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be635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2.png)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是设计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设计师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的核心。
在柳冠中的讲座中,他深入探讨了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设计师工作中的应用。
设计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进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的集合。
它包括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原型制作、测试和评估等。
设计方法论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流程,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设计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知识和认知的理论。
在设计的背景下,认识论关注设计师如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创造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它强调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设计师的直觉、经验和想象力在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柳冠中在讲座中强调了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
他认为,设计方法论提供了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工具和框架,而认识论则提供了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设计师的综合能力。
在讲座中,柳冠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展示了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他强调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以及如何运用设计方法论和认识论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柳冠中的讲座深入探讨了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设计师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他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在柳冠中的讲座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设计方法论与认识论在设计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强调,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设计方法论中的技巧和步骤,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认识论素养,即对设计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柳冠中认为,设计方法论是设计师的基石,它为设计师提供了系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然而,设计方法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项目和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
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能力,而这正是认识论所强调的。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论柳冠中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论柳冠中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f74d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0.png)
理论研究096摘要:事理学是关于事物及其背后之“理”的研究,设计事理学则是关于设计的事理研究,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从而获得对设计的启示和对设计理论的补充。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理解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探索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文章对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和设计的本质进行界定和揭露。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是一套关于在某个场域内协调各方面关系因素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创造性发挥的方法论体系;设计并非设计“物”,而是设计“物”背后的“事”、“理”和“关系”。
关键词:柳冠中 设计 事理学 理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1-0096-03Abstract:The theory of affairology is the research on things and “truth ” behind them. The theory of design affairology is the research on design and its truth ,principles ,and reas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Liu Guanzhong ’s theory of design affair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so that we can acquire the inspiration of design and supplement of theories of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and studies on literatures ,we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Mr. Liu Guanzhong ’s theory of design affairology. And we also analyses applied examples so that we wa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affairology in design.This paper exposes and defines the methodology of design affairology and the nature of design. The methodology of design affairology is a methodology system of coordinating relations in a space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creative use of resources; design is not only about designing “materials ”,but also designing “things ”,“truths ”,and “relations ” behind “materials ”.Keywords:Liu Guanzhong Design Affairology Truth Methodology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付 江引言事理学乃是关于事物及其背后原理、道理的研究,柳冠中先生提出了设计事理学,即关于设计的事理研究。
