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的一般规定
货物运输中的风险转移和所有权转移规定

货物运输中的风险转移和所有权转移规定在货物的运输过程中,风险的转移和所有权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对于货物的买卖双方来说,了解和遵守这些规定是确保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
以下是货物运输中的风险转移和所有权转移规定的详细介绍。
一、风险转移规定在货物运输过程中,风险的转移是指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失或灾害时,由哪一方承担责任和损失。
一般情况下,根据国际贸易的惯例和相关法律法规,风险的转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风险转移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如果卖方将货物交付给运输公司,并获得相应的货物运输单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货物的风险通常在卖方转交给运输公司之后转移到买方。
因此,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货物损失或灾害,买方将承担责任和损失。
2. 到达目的地之后的风险转移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如果卖方将货物交付给运输公司,并获得相应的货物运输单据后,货物已到达目的地,但尚未交付给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货物的风险通常在货物交付给买方之前转移到买方。
因此,如果在货物交付给买方之前发生货物损失或灾害,卖方将承担责任和损失。
3. 运输途中的风险转移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如果卖方将货物交付给运输公司,并获得相应的货物运输单据后,然后发生了货物损失或灾害,但是货物尚未到达目的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风险通常会根据合同的具体规定来确定由哪一方承担。
一般来说,合同会明确规定风险的转移时间和责任承担方。
二、所有权转移规定除了风险的转移外,货物运输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所有权的转移。
所有权的转移是指货物的所有权由卖方转移到买方的过程。
在货物运输中,所有权的转移通常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合同规定在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的转移通常会根据双方的约定来确定。
一般来说,合同会明确规定货物的所有权转移时间、方式和相关手续等细节。
双方应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转移手续,确保所有权的转移合法有效。
2. 支付方式在货物运输中,支付方式也会对所有权的转移产生影响。
运输中的货物所有权和风险转移条款

运输中的货物所有权和风险转移条款在国际贸易中,货物的运输是一个关键环节。
然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分配是需要明确规定的。
为了确保交易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合同中通常会包含货物所有权和风险转移条款。
本文将探讨运输中的货物所有权和风险转移条款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条款内容。
一、货物所有权条款货物所有权条款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由哪一方拥有,并在何时转移给另一方。
这一条款确定了货物的法律归属,可以避免因货物所有权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货物所有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FOB和CIF。
FOB (Free on Board)是指卖方在货物装上运输工具后,把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转移给买方,买方自行承担运输风险。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是指卖方在货物运输到目的港口后,将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转移给买方,同时卖方需负责购买运输险。
具体的条款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1.标明合同双方的名称和住所地址;2.明确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和地点;3.注明货物交付的具体条件,包括装运方式、运输工具等;4.确认风险转移的时点和责任分担。
二、风险转移条款风险转移条款规定了在货物运输中,风险由哪一方承担,并在何时转移给另一方。
这一条款能够明确规定货物损坏或丢失时各方的责任和索赔方式。
常见的风险转移条款有:1.FOB 条款:在FOB合同中,一般规定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卖方在货物装上运输工具后,即视为完成了交付义务,货物的风险由买方承担。
2.CIF 条款:在CIF合同中,卖方需负责将货物交付至目的港口,并购买运输险。
一般约定风险由卖方承担,直到货物抵达目的港口后转移给买方。
买方需要购买进口保险来覆盖货物从目的港口到目的地的风险。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条款,还有其他一些条款如EXW (Ex Works)、DDP (Delivered Duty Paid)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条款。
所有权

三、所有权的特征: 1、所有权为自物权。 2、所有权为独占权。独享所有物价值。 3、所有权为原始物权。 4、所有权为完全物权。 5、所有权是具有弹性力和回归力的权利。 四、所有权负担的社会义务: 所有权虽为绝对权,为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所有权应有适度 限制。即所有权应负担社会义务。在我国,所有权应负担以下义务: 1、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对所有权的限制。(不能给他人造成损害) 2、相邻权对不动产所有权及用益物权的限制。 3、征收征用对所有权的限制。 4、对国家、集体所有权的限制。比如:土地,土地法规定,国家 按照法律将城镇土地划拨或出让。农村土地一般只能承包给集体成 员。
第二节、所有权的权能
概念:所有人为利用所有物实现其对所有物的独占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可以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一、占有权能:是实际掌握控制物的权能。是前提。 1、所有权与占有权能可分离。非所有人的占有权能受法律保护。 2、区别占有、占有权能和占有权。 3、 所有人占有 占有 合法占有 非所有人的占有 善意占有 非法占有 没有占有权能 恶意占有 二、使用权能:指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1、可与所有权分离。 2、区别使用、使用权能、使用权(包括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占有权能)。 三、收益权能:是指收取原物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1、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所有权的处分权,忽视收益权。在市场经济时代, 我们重视收益权。 2、收益权与所有权可分离。双方同收益或一方收益(用益权)
