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高山仰止》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高山仰止导学稿详细

高山仰止导学稿详细

《高山仰止》导学稿【学习目标】1.背诵17.4,9.11章。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梳理文言知识。

3.理解并积累源自本课的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循循善诱。

4.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訚訚..如( ) 乘桴.( )..如( ) 行行子哭之恸.( ) 自牖.执其手( ) 莞.尔而笑( )暴虎冯.河( ) 喟.然()偃.之言是也()瞻.之在前()譬.之宫墙()斐.然成章()(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归与: _______通,释作。

⑵从我者,其由与: ______通,释作。

(3)子路不说:______通,释作。

(4)夫子矢之曰:_______通,释作。

(5)无所取材:______通,释作。

2.古今异义⑴不知所以..裁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此⑵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好,不可以⑶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说话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妻子⑸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引诱人⑹前言..戏之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导言,引言3.词类活用夫子矢.之曰:活用解释天丧.予:活用解释博.我以文:活用解释4..一词多义⑴是:①偃之言是也(形容词,对)②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⑵如:①誾誾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②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到)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动词,比得上)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表假设,如果)(3)其⑴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高山仰止》教学案

《高山仰止》教学案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限;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PPT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

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二、学问之高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评价,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最后三则)第一则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应读出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尤其是这个“喟”字重读,是孔子的叹息之声,读出他内心的悲痛。

2、颜渊的感叹可分为3层,思考下他分别感叹了什么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夫子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3、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背诵。

过渡语:顾鸿安在《论语解读》里写到,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所以颜渊是最了解孔子的学生,而自贡是最维护老师的学生。

接下来,我们来读第12、13段,看看孔子是怎样维护自己的老师的第二、三则4、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说出比喻的手法)——第二则巧妙地以宫墙作比。

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

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第三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

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小结: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

孔子像高山一样的品德学识赢得学生的敬仰,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学生爱孔子,孔子对学生的爱更深沉。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高山仰止》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实践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2. 准备与《高山仰止》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孔子的生平、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高山仰止》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对《高山仰止》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教师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高山仰止说课稿