柳冠中教授《制造业设计创新机制》演讲PPT
![柳冠中教授《制造业设计创新机制》演讲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8bf3cb9ec3d5bbfd0a749e.png)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促 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工业设计产业化的四个基本阶段
1、生产化阶段:
以“促进工业设计职业化”为中心的阶段。
目前正在培植“职业化设计人才”与“设计机构”。
在生产化阶段中,职业需求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2、规模化阶段:
以“扩大工业设计行业规模”为中心的阶段。
在规模化阶段中,“企业发展需求”主导工业
《事理学》—工业设计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求“是”
传播方式(事理) 信息要素 传播外因研究
研究、规 划、设计
实“事”
接收效率(事理) 接收者研究
方 式 认 (物理与型理) (管理) 识 环 条 时 的 境 件 间 “ 材料—词汇 表 达 结构—语法 传播的理论、 ” 形式—体裁 原理、机制、 机能—主体 方式乃至硬 设 计 件设备系统
(思想)的修正 。 工业设计是将工业生产引入社 会文化体系的全过程 。
它的核心成果是创造工业产品 系统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关系 。
工业设计对工业制造企业的四大作用
1、制造产品差异:
工业设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制造 产品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工业设计可以对工业产
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原理”和“生态 系统”等四个层次制造差异化。
2、创造产品附加值和沉淀企业品牌价值:
工业设计企业通过对工业产品融入“文化属性”来 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创造产品象征意义,建 立“品牌”实质。这是工业设计能够创造产品附加值 的原因所在,也是工业设计以“文化驱动生产”的
中心工作。
工业设计对工业制造企业的四大作用
3、使技术市场化:
工业设计可以使技术语言转化为用户能够理解和使的 “人因界面”,是技术向应用转化的“催化剂”。
柳冠中: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柳冠中: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68205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7.png)
柳冠中: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孟繁玮(《美术观察》【热点述评】栏目主持,以下简称孟):近些年《美术观察》每年都会拿出一两期的力量来进行设计领域的思考,比如以前策划的“设计与民生”选题。
今年第10期【热点述评】栏目策划了一个选题:“忽略中国问题的'中国设计’”,可以说是对以往设计类选题的一个深化。
目前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层面,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产品没有照顾到更大量的、广泛的低端人群的实际需求;另一个是文化层面,这更多地体现在设计教育中。
对此您怎么看。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以下简称柳):你的问题都提的很好,你们刊物的思考是非常好的。
现在很多问题还停留在表面,比如说我们是制造大国,其实根本称不上是制造大国,而是个加工大国,有“造”没“制”,“制”是引进外国的。
从设计的队伍到设计的战略,都有问题。
整个时代都是图快,图表面,而大家还沉浸在里边,觉得挺好,挺满足。
中国的工业从开始就有缺陷,它没有从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而是引进的。
孟:您在德国留学访问了一段时间,从您切身的感受来说,在德国做设计和在中国有哪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德国的设计理念、设计实践,具体到加工、生产过程这些方面和我们有哪些不同?柳:我想举德国的设计教育的例子。
德国大学的课有系列讲座、人际学、心理学、市场学、材料学,包括设计色彩都是在下午,而真正上主课就是一个题目。
比如第一个学期,说起来咱们都不信,一个学期就一个课题——每个人设计一个鸡蛋盅(像个白酒杯一样),一个学期十六周就做这一个课题,中国学生可能一个礼拜就完成了,他们要做一个学期呀。
我们中国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就像写论文一样,不知道怎么破题,马上就能做出来,根本不思考。
其实这个小东西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它的“五脏六腑”都揭示出来,就是把里面的规律显示出了,这个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国学生不会,马上就想象效果,马上就做表面造型装饰了,太过急于求成。
柳冠中从造物转为谋事—设计事理学
![柳冠中从造物转为谋事—设计事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96f94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3.png)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呈现出革命性的创新,走向普遍化、族群化和复杂化,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等都被一点点切割成碎片。
社会结构裂变,多元文化共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主流,因此也造成各种风格和流行的过度拥挤超载,带给服装行业深切而严峻的影响与挑战。
回归本源,服装与人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是谁在控制和主导着时尚的趋势?如何有效激活品牌的设计力与创造力?如何建立并保持自己的风格?如何做出正确的设计?面对不断演进的碎片化趋势,即使再强悍的品牌也难以构建真正的防线。
我们需要在大量凌乱的、无关联的碎片之间迅速而有效地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连接,设计重组。
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内外一线设计大师和资深时尚人士与热爱时尚、热爱设计的大众零距离交流。
“24”可能是什么?24个时区,24个节气……可以用它来干什么?我们可以时空结合在24小时内呈现时尚设计-北京24论坛。
24小时不断涌现设计大师、资深专家的专业观点、与大众零距离交流互动的时尚设计——北京。
这是一个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先锋论坛;一场与先锋设计人士、资深专家零距离交流的饕餮盛宴。
《时尚北京》杂志作为特约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用文字、图片还原论坛原貌,为读者带来非一般的视觉享受。
柳冠中从造物转为谋事—设计事理学从造物的思维转向谋事的思维,物只是我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我的出发点。
我们都讲品物、品质、品格、品牌。
那么,怎么叫“品”?为什么有三个口来写?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精髓。
第一口,吃,没的吃,那绝对没有体会。
第二个口有品位吗?就像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建设,我们的GDP一下上来了,成了世界上第二个GDP的大国,我们到处在过大节,失去了我们本身的寻找技术、寻找科技追求上升的目标。
第三个口是我们古人用品字来表达的含义,就是要学习节制,要健康食品,要吃素,要养生,要更重视跟自然和谐。
这就是我们讲的设计,任何设计我们都应该有着这样的评价体系,而不是跟着时尚走,跟着老外所创造的时尚走。
柳冠中 设计思考
![柳冠中 设计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2730208581b6bd97f19ea9e.png)
“设计”作为“生产关系”,一直在发挥着“催
化、引导、调整”人类不自然、人类的“社会关系”
的巨大作用。理应成为推劢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
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整合不集成创新”!
