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脑干内部结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干外形和内部结构
脑桥核核三叉 延髓 神经脊束核
丘脑腹后内 侧核
对侧颈以下 深感觉和精 细触觉
对侧头面部 浅感觉
2021/4/11
46
皮 质 脊 髓 束
2021/4/11
47
皮 质 核 束
2021/4/11
48
第四部分 脑干网状结构
49
脑干网状结构
• 位置 脑N核、境界明确的 非脑N核和上、下行 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脑
1
脑的分部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2021/4/11
2
脑干
•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 髓、脑桥和中脑三部 分
•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 形成第四脑室
•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 相连,其中延髓4对, 脑桥4对,中脑2对。
2021/4/11
3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迷副舌下十二全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2021/4/11
4
一 脑干的外形
• 腹侧面
• 延髓: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橄榄: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
2021/4/11
15
一般躯体运动柱
名 称 位置 相关脑神经 分布区
动眼神经核 上丘 动眼神经 5块
水平
眼外肌
滑车神经核 下丘水平 滑车神经 上斜肌
展神经核 面神经丘 展神经 外直肌 水平
丘脑腹后内 侧核
对侧颈以下 深感觉和精 细触觉
对侧头面部 浅感觉
2021/4/11
46
皮 质 脊 髓 束
2021/4/11
47
皮 质 核 束
2021/4/11
48
第四部分 脑干网状结构
49
脑干网状结构
• 位置 脑N核、境界明确的 非脑N核和上、下行 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脑
1
脑的分部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2021/4/11
2
脑干
•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 髓、脑桥和中脑三部 分
•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 形成第四脑室
•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 相连,其中延髓4对, 脑桥4对,中脑2对。
2021/4/11
3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迷副舌下十二全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2021/4/11
4
一 脑干的外形
• 腹侧面
• 延髓: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橄榄: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
2021/4/11
15
一般躯体运动柱
名 称 位置 相关脑神经 分布区
动眼神经核 上丘 动眼神经 5块
水平
眼外肌
滑车神经核 下丘水平 滑车神经 上斜肌
展神经核 面神经丘 展神经 外直肌 水平
解剖学课件12讲脑干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脑干与运动控制
脑干运动核
脑干运动核是控制自主运动的区域,它们能够接收来自大脑 皮层和脊髓的神经信号,并通过神经纤维束将信号传递到脊 髓和周围肌肉,以控制身体的运动。
脑干姿势调节
脑干姿势调节是指脑干通过调节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来维持身 体的稳定,这对于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脑干与感觉传导
脑干感觉核
解剖学课件12讲脑干
REPORTING
• 脑干概述 • 脑干的解剖结构 • 脑干的功能 • 脑干的病变 • 脑干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录
PART 01
脑干概述
REPORTING
脑干的定义和位置
脑干定义
脑干是脑部的一个主要部分,连 接大脑和脊髓,负责许多重要的 生命功能。
脑干位置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紧贴脊髓 上方,连接大脑和小脑。
脑干与癫痫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脑 干中的某些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参与了癫痫 的发作和传播。了解脑干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脑干与精神性疾病
要点一
脑干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性疾病,脑干中的蓝斑核是调节 情绪和睡眠的重要区域。抑郁症患者脑干蓝斑核的功能异 常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脑干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
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组 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结构 。
功能
脑干负责许多重要的生命功能,如呼 吸、心跳、觉醒、睡眠、体温调节等 。同时,它还负责处理感官信息,协 调自主运动和姿势。
PART 02
脑干的解剖结构
REP脊髓的上端,是脑干的最下部分 ,与脊髓相连,主要控制基本的生命 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脑干内部结构
延髓内侧丘系交叉横切面 延髓橄榄中部横切面 脑桥下部横切面 中脑下丘横切面
脑干代表性水平切面
延髓的代表性切面 锥体交叉平面 丘系交叉平面 橄榄中部平面 脑桥的代表性切面 脑桥下部平面 中脑的代表性切面 中脑上丘平面
锥体交叉平面
中央管及中央 灰质
锥体交叉 副神经核 薄束及薄束核 楔束及楔束核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构造
脑干内部结构也是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 构组成,但远比脊髓复杂。
特点是:
①灰质不再连贯成柱,而成为分离断续的核 团,称为神经核。
②脑干的白质主要由纵行的纤维束构成,纤 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脊髓原来 的灰、白质的界限。
③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 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
蜗神 维在同侧外侧丘系中上行。 经核 外侧丘系的纤维终止于下
丘或内侧膝状体,换元后 将听觉冲动投至大脑皮质 听觉中枢。
脑干的白质
长的上下、行纤维 上、中、下小脑脚 核团间、核团与脑干外结构的联系纤维。
长的上行纤维
内侧丘系
