2,
(1)x=3
解析:1或5.
【解析】
【分析】
根据|x|=3,|y|=2,可得:x=±3,y=±2,据此求出|x+y|的值是多少即可.
【详解】
解:∵|x|=3,|y|=2,
∴x=±3,y=±2,
(1)x=3,y=2时,
|x+y|=|3+2|=5
(2)x=3,y=﹣2时,
|x+y|=|3+(﹣2)|=1
(3)x=﹣3,y=2时,
|x+y|=|﹣3+2|=1
(4)x=﹣3,y=﹣2时,
|x+y|=|(﹣3)+(﹣2)|=5
故答案为:1或5.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方法,以及绝对值的含义和求法,要熟练掌握.14.【解析】
【分析】
根据两个角互补的定义对其进行求解.
【详解】
解:
,
的补角的度数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互补的含义,解题关键就是用180度直接减去即可.
解析:142
【解析】
【分析】
根据两个角互补的定义对其进行求解.
【详解】
解:
38A ∠=,
∴A ∠的补角的度数为:18038142-=,
故答案为:142︒.
【点睛】
本题考查互补的含义,解题关键就是用180度直接减去即可.
15.三
【解析】
【分析】
由题意设原价为x ,分别对三个方案进行列式即可比较得出提价最多的方案.
【详解】
解:设原价为x ,
两次提价后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综上可知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
解析:三
【解析】
【分析】
由题意设原价为x ,分别对三个方案进行列式即可比较得出提价最多的方案.
【详解】
解:设原价为x ,
两次提价后方案一:(110%)(130%) 1.43x x ++=;
方案二:(130%)(110%) 1.43x x ++=;
方案三:(120%)(120%) 1.44x x ++=.
综上可知三种方案提价最多的是方案三.
故填:三.
【点睛】
本题考查列代数式,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并化简代数式比较大小即可.
16.【解析】
【分析】
设应派往甲处x 人,则派往乙处人,根据甲处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是乙处参加社会实践人数的2倍,即可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此题得解.
【详解】
解:设应派往甲处x 人,则派往乙处人,
解析:()27x 21920x ⎡⎤+=+-⎣⎦
【解析】
【分析】
设应派往甲处x 人,则派往乙处()20x -人,根据甲处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是乙处参加社会实践人数的2倍,即可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此题得解.
【详解】
解:设应派往甲处x 人,则派往乙处()20x -人,
根据题意得:()27x 21920x ⎡⎤+=+-⎣⎦.
故答案为()27x 21920x ⎡⎤+=+-⎣⎦.
【点睛】
本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7.0
【解析】
【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确定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详解】
∵±=±0=0,
∴0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
故答案为0.
【点睛】
解析:0
【解析】
【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确定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详解】
∵=±0=0,
∴0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本身.
故答案为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定义.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解析】
【分析】
根据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列出方程,求出n,m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得m+1=3,n=4,
解得m=2,n=4.
则m-
解析:-2
【解析】
【分析】
根据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列出方程,求出n,m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得m+1=3,n=4,
解得m=2,n=4.
则m-n=2-4=-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同类项的定义,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是易混点.
19.81
【解析】
【分析】
根据方位角的表示可知,∠AOB=180°-61°-38°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OA表示北偏东61°方向的一条射线,OB表示南偏东38°方向的一条射线,
解析:81
【解析】
【分析】
根据方位角的表示可知,∠AOB=180°-61°-38°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OA表示北偏东61°方向的一条射线,OB表示南偏东38°方向的一条射线,∴∠AOB=180°-61°-38°=81°,
故答案为:81.
本题考查了方位角及其计算,掌握方位角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0.2
【解析】
【分析】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解: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5﹣3=2条对角线,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熟记
解析:2
【解析】
【分析】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解: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5﹣3=2条对角线,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熟记知识点(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是解此题的关键.
21.40°
【解析】
解:由角的和差,得:∠AOC=∠AOD-∠COD=140°-90°=50°.由余角的性质,得:∠COB=90°-∠AOC=90°-50°=40°.故答案为:40°.