马
题
甲有四匹马要卖掉,便对乙方说:“你先牵回去试用一个月,满意的话你就买下,价款 5000元。”乙牵回了四匹马,未付款。根据民法原理,请回答81-86题。 81、设马1在试用期间于某日放养时被洪水冲走,该损失应由谁承担? A、甲 B、乙 C、甲和乙 D、甲或乙 82、设马2在试用期间生下了一匹小马,该小马应归谁所有? A、甲 B、乙 C、甲和乙 D、甲或乙 83、设马3在试用期间逃出马圈,偷吃了令人丙家的谷子,价值50元,对该损失应由谁承 担? A、甲 B、乙 C、甲或乙 D、甲和乙 84、设试用期间乙将马4卖与丁,乙与丁之间买卖行为的性质如何? A、有效行为 B、无效行为 C、效力未定的行为 D、可撤销的行为 85、设在试用买卖期间,甲双将该四匹马卖给戊,价作5000元,甲向戊说明了与乙之间试 用买卖的情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与戊之间的合同已成立,但未生效 B、甲与戊之间的合同已成立,且生效 C、甲与戊之间的合同是附期条件的合同 D、甲与戊之间的合同是附期期限的合同 86、设试用买卖期限届满,乙决定购买该四匹马,但5天前甲与戊又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将该匹马卖给戊,现戊由于不能取得该四匹马,欲起诉甲,依照法律戊可以向甲主张何 种责任? A、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B、主张违约责任 C、主张赔偿损失 D、主张继续履行合同 2000年
民法典案例解析--所有权1--一般规定

第二分编 所有权第四章 一般规定第二百四十条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所有权概念和权能的规定。
所有权,是权利人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对其所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式,进行独占性支配,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永久性物权。
所有权是物权制度的基本形态,是其他各种物权的基础,所有权以外的物权都是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因此,所有权是其他物权的源泉。
其特征是:(1)所有权具有完全性,包括对物最终予以处分的权利。
(2)所有权具有原始物权性,不是从其他财产权派生出来的,而是法律直接确认财产归属关系的结果。
(3)所有权具有弹力性,能够在某所有物上为他人设定他物权。
(4)所有权具有永久存续性,不能预定其存续期间,也不因时效而消灭。
所有权的权能,是所有权人为利用所有物以实现对所有物的独占利益,而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手段,表现了所有权的不同作用形式,是构成所有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积极权能和消极权能。
所有权的积极权能是所有权人利用所有物实现所有权而须主动进行行为的效力,包括:(1)占有权能,是指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对于物实际管领和支配的权能,不是行使所有权的目的,而是所有权人对物进行使用、收益或处分的前提。
(2)使用权能,是指所有权人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权能。
(3)收益权能,是指收取由原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所有物新增的经济价值包括孳息与利润。
(4)处分权能,是指权利主体对其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进行处置的权能,是所有权的主要权能,因为处分权能涉及物的命运和所有权的发生、变更和终止问题,而占有、使用、收益通常不发生所有权的根本改变。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一起,构成所有权的积极权能。
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是指所有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其所有物违背其意志的干涉。
其权利表现形式,就是物权请求权。
案例评析何某2返还原物纠纷案[1]案情:原告何某1迁居到香港定居,遂将坐落于融安县长安镇原升平街的祖屋交给表妹温某保管,被告何某2帮忙重建涉案房屋并办理房屋产权证等事宜,房屋建造后,被告何某2一直持有某街某号房屋产权证原件,并入住、使用该房屋至今。
民法典物权编2 所有权

当所有权的行使受到非法干涉时,所有权人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请求行为人返还 原物、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以恢复其对物的支配的圆满状态。
占
所有人占有
有
非所有人占有
合法占有 非法占有
善意占有 恶意占有
(一)占有
占有是所有权人对于财产实际上的占领、控制。
例:自然人对于自己所有的房屋、家具、生活 用品的占有,集体对于厂房、机器的占有等。
所有人的意志,通过某种民事法律行为对财产进行处理。
例:大米被食用,原材料经过生产成为产品,把房屋拆除等。将物 转让给他人,在物上设定权利(如质权、抵押权),将物抛弃等,都是法律 上的处分。
处分权能是决定财产命运,通常只能由所有人自己行使,非所有人不得随意处分他
人所有的财产。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非所有人才能处分他人所有的财产。
例:保管人将保管物消耗,承租人将租赁物出卖,都是不允许的, 这是侵犯他人所有权的侵权行为。旅客在包裹中夹带危险品或者禁运物品, 承运人有权依法处理;在加工承揽关系中,定作方超过领取期限不领取定作 物,承揽方有权将定作物出卖。
三、保护
第241条: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 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第245条: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 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 ,应当返还被征用人。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 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2所有权的类型——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与其他所有权
《民法典》对所有权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 ●以所有制为标准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国家所有权与国 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法律另有规定。 ●以民事主体为标准分为:单独所有权与共有,单独所有权又分为自然人所有权、 法人所有权两类。这一分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适用于物权法的各条规 定。
