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

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

现 代 著 名 教 育 心理 学 家 布 鲁 纳 认 为 :认 知 是 一 个 过程 而 “ 不 是 一 个 结 果 。” 有 亲 自做 了 , 身经 历 了 。 生才 能培 养 能 只 亲 学 力 。历 史教 学 强 调从 过 程 当 中获 取 能力 , 以此 来 发展 学 生 在 面 对 社 会 现 象 时 能 发 现 问题 并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寻 找 出答 案 的能 力 。例 如 : 国 的“ 英 圈地 运 动 ” 美 国 的 “ 、 西进 运 动 ” 资 本 主 义世 、 界 市 场 的 形成 、 国的抗 日战 争 , 中 来探 究 恩格 斯 的著 名论 断 ; 历 史 的进 步 无 一 不是 以 巨大 的 牺牲 作 为代 价 的 。我 引 导 学 生 去 积 极 探 究 , 发 现 规 律 性 , 纳 总 结 结 论 。 学 生 的 思 维一 直 处 去 归 于积 极 状 态 , 断 地 探 究 知 识 奥秘 , 会 到 了 探 究 学 习过 程 的 不 体 艰 辛 , 受 到 了成 就 时 的喜 悦 。这 是 素 质教 育 灵魂 之 所 在 。在 感 这 个 过 程 中 , 也 指 导 了学 法 , 养 了学生 科 学 的思 维 品质 。 我 培 三、 良好 契 机 为 抓手 . 导学 生 学 会探 究 诱 -- - - 在 历 史课 堂教 学 过 程 中 ,很 多 的 教学 内 容 都 能 引起 学 生 学 习历 史 探究 的兴 趣 。 师 要 以 良好 的契 机 为抓 手 , 教 立足 于诱 导 学 生 的 学 习探 究 兴 趣 。如 : 讲 选 修 四第 一 单 元 第 三 课 《 在 祖 国统 一 的 捍卫 者 康 熙 皇 帝 》 , 请 一 个 同 学演 唱 《 熙 王朝 》 时 我 康 主题歌《 向天 再 借 五 百 年 》把 同 学 们 一 下 子 带 进 金 戈 铁 马 的 , 战 场 。在 这里 我提 出 了一 个 问题 :如 果 康 熙 真 的 能再 活 五 百 年 , 国会 是 什 么样 子 ?那 时 的 中 国真 的 就很 强 大 吗?让 学 生 中 用 历 史 的 辩 证 的观 点 来 探 究 。在 讲 中 国 戊 戌 变 法 的 戊戌 政 变 时, 我请 同学 们 高 声 朗读 谭嗣 同 的绝 命 诗 : 有 心 杀 贼 , 力 回 “ 无 天。 死得 其 所 , 哉 快 哉 。 同学 们 深 深 沉 静 在 维新 志 士 大无 畏 快 ”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步 全 面 提 高 全 体 国 民素 质 。 新课 改要求教 师做课程 的开发者 , “ 纲 多本” 时 代 , 在 一 的 如何 在 课 标 的指 导 下 ,根 据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和 教 材 具 体 内 容
处 理 教 材 , 课 改 中 教 学 创 新 的 起 始 点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们 是 我
帮助学 生更好地 把握历史 发展 的现象 , 所 学知识具 体化 、 使 直 观 化 。 过 “ 战 后 欧 共 体 和 日本 的 崛 起 , 们 有 何 启 示 ” 题 通 对 我 问
的 提 出 , 历 史 学 习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现 历 史 教 学 的 人 文 将 体
中发 展 。 ” 次 , 意 到 “ 述 ” “ 解 ” 两 个 不 同 能 力 层 次 其 注 简 和 了 这
- 来的教学实践 , 7 本人感受到了成功与喜悦, 同时也有了
不少 的问题与 困惑。


成 功 与 喜悦
1 以 课 程 标 准 为 依 托 , 变 课 程 理 念 , 确 教 学 内 容 目 标 . 转 明

精 神 状 态 , 引 导 和 促 进 学 生 将 传 统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转 变 为 科 学 的新 型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 即 自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和 探 究 学
的 基 本 要 求 。 它 有 别 于 过 去 教 学 大 纲 时 代 片 面 注 重 和 追 求 学 科 体 系 的 完 整 性 和专 业 性 。 广 大 教 师 通 过 对 课 程 标 准 的 认 真
学 习 , 心 研 读 , 步 地 了解 了 新 课 程 的 性 质 、 本 理 念 、 计 耐 初 基 设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篇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信任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生疏,他静静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难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老师必需转变旧的教化教学观念,变更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恒久做个新老师。

