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苏轼咏茶诗词浅论
![苏轼咏茶诗词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45351f0b4e767f5acfce14.png)
苏轼茶诗80首全集研究(一二三)
![苏轼茶诗80首全集研究(一二三)](https://img.taocdn.com/s3/m/884a6a9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1.png)
苏轼茶诗80⾸全集研究(⼀⼆三)在北宋⽂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位能像⼤⽂豪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苏轼⼗分嗜茶,他认为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并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0⾸。
“戏作⼩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这组关于茶传世名句,出⾃我国宋代著名⽂学家苏轼之笔,苏轼不仅是⽂学奇才,宋代⼤⽂豪,更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的咏茶诗词。
苏轼对饮茶⼀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0⾸。
已过⼏番⾬,前夜⼀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碾,飞起绿尘埃。
⽼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霎时滋味⾆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注释-翻译-赏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北宋·苏轼我官于南今⼏时,尝尽溪茶与⼭茗。
胸中似记故⼈⾯,⼝不能⾔⼼⾃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天与君⼦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清⾁腻和且正。
雪花⾬脚何⾜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赖空有名,⾼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鲠。
葵花⽟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嚼味本⾮别,透纸⾃觉光炯炯。
粃糠团凤友⼩龙,奴⾪⽇注⾂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怒⽣瘿。
注释-翻译-赏析苏轼,我国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苏轼的⼀⽣,⾜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
长期的贬谪⽣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泉好茶的机会。
他⼀⽣写过近百⾸咏茶诗词,可以说苏轼的⼀⽣都是浸泡在诗意的芳⾹传奇,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 0⾸。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8d26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1.png)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寄周安孺茶】苏轼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碔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籝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诧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
尚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旂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释义】姬旦,即周公。
《桐君录》,指《桐君药录》,其中讲到“巴东有真香茗茶”。
常,指常衮,唐建州刺史造研膏茶。
李,即李德裕(虎前)。
苏东坡茶事
![苏东坡茶事](https://img.taocdn.com/s3/m/560976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0.png)
生态文化>FORESTRY AND ECOLOGY苏东坡 茶 事文/江 舟好茶须用好水,古人论茶,水是必须提到的。
苏东坡是诗词圣手,也是爱茶品茶的高手。
据传,苏东坡曾与蔡君谟斗茶,苏东坡的茶本来不如蔡君谟。
但是蔡君谟用上品好茶,却配惠山泉水,而苏东坡深谙“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茶理,精选竹沥水,胜惠山泉水一筹,终于在斗茶胜了蔡君谟。
无独有偶,苏东坡还有一件与茶有关的趣事,一直在茶界流传。
当年,苏东坡因不知黄州菊花落瓣,错续了王安石两句诗,被王安石左迁至黄州当了个闲官团练副使。
临行前王安石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
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
虽然服药,难以除根。
必得阳羡茶,方可治。
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于老夫。
老夫问太医院官如何烹服?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之水。
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
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
”后来在黄州,苏东坡亲眼看到菊花落瓣,深感自己孤陋寡闻,便寻了个公差进京赔罪,临行前特去三峡取水。
不料船顺水而下、一泻千里,苏东坡一时困倦,船已过中峡。
如再逆水回舟,船家多有不便。
苏东坡便请来一位当地老人,问道:“瞿塘三峡,那一峡的水好?”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
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
一般样水,难分好歹。
”于是,苏东坡便放心地取了一瓮下峡水,送进了丞相府。
王安石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书童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
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
其茶色半晌方见。
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
”荆公道:“是中峡了。
”东坡道:“正是。
”“又来欺老夫了!”荆公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
晚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荆公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
苏轼有关茶的诗词
![苏轼有关茶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e6ddc2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b.png)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他创作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词,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 《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3.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4.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苏轼与茶
![苏轼与茶](https://img.taocdn.com/s3/m/225decaef524ccbff121844b.png)
•
• • •
东坡茶事传千古
•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日他到一寺, 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 “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 辈,便改口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 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大名 鼎鼎的苏轼,赶紧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 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 字留念。苏轼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 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上茶上好茶。” 方丈尴尬羞愧,还能说什么呢。
• 谢谢大家的观赏