薄束核和楔束核的细胞发出 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 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者交 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 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 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 称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 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 侧核。
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下端,绝大 部分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 叉),交叉后的纤维至对侧脊 髓外侧索内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则在脊髓 前索内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在下行过程中, 陆续至同侧各节段灰质,多 数纤维先止于脊髓灰质中间 神经元,中继后到前角细胞; 后者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支 配四肢肌。少数纤维直接止 于支配肢体远端肌的前角细 胞,这与人体的精巧运动有 关。
脑干代表性水平切面
延髓的代表性切面 锥体交叉平面 丘系交叉平面 橄榄中部平面 脑桥的代表性切面 脑桥下部平面 中脑的代表性切面 中脑上丘平面
锥体交叉平面
中央管及中央 灰质
锥体交叉 副神经核 薄束及薄束核 楔束及楔束核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构造
脑干内部结构也是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 构组成,但远比脊髓复杂。
特点是:
①灰质不再连贯成柱,而成为分离断续的核 团,称为神经核。
②脑干的白质主要由纵行的纤维束构成,纤 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脊髓原来 的灰、白质的界限。
③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 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
蜗神 维在同侧外侧丘系中上行。 经核 外侧丘系的纤维终止于下
丘或内侧膝状体,换元后 将听觉冲动投至大脑皮质 听觉中枢。
脑干的白质
长的上下、行纤维 上、中、下小脑脚 核团间、核团与脑干外结构的联系纤维。
长的上行纤维
内侧丘系
薄束核和楔束核的细胞发出 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 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者交 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 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 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 称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 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 侧核。
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下端,绝大 部分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 叉),交叉后的纤维至对侧脊 髓外侧索内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则在脊髓 前索内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在下行过程中, 陆续至同侧各节段灰质,多 数纤维先止于脊髓灰质中间 神经元,中继后到前角细胞; 后者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支 配四肢肌。少数纤维直接止 于支配肢体远端肌的前角细 胞,这与人体的精巧运动有 关。
脑干的内部结构(上行纤维束).pptx
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的内部结构4-脑干内的白质•长上行纤维束(感觉)1.内侧丘系2.脊髓丘系3.三叉丘系•长下行纤维束(运动)锥体束1.皮质脊髓束2.皮质核束什么是白质?什么是纤维束?白质灰质纤维束大脑皮质脊髓皮质脊髓束长上行纤维束T4以上T5以下1.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起始核:对侧薄束核、楔束核 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终止核:同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交叉楔束核薄束核薄束楔束脊神经节细胞换元突触终止中枢突周围突背侧丘脑脊髓脑干端脑•意识性感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感觉中枢脚在哪里?粗触觉纹理觉两点辨别觉2.脊髓丘系(束)Spinal lemniscus起始核:对侧后角(I ,IV-VII 层)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终止核:同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系背侧丘脑后角脊神经节细胞白质前连合3.三叉丘系 trigeminallemniscus起始核:对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交叉部位:脑桥、延髓 终止核:同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细胞三叉神经脊束核端脑脑桥延髓学习要点•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的纤维来源(起始核)、去向(终止核)、交叉部位以及功能。
脑干(精品医学课件)
脊髓丘系
脑干
解剖教研室
脊髓丘脑束 脊髓
20
2020/3/3
解剖教研室
21
3. 外侧丘系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下丘
双侧听觉
2020/3/3
解剖教研室
蜗神经核 上橄榄核
22
4.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角膜、膜 和脑膜的痛、温、触(包括精触觉)觉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2020/3/3
解剖教研室
对侧半躯干和肢体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楔束
2020/3/3
薄束 核
解剖教研室
楔束 核
薄束核
楔束核
17
2020/3/3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 薄束核
解剖教研室
18
内侧丘系
2020/3/3
解剖教研室
19
2. 脊髓丘系
对侧躯干及上、下肢 痛、温和轻触觉
2020/3/3
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 核
2020/3/3
解剖教研室
35
2020/3/3
解剖教研室
36
2020/3/3
解剖教研室
37
脑干
一.外形 1.腹面观
2020/3/3
解剖教研室
1
2020/3/3
解剖教研室
2
2.背面观
2020/3/3
解剖教研室
3
12对脑神经(序号用罗马数字表示):
一嗅二视三动眼, 滑车三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一副舌下行.