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相识。

一.教化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全部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化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看法和价值观,要求培育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育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实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切、学会理解、宽容和敬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学问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学问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变更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老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但更关注的是发觉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留意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相识自己,建立自信。

让他们觉得自己真宏大、很了不得。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变更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状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挥而就,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学问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老师挺宠爱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确定能考一个好成果。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精)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精)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江苏省兴化楚水实验学校董庆昌一、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曾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了六点阐述,通过研修,我将其理解为三个重点:一是课程实施方面,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是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三是课程评价方面,要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年教学实践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大致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同时 各种角度 的分析也都有 ,这 就需 要学生
有正确 的价值 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 什 么是错 ,这就需要 老师在上课时培养 学
大林 模式 ,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 以从 改革重点和 改革效 果等不 同方 面查
找 资料”。这样每组学 生就只需要找一
变 革 ,同时也能更好 地生 活和学习。
误, 避免走弯路 。同时 , 借鉴历史经验 , 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 现在的
问题 。 1 . 充 分 的课 前 准 备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 生的知识吸收 ,
同时也更重视学生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受的历史影响 。老师在讲课 和课前
共享 ,既节约 了学 生的时间 ,又减轻 了 他们 的压 力 ,也能帮助学生 理解 怎么去 搜集 资料 。课 堂上老师再对 每组提问 , 检查学生 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 引入正 课 ,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 有侧 重点的 去听 ,而且 因为之前 自己做过 预习 ,所
观健康的价值 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 事件 ,正视历史
关政 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 步
的归纳 与分析 。”这就对学生提 出了一
养学生 自主学习与 自主分析 的能力 ,同
时要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 、积极 向上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实验 中学 )
要 求 。知识和 能力 虽然不相 同,但也 不
可分割 。而对 于历 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
值观
生 无法真正
对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看 法 与 思 考
吴承 艮
地做 到搜集 “ 有关 政治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个困惑:现在历史怎样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笔者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育;新课标;点滴认识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教育也一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

新的理念,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

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程的有利 因素 , 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 中历史教学 实践 的
研究 。

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 , 以及提 高学 生综合能力 的教学 资源一~基 础知识 、 课文 中的 图表 、 多媒体 教学
平 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关联 的课外知识 等 , 针对个体学
生不 同的特点 , 目的、 有 分层次地发展 多种智力 。 既要发
学取得巨大成效 的根本所在 。 成功的教师除 了教育家这个专业追求之外 , 还应 当 是一个文化综合大家 : 当思想家 , 给灵魂一个高度 ; 当心 理学 家 , 予人生一丝 温度 ; 当哲学家 , 赋生命一 种宽度 ;
础上直接在课 本上做 线或圈的简记 ; 在相应 的文段 旁标
注 问题 ; 以一定 的序号 体现答题 的逻辑 ; 以关 键词 的形 式补记典型实例 ;在 草稿上速记教师关 系 , 营造一 个有助 于充分发挥学 生潜能
某一薄弱方面 ) : 。如 让逻辑一数学智能较 明显 的学生归 纳课 文中的基础 知识 , 构建 知识结 构 网络 , 引导他们 并 从不 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 间的内在联 系 ; 让有语
言天赋 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 问题的看法 ; 让空 间智能 因素发展较好 的学生提取 图表信 息 ; 有人际智 让 能 因素倾 向 的学 生组织课 内学 习延 伸到课外 的一些 活 动; 让音 乐智能较 高 的学生 唱歌 、 演奏乐 曲或解 释曲 中
中 教 参 论窗 学 学 考新 视
浅 谈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广 西桂 林荔 浦 中学( 4 6 0 陆 建韬 560 )
高 中历 史实施新 课程改革 有利于 激发学生 学 习的 主动性 、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 利于培 养学生通 过基础知 有 识 、 本技能 的学 习 , 基 形成 自主构建 知识结构 网络 和提 高 自我教育能力 ; 利于通 过教学 活动实践 , 进学 生 有 促 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 中, 我们 学习、 理解和贯彻新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尝试摘要:以往的历史教学重知识传授,过分依赖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这已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结合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应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改变,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历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身地感受到一堂课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被激发,调动,课堂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学生是否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要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和讨论。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已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