茶圣陆羽曾说烹茶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取江水要去离人居遥 远的地方才好。苏东坡夜间乘月到城北伦江取水,远于尘世,取 于流水深处,一尘不染,清澈澄明,又贮月光之精,我敢这么说, 苏东坡的这瓶水绝不会亚于陆羽所谓上等山水了。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 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 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 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 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 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 时。
• • • •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 要”,那么烹茶的精要在哪里呢?胡仔接着说烹 茶不是活水则不能开发其清鲜馥香的极致,他由 此看出“东坡深知此理矣”。
——苏轼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45df7d6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9.png)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汲江煎茶原文_翻译及赏析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双纹彩袖。
笑捧金船酒。
娇妙如花轻似柳。
勤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
有情须醉尊前。
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宋代·晏几道《清平乐·双纹彩袖》清平乐·双纹彩袖双纹彩袖。
笑捧金船酒。
娇妙如花轻似柳。
勤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
有情须醉尊前。
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宋代·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落花已作风前舞。
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
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c5a5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d.png)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茶学家,开创了以茶会——以茶会文化传播以及茶诗艺术创作的传统。
他的茶诗艺术用语优美,结构紧凑,构思深奥,词藻清新,大多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氛围,以及苏轼的茶爱情思考。
他的茶诗艺术特色可以分三个方面来探析:
一是自然描写。
苏轼喜欢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诗词中蕴含着庄重、恬静、凝重的自然气息。
他的“侏儒游园”中的“落红渺无隄,萧飒秋雨里”,叙述的是微雨点滴中绿叶悠远的秋色,语言结构极其优美,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把握。
二是社会活力。
苏轼茶诗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充满活力与文化浓厚之状,诗句中抒发了宋代爱情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比如他的“前溪”里,“寄言日暮风,归燕双飞来”来叙述了谁爱情的殷切等待,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
三是道家文化润色。
苏轼的茶诗艺术借鉴了道家的哲理思想,结合宋代的文化,浓缩成一种诗歌。
“一游观”里,“白鸥尾恰舞,忽与芳草混”来叙述天地融合的完美,神韵流转,无不抒发出苏轼此种道家思想的深度。
总之,苏轼的茶诗艺术有如大海般深而迷离,他的文字中仍旧蕴藏着宋朝和谐文化的大气,是文学研究者深思和广蓝海之春。
苏东坡茶诗赏析
![苏东坡茶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3b630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7.png)
悲画扇?⽐翼连枝当⽇愿,何道故⼈⼼易变。
苏东坡这么个茶痴,对于茶,那可是⽆所不⽤其极。
他写过⼀⾸⾄今为⼈津津乐道的《次韵记壑源试焙新茶》:仙⼈灵草湿⾏云,洗尽⾹肌粉未匀。
明⽉来投⽟川⼦,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雪⼼肠好,不是膏油⾸⾯新。
戏作⼩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
这诗怎么样?绝了!“佳茗”即“佳⼈”!您想想,假如每天都有这么⼀位美⼈相伴,出⽔芙蓉似的出浴美⼈,她周围环绕的⽚⽚⽩云,徐徐吹动着她的⾐襟,恰如要纵⾝飞去。
云⾊飘渺中,站在巍峨⼭峰之巅的美⼈在独⾃起舞。
此情此景,往上数吧,那就是⼀千年前的屈原的《湘夫⼈》:“⽬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叶下”,甚⾄更早⼀点的“巧笑倩兮,美⽬盼兮”的那位美⼈瞬时间也揉着眼睛醒过梦来了。
有知⼰如此,夫复何求?苏轼这位同志眼光独到呀,愣是把茶独具的美⽤了⼀个异常形象的⽐喻写了出来,“从来佳茗似佳⼈”,好⽣了得,没有⼀个前⼈敢这么写,也不会这么写。
因为他们都没有苏东坡那两下⼦。
东坡有云:"⾃古佳茗似佳⼈"。
会品茶的⼥⼈似是有⼀种幽然的魅⼒,摄⼈⼼魂。
啜⼀⼝清茶,⼝吐芬芳,那时的她,眼神迷蒙或是明朗,然⽽萦绕脑海的是什么,是细腻如她的⽣活,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是岁岁年年的他。
不过,苏东坡可是⼀个正宗茶⼈。
他不仅品茶、写茶、烹茶,还会⾃⼰种茶、煎茶,这么说吧,关于茶的⼀切,苏东坡都会。
尤其是这句诗,这可是苏东坡品茶美学的最⾼体现了,也可以说是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了,要么现代⼈怎么写不出这么优秀的诗句,作不出这样的⽐喻呢。
别的不说,苏轼对烹茶煮⽔时的⽔温都⼗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未识古⼈煎⽔意。
君不见,昔时李⽣好客⼿⾃煎,贵从活⽕发新泉。
”他的经验是煮⽔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状⼩⽓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
煮沸过度则谓“⽼”,失去鲜馥。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https://img.taocdn.com/s3/m/933dec4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1.png)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之说:茶美、水美、壶美。
饮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不仅历代的文人墨客钟情于茶饮,市井百姓嗜茶者也为数不少。
文人把饮茶视为高雅之举,由此而生的抒情写意的咏茶诗词也数不胜数。
数千年来,茶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
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大诗人,都有咏茶诗传世。
其中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
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
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也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
他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咏出了“从来佳茗如佳人”的雅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
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
而对于茶则不一样,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
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苏东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香茶喻美人苏东坡的咏茶诗语出惊人苏东坡许多的咏茶诗,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以香茶喻美人,语出惊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
苏轼关于茶的诗句大全
![苏轼关于茶的诗句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ce8309c76c66137ee0619ab.png)