解析:40°
【解析】
解:由角的和差,得:∠AOC=∠AOD-∠COD=140°-90°=50°.由余角的性质,得:
∠COB=90°-∠AOC=90°-50°=40°.故答案为:40°.
22.【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3(2-x)=2(3+x)
去括号得:6-3x=6+2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5x=0,
化系数为1得:x=0.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3(2-x)=2(3+x)
去括号得:6-3x=6+2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5x=0,
化系数为1得:x=0.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23.17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3x=7,则原式=2(+3x)+3=2×7+3=17.
故答案为:17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利用整体代入思想解题是关键
解析:17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2x+3x=7,则原式=2(2x+3x)+3=2×7+3=17.
故答案为:17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利用整体代入思想解题是关键
24.【解析】
【分析】
从地面到高山上高度升高了2400米,用升高的高度除以100再乘以0.6得出下降的温度,再用地面的气温减去此值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
高度是2400米高的山上的气温是
-︒
解析:18.4C
【解析】
【分析】
从地面到高山上高度升高了2400米,用升高的高度除以100再乘以0.6得出下降的温度,再用地面的气温减去此值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
高度是2400米高的山上的气温是:-4-2400÷100×0.6=-4-14.4=-18.4℃,
故答案为:-18.4℃.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算式.三、压轴题
25.(1)10
7
秒或10秒;(2)
14
13

114
13

【解析】
【分析】
(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a,c的值,设点B对应的数为b,结合BC = 2 AB,求出b 的值,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对应的数,根据“Q到B的距离与P 到B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2)当点R运动了x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点R对应的数为,得出AQ的长,
由中点的定义表示出点M、点N对应的数,求出MN的长.根据MN+AQ=25列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a-20|+|c+10|=0,
∴a-20=0,c+10=0,
∴a=20,c=﹣10.
设点B对应的数为b.
∵BC=2AB,∴b﹣(﹣10)=2(20﹣b).
解得:b=10.
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0+2t,点Q对应的数为﹣10+5t.
∵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
∴|﹣10+5t﹣10|=|20+2t﹣10|,
即5t﹣20=10+2t或20﹣5t=10+2t,
解得:t=10或t=10
7

答:运动了10
7
秒或10秒时,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
(2)当点R运动了x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0+2(x+2)=2x+24,点Q对应的数为﹣10+5(x+2)=5x,点R对应的数为20﹣x,∴AQ=|5x﹣20|.
∵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
∴点M对应的数为22420
2
x x
++-
=
44
2
x
+

点N对应的数为205
2
x x
-+
=2x+10,
∴MN=|44
2
x
+
﹣(2x+10)|=|12﹣1.5x|.
∵MN+AQ=25,∴|12﹣1.5x|+|5x﹣20|=25.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0<x <4时,12﹣1.5x +20﹣5x =25,
解得:x =1413
; 当4≤x ≤8时,12﹣1.5x +5x ﹣20=25,
解得:x =
667
>8,不合题意,舍去; 当x >8时,1.5x ﹣12+5x ﹣20=25, 解得:x 3
1141 . 综上所述:x 的值为
1413或1141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绝对值的非负性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6.(1)﹣4,6;(2)①4;②
1319,22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 ,b 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 (2)①根据PA ﹣PB =6列出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 的值,进而得到点P 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Ⅰ)P 在原点右边;(Ⅱ)P 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 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
【详解】
(1)∵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a =﹣4,b =6.
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4,6;
(2)①∵PA =2t ,AB =6﹣(﹣4)=10,
∴PB =AB ﹣PA =10﹣2t .
