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合集下载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____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____参考答案:(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答案】
5.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 牵,拉 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⑵
9.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与孙权劝学 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或以钱币乞之(3)不能称前时之闻(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但当涉猎但闻屏障中抚尺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D.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读了上面两篇短文,对于学习,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其中一篇短文谈谈。

《伤仲永》阅读真题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真题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真题附答案阅读以下两那么文言文,完成题。

(14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小题1:从这两那么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那么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小题3:将以下文言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注】①俟sì:等待。

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

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

②稽:探究、考察。

③庶几:差不多。

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⑤丘:孔子。

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18分)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①之②乃③而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④以⑤于⑥其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三、翻译下列句子。

(2分/18分)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C.秀才观之()D.余闻之()小题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传/一乡秀才/观之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小题5: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小题1:略小题1:B小题1:C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会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小题1:通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常人的经历,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阅读指南: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会想要书,他不仅会写作,还会写诗,这是不可信的。

但本文的目的是说服年轻人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

隶,属。

②书具:书写的用具。

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父亲与之不同,与之亲近,即书与诗的四句3.父亲对他的本性有益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七年后,他从扬州回到叔叔家,问严,说:“民然,大家都走了。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参考答案:一、一.写 2.以这件事为奇渐渐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二、 1.每天带钟勇去县里各处游玩,不要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去叔叔家问他。

我叔叔说:“我的智力完全消失了,我成了一个普通人。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规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尚忠勇译: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

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

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

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

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答案(福建省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答案(福建省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答案(福建省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答案(福建省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

(每句划一处)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 .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 .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更刮目相待更: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6.B (A 项代词/ 助词,提宾标志 B 项代词 C 项推托,借口/ 言语D 项表顺承/ 表转折)7. 相当,符合牵,拉(或“通‘攀’,牵,引”)重新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吗)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卒之为众人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 伤仲永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 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 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注]①患:担心 ②俟s i :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 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至厅二十岁时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_ 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 __________________ 3分)24. 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 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 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如下:【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自笔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新《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最新《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最新《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下面是聘才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伤仲永(12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

(2分)泯然()众人矣卿今者才略()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 即书诗四句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蒙辞以军中多务3.翻译句子:(4分)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分)翻译: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分)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伤仲永》运用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

(10个字内)(4分)1.消失才能谋略2.A3. (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 对比对话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5分)[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参考答案: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整理(适用于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整理(适用于复习)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参考答案:(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

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

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

②稽:探究、考察。

③庶几:差不多。

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⑤丘:孔子。

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三、翻译下列句子。

(2分/18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四、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原文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原文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强调了。

(8分)五、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学习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分+2分)比较:
启示:
六、《与友人书》中从三个方面谈“做学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6分)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18分)
①尝:曾经②停止③及:等到④或:或者⑤日:每天
⑥审:仔细⑦虽:即使⑧贤:贤能⑨好:喜欢,爱好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②乃:于是,就;才;就
③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就;
④以:用;用来;凭⑤于:到;比;对⑥其:代词,指这;其中;代词,他,指司马光三、翻译下列句子。

(2分/18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②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译: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就去游玩与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闭门不出(苦读),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义信誉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爱好学罢了。

四、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不能称前时之闻(用原文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泯然众人矣(用原文作答),作者运用的__对比__表现手法,有力地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6分)
五、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学习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分+3分)比较: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启示: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教育和学习才是成才的关键。

六、顾炎武《与友人书》中从三个方面谈“做学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别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司马光勤学》译文
司马光是宋朝哲宗时的宰相,曾经主编过《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丞相。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闭门不出(苦读),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与友人书》译文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会天天后退。

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对社会无济。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凭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