苏轼关于茶的诗句大全导读:茶怕潮湿,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保存:绿茶,黄茶放锡罐;乌龙,红茶放铁罐;白茶,黑茶放陶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关于茶的诗句大全,欢迎阅读。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子瞻书困点新茶——宋·苏轼《定风波》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宋·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宋·苏轼《留题显圣寺》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宋·苏轼《虾蟆培》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宋·苏轼《虎跑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景中人——宋·苏轼《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宋·苏轼《游惠山》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宋·苏轼《新年五首其一》明年桑苎煎茶处,忆著衰翁首重回——宋·苏轼《九日,寻臻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其一》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宋·苏轼《句诗二句》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宋·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茶亦甘——宋·苏轼《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宋·苏轼《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宋·苏轼《送南屏谦师》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宋·苏轼《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宋·苏轼《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病腹难堪七碗茶,晓窗睡起日西斜——宋·苏轼《黄州春日杂书四绝》不觉灯花落,茶毗一个僧——宋·苏轼《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宋·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宋·苏轼《徐君猷挽词》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宋·苏轼《安国寺寻春》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宋·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宋·苏轼《送南屏谦师》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宋·苏轼《道者院池上作》悬知贵公子,醉眼无真茶——宋·苏轼《病中夜读朱博士诗》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宋·苏轼《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宋·苏轼《安州老人食蜜歌》茶枪烧後有,麦浪水前空——宋·苏轼《新年五首其一》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宋·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宋·苏轼《种茶》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宋·苏轼《南歌子·晚春》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宋·苏轼《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宋·苏轼《宿资福院》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宋·苏轼《种德亭》【相关阅读:关于茶的句子】1、载得中泠水,来品龙井茶。
关于苏轼与茶的介绍
![关于苏轼与茶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46bde04240c844769eaeee3.png)
关于苏轼与茶的介绍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革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育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1037一ll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家,书画家,与
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和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气势澎湃,想象丰富,独具风格。
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东坡一生嗜茶,咏茶诗词有70余篇。
此诗中苏就称赞壑源新茶为仙山灵草,并提
出这种茶好在不加膏油,因此不损害茶的真味,“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诗句也非常优美,为人们所传诵。
苏教还以佳茗比佳人,比喻独出心裁,形象美妙生动,
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后人曾把这一句与他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集成对联。
虽是一首咏茶小诗,却处处体现了苏轼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9b88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7.png)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
“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以节之。
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其味疏以薄——疏,稀、少。
必资阳和以发之——必定要借助于阳光的温和才能促发茶叶的生长。
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其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
暴,脱落。
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
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
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名。
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燠——读音(yàng‘旸’),日出。
燠,读音(yu四声),闷热。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
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
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
茶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
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注释: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
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
又称“中芽”。
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白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
乌蒂——茶芽的蒂头。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压久则气竭味涩,不及则“色竭味漓”。
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释:茶色赤而不胶——胶,牢固。
苏轼咏茶诗浅释
![苏轼咏茶诗浅释](https://img.taocdn.com/s3/m/efef6e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3.png)
苏轼咏茶诗浅释一、苏轼与茶文化1.1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是北宋中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2 苏轼与茶的关系苏轼一生都对茶情有独钟,对茶文化有深厚的造诣。
他不仅自己烹茶,品茗,而且还以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茶经》。
二、《茶经》概述2.1 《茶经》的内容《茶经》是苏轼在北宋写成的一部茶文化典籍。
全书共分三卷,包括茶叶的品种、采摘、制作、泡法等各个方面。
通过《茶经》,苏轼对茶的品质、选购、泡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被后世茶人称为茶经典之作。
2.2 《茶经》的意义《茶经》不仅是苏轼对茶文化的总结和倡导,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它对后世茶人的茶艺修养和茶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轼咏茶诗的魅力3.1 苏轼咏茶诗的特点苏轼咏茶诗以其深入的思考、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语言闻名。
诗中既有对茶叶本身的讴歌,也有对茶文化的赞美。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茶作为一种生活哲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2 苏轼咏茶诗的典范以下是苏轼的两首经典咏茶诗:一品崇安楼上,下品水仙洞口。