经济法课件第二章所有权一般原理分解

2、按份共有的效力。 (1)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A、应有部分及其处分. 共有人有要求分出、转让、抛弃自己的应
有部分或在自己应有部分的权利设定负担
的权利。
2018/7/30 23
B、
共有物的利用关系. 各共有人无论应有部分的多少,各共有 人对于 共有物 之全部 均享有 使用受 益 权.
2、特征。
(1)共同共有之发生以数人之间存在
共同关系为前提. 共同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之人因共 同目的而结合,称为共同共有基础的法 律关系. 共同关系可能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也可 能是基于合同约定的。
2018/7/30 15
(2)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额的共有.
(3)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全部享有
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对外承
担连带责任.
2018/7/30
16
3、共同共有的效力 (1)共同共有人间的内部关系.
A 、各共有人之权利及于共同共有物全
部. B 、在共同共有关系中,各共有人不得 请求分割共有物. C 、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占有、使用、 收益、处分权的行使,应当得到全体共 有人的同意.
9
第二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所有权的主体
2018/7/30
10
一、所有权主体的概念
所有权主体,是指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
的参加者或当事人。 权利主体,对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的人, 如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所有
பைடு நூலகம்
权人
义务主体,是除了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
单位或个人。——非所有人
2018/7/30 11
应按照约定确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 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 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例如,甲乙共同出资(6W+4W)购买 了一辆客车进行营运,二人可以约定各 自享有的份额。如甲乙没有约定或者约 定不明确的,《物权法》规定,按照出 资额确定各自享有的份额,不能确定出 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法律知识)所有权的一般规定

(法律知识)所有权的一般规定1.所有权是指一切为人们所拥有、控制的财产权利,不仅仅有体物,如土地、房屋、汽车,甚至无体物,如权利,都归自己所有。
2.所有权特征第一,所有权是绝对权。
所有权与债权不同,债权的实现,必须依靠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主要是作为;所有权不需要他人的积极行为,只要他人不加干预,所有人自己便能实现其权利。
所有权关系的义务主体是所有权人以外的一切人,他所负的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所有权人行使其权利,是一种特定的不作为义务。
第二,所有权具有排他性。
所有权属于物权,具有排他的性质。
所有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于其行使权利的干涉,并且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并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权。
当然,所有权的排他性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我国,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集体所有权或个人所有权进行干预是常见的,也是必需的。
但是,作为与其他财产权尤其是与债权的区别,所有权的排他的性质还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所有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对于其所有物进行一般的、全面的支配,是内容最全面、最充分的物权,它不仅包括对于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还包括了对于物的最终处分权。
所有权作为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是他物权的源泉。
与之相比较,地上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等他物权,仅仅是就占有、使用、收益某一特定的方面对于物直接管领的权利,只是享有所有权的部分权能。
第四,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所有人在其所有的财产上为他人设定地役权、抵押权等权利,虽然占有、使用、收益甚至处分权都能与所有人发生全部或者部分的分离,但只要没有发生使所有权消灭的法律事实(如转让、所有物灭失),所有人仍然保持着对于其财产的支配权,所有权并不消灭。
当所有物上设定的其他权利消灭,所有权的负担除去的时候,所有权仍然恢复其圆满的状态,即分离出去的权能仍然复归于所有权人,这称为所有权的弹力性。
第五,所有权具有永久性。
这是指所有权的存在不能预定其存续期间。
例如,当事人不能像约定债权债务期限那样,约定所有权只有五年期限,过此期限则所有权消灭。
对所有权限制的法律规定

对所有权限制的法律规定毫无疑问,对所有权最根本的限制来自于一国的经济制度。
一国经济制度对所有权的限制集中表现为: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所有权的性质,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所有权。
我国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所有制改革方面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打破了公有制大一统的传统格局,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结构,由此决定我国的所有权法律制度也是以国有财产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公民个人所有权、其他社会组织所有权共存的格局。
一、所有权在公法上的限制公法是强行法,干预法,基于公法的行为是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不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
