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八、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九、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内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3. 学生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七、教学重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八、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2.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的策略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及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 培养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五、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各民族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运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 结合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1. 介绍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 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3. 讲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第二章:汉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1. 介绍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汉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汉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三、第三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一)1. 介绍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四、第四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二)1. 继续介绍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五、第五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 讲解民族团结的含义和意义。

2. 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第六章:民族节日与习俗1. 介绍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各民族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3. 讲解各民族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七、第七章: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1. 介绍我国各民族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绘画等。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风情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我国的民族概况2. 民族的分布特点第二章:汉族1. 汉族的分布2. 汉族的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蒙古族的分布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回族的分布2. 回族的风俗习惯第五章:少数民族之三:藏族1. 藏族的分布2. 藏族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的风俗习惯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的分布特点2.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教材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及分布情况。

2. 学习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汉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 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如春节、端午节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汉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认识。

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2. 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如那达慕大会、奶茶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学习回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回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等地。

2. 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如伊斯兰教、清真食品等。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学习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

2. 了解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汉族的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2. 了解各民族的特色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第四章:民族团结1. 学习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第五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课时:本册教案共5章,每章约需2课时,总计10课时。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等。

第七章:回族1. 学习回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回族的重要节日如开斋节等。

第八章:藏族1. 学习藏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藏族的重要节日如雪顿节等。

第九章:维吾尔族1. 学习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如肉孜节等。

第十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七、教学内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八、教学重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九、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展览,亲身体验民族传统文化。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手工艺品等,展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 使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3. 传统节日与文化4.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5. 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强调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其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作业的完成质量,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民族知识相关书籍和资料。

2. 民族团结的案例故事。

3. 网络资源,如民族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第二课时:讲解传统节日与文化,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讨论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布置相关作业。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知道他们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信息,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并了解他们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

2. 网络资源:关于少数民族的图片、视频、文章等。

3. 实地资源:邀请少数民族代表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安排: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1课时。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爱护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难点: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代表性人物,引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分享。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让学生了解其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维护民族团结的建议。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对于民族问题的研究深度和思考角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我国各民族代表性人物的图片。

2. 文字资料: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小说、文章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民族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特色。

2. 第二课时:分析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 第三课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和爱护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民族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课件: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民族团结的图片等3. 视频资料:关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短视频4. 讨论话题: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的民族分布,引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3. 案例分析:播放短视频,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引导学生理解和包容。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想法和建议。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2. 家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特点。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导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分布、语言、风俗等。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族了解汉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二课:蒙古族了解蒙古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三课:回族了解回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四课:藏族了解藏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五课:维吾尔族了解维吾尔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个民族的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关于各个民族的小项目。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各个民族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彝族了解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七课:壮族了解壮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八课:布依族了解布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九课:朝鲜族了解朝鲜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十课:满族了解满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让学生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汉族1. 汉族的分布情况2. 汉族的风俗习惯3. 汉族的语言文字第二课时:蒙古族1. 蒙古族的分布情况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第三课时:回族1. 回族的分布情况2. 回族的风俗习惯3. 回族的语言文字第四课时:藏族1. 藏族的分布情况2. 藏族的风俗习惯3. 藏族的语言文字第五课时:维吾尔族1. 维吾尔族的分布情况2.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3. 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准备课堂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哈萨克族1. 哈萨克族的分布情况2.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3. 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第七课时:朝鲜族1. 朝鲜族的分布情况2.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3. 朝鲜族的语言文字第八课时:满族1. 满族的分布情况2. 满族的风俗习惯3. 满族的语言文字第九课时:彝族1. 彝族的分布情况2. 彝族的风俗习惯3. 彝族的语言文字第十课时:苗族1. 苗族的分布情况2. 苗族的风俗习惯3. 苗族的语言文字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计划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计划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一律平等。

2.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知道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帮助。

二、教学内容1.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2.各民族的分布特点3.民族文化和习俗4.我国民族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帮助。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4.采用讲座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帮助。

五、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2.第二课时:各民族的分布特点3.第三课时:民族文化和习俗4.第四课时:我国民族政策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积极性。

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尊重、理解、包容程度。

4.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分享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2.多媒体课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讲座:邀请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专家进行讲座。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民族常识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

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

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1—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要求: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

2. 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

2.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教学难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采用问答、测试等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起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介绍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学习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认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

4.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讲述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等,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5. 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介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7.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民族知识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8.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

9. 总结课程: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关爱各民族同学。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我国民族风情的手抄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 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

3. 邀请民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各民族。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兴趣。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问答环节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增长学生的民族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2. 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讲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介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服饰等,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做法。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民族风情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民族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 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团结的做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针对学生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困惑,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2. 使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汉族及其他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教学难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2. 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格局,解释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 讲解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内容。