∵PA ﹣PB =6,
∴2t ﹣(10﹣2t )=6,解得t =4,
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为﹣4+2t =﹣4+2×4=4;
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
(Ⅰ)如果P 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 =10+(6﹣3)=13,t =
132; (Ⅱ)如果P 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 =10+(6+3)=19,t =192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27.(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
(3)由题意,1PQ AB 2
=
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
A ∴,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41662
-+= 故答案为20,6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
∴点P 表示的数为:43t -+,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
故答案为43t -+,162t -
()13PQ AB 2= ()43t 162t 10∴-+--=
t 2∴=或6
答:t 2=或6时,1PQ AB 2
=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
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
1PM PA 2∴=,1PN PB 2
= ()1MN PM PN PA PB 2∴=-=
-
1MN AB 10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
28.(1)13-;(2)P 出发
23秒或43秒;(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3+2t ,Q 点表示的数为1-t ,若P 、Q 相遇,则P 、Q 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2)由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则点Q 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
(3)设点C 表示的数为a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
【详解】
(1)由题意可知运动t 秒时P 点表示的数为-5+t ,Q 点表示的数为10-2t ;
若P ,Q 两点相遇,则有
-3+2t=1-t ,
解得:t=43
, ∴413233
-+⨯=-, ∴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为1
3-;
(2)∵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点Q 运动了(t+1)秒,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则()2t 1t 141+⨯+=-, 解得:2t 3
=; 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
则2t+1×(t+1) =4+1, 解得:4t 3
=, 综合上述,当P 出发
23秒或43
秒时,P 和点Q 相距1个单位长度; (3)①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
23=-53,Q 点表示的数为1-(1+23)=-23
, 设此时数轴上存在-个点C ,点C 表示的数为a ,由题意得
AC+PC+QC=|a+3|+|a+53|+|a+23|, 要使|a+3|+|a+53|+|a+23
|最小, 当点C 与P 重合时,即a=-
53
时,点C 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 ②若点P 和点Q 在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3+2×43=-13,Q 点表示的数为1-(1+43)=-43
, 此时满足条件的点C 即为Q 点,所表示的数为43-
, 综上所述,点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
53和-4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
29.(1)详见解析;(2)①16;②在移动过程中,3AC ﹣4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的移动规律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即可;
(2)①当t =2时,先求出A 、B 、C 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 、AC 的长即可; ②先求出A 、B 、C 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 、AC 的长,代入3AC -4AB 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A ,B ,C 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①当t =2时,A 点表示的数为-4,B 点表示的数为5,C 点表示的数为12,∴AB =5-(-4)=9,AC =12-(-4)=16.
②3AC -4AB 的值不变.
当移动时间为t 秒时,A 点表示的数为-t -2,B 点表示的数为2t +1,C 点表示的数为3t +6,则:AC =(3t +6)-(-t -2)=4t +8,AB =(2t +1)-(-t -2)=3t +3,∴3AC -4AB =3(4t +8)-4(3t +3)=12t +24-12t -12=12.
即3AC ﹣4AB 的值为定值12,∴在移动过程中,3AC ﹣4AB 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表示出对应点所表示的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
【解析】 【分析】
(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
(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2x =-和4x =,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
31.(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 ,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 、B 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
(2) ①点P 运动的时间与A 、B 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
②由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 是和点A 相向而行的;
③点P 与点A 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 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 的时候.
【详解】
解:(1)∵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
∴AB=40-(-20)=60,
∵P 是AB 的中点,
∴AP=60=30,
∴点P 表示的数是-20+30=10;
∵如图,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
∴AB=b-a ,
∵P 是AB 的中点,
∴AP=(b-a)
∴点P表示的数是a+(b-a) =(a+b).
(2)①点A和点B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为=20(秒),此即整个过程中点P运动的时间.
所以,点P的运动路程为3×20=60(单位长度),故答案是60个单位长度.
②由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0≤t≤7.5.P点经过t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为10-3t.
故答案是:10-3t,0≤t≤7.5.
③不存在.
由②可知,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不存在相等的时候.
故答案为:(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
见解析.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与点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32.(1)1;(2)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 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试题解析:解:(1)(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
∴AB=10,
∵PA=PB,
∴点P表示的数是1,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
则:AC=6x BC=4x AB=10
∵AC-BC=AB
∴ 6x-4x=10
解得,x=5
∴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