2020/3/3
解剖教研室
4
3.第四脑室
2020/3/3
解剖教研室
脑干外形和内部结构
02
CATALOGUE
脑干的内部结构
延髓
延髓位于脊髓的上端,是 脑干中最粗壮的部分。
延髓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 ,负责处理感觉和运动信 号。
它控制着基本的生命功能 ,如心跳、呼吸、血压等 。
延髓损伤可能导致呼吸和 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中脑
中脑位于脑干的中部,是视觉 和听觉信号处理的主要区域。
中脑还包含瞳孔反射回路, 能够快速调节瞳孔的大小。
脑干感染
病因
脑干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症状
脑干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治疗
脑干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支持治疗主要是控制颅内压和对症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脑干外形和内部结 构
目录
• 脑干概述 • 脑干的内部结构 • 脑干的功能 • 脑干损伤的影响 • 脑干疾病与治疗
01
CATALOGUE
脑干概述
脑干的位置和作用
位置
脑干位于大脑的中央,连接大脑和脊 髓,是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主要通道。
作用
脑干负责许多重要的生命功能,如呼 吸、心跳、觉醒、睡眠、体温调节等 。
它包括两个大的神经核团:上丘 和下丘,分别负责视觉和听觉信 号的处理。
中脑损伤可能导致视力或听 力丧失。
桥脑
01 桥脑是脑干中最大的部分,连接中脑和间脑 。
02
它负责协调和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以及协 调眼球的运动。
03
桥脑还包含许多神经核团,如网状结构,负 责处理感觉和运动信号。
04
桥脑损伤可能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复视等症 状。
【系统解剖学课件】脑干内部结构
面神經核 facial nucleus
位於腦橋被蓋腹外側網狀 結構內。 纖維先行向後內,經展神 經核內側上行至其上端處 折向外,形成面神經膝, 轉向外側離開腦橋。
1
三叉神經運動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位於腦橋被蓋背外側的網狀結構 內,纖維經腦橋基底部和小腦中 腳之間出腦,構成三叉神經運動 根,支配咀嚼肌等。
1
accessory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一般內臟運動核
位於動眼運動核的背內側,接受頂蓋前區來的纖維衝動(雙側)。
發出纖維加入動眼神經 →睫狀神經節→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
動
眼
神
經
副
核
1
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lus
位於髓紋上方的網狀結構內。
位於腦橋中下部延髓網狀結 構內,下端與膠狀質連續, 接受Ⅴ、Ⅶ、Ⅸ、Ⅹ的傳入 纖維,傳導頭面部的痛溫覺。
1
特殊軀體感覺核
1
前庭神經核 vestibular nucleus
位於前庭區內,接受前庭神經衝動, 發出纖維至小腦、內側縱束。
1
蝸神經核
cochlear nucleus
位於聽結節深面,接受 蝸神經內傳導的聽覺纖 維,其軸突參與形成雙 側的外側丘系。
三 叉 神
灰質外側緣。
經
中
腦
核
1
三叉神經腦橋核 pontine nucleus of trgeminal nerve
位置 腦橋中部網狀結構內, 運動核的外側。 傳入f 傳導三叉N中傳導頭面 部觸、壓覺的纖維。 傳出f
1
三叉神經脊束核 spinal nucleus of trgeminal nerve
位於腦橋被蓋腹外側網狀 結構內。 纖維先行向後內,經展神 經核內側上行至其上端處 折向外,形成面神經膝, 轉向外側離開腦橋。
1
三叉神經運動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位於腦橋被蓋背外側的網狀結構 內,纖維經腦橋基底部和小腦中 腳之間出腦,構成三叉神經運動 根,支配咀嚼肌等。
1
accessory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一般內臟運動核
位於動眼運動核的背內側,接受頂蓋前區來的纖維衝動(雙側)。
發出纖維加入動眼神經 →睫狀神經節→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
動
眼
神
經
副
核
1
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lus
位於髓紋上方的網狀結構內。
位於腦橋中下部延髓網狀結 構內,下端與膠狀質連續, 接受Ⅴ、Ⅶ、Ⅸ、Ⅹ的傳入 纖維,傳導頭面部的痛溫覺。
1
特殊軀體感覺核
1
前庭神經核 vestibular nucleus
位於前庭區內,接受前庭神經衝動, 發出纖維至小腦、內側縱束。
1
蝸神經核
cochlear nucleus
位於聽結節深面,接受 蝸神經內傳導的聽覺纖 維,其軸突參與形成雙 側的外側丘系。
三 叉 神
灰質外側緣。
經
中
腦
核
1
三叉神經腦橋核 pontine nucleus of trgeminal nerve
位置 腦橋中部網狀結構內, 運動核的外側。 傳入f 傳導三叉N中傳導頭面 部觸、壓覺的纖維。 傳出f