As a type of “Production Relation”, “Desig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promo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society.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Integrated Innovation” which is conductive to promote the structure changes of economy, technology,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日光、空气、水、土
各种劢物
微生物
生产者
自然环境
“消费者”
“分解者”
自然界循环系统
Food Chain
Natural System The Boundless Univers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lants Green
Sun,Air,Water,Soil
All Kinds of Animals
Microbe
Producer
Natural Environment
Consumer
Disintegrator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和谐
制 产 造 品 流 商
人类的 社会系统
柳冠中:设计教育要培养“廿”字形跨学科人才
![柳冠中:设计教育要培养“廿”字形跨学科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0d14d45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2.png)
LIU GUANZHONG: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UL TIVATE "NIAN (廿)" SHAPE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柳冠中:设计教育要培养“廿”字形跨学科人才《设计》:您刚刚作为“银发知播”的一员入选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请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
柳冠中:我在知播中坚持强调的是年轻人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目标,就像画圆一定要先定好圆心,半径就是你的能力,能力多大圆就能画多大,甚至可能画出三维的球体。
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开创性的话,你可以认识多维的宇宙。
我最近四五年一直在强调中国设计要按照中国方案的方向发展,用中国方案才能解决中国问题。
那么中国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把中国传统哲学里最优秀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是光停留在表面的中国元素上。
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生存就必须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规律就是实事求是,适者生存。
所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并不是豪华、奢侈、时尚,未雨绸缪、适可而止才是中国的传统精神。
我们现在太折腾、太奢华,大量消耗社会能源,不符合习主席讲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非常具有远见的,时代变了,采访人:李叶 李杰受访者: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的“银发知播”群体入选年度名单,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
“银发知播”群体 共13人,平均年龄77岁,他们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将毕生所学, 授以青年,孜孜不倦地通过网络传播知识,天文、地理、美学、文学……柳冠中教授1943年9月生于上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华龙腾奖委员会荣誉主席。
曾两次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S0_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_柳冠中
![S0_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_柳冠中](https://img.taocdn.com/s3/m/c1461d1d4431b90d6c85c76c.png)
万变不离其宗
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
以不变应万变
With Constant Should Ten Thousand Chang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Design
设计的观念与评价体系
Tasting
第一口:生理饥渴、 饥不择食
在的社会经济结构 ——“土壤”。
"Industri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is the "Superstructur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economy.
《事理学》提倡“实事求是”
“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
因此“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实事——求是”。
“设计”首先要探索不“人”(或 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 等因素下的“需求”。
"Matterology" advocate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atter" is the "External Factors" which is to build, limit and restrict "Object". Therefore, the "Design Process" could be described as "Being Practical – Seeking Truth". First of all, "Design" should explore "Demands" of different "People (or the Same Pers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conditions.
设计逻辑是认知“中国方案”的创新思维方式——_访谈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
![设计逻辑是认知“中国方案”的创新思维方式——_访谈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0311242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2.png)
01李卓LI Zhuo柳冠中,男,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华龙腾奖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社科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获202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银发知播”荣誉。
设计逻辑是认知“中国方案”的创新思维方式—— 访谈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Design Logic as an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to Understand China Solu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U Guanzho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4.01.001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复兴文化的时代需求,柳冠中教授重新定义了中国模式,提出“中国方案”的顶层战略,即反对占有、提倡共享,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逻辑来创建分享型、服务型的社会。
中国方案的提出对设计学科的定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在顶层教育和产教融合中给予重视和实践。
关键词:中国方案;设计逻辑;事理学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for cultural rejuvenation, Professor LIU Guanzhong redefi ned the Chinese design model and put forward the top-level strategy of the "China Solution", i.e., to oppose possession, advocate sharing, and create a sharing and service-oriented society with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logic. The proposal of the China Solution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 cance for the positioning of design disciplin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should be valued and practiced in top-level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Key words: China Solution ;design logic ;Affairology Theory收稿日期:2023-12-04本刊特约记者:李卓2023年11月30日,柳冠中教授做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本刊对柳冠中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