高山仰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高中阶段高二的课文《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并积累源自本课的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循循善诱4、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背诵重点章句17.4 、9.11章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诵读感知1、自由朗读十三则语录,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字音提示:訚訚(yín)如行行(hàng)如乘桴(fú) 恸(tòng) 牖(yǒu) 莞(wǎn)尔暴虎冯(píng)河夫(fú)人喟(kuì)然句读提示:(着重注意句中“也”字表停顿)必也‖临事而惧由也‖升堂也由也‖好勇过我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赐之墙也‖及肩(二)内容梳理1、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其家乡学生5.22(2)孔子和子路11.13 7.11 11.15 5.7 6.28(3)孔子和颜渊11.9 11.10(4)孔子和伯牛6.10(5)孔子和子游17.42、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9.11(2)子贡对孔子19.23 19.24三、深入研习文本第一部分:9.11、19.23、19.24三则(一)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讨论学习9.11、19.23、19.24三则1、颜渊眼中的孔子:(学习9.11则)(1)自主疏通文意:朗读9.11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桌学习小组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理解并积累成语整理积累如下:成语:高山仰止(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比喻崇高的德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卓尔不群:形容才智或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息博闻约礼:用文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词语:弥:更加,越发瞻:往上看或往前看忽焉:快速地,突然地焉,词尾,相当于“……地”、“……的样子”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诱:诱导博我以文: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状语后置,即“以文博我”博,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博卓尔:高远特立的样子,亦作“卓然”从:跟从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2)深入讨论: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要求能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对“喟”字的体会)②颜渊的话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极度仰慕?③颜渊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人?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方法的现代意义【明确】:应读出无限崇敬仰慕之感,抓住关键词句“喟然叹曰”、“竭吾才…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读出带点字表达的此种意味尤其是“喟”,是叹息声,叹有二义,一是赞叹孔子,一是颜渊感叹自己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这是孔门第一高足,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颜渊的话,分三层,“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颜渊眼中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也是孔子的真正知音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启发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循循善诱还是一种人与人相处沟通的艺术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和风细雨,容易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3)学生齐声朗读,重音突出关键词语,读出崇敬叹服之意味(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孔子道德学问的伟大)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尝试背诵(4)文化链接:*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论语讲要》* 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钱穆《论语新解》* 钱解甚好,“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即此之谓而颜回所说的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老师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对颜回、曾参的教导特征,远超出“学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范围,而成为完整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企望这便是孔学宗教性的道德方面,它起着拯救灵魂解除尘俗的准宗教功能作为这种老师,孔子也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形象描绘“欲罢不能”四字佳甚,展示学习之不断深入状态李泽厚《论语今读》2、子贡眼中的孔子:(学习19.23、19.24二则)(1)自主疏通文意:朗读19.23、19.24二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桌学习小组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譬:打比方宫墙:围墙“宫”也是围墙的意思官:房舍宜:应该,应当毁:毁谤无以为:不要这样做丘陵:小山头逾:超越无得:不能虽:纵使自绝: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伤:损害多:副词只是,恰好是不知量:不知自量,不自量力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于朝语大夫)子贡贤于仲尼(于仲尼贤)其何伤于日月乎(于日月何伤)(2)深入讨论:①19.23和19.24两则语录是子贡在怎样的境遇下的讲话?②子贡又是如何进行辨析的?③为什么子贡说叔孙武叔那样说也是理所当然的呢?子贡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④子贡心目中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家室之好”与“宗庙之美”、“丘陵”与“日月”等子贡为老师辨析的话简析【明确】: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诋毁孔子时所说的话,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可见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当他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辩驳,用围墙的高低,宫室的华美程度作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部的一切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他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像叔孙武叔那样孤陋寡闻的门外汉,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了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真所谓“浅者见浅,深者见深”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与无知子贡还以日月为喻,告诉叔孙武叔“圣人不可毁”,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你毁谤它也好,对它毫发无损,它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交替照临人间这就是圣人的情怀他启迪着我们,一个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走自己的路,倒不必去管人家是否赞美你、毁谤你他自绝于你,对你也同样没有什么损伤,虽然你没有山丘那么高,也没有太阳、月亮那么光辉,那么不可企及,但这一点道理却是相通的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家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室家”两个字,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室家”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是最崇高庄重的地方足见子贡对老师的无比恭敬,足见子贡眼中的孔子,是真正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日月真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3)学生齐声诵读,体会子贡对老师的忠诚与爱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3、小结:以上三则,无论是颜渊还是子贡,在他们眼中,孔子无论是学问还是道德修养,都无人可企及与超越,是弟子们心目中永远屹立的巍巍高山能得学生如此的热爱、崇拜,足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美丽的人格魅力第二部分:11.13 7.11 11.15 5.7 6.28五则(一)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如此的爱戴与崇拜呢?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1, 、孔子与子路:(学习11.13 7.11 11.15 5.7 6.28则)(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13 7.11 11.15 5.7 6.28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后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和乐的样子不得其死:俗语,不得善终然:语气词,用法同焉用之则行:行,做,指施展抱负舍之则藏:舍,舍弃,指没人任用藏,隐藏子行三军:行,为,指统帅、治理夫:语气词,吧吾不与:与,在一起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好谋:善于谋划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奚:为什么为:弹奏道不行:道,主张不行:行不通其由与: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矢:发誓予所否者:否,不当,不对所…者,当时誓词中惯用的格式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则与谁) 状语后置句:奚为于丘之门(于丘之门为)(2)从已学习的12课文本中,回首子路的事迹,说说子路的品性为人等特点回首子路的事迹:①.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p8)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子路行以告(p19)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p20) ④.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p20) ⑤.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曰:“愿闻子之志”(p24) ⑥.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p52) ⑦.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54)材料补充(幻灯片):*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鍜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14年,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眦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明确】: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英勇、正直率真、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子路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了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3)选取你感兴趣的片段,有表情地自由朗读要求根据你所了解的人物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的语言情感,体味运用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4)评析:孔子怎样与子路相处的?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①.11.13则:讨论:孔子因何而乐?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好死?其中“不得其死然”的“然”字应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明确】: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诸子风骨毕现孔子为自己培养的人才而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乐可一则以乐,一则以忧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然”是语气词,应读出深深地叹息语气,乐,爱也;忧,爱复深也子路勇武过人,过刚必折,孔子对子路的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和牵挂一乐一忧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用情之深切②.7.11则:讨论:当孔子由衷地赞叹只有颜渊和他自己才能真正做到用行舍藏时,子路说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孔子看法怎样?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明确】:子路的问话其实是充满期待、信心十足的,他认为,打仗的时候,老师你总该依靠我了吧?但孔子却明确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孔子其实是在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批评子路,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启迪子路,是对子路好勇的告诫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勇,不足成事顾鸿安《论语解读》*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南怀瑾《论语别裁》③.11.15、5.7则:讨论:在11.15中,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他行;而在5.7中先说他行,后又说他不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11.15则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说他不行,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用责备的口气批评了子路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有成绩他就表扬,有过错他就反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则,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力,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一个“喜”字,子路性格毕现,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扬中匡正缺失,抑其勇,启其智,引导子路前进孔子与子路的相处,让我们体味到,孔子的知人善爱,孔子教人育人的高明④.6.28则:讨论:从子路的“不说”和孔子的“矢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今天,这样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么,你怎么看?【明确】: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周游列国,极其希望得到重用为了创造机会,他不惜拜见这位声名狼藉的美人,他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这一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指天发誓表清白,“天厌之”的反复,活现出孔子的急欲辩白的情状,可爱之至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其实,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内心的纯净,彼此心中的坦荡,共同维护信仰的纯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存在⑤.小结:孔子和子路的相处,让人觉得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感情极其深厚无论是批评,还是责备抑或规劝,都是孔子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爱之深,才会责之切第三部分:11.9、11.10、6.10、17.4、5.22则(一)孔子不独对子路用情极其深切,看孔子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你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9、11.10、6.10、17.4、5.22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整理积累如下:词语: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吾党之小子:党,古代以500家一为党,这里指家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狂简:狂放不羁,志向高远裁:裁剪,节制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所以:表示凭借用来……的方法,相当于“如何”恸:极度哀痛噫:痛伤之声丧:使……死,使……亡问:探视牖:窗户武城: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令割鸡焉用牛刀: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这是孔子的玩笑话后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夫人、为谁)2、齐读11.9、11.10、6.10则,体会叠句的作用,感受孔子此刻强烈的哀痛之情3、从“噫、恸、执”等语言动作的细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明确】: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对他极其赏识且在他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厚望此刻的悲痛,可谓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足以催人泪下11.10里的“恸”,意为过分哀痛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把礼看得重于生命的孔子竟然有些过礼,足以见出孔子爱生如子孔子和颜渊拥有的不仅是一份师生情谊,更是一份志同道合的知音情怀伯牛在学生中以德行闻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身染恶疾,病危之际,孔子不避不嫌,反隔窗而执“执”,意为紧紧抓住,这一亲密之举,确让人温暖,让人感动一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反复感叹,一个连接主谓的“而”字的强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伯牛的痛惜《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这些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4、齐读5.22、17.4则,感受孔子与学生感人的师生关系①.讨论: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思归?“归与!”的叠句透露出怎样的情味?【明确】: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用叠句形式一来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一来表达了归心的迫切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用礼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顾鸿安《论语解读》②.评析:读过17.4则,你们对孔子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试做评析【明确】:礼记学记篇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用开玩笑自解,主动认错纠错,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更见一个具真性情的伟大的平凡者总结:。