同样地,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也是所有权受到的各种限制中最严格的。
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国有化、征收、征用、没收、罚款等强制措施。
国有化、征收和征用是在承认原所有权的合法性前提下,对之实施的彻底限制,并一般对被征收、征用方给以适当的补偿。
国有化,征收和征用,这三种称谓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只是在习惯上我们一般将国有化和征收用于对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和外国财产,将征用用于对集体土地或其他集体财产,并将国有化和征收作为建国之初国家所有权的主要取得方式,在和平时期,国有化和征收实际上专门适用于国际投资领域,它是对外国资本所有权的一种限制。
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2条第3款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尽管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和征收的越来越少,但在法律上它仍是外国资本所有权限制的一种表现。
征用是指国家因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或兴办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征用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荒地等土地或其他集体财产的行为。
我国《宪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通过征用,土地权属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
所以,征用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的最大的限制。
2023年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023年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一节不动产登记第二节动产交付第三节其他规定第三章物权的保护第二编所有权第四章一般规定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七章相邻关系第八章共有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章一般规定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第十四章地役权第四编担保物权第十五章一般规定第十六章抵押权第一节一般抵押权第二节最高额抵押权第十七章质权第一节动产质权第二节权利质权第十八章留置权第五编占有第十九章占有附则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三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四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第七条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八条其他相关法律对物权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一节不动产登记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所有权—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所有权的取得
(二)继受取得
继受取得,也称传来取得,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某种法律行为或继承从 原所有权人那里承继取得物的所有权。依赖于原所有权人的意志,以原所 有权人转让标的物所有权为前提(继承除外)。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买卖。一方支付标的物的价款,对方交付标的物而使买方取得标的 物的所有权。
2.互易。即交换,以物易物。 3.赠与。一方无偿将标的物所有权转让给对方。 4.继承。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所有权的取得
练习: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所有权的继受取得? A.甲通过遗嘱继承其兄房屋一间 B.乙的3万元存款得利息1000元 C.丙购来木材后制成椅子一把 D.丁拾得他人搬家时丢弃的旧电扇一台 答案: A继承,继受取得;B孳息、C生产、D先占均为原始取得。
所有权的取得
练习:下列属于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法的有哪些?( ) A、国家根据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手段,剥夺违法犯罪分子的财产归 国家所有 B、房东收取自家出租房屋的租金 C、伍某通过遗嘱继承爷爷的房屋 D、张某收集自己饲养的母鸡下的蛋
所有权的取得
8.善意取得。亦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 不法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受让人如果在取得该财产时出于 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 产的制度。
民法典第311条第1款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 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 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 或者动产 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 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1. 物上的附合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 , 如砖瓦、木板 附合于房屋之中,石灰粉刷到房屋墙壁上 2. 动产与动产的附合,如将油漆粉刷到桌子上、将钻石 嵌入白金指环中。
货物运输中的货物所有权转移规定

货物运输中的货物所有权转移规定一. 货物所有权的定义及转移方式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货物所有权是指对货物拥有支配、处分和享有的权利。
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是指货物的所有权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在货物运输中,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协议转移:当双方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达成协议,明确约定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时,货物所有权可以通过合同协议进行转移。
协议转移通常需要双方签订书面合同,并明确指明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地点和方式。