1
三叉神經脊束核 spinal nucleus of trgeminal nerv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支配心肌腺体平滑肌
-
17
E-W核
动 眶上裂 眼 神 经
睫副
状交
神感 经神 节经
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
18
上泌 涎核
下泌 涎核
副 交 感 节 前 纤 维
副 交 感 节 前 纤 维
面 茎乳孔 神 经
泪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舌
咽 颈静 神 脉孔
腮腺
经
-
19
迷走神 经背核
迷 走 颈静 神 脉孔 经
颈、胸、腹 腔大部分、 心平滑肌和 腺体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灰质 脑干白质 脑干网状结构
-
1
脑的分部
• 脑分为六个部分:大脑、小脑、间脑、中脑、 脑桥和延髓,其中后三者合称为脑干。
大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小脑
-
2
脑干外形
中脑 脑桥 延髓
-
3
脑干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
• 延髓在上端膨大打开:中央管逐渐向背侧移动, 展开成菱形窝;灰质和白质的位置关系变成了 背-腹侧关系;灰质前后角的位置关系也变成了 内-外侧关系。
咽部肌肉
迷走 神经
颈静 脉孔
腭、咽、环甲肌
副神 颈静 经根 脉孔
迷走 神经
喉肌(除 环甲肌外)
-
15
双侧 皮质 核束
副神 经核
延髓 部
副
神
经 脑
颈静 迷走 脉孔 神经
咽喉肌肉
根
脊髓 部
椎管
脊 髓 根
-
枕骨 大孔
颅腔
颈静 脉孔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16
一般内脏 运动柱
在躯体运动柱外侧 动眼N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感觉 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 孤束核的头部
一般躯体感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7
脑神经核机能柱的排列
一般躯体运动柱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一般内脏运动柱 内脏感觉柱 一般躯体感觉柱 特殊躯体感觉柱
-
8
一般躯体运动柱
位于中线两侧 4对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概念 薄束楔束延续 位置 锥体背侧 特点 延髓交叉 功能 对侧躯干肢体本
体感觉、精细触觉
-
32
脊髓丘系
Spinothalamic lemniscus
形成 脊髓丘脑束延续
位置 锥体束的背外侧
特点 在脊髓进行交叉
功能 对侧躯干肢体疼
温觉和粗触觉
-
33
三叉丘系
形成 三叉神经核换元 交叉后的纤维
特点 多层面交叉 功能 对侧头面部皮肤 和口鼻腔粘膜浅感觉
• 灰质不是连续成柱,而是成此独立的神经核
• 脑干内神经核可为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 灰白质之间出现网状结构,其中包含了许多重 要的神经核团。
-
4
脑干的灰质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stem
脑神经核 中继核
非脑神经核 网状核团
-
5
脑神经核概述
与脑神经相连的神经核(后十对)
部核舌肌瘫痪
-
39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Ⅲ,Ⅳ-中脑 Ⅴ~Ⅷ-脑桥
Ⅸ~Ⅻ-延髓
一对脑神经可以与一个或数个核相连
一个脑N核可以连一对或数对脑神经
位于脑干背面浅层
命名:脑神经,性质
七类 自上而下排列成机能柱
-
6
脑神经核的分类
一般躯体运动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
疑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神经纤维构成 脑干内各核团间联系纤维 各神经核与脑干外结构间的联系纤维 脑和脊髓间相互联系的纤维
上行纤维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纤维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锥体外系
-
30
上行传导束
Ascending (sensory) conducting tracts
-
31
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
-
37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对侧
脊髓灰质前角内侧核
特点 双侧支配
位置 脊髓前索
功能 双侧躯干骨骼肌
临床 躯干肌一般不瘫痪
-
38
皮质核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脑干 躯体运动神经核
特点 支配大部分双侧运动神经核 位置 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
下半只接受对侧管理。 功能 头面颈部骨骼肌运动 临床 一侧损伤仅见于面肌下
• 试想这些脑神经核部位病变或损伤后,都 会表现出什么症状?