高山仰止学案

高山仰止学案

高山仰止学案一、学习要求: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3..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成语“斐然成章”)(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句式?”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用舍行藏”或“用行舍藏”、“暴虎冯河”)(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句式?”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成语“登堂入室”或“升堂入室”)(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颜渊死。

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句式?”(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翻译’”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熟语“杀鸡焉用牛刀”、成语“莞尔而笑”或“莞然而笑”)(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敬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

2. 孔子思想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其翻译。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高山仰止》,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品质和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高山仰止”一词的来源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来源1.4.2 讲解“高山仰止”的意义和内涵1.4.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语》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2.4.2 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4.3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三章:“高山仰止”的内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3.2 教学内容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3.4.2 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四章:“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3 举例说明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5.4.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4.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2 教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修养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人物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6.4.2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体现“高山仰止”的内涵6.4.3 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7.4.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7.4.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第八章: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2 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8.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交流等8.4.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8.4.3 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2 教学内容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9.4.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9.4.3 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10.4.2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4.3 总结课程的主要收获,强调“高山仰止”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词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二、难点解析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讨论明确: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

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请同学谈谈“高山仰止”的含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高山仰止,形容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一直向往它。

)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

(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

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虽是寓言,恐也不是毫无根据。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

”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

颜回对孔子的教导绝对遵循并努力去做,如孔子在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他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和前面学过的篇章不同,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自己的世界。