2. 交付转移: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可以通过货物的交付进行。
一般情况下,货物运输中的交付是指将货物从卖方交给买方的过程。
在交付时,货物所有权随之转移至买方。
3. 注册转移:一些特定类型的货物,如不动产等,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权转移需要进行登记注册。
只有在完成登记注册后,货物所有权才能有效转移。
二. 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规定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规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权益保护: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应当合法,并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应当基于合同协议、交付或注册等合法方式进行,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2. 所有权保留条款:在一些情况下,卖方在将货物交付给买方时,可能会在合同中设置所有权保留条款。
该条款规定在货物交付后,货物的所有权仍然归卖方所有,直到买方履行完合同中的支付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货物的所有权将在买方付清款项后转移到买方。
3. 第三人保护:如果货物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买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第三人受到损害,第三人可能享有对货物的优先权。
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可能会保护第三人的权益,使其能够对货物主张所有权。
三. 保障货物所有权转移的重要性货物所有权转移的确立和保护对于货物运输双方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保障货物所有权转移的重要性:1. 确保权益: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买方在货物所有权转移后,可以合法地支配和处分货物,而卖方则不再对货物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有权资格权三权分置

所有权资格权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三权分置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所有权、资格权、三权分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涉及到财产权益的归属、行使和保护等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绍所有权、资格权和三权分置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是指一种财产关系,即一定财产物的完全支配权。
在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个人或组织对财产物有使用、处置、收益和追索权等。
所有权是一个基本的权利,也是人们对财产物的合法支配方式。
资格权与所有权不同,它是指个人或组织获得使用财产物的权利,但并不拥有所有权。
这一概念常见于租赁合同、许可证和使用权等。
资格权是对特定财产物使用的限制形式,它使得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享有使用财产物的权益,但并不具备支配和处分财产物的权力。
三权分置是指将所有权、资格权和行政权等权利进行分离和分担。
它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一种基本原则,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产权的多元化。
通过三权分置,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刺激创新和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权、资格权和三权分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有助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权益。
所有权的设立使得个人或组织可以对财产物进行有效的支配和保护,而资格权的存在使得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使用这些财产物。
在这种安排下,财产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平衡。
其次,所有权、资格权和三权分置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将权利分散给多个主体,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一主体对资源和产权的过度控制。
这种多元化的支配和使用方式,有助于调控市场行为、防止垄断和促进竞争。
同时,三权分置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创新空间。
最后,所有权、资格权和三权分置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过分配权益和责任,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利用和财产的公正分配。
所有权和资格权的存在,使得社会上的各个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享受和使用资源,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民法典各分编(目录))

民法典各分编
(草案目录)第一编物权
第二编合同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保全
∙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七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八章违约责任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保证合同
∙第十四章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六章承揽合同
∙第十七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八章运输合同
∙第十九章技术合同
∙第二十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一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二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三章物业服务合同
∙第二十四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五章中介合同
∙第二十六章合伙合同
∙第二十七章无因管理
∙第二十八章不当得利