4. 分析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以汉族和其他主要少数民族为例,介绍其独特文化特点。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6.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水平。

3. 评价学生对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的了解情况。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

2. 案例材料: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案例。

3.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民族常识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民族交流。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了解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和主要分布区域第二章:汉族1. 了解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了解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第四章:民族政策1. 学习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2. 了解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第五章:尊重各民族,促进民族交流1.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 学习如何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促进民族交流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内容:第六章:彝族、壮族、布依族1. 了解彝族、壮族、布依族的风俗习惯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第七章:侗族、瑶族、白族1. 了解侗族、瑶族、白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宗教信仰第八章:土家族、苗族1. 了解土家族、苗族的分布区域2. 掌握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传统服饰第九章:各民族共同发展1. 学习国家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 了解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第十章: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村寨2. 让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认识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从总体上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一、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等等。

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

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

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

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一学期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

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8年7月个人工作总结刘绪建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辅导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教法,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确定课堂上要讲的主要内容。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科的特点:(1)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2)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强。

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四、努力方向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题题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012年7月帮辅工作总结刘绪建本学期,我承担的是五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帮扶,本学期已经结束,下面我把对学困生辅导的工作作一总结:一、以全新的眼光观察认识学困生学困生的产生,是有着种种客观原因的,所以,要真正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以全新的眼光观察认识每一个学困生,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认识他们的心灵深处。

为此,在本学期中,我积极与学困生沟通交流,与他们的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翻阅资料,上网查询,请教他人,为学困生转化工作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准备了必要的信息。

二、从学困生身上分析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工作根据我上学期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我发现,在学困生当中,顾彬每天的作业几乎都打零,他头脑灵活,就是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像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每次都只做得很少,且错误较多。

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的父母每天都很忙,很少花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也很少有时间来学校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久而久之,导致了这两名同学在学习上的不负责任。

另外张灿明同学虽然学习认真刻苦,但由于思维能力弱加上缺乏学习的技巧和学习的伙伴,总是事倍功半,收效颇微。

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转化工作:1、认真开导,积极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为了使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他们能够完全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回答,踊跃发言,在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二是在课后,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通过这些措施,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心,为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精神动力。

2、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

对于学生的教育,学校作用固然重要,家庭作用也不容忽视。

为了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良好配合,我一方面找机会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统一、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另一方面,我经常与他们的家长进行电话联系。

如当这几位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时,我便及时地告知他们的家长,一同分享其中的快乐,当这几位学生的学习稍有退步时,就尽快地询问他们的家长,了解其中的情况,剖析其中的原因,交换看法和意见。

果然,在教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转变。

3、成立“一帮一”的的帮扶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对于学困生的帮助,作为老师的我毕竟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弥补这一点,为了延伸和继续帮助学困生的工作,在班上,我成立了“一帮一”的帮扶小组,让班上的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给他们给予知识上的补充。

通过“一帮一”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了互补,更实现了品质上的互补。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内化教育,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现他们基本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012年7月抖空竹兴趣活动小组总结刘绪建空竹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抖空竹也是一项全身的体育运动。

在学校开展空竹教学,可以使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得以继承,也可以使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协调性、心肺系统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们把“花样空竹”作为了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开展起来。

本学期,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学校及学生的情况,发挥各队员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挥的机会和舞台,组织了我校多彩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

我所担任的兴趣小组是空竹小组。

要顺利的实施此门课程,重要的是要保证师资。

空竹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但是其花样繁多,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其中基本的一些花样动作。

活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掌握每一种花样空竹的动作就需要了解此花样的动作要领,为此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分析每一个动作的特点和动作要领并牢记心中,掌握了要领并不等于就能很好的完成这个动作,于是便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到公园、广场上找抖空竹协会的师傅门拜师学艺,还把我市“管城空竹协会”的专业人员请到学校,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老师们的刻苦练习,掌握10种以上的空竹花样动作,基本满足了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花样空竹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没有可参考的资料。

但是体育组的老师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到,而是迎难而上,结合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积极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初步探索出了花样空竹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结合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特点,经过多次的实践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空竹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多次的探索,我们编制了空竹热身操,通过热身操很好进行空竹课课前的准备;抖空竹基础动作的练习,为本节课学习新的花样做动作准备;教师分解动作讲解,通过教师对一个空竹花样动作的分解,是学生简明扼要的掌握动作的要领;多种形式的练习,模仿练习、小组结对练习、学生动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的完成这个动作;拓展活动,在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花样动作的基础上,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自由的组合和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