中国设计践行的方向柳冠中湖北工业大学观后感
![中国设计践行的方向柳冠中湖北工业大学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7522b6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6.png)
中国设计践行的方向
柳冠中湖北工业大学观后感
在xxx学园本周课程《设计创新:从造物到谋事的思维重塑》中,听了柳老师授课,他从设计困境为切入口,深度剖析设计的本质及演变趋势,分享培养创新型设计思维的方法论。
从传统到现代,从家国情怀到个人修养,兼顾理想与现实,在一场酣畅淋漓的讲述中,让我受益颇深。
所谓设计,只是造物吗?不是,它实际是把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企业、把我们的经济、把我们的观念格式化,重新思考。
“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
”柳冠中说,“为什么整个世界都在提设计思维?其实是在提认识论,是在研究人怎么认识世界,这一点弄清楚了,什么学科都能弄好。
”
柳老师说,我们现在太缺这样的思维方式了。
我们都谈设计、谈设计创新,那什么叫创新?我们要讲的是从一般的造物,到做一件事。
把这个思维转变,你的创新能力才会被最大限度激发。
这才是根本的创新。
”在生活里思维的改变有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变化,人挪活,树挪死,不仅是环境的改变也是思维的改变,但是思维的改变如同一场改革,如同凤凰涅槃一般,需要找到突破口,改变思维,想好了做什么,最起码需要个方向,然后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思维的改变很重要,甚至越早越好,但是思维的改变需要可行的目的性,没有方向,总靠感觉是不切实际的。
成功人士都能见微知著,
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也比一般人预言更准,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柳冠中先生——《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经典演讲实录
![柳冠中先生——《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经典演讲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3d0e9611eb91a37f1115ca5.png)
柳冠中先生——《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经典演讲实录2013-09-15工业设计小站2012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开幕会致词。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组组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
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
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以下为演讲实录:柳冠中:各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到咱们这个交互体验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老实话我有一点毛遂自荐,因为在广东省碰到咱们交互委员会的负责人,谈起这个事,叫我做一个致辞,我就自己斗胆地说给我三五分钟,把我这么多年从事工业设计当中的一些体会或者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我也感觉到我们的工业设计在中国的30年来走了不少弯路,到现在我经常说,国家重视、企业重视了,现在交互设计是一个热,我们跟着外围的热不停地追着跑,在地上捡那些人家扔下的东西。
在座的这些年轻人,中国的希望在你们身上,所以我希望咱们的交互设计能不能多思考一下,不要匆匆地仅仅做一些专业的事情。
工业设计这三年基本上培养的是专业的白领打工仔,我讲讲我们的家丑,清华大学应该说咱们都知道,不管怎么样它是一所有名的学校,中央工业美术学院99年并到清华的时候,我们跟汽车系的系主任交流怎么样合作的问题,汽车系的专业带头人,学术负责人非常骄傲地说,说我们清华汽车系培养出的技术人员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中占的比例有多少多少,很自豪,我当时就回了一句,他说他们汽车系已经在清华67年历史了,我说你67年怎么没造出一辆中国车来,中国人是聪明,但是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平台上打工,为什么?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都说传统传统,咱们学的都是什么传统?什么中国红,什么宝香花、勾股,可笑得很,外国一搞符号,咱们全搞符号论,到底符号是什么?现在又是用户研究,又是交互设计,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想交流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永远在培养打工仔,我们为什么不能出现自己的引领我们设计的顶层设计?设计不是孤立的,不是一个工种,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专业来教和干,那你只是一个白领打工。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fdbf08fad6195f312ba625.png)
1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
1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
目标是抽象的, 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
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 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 择。
因此,设计的复杂性也在于关系的复 杂,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述:
2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A/ 外因系统的不确定性(目标不明确):
外因的核心是人,人的动态、开放性以及 非理性因素是使得设计目标不明确的根源。
现在的设计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他们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
在哪里?以及需要什么?设计就无所适从。
“量化的市场学调研”只能得到客观的、理性的数据,却不 能告诉设计师用户的价值、情感、意义等感性的信息。
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设计的复杂性:
“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 舒服,
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 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 ■ “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 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 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 都扶膝低头必恭必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 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
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 量而谁是常量。 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 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
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 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 “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柳冠中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柳冠中](https://img.taocdn.com/s3/m/d8705f2080eb6294dc886c50.png)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设计”是什麽? “设计”是否可以传授? “设计”到底有没有方法可言?
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我们设计教育界无法回避的追 问!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3、设计教育
大学的任务:批量地培养合格人才。
获取知识的能力; 表达思想的能力。
所谓的“创新”仅仅停留在市场 驱动下的“形式”创新上。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4、方法“论”?
