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内人常发[2008]28号文件落实情况的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内人常发[2008]28号文件落实情况的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内人常发[2008]28号文件落实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1.12•【字号】内政字[2008]238号•【施行日期】2008.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内人常发〔2008〕28号文件落实情况的报告(内政字〔2008〕238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印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关于社会保险工作和社保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的通知》(内人常发〔2008〕28号)收悉。

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针对社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覆盖面窄、筹资能力弱的问题,按照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提出的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字〔2008〕221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字〔2008〕6号),不断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一)突出重点,强化目标责任。

按照内政办字〔2008〕221号文件要求,养老保险把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扩面的主攻方向来抓,并且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医疗保险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失业保险把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作为扩面的重点;工伤保险在确保矿山、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全部参加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餐饮等服务行业和农民工参保工作。

建立并落实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

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年初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各盟市,年终要进行考核。

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

(二)进一步理顺各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社会保险费应缴尽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民族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民族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民族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第9期总第211期2010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MongoliaScienceTechnology&EconomyNo.9,the21lthissueMay.2010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民族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白扬(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文章以新中国成立6O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为主线,重点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而得出几点启示,并对内蒙古未来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7—6921(2010)O9一OO56一O2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特点,国家制定并不断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笔者将对不同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经济政策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进行展望.1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我国的民族经济政策解放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牧业处于广种薄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交通闭塞,通讯落后,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一跃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各项经济指标都逐步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一些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之外,完全得益于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民族经济政策合理运用的结果.以下对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内蒙古的民族经济政策作一简要概述:1.1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主要政策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民族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恢复生产,保民养生"的特殊政策,对于半农半牧区,实行了"以牧为主,照顾农业,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 有些地区还采取了"耕地集中,腾出牧场,蒙汉同意, 农牧两利"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国家积极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 邮电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有效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国务院发布的《民族地区财政管理暂行办法》是中国第一部以立法形式出现的民族地区财政管理制度.1963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财政预算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64年,中央政府还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等专项资金,并采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9年~1962年国家对民族地区国有经济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了119.93亿收稿日期:2009—12—15?56?元.还提出了"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等多项照顾政策.1.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国家虽然没有出台什么特殊政策,但是为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基本稳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优惠政策,基本上采取了"能维持的维持,能执行的执行"的原则,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还是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1.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工作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1979年,中央决定开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确定了北京支援内蒙古的政策.1980年,国务院对内蒙古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2年,国务院又对内蒙古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规定,中央与其他地方的分成比例为5:5,与民族自治区的分成比例是4:6.同时推动民族地区的;NCb开放,开放满洲里,二连浩特等边境城市发展边境贸易.1.5新世纪新时期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内蒙古自治区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种资金,全面制定了并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以"兴边富农","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总投入50亿元的"千村扶贫开发工程",通过财政扶贫,以工代赈,信贷扶贫等方式,按国家下达的比例向自治区重点贫困嘎查村倾斜,制定相应的扶贫优惠政策,全区确定4560个重点嘎查村,2001年以来,共启动实施了2910个,平均给每个重点嘎查村投人财政扶贫资金20多万元,使居住地牧民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贫困户收入.2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经济发展各阶段所取得的成效2.1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时期的民族经济政策极大促进了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内蒙古粮豆作物总产量达到34.85亿kg,比1947年的18.45亿kg增长了白扬?新中国成立6O年来内蒙古民族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2010年第9期88.9%;牲畜总头数达到1332万头(只),比1947年增长72.2%.在内蒙古建立包头钢铁公司等五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仅"一五"期间,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212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l1.39亿元,建起了大小厂矿750余个,实现-r业总产值6.33亿元,奠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2.2&--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0.27亿元,比"一五"增长了2.5倍,尤其是1959年和1960年,完成投资都在12亿元以上,都超过了"一五"期间甚至是前8年的投资总额.1958年,包兰铁路干线正式通车,同时修建京包铁路复线;全区兴建万亩以上灌区118处,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62座,总库容达9亿多rn3.2.3"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期间,在加强"战备"和"三线建设"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的工业和交通建设有一定发展,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特别是国家为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基本稳定,对一些优惠政策,基本上采取了"能维持的维持,能执行的执行"的政策,所以在这一时期内蒙古这样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在良性发展.2.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O周年时,全区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2.2倍,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2.1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倍.到1990年底, 自治区完成或超额完成"七五"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74倍,平均每年增长10.6,国民收入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9.3%.2.5新世纪新时期进入新ill:纪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沿着上世纪末快速发展的轨道,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位居全国第一,自治区经济进入"快车道",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一鸣惊人,被有关媒体称为"内蒙古现象".2001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仍然实现了9.6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十五"期间,内蒙古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2008年增长17.5%,西部大开发至今,成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长连续8年领跑全国.3通过民族经济政策演变得到的启示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国家积极致力于民族政策的制订和建设,民族经济政策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缩小民族地区差距,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重要手段. 因此,通过透视中国民族经济政策演进发展的过程, 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些启示:3.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是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建设是其他一切事业的基础.6O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党的方针, 政策和内蒙古的地区,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的精神和内蒙古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适合我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2确立综合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战略,是促进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发展并不等同于增长,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简单地理解为提高GDP,实行单纯以追求"GDP" 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新的综合发展观则是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由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转变.因此,我们应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战略,即以富民为本,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3.3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是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环境,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可能同步.内蒙古区遵积极鼓励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聚集,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一部分地区发展起来的同时,还要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差距,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4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展望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x,'j-民族问题更加重视,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并确定扶贫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对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依据,新时期,内蒙古将立足区情,合理运用民族经济政策开发利用内蒙古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能力,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加快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确保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1]林干,王雄,白拉都其格.内蒙古民族团结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341.[2]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EM3.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89.E33郝维民.百年风云内蒙古EM3.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129.[4]刘景平,等.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概论EM3.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5]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2008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E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O8.E63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发展研究CM3.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EM3.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曹霞.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启示EJ3.贵州民族研究,2001,(2).?57?。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日期:2009-9-2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国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列建国之初,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