第三编人格权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第三章姓名权和名称权
∙第四章肖像权
∙第五章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第四编婚姻家庭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结婚
∙第三章家庭关系
∙第四章离婚
∙第五章收养
第五编继承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法定继承
∙第三章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四章遗产的处理
第六编侵权责任。
第十四章 所 有 权

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对物进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法律上的处分,是指通过不同法律行为对物进行的种种处置。
三、所有权的取得
所有权的取得,是指民事主体根据一定 的法律事实获得某物的所有权,从而在 该特定主体与其他人之间发生以该物为 客体的所有权法律关系。 根据所有权的取得是否以原所有人的所 有权与意志为依据,所有权的取得可分 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取得又各 有不同的方法。
[附加] 拾得遗失物-(物权法109-113条)
一、概念。遗失物是指非基于所有人或占有人 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之物。 二、性质。遗失物并非无主财产,所有人并未 丧失所有权,而仅丧失占有权。拾得漂流物、 失散的饲养动物亦同。 三、基于拾得遗失物而产生的物权规则 1、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民法通则79条) 2、找不到失主的,拾得人有义务将遗失物交 与公安机关等单位; 接收单位发布招领公告,期满无人认领归国家。
4、国家取得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 无人认领的遗失物所有权。(民法通则79条第一款) 埋藏物指包藏于他物之中,不易从外部发现的 物; 隐藏物指置于隐蔽场所,不易发现的物。 发现埋藏物、隐藏物后,如能证明属某人所有, 且为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应归某人或其继承人 所有;所有人不明的,归国家所有。 发现人将埋藏物、隐藏物归其主人的,不得请 求报酬;若归国家的,接受单位应给予上缴人 表扬或物质奖励。 5、国家或集体取得无人继承的财产所有权
(二)所有权的特征
1、所有权是自物权。所有权是所有人对自己财产享 有的权利。 2、所有权为独占权。是指所有人独占其物,独享其 所有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所有权为原始物权。所有权是法律直接确认财产 归属关系的结果,不是从其他财产权派生出来的。 4、所有权为完全物权。所有权是一种总括的、全面 的、一般的支配权,它全部囊括了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四项权能。 5、所有权具有弹力性和永久性。所有权设定他物权 后,对其有了一定的限制,但当此限制消除后,所有 权可以回复到其圆满状态,即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其永久性是说所有权是没有期限的,只要所有物存在, 所有权就存在。
民法学—所有权

2010年基层政法定向招录考试民法学—所有权第一节所有权概述一、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在民法中,所有权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一般地说,所有权可以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一是作为法律制度的所有权,即调整财产所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所有权,即所有权人因享有所有权而与其他人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作为民事权利的所有权。
在通常情况下,民法是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所有权的概念的。
根据《民法通则》第71条的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除具有物权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所有权具有自权性所有权的自权性是指所有权系所有人对自己的物所享有的物权。
因此,所有权为自物权。
所有人在行使对标的物的权利时,无须其他权利的中介,即可以直接、无条件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二)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所有权的全面性又称完全性,是指所有权是最完全的物权。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所有人对于所有物得为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全面的概括的支配,即对所有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可予以全面的支配。
与所有权不同,限制物权仅限于就标的物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支配标的物,而不能全面支配标的物。
支配使用价值的,为用益物权;支配交换价值的,为担保物权。
正因为如此,所有权被称为全面的支配权,而限制物权被称为一面的支配权。
(三)所有权具有弹力性所有权的弹力性又称归一性,是指所有权的单一内容可以自由伸缩。
即在所有权之上设定限制物权时,所有人对所有物的全面支配权将因受到限制而减缩,而于该限制解除时,所有人又恢复了对所有物的圆满支配状态。
可见,所有权的弹力性系附随于所有权之上设定限制物权而产生的。
所有权之上没有限制物权的存在,就无所谓所有权的弹力性。
(四)所有权具有恒久性所有权的恒久性又称为永久性、无期性,是指所有权因标的物的存在而永久存续,不得预定其存续期间。
因此,所有权是无期物权。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法律规定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法律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是财产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定义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规定,并深入探讨它们的区别和相关法律适用。
一、所有权的法律规定所有权是指对一件物品或财产享有完全支配和处分的权利。
在中国法律中,所有权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利来源所有权的权利来源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如购买、遗赠、继承等。
在合同法中,购买是最常见的取得所有权的方式,购买合同是一种重要的合同形式,它确立了合法所有人对财产享有的完全支配权。