-
26
延髓内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下橄榄核
躯干四肢本体与精细触觉 -
与锥体外系有关 27
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平面丘平面横切面
脑桥核-锥体外系有关
-
28
中脑内非脑神经核
上丘核 视觉反射
下丘核 听觉反射
红核 黑质
-
与锥体外系有关29
脑干白质概述
-
20
一般、特殊内脏感 觉柱
孤束核
一般与特殊内脏感觉
-
21
孤束核
头部 (味觉核)
下部 (心呼吸核)
-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22
一般躯体 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
23
三叉神经 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延髓核
头、面咀嚼 肌本体觉 头面触、压
头面温、痛
-
24
特殊躯体感觉柱
内脏感觉柱外侧 前庭神经核 4个 蜗神经核 2个 功能 听觉
位置觉 平衡觉
-
25
思考与总结
• 通过学习上面的脑神经核,可以看出哪些 脑神经是混合神经纤维(既有感觉纤维, 又有运动纤维)?
• 这些混合纤维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 通过卵圆孔、颈静脉孔、眶上裂、茎乳孔 分别都是哪些脑神经?
支配肌节来源骨骼肌
-
9
双侧 皮质 核束
动眼神 经核
滑车神 经核
交 叉
动 眶上裂 眼 神 经
滑 车 眶上裂 神 经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下斜肌 上睑提肌
上斜肌
展神 经核
展 神 经
-
眶上裂
外直肌
10
双侧 皮质 核束
舌下 神经 核
舌 舌下神 下 经管 神 经
同侧 舌内肌、 舌外肌
-
11
特殊内脏 运动柱
三叉N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支配腮弓来源骨骼肌
-
12
双侧 皮质 核束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三
叉三
咀嚼肌
神
叉 卵圆孔 二腹肌
经神
骨膜张肌等
运经
动
根
-
13
双侧 皮质 核束
面神 经核
面 茎乳孔
神
表情肌
经
双侧皮 质核束
眼裂以上表情肌
单侧皮 质核束
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
-
14
上部 疑核 中部
下部
舌咽 颈静 神经 脉孔
-
34
外侧丘系
形成 蜗神经核换元
交叉后的纤维
特点 形成斜方体
功能 传导双侧听
觉冲动
临床 一侧中枢损伤无
明显听觉障碍
-
35
下行传导束
Descending (motor) Conducting tracts
-
36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对侧
脊髓灰质前角外侧核 特点 在延髓交叉 位置 脑和脊髓位置不同 功能 一侧肢体的骨骼肌 临床 据交叉判断瘫痪侧别
支配心肌腺体平滑肌
-
17
E-W核
动 眶上裂 眼 神 经
睫副
状交
神感 经神 节经
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
18
上泌 涎核
下泌 涎核
副 交 感 节 前 纤 维
副 交 感 节 前 纤 维
面 茎乳孔 神 经
泪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舌
咽 颈静 神 脉孔
腮腺
经
-
19
迷走神 经背核
迷 走 颈静 神 脉孔 经
颈、胸、腹 腔大部分、 心平滑肌和 腺体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灰质 脑干白质 脑干网状结构
-
1
脑的分部
• 脑分为六个部分:大脑、小脑、间脑、中脑、 脑桥和延髓,其中后三者合称为脑干。
大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小脑
-
2
脑干外形
中脑 脑桥 延髓
-
3
脑干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
• 延髓在上端膨大打开:中央管逐渐向背侧移动, 展开成菱形窝;灰质和白质的位置关系变成了 背-腹侧关系;灰质前后角的位置关系也变成了 内-外侧关系。
咽部肌肉
迷走 神经
颈静 脉孔
腭、咽、环甲肌
副神 颈静 经根 脉孔
迷走 神经
喉肌(除 环甲肌外)
-
15
双侧 皮质 核束
副神 经核
延髓 部
副
神
经 脑
颈静 迷走 脉孔 神经
咽喉肌肉
根
脊髓 部
椎管
脊 髓 根
-
枕骨 大孔
颅腔
颈静 脉孔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16
一般内脏 运动柱
在躯体运动柱外侧 动眼N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感觉 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 孤束核的头部
一般躯体感觉 三叉神经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7
脑神经核机能柱的排列
一般躯体运动柱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一般内脏运动柱 内脏感觉柱 一般躯体感觉柱 特殊躯体感觉柱
-
8
一般躯体运动柱
位于中线两侧 4对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概念 薄束楔束延续 位置 锥体背侧 特点 延髓交叉 功能 对侧躯干肢体本
体感觉、精细触觉
-
32
脊髓丘系
Spinothalamic lemniscus
形成 脊髓丘脑束延续