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

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

这一方式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也是大多数老师所采取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应该讲这一方式和其他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二、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

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教师在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写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的一段话:“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探索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探索

( 3)实 行 教 案 、学 案 一 体 化 , 提 高 课 堂 容 量 。 将 本 堂 课 的知 识 目标 、重 点 难 点 等 写 入 学 案 ,可 使 学 生 对 本课 要 求 一 目了 然 。 依 据 课 标 理 清 知 识 线 索 ,将 教 学 内容 适 当 整 合 ,从 而形 成 完 整 明晰 的 知 识 体 系 ,这 样 极 大 地 减 轻 了 学 生 做 笔 记 的 压 力 ,也 有 利 于 学 生 对 本 课 知 识 的 掌 握 。将
效果 。
虽 然 我 们 反 对 把 考 试 当成 指 挥 棒 ,但 不 容 否认 ,在 目 前 纸 质 考 试 重 成 绩 ,价 值 取 向难 以 考 量 的情 况 下 ,考 试 的 导 向 作 用 还 是 比较 明显 的 。到 目前 为 止 ,是 否 分 文 理 班 , 是 否 还 有 会 考 ,考 试 试 题 题 型 如 何 ,高 考 形 式 如 何 等 都 还 没 有 一 个 明 确 的 方 案 , 这 些 都 给 历 史 教 学 带 来 了 不 确 定 性 ,使 教 师 在 教 学 时 心 中没 底 。 二 、 知 识 体 系 困 惑 :初 高 中教 学 衔 接 不 紧 密 新课 改 后 的 高 中历 史 教 材 采 用 的 是 “ 模 块 为框 架 , 以 以专 题 为 基 本 单 元 , 以 中外 史 合 编 为 系 统 ” 的方 式 。 这 种 方 式 以初 中 历 史 知 识 的 时 间 线 索 清 晰 和 基 础 全 面 夯 实 为 前
据 。 所 以 教 学 活 动 要 围 绕 课 标 所 确 定 的 教 学 目标 展 开 。 河 北 省 唐 山 市 开 滦 第 二 中 学 目前 使 用 的 是 人 教 版 教 材 ,语 言 的文 学性 极 强 , 内容 繁 杂 ,概 括 性 的 知 识 较 分 散 。在 教 学 中 ,笔 者 依 据 课 标 对 内 容 进 行 适 当 删 减 、整 合 , 归 纳 总 结 , 简 化 了 教 学 体 系 ,理 清 了 知 识 主 干 ,从 而 提 高 了 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究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地去形成核心素养,具备历史学科特征必备的品格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析、历史学习中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等方面,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和探究,总结几点特色发展策略,期望全面实现核心素养下的三全育人实践方针。

关键词:高中历史;育人方式;教学方式变革;新高考引言: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精准解读新课改内容要求,需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认识到育人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高整体高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深化理解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与教师在沟通上的屏障,根据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在历史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全面发展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世界观。

一、创设优质教学育人情境,实现兴趣引导高中历史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基本初衷变现在切实培养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和历史的态度,通过育人方式教学情境的变革,让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正确的心理倾向,有兴趣将精力花费在历史正解研究上,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历史教学课程学习中,激励学生自主地产生学习动力,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历史课堂有效实现学生的兴趣引导,需要教师加强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情境设计,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呈递进式逻辑输出,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中带来生动的学习体验,符合高中生成熟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始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制造悬念、矛盾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并在目标导向下进行教学背景分析,知晓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整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导入,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产生思考,可以借助《丰图义仓》的图片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义仓在古代救荒中有何作用,古代管理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义仓救荒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古代户籍制度。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实现新课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们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出批判性思维。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的背后原理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担当主体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点滴心得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点滴心得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点滴心得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有烦恼、有艰辛,但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需要的是积极务实实施新课程。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2、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想赘述,学校一直以来对集体备课都非常重视,历史组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五个人,又同在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体备课,备课组中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使用方面明显不如青年教师;其他四位青年教师教师都刚毕业不久,教龄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她们基本素质好,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这种搭配结构为我们集体备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1、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3、互听互评,总结反思: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创新空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一、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更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自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历史。

更多的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历史实践性思维、历史思辨性思维的过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在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目标的需求下,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要更多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获得历史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所以,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中,要尽可能地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使历史课堂能够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PPT、影视资料、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更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现象,注重更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怎样才能在新课标要求下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应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不但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文就如何改进历史教学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的。