2. 权利内容所有权的权利内容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使用权是指所有人对财产进行使用、收益权是指所有人对财产收取收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所有人对财产进行转让、出租或抵押的权利。
所有人对财产的这些权利是综合的、完全的和排他的。
3. 权利保护所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权利,在法律上享有保护财产不受侵犯的权益。
如果他人侵犯了所有权,所有人可以请求法院采取行为保全、停止侵犯等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使用权的法律规定使用权是指无完全支配权的权利人对特定财产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与所有权相比,使用权是有限的、非排他的权利。
在法律上,使用权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使用方式权利人与财产的所有人可以通过协议或合同的方式确定使用权的范围和方式。
协议可以包括租赁协议、使用许可协议等。
在合同中,权利人和财产的所有人可以约定权利人在特定情况下如何使用财产以及使用期限。
2. 使用期限使用权可以有时间限制,即权利人只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拥有使用权。
例如,租赁协议一般规定了租赁期限,租赁期限届满后,承租人的使用权将终止。
3. 使用权的限制使用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可能受到一些特定条件和限制。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某些财产可能受到特殊的使用限制,权利人需要遵守特定的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三、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不同尽管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在法律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1. 完全性与限制性所有权具有完全性,所有人对财产享有完全支配和处分的权利。
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问题

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问题在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问题中,所有权是指合同签订后,合同标的物或合同金钱权益的归属。
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问题对于各方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和争议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在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归属原则在保管合同中,所有权的归属原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 对于合同标的物而言,一般遵循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在交付时转移。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物权的归属一般取决于交付的方式和时间等因素。
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物品交付给了某一方当事人,那么该方当事人取得该物品的所有权。
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合同标的物的交付方式不明确、交付时间不确定等。
对于这些情况,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或者依据相关证据来确定物权的归属。
2. 对于合同金钱权益而言,一般遵循契约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契约法的规定,合同金钱权益的归属主要取决于合同的履行情况。
通常情况下,当合同约定的权益属于当事人之一时,另一方就不能主张对此权益的所有权。
只有在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主张对权益的所有权。
二、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争议解决在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争议解决方面,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协商解决:当双方对于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存在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
通过充分沟通和协商,双方可以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 仲裁解决:如果双方在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选择通过仲裁解决纠纷。
仲裁是一种法律程序,由仲裁员作为独立第三方,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和提供的证据,对争议进行裁决。
仲裁具有程序简单、成本较低、执行力强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保管合同中的所有权争议。
3. 诉讼解决:如果协商和仲裁都无法解决争议,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将依法审理双方的争议,并做出判决。
尽管诉讼程序相对复杂,但它提供了一种权威、公正的解决途径,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 让与 一般要件 效力未定 承认
权 合意 无权处分
无权利 人取得
行
善意取得 权利
为 交付
丙(买受人)
解析
在此法律交易,共有三个法律行为,一为买卖契 约,一为丙支付价金的物权行为,一为乙移转买 卖标的物(宋版古书)所有权的物权行为。
乙出卖甲寄托的宋版古书与丙,系出卖他人之物,
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 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在不法将其占有的 动产或登记于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第三 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出于 善意,则其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 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 能请求转让人(无处分权人)赔偿相应的 损失。
(1)王某通过手机中存储的电话号码找到张某,将手机归 还张某。王某对张某享有何种权利?
(2)由于手机中存有大量的重要信息,张某比较着急,遂在 当地交通广 播台发布广告,声称交还手机者,可得2 0 00元报酬。王某将手机交还,是否有权要求张某支付 2000元报酬?