位置 锥体束的背外侧
特点 在脊髓进行交叉
功能 对侧躯干肢体疼
温觉和粗触觉
-
33
三叉丘系
形成 三叉神经核换元 交叉后的纤维
特点 多层面交叉 功能 对侧头面部皮肤 和口鼻腔粘膜浅感觉
• 灰质不是连续成柱,而是成此独立的神经核
• 脑干内神经核可为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 灰白质之间出现网状结构,其中包含了许多重 要的神经核团。
-
4
脑干的灰质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stem
脑神经核 中继核
非脑神经核 网状核团
-
5
脑神经核概述
与脑神经相连的神经核(后十对)
部核舌肌瘫痪
-
39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Ⅲ,Ⅳ-中脑 Ⅴ~Ⅷ-脑桥
Ⅸ~Ⅻ-延髓
一对脑神经可以与一个或数个核相连
一个脑N核可以连一对或数对脑神经
位于脑干背面浅层
命名:脑神经,性质
七类 自上而下排列成机能柱
-
6
脑神经核的分类
一般躯体运动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
疑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神经纤维构成 脑干内各核团间联系纤维 各神经核与脑干外结构间的联系纤维 脑和脊髓间相互联系的纤维
上行纤维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纤维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锥体外系
-
30
上行传导束
Ascending (sensory) conducting tracts
-
31
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
-
37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对侧
脊髓灰质前角内侧核
特点 双侧支配
位置 脊髓前索
功能 双侧躯干骨骼肌
临床 躯干肌一般不瘫痪
-
38
皮质核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脑干 躯体运动神经核
特点 支配大部分双侧运动神经核 位置 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
下半只接受对侧管理。 功能 头面颈部骨骼肌运动 临床 一侧损伤仅见于面肌下
• 试想这些脑神经核部位病变或损伤后,都 会表现出什么症状?
-
26
延髓内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下橄榄核
躯干四肢本体与精细触觉 -
与锥体外系有关 27
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平面丘平面横切面
脑桥核-锥体外系有关
-
28
中脑内非脑神经核
上丘核 视觉反射
下丘核 听觉反射
红核 黑质
-
与锥体外系有关29
脑干白质概述
-
20
一般、特殊内脏感 觉柱
孤束核
一般与特殊内脏感觉
-
21
孤束核
头部 (味觉核)
下部 (心呼吸核)
-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22
一般躯体 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
23
三叉神经 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延髓核
头、面咀嚼 肌本体觉 头面触、压
头面温、痛
-
24
特殊躯体感觉柱
内脏感觉柱外侧 前庭神经核 4个 蜗神经核 2个 功能 听觉
位置觉 平衡觉
-
25
思考与总结
• 通过学习上面的脑神经核,可以看出哪些 脑神经是混合神经纤维(既有感觉纤维, 又有运动纤维)?
• 这些混合纤维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 通过卵圆孔、颈静脉孔、眶上裂、茎乳孔 分别都是哪些脑神经?
支配肌节来源骨骼肌
-
9
双侧 皮质 核束
动眼神 经核
滑车神 经核
交 叉
动 眶上裂 眼 神 经
滑 车 眶上裂 神 经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下斜肌 上睑提肌
上斜肌
展神 经核
展 神 经
-
眶上裂
外直肌
10
双侧 皮质 核束
舌下 神经 核
舌 舌下神 下 经管 神 经
同侧 舌内肌、 舌外肌
-
11
特殊内脏 运动柱
三叉N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支配腮弓来源骨骼肌
-
12
双侧 皮质 核束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三
叉三
咀嚼肌
神
叉 卵圆孔 二腹肌
经神
骨膜张肌等
运经
动
根
-
13
双侧 皮质 核束
面神 经核
面 茎乳孔
神
表情肌
经
双侧皮 质核束
眼裂以上表情肌
单侧皮 质核束
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
-
14
上部 疑核 中部
下部
舌咽 颈静 神经 脉孔
-
34
外侧丘系
形成 蜗神经核换元
交叉后的纤维
特点 形成斜方体
功能 传导双侧听
觉冲动
临床 一侧中枢损伤无
明显听觉障碍
-
35
下行传导束
Descending (motor) Conducting tracts
-
36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形成 大脑皮质运动区至对侧
脊髓灰质前角外侧核 特点 在延髓交叉 位置 脑和脊髓位置不同 功能 一侧肢体的骨骼肌 临床 据交叉判断瘫痪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