如果一门学问若理直气壮的宣称其为“科学”, 则必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有得到公认的知识 体系。
“方法”的可信就证明了知识来源 的可靠。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1-5、“方法”
关于“设计方法”这一复杂而宏大的主题,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下的学术界,在“设计实践” 中还是“设计教育”领域,总是争论多于研究, 预设的狭隘观念多于包容的开放思想。
而”设计”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 未来。是关于“可以是什麽”、“可 以是怎麽样”的知识。侧重于集成、 整合、创造——“祈使”逻辑(预设)。
2-6、设计的层次:
(1)改良设计
原定的产品系统不变,造型、材料、结构、工艺、细部会由于销售对象、 档次、价格、技术等因素竞争的原因需要改进设计。
(2)开发设计
调整与改变产品的系统关系,建构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概念会由于用 户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品牌战略、国际潮流等因素的变 化,需“巧于因借”企业原有资源等因素,开发新产品。
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做什麽?”和“如何发 现、思考、研究、判断问题?”;更缺乏“产业 结构”创新的实践。
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 致社会开始追逐信息利益硬件化和“动漫创意产业”的曲解。
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访谈录
![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访谈录](https://img.taocdn.com/s3/m/f4cc455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9.png)
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访谈录楚小庆【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1(000)006【摘要】楚小庆(以下简称楚):柳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春天,艺术学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重大变化,即艺术学学科成功升为门类.根据《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 ] 11号),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通过相关议程将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目前,"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与舞蹈学、1303戏剧与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学.将来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将分别获得艺术学学士、艺术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其中在目前仅有的五个一级学科中,设计学是由原来的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升级而来.您认为这件在学界普遍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对设计学学科的发展有何影响?【总页数】17页(P96-112)【作者】楚小庆【作者单位】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相关文献】1.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设计的使命是对人类灵魂的净化 [J], 柳冠中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荣获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人物 [J],3.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国际学术周:走进"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专访 [J], 张蕾4.给设计以灵魂——访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先生 [J], 虞睿博;5.工业设计赋予企业生命蕴义的新概念──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教授 [J], 远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冠中-创新设计思维方法-(25.Oct.2009)
![柳冠中-创新设计思维方法-(25.Oct.2009)](https://img.taocdn.com/s3/m/e1c2c2ed102de2bd960588fc.png)
的经历,给乏味而冗长的一天工作带来短暂的乐趣与享受。
——做“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
“目的——手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工欲善其事,
“意义”沿时间流动,
“过去的行为”会成为现在的“习惯”,
“往事”成为现在的“意义”来源……。 清Fra bibliotek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物”的具体形式,恰恰是“事”的塑造的“要
素”,或“事”情节中的“道具”。
那么反过来,在设计创造“物”应该如何的时
途径、
策略、
工具
与操作技能,
这五个层次有机组合的一个“选择性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目标系统法”——“找针”的故事
“形而上”:抽象出“本质”,去粗取精、由
表及里——“目标”;
“形而下”:搜寻“外延”,分类、排列——
微生物
食物链
适者生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人类的
社会系统
销毁(回收)
充分利用资源,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协调因
素,将“矛盾”转化为“机会”的设计过程与评价系
统——“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
互动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讲座整理稿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讲座整理稿](https://img.taocdn.com/s3/m/6a5e2bdab84ae45c3b358cfa.png)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讲座整理稿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对学科定位的研究与思考柳冠中一、设计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的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
其问题与根源在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致力于加工制造环节,仅徘徊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1、全球化产业链:1)“知识经济型”的知识产权垄断、高额利润、绿色生态经济与“加工制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价值的劳动密集经济;2)引进、消化与制造;硬件、制造、技术、设计与产业生态链;3)产品链经济与服务链经济;4)产品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与产业链全球化。
2、科学发展观和生存方式的变革:1)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公平的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价值取向;2)从“物”到“事”的服务设计理念;3)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4)留有余地,适可而止;5)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和谐社会。
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的奢华追求。
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质享有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的接触、沟通、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参与、合作、挫折、失败、创造时产生的行动节奏、思想协调统一的乐趣、情感和情操,以及对自然和一起存在事物的尊重。
“科学”是去发现、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只是,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侧重于分析、发现,这是陈述逻辑;而“设计”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未来,是关于“可以是什么,”、“可以是怎么样,”的知识,侧重于集成、整合、创造,这是祈使逻辑(预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在设计中,内、外之间是互动关系, 很难绝对地说谁主谁次,谁决定了谁。
2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它“类”生物的根本所在。
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 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人为 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
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
3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外在性的内在化”
1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
1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
目标是抽象的, 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
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 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 择。
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1 设计的复杂性—— “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
“什么是好设计”?, 评价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到底有没有? 如果有,是什么?