新课改提出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更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激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具备丰富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历史教学一般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低。

长期下去,学生出现害怕被老师提问,不敢主动提问,感觉很害羞,也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害怕自己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错误而被同学取笑等情况。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个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

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被老师所信任。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问。

在学生说话时要耐心倾听,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关注;对那些不善言谈和非常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纸条来进行信息传递;对那些敢于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的学生不能进行斥责,不能施加压力,而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相互包容、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师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的情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消除学生惧怕犯错的心理,养成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改革1.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改革1.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成绩评价: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践案例以某高中历史课堂为例,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了“百团大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正面临着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重大转变。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关注和积极探索。

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注重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而项目式学习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特点、应用价值以及实践策略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本文试图揭示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套可行的实践方案。

二、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特点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注重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开展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主体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

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项目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实践性: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

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模拟演练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高中历史作业作为历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需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

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亲近性和实践性的高中历史作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高中历史作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探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

结束。

1.2 研究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成为了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

合理设计的历史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模式,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变迁,提高历史素养。

而设计不合理的作业则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通过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可以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历史作业设计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可以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实际探讨与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促进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推动历史教育的提高和创新。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高中历史作业,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维 目标 ” 有机 结合起来 , 即要做 到三者 兼顾 、 有轻有 重 、 有 机 整 合 。只有这样 , 才 能更好地 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 以实现“ 三 围 目标 ” 目标 的 有 效 达 成 , 提 高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 2 . 新 课 标 在 课 程 体 系 的 构 建 和 课 程 内容 的 选 择 上 , 在 坚 持 基础性 和选择性的前提下 , 关注学生生活 , 密 切 与 现 实 生 活 和 社 会 发 展 的联 系 , 这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 开 展 自主 一
学 质量 , 以促 进 学 生 的全 面 发 展 。

把握课程标准 , 明 确 教 学 目标 , 是 实施 高 中历 史 新Βιβλιοθήκη 课 程 课 堂 教 学 的 前 提
教育 部于 2 0 0 3年 4月颁 布 了 《 普 通 高 中历 史 课 程 标 准 》 , 能 否 实 现 课 程 标准 和 教 学 目标 的 有 效 达 成 ,体 现 了教 师 的智 慧 与 教学能力水平 。 但 是在 现 实 的课 堂 教 学 实 践 中 , 部 分 教 师 并 没 有 真 正 理 解 和 掌 握 课 程 标准 和 教 学 目标 的 内涵 与 要 求 ,在 制 订课
有 关 规 律 性 的历 史 知 识 结 构 。 2 . 要 坚 持 以人 为本 , 充 分 发 挥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和 学 生 的 主 体作用 , 不 能搞 满 堂 灌 , 要 多设问题情景 , 安 排 一 定 的 时 间 让 学
1 . 教 师在 备课时 , 要认真研 读课标 、 教材 , 准 确 理 解 和 把 握 所 教 教 材 内容 的课 标 要 求 , 在 重 视“ 知识与能力 ” 目标 的 前提 下 , 注 意“ 过程与方法 ” 、 隋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 目标 的 设 置 , 要将“ 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摘要]陕西宜川中学处于陕西省,乃至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我们学校近几年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零教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课”等。

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一节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来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我主要从这节课的课程设计,这节课的优点和缺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优点和我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困惑。

[关键词]自主学习对学群学
2012年5月9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二15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研究课。

对于这节课,结合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互研成果,地理、政治学科研究课的听课记录,和教师报名师团的培训,我从课程设计,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
一、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1.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主要包含三大板块:
①板块一是学习目标,目标一是通过对探究题的完成来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答案语言组织能力,问题表达能力。

②板块二主要是进行学法指导:其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法;其二通过“三定向”法,结合所学知识,找思路;其三通过化难转移法将特殊问题简单化。

③板块三主要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独学、对
学、群学,展示、点评、质疑和教师提升来达成目标。

2.独立思考
第一步,给学生3-8分钟的时间(对于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主要是看学生对探究题的思考程度和完成程度,随时调整。

由于19班是一个普通班,所以时间稍微放长一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答案语言。

)让学生对探究题中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问题,在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和归纳有效信息。

主要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出处(如本节课中的材料一出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本节课的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为“1919年”),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本节课的材料一中的“伪说”)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如本节课材料二中的“推其原始”等带有总结性的句子),最大限度地来寻找有效信息。