(3)王某将手机交给公安部门,公安部门负有什么义务? (4)王某将手机卖给同事李某,半年后被张某发现,张某可
例如,该动产上原有抵押的权利,善 意受让人取得动产时,抵押权消灭。但是,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时,知道该动产己被 抵押的,抵押权不消灭。
4.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法律关系
以乙擅将甲寄托的某宋版古书作为已有出卖于丙,并依 让与合意将该书交付于丙为例,图示如下:
甲
乙(无权处分人)
买卖,债权行为:有效
权利人
(2)据《 物权法》 第112 条第2 款规定,张某发布悬赏广告, 王某有权要求张某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即支付2000元报酬。
(3)据《 物权法》 第110 条和111 条规定,公安部门如果知道 权利人的,负通知义务,不知道的,负发布招领公告的义务, 并且在手机被领取前,负妥善保管手机的义务。
(4)据《 物权法》 第107 条规定,拾得人王某将手机转让,张 某有权要求王某赔偿损害,也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 李某之日起2 年内要求李某返还原物。
二、所有权的权能
(一)积极权能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事实上的处分——指有形地变更或毁损物的 本体,如,拆除围墙;
法律上的处分——包括债权行为(租赁、买 卖)和物权行为(所有权移转、抛弃、 担保物权的设定)。
(二)消极权能
即排除他人不正当的干涉的权能
三、所有权的取得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原始取得
继受取得
经验作出判断; ➢ 认定善意以取得财产占有的时间为准; ➢ 受让人无须证明自己的善意,否认善意
取得的人应当证明受让人的非善意。
3.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受让人取得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 原所有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
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 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拾得人的义务 有关机关的义务 遗失物被返还的权利人的义务 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
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对拾得
遗失物有关规定的准用
图解拾得遗失物(1)
图解拾得遗失物(2)
案例研讨
张某的手机丢失,被王某捡到,根据下列可能发生的各种情 况回答问题。
生产
先占
买卖合同
国家强制取得所有权
国有化 没收
添附
附合 混合
赠与、互易合同
遗产继承、 接受遗赠
其他合法原因
加工
拾得遗失物
善意取得
孳息取得
发现漂流物、 埋藏物、隐藏物
从物取得 时效取得
(一)善意取得
1. 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制度价值 2.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3.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4.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法律关
善意取得的制度价值
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利益衡量
动 的安 全
静的 安全
2.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善意取得的对象可以是动产,也 可以是不动产,还可以是其他物权。
(2)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
(3)受让人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取得。
(4)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 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 付给受让人。(思考:有学者主张此 处的交付应理解为现实交付。你是否 赞同?为什么?)
(5)据《 物权法》 第107 条规定,遗失物在任何情况下不适用 善意取得制度,因此权利人张某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 人陈某之日起2年内要求陈某返还手机。受让人陈某从具有经营 资格的信托商店购得手机,因此陈某有权要求张某支付自己购 买手机时所支付的费用。
乙依让与合意将该书交付于丙,其物权行为系属 无权处分。
丙受让该书的占有时,应如何加以保护,乃动产 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就法律技术而言,动产善 意取得制度在补让与人处分权的不足。就法律政 策而言,则为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两个基本原 则的调和。
(二)拾得遗失物
遗失物被无处分权人转让的情形下权利人的 权利和义务
不适用善意取得的动产
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物 国家专有财产以及法律禁止或限
制流转的国有财产; 遗失物、漂流物、埋藏物、隐藏
物; (107条、114条) 货币和无记名证券。
何谓“善意”?
善意的含义 受让人受让财产时不知道也不应当
知道让与人无处分权。 善意的认定 ➢ 应当以一般人根据具体情形,凭借交易
第三讲 所有权的 一般规定
简目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所有权的权能 三.所有权的取得 四.所有权的限制 五.征收征用制度
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 已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占有、 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
(二)所有权的特征
1. 所有权具有整体性; 2. 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3. 所有权具有永久性; 4. 所有权具有对世性; 5. 所有权具有排他性。
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5)王某将手机放到信托商店寄售,陈某从信托商店购得手
机被张某发现,张某是否有权要求陈某返还手机?陈某 享有什么权利? (6)王某拾得手机后,当日带回家中,打算第二天交给公安 机关,当天王某家发生火灾,手机被烧毁,张某是否有 权要求王某赔偿?
解析
(1)《 物权法》 第112 条第1 款,王某作为拾得人,有权要求 权利人张某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