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谁”来评价? 他的价值观? “存在决定意识”——他的“意识”形成的 原因?即他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境遇、 人际关系等等。 “功能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学”角度呢? · · · · · ·
■在理想情况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备的、单一的或内在一致的 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他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30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 该理论批判古典和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 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们不可能洞察一切, 不可能找出全部备选方案, 也不可能把所有参数都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效用函数中, 更不可能精确计算出所有被选方案的实施后果。
3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满意解”
人们不可能找到“最优解”,而只能寻找“满意 解”。
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2002年,“非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卡纳曼获得了诺贝尔奖,标 志着经济学开始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经济人理性说”的功利最大化,指效用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也讲功利最大化,但这个功利是指快乐的最大
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设计的复杂性:
“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 舒服,
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 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 ■ “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 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 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 都扶膝低头必恭必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 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
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 量而谁是常量。 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 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
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 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 “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
2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2 关于“人”的知识
外部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围绕着 一个核心,就是“人”。
是意义体系,
文化已经“内化”在每个“界内”行为个体的前意识与潜意识 中,
外现于他们每次的“行动”中。
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感觉的物质世界 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里。
相关的方法与设备,对人进行特定方面的研究。
通过观察、调查、分类、比较、试验、测试、假定、推演、归 纳、联想等等方法。
2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理性、私利”的“经济人(economic agent):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
私利是经济人的终极目的, 而理性只是达到目的的思维结构。
化。
这样,僵化的、生硬的、呆板的理性经济人被赋予 了更多的“人”性。
3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经济理性”假设无疑使复杂的人性看 起来简单了许多,但这样就忽视了人类行 为中属于习惯性或情感性的部分。
因此,理性人仅仅是一个侧面,既不是 人性的本质,也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 全部。
3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创造的是一种“关系” 只有明确了“需求——事”的相关“限定”因素,“物”才可 能找到合理化的依据,找到评价的基点。
从抽象的“坐”——
到限定下的“坐”——
再到物化的“座”。
设计与其说是创造“物”,还不如说是创造 了一种“关系”。沙发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下的人 与座的关系。
12
目的 手表、座钟、挂钟都是为计时的,
自行车、汽车、火车都是为移动的,
茶杯、纸杯、饮料瓶都是为盛水的, 板凳、马扎、沙发都是为休息的。
等等。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同类人工“物”都有着“共同的抽象目 的” 但同类的人工“物”又有着很“不同的具体目的” 。
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8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去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原理、 材料、工艺技术、结构和形态乃至造型细部); “创意”也就因势利导、油然而生了。
1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外因与内因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里,“外因的变化”驱动着 设计师、工匠去组织、安排内因,创造出新的人 工物、服务、空间、信息或这些东西组成的一个 个系统。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 2010· 11· 13
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1 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1)设计的复杂性
(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3.2 关于“人”的知识 (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 (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 (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 (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 3.3 关于“物”的知识 (1)复杂的“物体系” (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 (3)“物”的生命历程 (4)物生物灭 (5)物的信息 3.4 小结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系”——与设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 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
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设计问题约简为“外部因素” (人、时、地、语境)与“内部因素”(技术、材料、 工艺、造型)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 “事”(目标系统)。
这也是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难点: 即如何了解用户“需求”?
2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内因系统的“全相关性”:
如果改变内因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其他元素必然会相应的改变。
假设设计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改变一条工艺缝
的位置,则可能导致内部结构与模具、生产等的一系列 复杂改变。
2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C/ 内外关系的关联互动性:
18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是对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的研 究过程,也是从外部因素角度观察、分析、归纳实现目标条件的认 知、描述过程。
这样,“形而上”的、抽象的目标被具体化了、鲜 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语”、“谓语”、“定 语”、“状语”和“宾语”。 成为设计师可理解、可领悟、可联想、可形象化的 “设计定位”——“概念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1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 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 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 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个关联性系统; 是“设计定位”的具体化。
“目标系统”包括对外部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内部因素的“合 理”。 这样的“目标系统”才是具体的某一件人工物存在的根据,同 样,设计师的创造也应该是先定位清楚具体的“目标系统”,才能 做到有的放矢。
2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因此,在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人为 事物就诞生在那个点上。
设计就是内外互动的介质,是彼此沟通的桥 梁,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 的融合——“事”。
2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复杂性”科学范式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 满“关系(联系)”的世界,世界因关系而复杂。
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意义”——是针对特定时代环境人群的 “坐”到“密斯椅”上,就会发现它并 不舒适,舒适性并不重要,而“座”本 身的象征性更重要。 坐在“密斯椅”上, 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人们坐在了“现代设计” 上,
就象今天家里摆放明代官帽椅一样。
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物”其实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抽象目的与具体
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肤色、毛发或颅骨形状的不 同,但更大的差异却来自于文化的塑造。
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结构、信仰、 习俗和观念等都是“濡化”的结果, 是后天文化环境的产物;
是“外在性的内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