60年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

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超过7000亿元,达到7761.8亿元,年均增长9.7%,1952—2 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2.3个和9.1个百分点。

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

195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 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和西部第2位,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

人均生产总值由19 49年的118元上升到1978年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7.1%,其中,197 9—2008年年均增长11.1%。

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史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史

2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史徐书凝(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了40年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强大。

与此同时,经过长年累月的艰难探索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成熟的新型保障体系。

本篇文章,我们将会回顾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并对19大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浅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十九大回顾中国社会保障事业5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一条荆棘密布的曲折之路。

其发展变迁大抵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949-1956年社会保障制度创建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战后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

党和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在195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初步规定了社会保险的范围也较为完整的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

其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文件,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之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初次提出对我国农村无劳动能力、生活保障地成员实现社会救助,构建了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雏形。

至此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国家为主要责任承担主体,城乡各分支单位相互协作共同承担并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1957-1965年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这一时期国家先是于1958年批准《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统一规定了退职条件及待遇标准,完善了退休制度。

之后又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关公费医疗的政策措施,旨在调整医疗保险制度更适用于实际社会。

同时,我国社会保险受保范围也由部分国营事业单位扩大到全国13个产业部门,至此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国家为核心,适应于计划经济的社会保险制度。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全国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全国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

(10 000 hectares)
Forest-coverage Rate
(%)
Total Standing Stock Volume
(10 000 cu.m)
Stock Volume of the Forest
(10 000 cu.m)
Water Resources
Total Water Resources Volume (100 million cu.m)
Cultivated Area
(10 000 hectares)
Major Mineral Basic Reserves
Petroleum
(10 000 tons)
Natural Gas
(100 million cu.m)
Coal
(100 million tons)
Iron
(Ore, 100 million tons)
(km)
Mainland Shore
Island Shore
Climate
Percentage of Climatic Zones to Total Area of Territory
Humid Zone
(aridity<1.0)
Semi-Humid Zone
(aridity 1.0-1.5)
Semi-Arid Zone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吨)
铁矿
(矿石,亿吨)
锰矿
(矿石,万吨)
铬矿
(矿石,万吨)
钒矿
(矿石,万吨)
原生钛铁矿 (矿石,万吨)
Territory
Area of Territo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