第二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将自己的思路和想到的问题答案统统整理在学案上,暂时不管这些思路和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是自己觉得正确就行,要求学生务必要保证每道题下,都有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字数不限。

如果时间到了,仍然有一些学生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就可以认为这些学生什么东西都没有思考,那么就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

第三步,要求学生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疑惑,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以便在小组讨论时解决,从而提高小组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罗列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整理出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思
路。

3.对学和群学
对于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展开同桌、邻桌之间的对学和小组内部的群学,甚至可以派一些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学习,从而实现问题解决的高效化。

对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已经将解决的一些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在小组中讨论。

当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做的答案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一方面看看自己的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一下不会做的同学。

由于在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所以,不管是那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说出来,供小组中别的同学鉴别、学习和借鉴。

4.展示和补充
关于展示的小组和同学的确定,如果是在平常上课,可以是随机的的抽调,也可以固定于某些小组和同学。

这节课,我抽调的机制是随机的,但是前提要求展示的同学尽可能是成绩比较低的同学,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学生充分的暴露问题,从而便宜在补充和点评展示答案时,予以纠正。

在展示完成以后,强调下面的同学如果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可以直接上黑板予以补充和完善。

5.点评和质疑
对于点评的学生,我在课前已经确定,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学在
平时课堂点评时,声音洪亮、语言组织精炼,思路清晰、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历史的整体成绩也在班级的前列。

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求这些点评的同学在点评之前首先要说出自己做题的思路,然后才是对展示答案的点评,对于有自己的观点的问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下面同学质疑的答案整理在展示答案的旁边。

努力使点评的学生会知识点、会讲知识点、给其他学生讲会知识点。

6.总结和升华
关于总结和升华的知识点,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在点评的同学点评完之后,教师对学生点评过得问题答案要及时的纠错、总结和升华。

对于学生展示的答案和点评的答案比较正确的问题,就不在予以重复。

教师总结和升华的知识点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立足于高考,侧重于对答题的方法、技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变化的点拨。

二、优点
上完这节课,我作了很多的思考,其中,我觉得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扎实,这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之前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普通班学生来说,比较懒,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

对此,我平时就要求他们必须要阅读和分析材料,必须对问题认真深入思考,必须在问题的下面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如果经过很长的时间,仍然没有思路和答案,就采取一些处罚和奖励措施,强迫他们主动的思考和总结答案。

这为高效对学和小组合作讨论奠
定了基础。

2.学生积极参与。

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并能简略的列出自己的做题思路,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热烈的讨论,高声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课堂展示,对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即就站起来予以质疑。

特别是个别同学,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全面,深刻,甚至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极大的开阔了别的同学的视野和思路。

另外一方面,就是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不好的学生,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一些思路,供小组同学借鉴。

3.结构安排比较合理。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一些步骤来安排和设计的。

第一,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列出自己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并且将有疑惑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便在小组内解决。

第二、对有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部展开对学和群学,力争在小组就把问题全部解决。

第三,展示时,主要是将有疑惑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而大家都会的问题就不予展示,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四,点评的同学要去上黑板后,先将自己的思路给大家讲清楚,然后再开始点评问题,在点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补充的东西,就将这些知识整理在展示答案的旁边。

第五,在学生展示和点评不到位的情况下,由教师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补充和提升。

可以说,这节课经过这些步骤,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基本上达到了本节
课的预期目标。

三、不足之处
虽然,我在上公开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探究题的思考不是很深刻,不是很全面。

即使有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但是这些思路和观点不成熟的,比较稚嫩,经不起推敲,所以,以后在学生进行思考时,一定要做足学法指导和思路的点拨。

2.学生在点评时,还是有些欠缺。

如语言组织不严密,说话不流畅,思维不清晰,观点和思路有时给大家讲不明白和透彻,结果本来非常容易理解的解题思路,在几次逻辑推理后,点评的同学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如本节课的张宵同学在点评材料一第一题的“伪说”指的是什么时,其实直接就可以从材料的出处“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事件发生的时间“1919年”、材料中的关键词“俄国过激派”中就可以判断出“伪说”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偏偏要将1919年的北京政府的性质、代表的阶级立场等内容联系起来,结果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下面听讲的同学更糊涂,结果这道题的讲解也就很难达到效果了。

(作者单位:陕西宜川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