这里有哪些学生?(学生发言)学生有七: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七个。

孔子弟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个人中,有十个最优秀,人称孔门十哲。

都是谁呢?请看——屏显资料之一:孔门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这十个人,每个都有特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辩,精于外交活动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治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于礼仪制度的有子游、子夏。

《高山仰止》可以算得上孔门精英的大聚会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他们的世界。

学生齐读或开火车朗读(或跟读)。

(如两至三课时完成,则可在此间略讲字词句)二、研读文本在这个世界里,孔子最活跃,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

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谆谆教化2、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3、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过程: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大路,比方行为正大光明,常常“喻以崇高的品德”之意。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到的崇高的人,人们仰慕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

止:语气助词2、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诞生字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用PPT呈现)生字:斐、訚、侃、行、冯、桴、噫、恸、牖、喟成语:斐然成章:文化学问已经灿然可观。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多用在书面语。

登堂入室: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视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表示极其仰慕。

谆谆教化:有次序地引导别人学习。

3、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主要讲到了那几个学生,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对应在哪些章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2、3、4、5、6、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名回,字子渊。

3、7、8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10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

94、从大家找的内容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子路(仲由和颜渊),那么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子路:对话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学生各有特长而兴奋,但他又很担忧子路,生怕他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的下场究竟如何呢?仲由之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蒯聩,蒯聩与孔悝kuī登台。

备考:《高山仰止》教案 doc

备考:《高山仰止》教案 doc

备考2010:《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和前面学过的篇章不同,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自己的世界。

这里有哪些学生?(学生发言)学生有七: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七个。

孔子弟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个人中,有十个最优秀,人称孔门十哲。

都是谁呢?请看——屏显资料之一:孔门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这十个人,每个都有特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辩,精于外交活动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治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于礼仪制度的有子游、子夏。

《高山仰止》可以算得上孔门精英的大聚会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他们的世界。

学生齐读或开火车朗读(或跟读)。

(如两至三课时完成,则可在此间略讲字词句)二、研读文本在这个世界里,孔子最活跃,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

今天,我们就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来感受他的不朽魅力。

可以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屏显问题)1、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2、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根据师生关系将人物作如下分组:(屏显人物)孔子和颜渊(11.9、11.10、9.11)孔子和子贡(19.23、19.24)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孔子和伯牛、子游、乡党小子(6.10、17.4、5.22)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挑一组研读,可以同学协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高山仰止》(第二课时)

《高山仰止》(第二课时)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文意疏通: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

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

“狂简”是两个典型。

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

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

我们知道宋代的名诗人陆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学家喜欢捧陆放翁,誉他为爱国诗人。

)他的一首名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

”这是他当时的自述。

他在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非常可爱可嘉;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

现在引用他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这就是“狂简”的狂。

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作,大谈国家天下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这完全两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 9.11 ; 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好学的颜回谈学习。

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

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

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

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

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

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

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

前后左右,无不是道。

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

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

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

”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

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

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有多么伟大,无法估计。

颜回用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无限敬仰之情。

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

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

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2、子贡眼中的孔子。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

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

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

(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生意也做得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

未入门的人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些什么珍贵的东西。

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子常简单,一眼观尽。

但当你入得门去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

所以,越入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

这是一般人的经验。

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

当他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辩驳。

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

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道。

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

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

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

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门墙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游说列国,保全鲁国之时,摧毁了齐国,又灭掉了吴国。

使晋国强大又成就越国称霸)”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

“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

“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子贡是否有点不识好歹?说他比老师还厉害,他却不买账。

——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

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以超越。

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热爱、崇拜。

小结: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

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

屏显资料:子贡尊孔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述过渡:那么,孔子是否真如日月般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呢?我们今天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我们来看前面部分,在前面部分提到了哪些弟子?——学生有六:闵子骞、子路、冉有、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六个。

我们同学最喜欢哪个学生?(学生可能回答子路)那就来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为人?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评点: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

诸子风骨毕现。

一则以乐,一则以忧。

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

乐,爱也;忧,爱复深也。

夫子对弟子之爱,已臻关心终身的地步,深矣!(亦见知人)古语说:“峣峣者易缺。

”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于卫国的内乱之中。

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

据说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孔子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提问: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答案: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

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

”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

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

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周仲由。

字子路。

家贫。

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

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

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

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

(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

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

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

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