人借问,世间何堪苦觅好茶叶?山下为有村侬卖,林间争得子规啼。
幽篁杳杳愁烟里,年年枯树瘦寒鸦。
煎茶太聚无甚事,说甚空华记一期。
瓶炉著眼诚关事,凤仙台上且临时。
溪边藏岸花如盖,松外解池雪似棋。
举国因知山色好,曾垂「真与世无争」泪。
四、苏轼咏茶诗的内涵解读4.1 对茶的赞美苏轼在咏茶诗中赞美了茶的味道、香气和色彩等方面。
他描述了茶叶冲泡的过程,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品饮茶的悦享。
4.2 对茶文化的思考苏轼在咏茶诗中也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茶的触动和体悟,同时也寄寓了对人生、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五、苏轼咏茶诗的影响苏轼咏茶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见解,对后世的茶文化影响巨大。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0811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a.png)
苏轼《叶嘉传》中茶文化解析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
叶嘉,“少植节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研味经史,志图挺立”,“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竭力许国,不为身计”,可谓德才兼备。
《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细读之下,茶却又无处不在,其中的茶文化内涵丰厚。
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对茶史、茶的采摘和制造、茶的品质、茶的功效、茶法,特别是对宋代福建建安龙团凤饼贡茶的历史和采摘、制造,宋代典型的饮茶法——点茶法有着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下面试对《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进行解析。
一关于茶史叶嘉,闽人也。
叶嘉,是双关语。
从表面上看,叶嘉即嘉叶。
陆羽《茶经》开篇便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嘉木生嘉叶,故叶嘉即嘉叶即茶叶;另一方面以叶嘉谐叶家,宋代建安确有不少以茶为业的叶姓之家,叶家茶闻名于宋代。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建安北苑龙凤团茶如日中天,北苑附近的壑源诸家叶姓茶园尤其著名。
苏轼《寄周安孺茶》诗有“闽俗竟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山中醁”。
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有“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
曾巩《方推官寄新茶》诗有“壑源诸叶品尤新”。
刘异《北苑拾遗》记:“北苑之地,以溪东叶布为首,叶应言次之,叶国又次之……”。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称:“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诸叶指诸家叶姓茶园。
其“茶名”章又记:“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
壑源叶姓茶园的白茶在宋代殊为有名。
《大观茶论》“名茶”记:“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上水叶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以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贻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名擅其门……”叶家茶乃当时名品,故而取姓为叶,取名为嘉,嘉与佳同义。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https://img.taocdn.com/s3/m/222088c5ce2f0066f533223a.png)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苏轼的茶缘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b2417e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3.png)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目录1.大观茶论概述2.大观茶论原文3.大观茶论翻译4.大观茶论的现代意义正文【大观茶论概述】《大观茶论》是北宋文人苏轼所著的一篇茶文化散文,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全文通过讲述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环节,以及茶道、茶艺等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观茶论原文】原文如下:“水调歌头初试茶,卷舒堪画君须画。
茶中绝品谷雨前,新芽初发如细蚕。
雨前茶,贵在早,晚采不过谷雨后。
一年四季惟春好,春茶最贵雨前苗。
蒸茶烟起绿如蓑,佳客相邀醉茗香。
佳茗似佳人,佳人如茗。
茶香入梦不知晓,梦回茶香满口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煮茶烧竹石泉水,铫煎黄蕊色如金。
一碗廿铢钱,千般意态生。
贫僧不爱钱,爱茶如爱命。
自从陆羽生,人间茶道始。
”【大观茶论翻译】茶歌《水调歌头》初试茶,卷曲舒展画中君须画。
茶中绝品在谷雨前,新芽初发如细蚕。
雨前茶贵在早,晚采不过谷雨后。
一年四季惟春好,春茶最贵雨前苗。
蒸茶烟起绿如蓑,佳客相邀醉茗香。
佳茗似佳人,佳人如茗。
茶香入梦不知晓,梦回茶香满口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煮茶烧竹石泉水,铫煎黄蕊色如金。
一碗廿铢钱,千般意态生。
贫僧不爱钱,爱茶如爱命。
自从陆羽生,人间茶道始。
【大观茶论的现代意义】《大观茶论》对现代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对茶的赞美、对茶道的阐述以及对品茗的讲究,都为现代茶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苏轼描写茶的诗句
![苏轼描写茶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4a7ea7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c.png)
苏轼描写茶的诗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唐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汲江煎茶》 宋·苏轼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龟山辩才师》 宋·苏轼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 宋·苏轼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宋·苏轼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种茶》 宋·苏轼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宋·苏轼病腹难堪七碗茶,晓窗睡起日西斜《黄州春日杂书四绝》 宋·苏轼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 宋·苏轼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宋·苏轼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留题显圣寺》 宋·苏轼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送南屏谦师》 宋·苏轼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捣橙香《十拍子·暮秋》 宋·苏轼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南歌子·晚春》 宋·苏轼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次韵周穜惠石铫》 宋·苏轼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新年五首其一》 宋·苏轼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游惠山》 宋·苏轼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道者院池上作》 宋·苏轼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句诗二句》 宋·苏轼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景中人《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 宋·苏轼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宋·苏轼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茶亦甘《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宋·苏轼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宋·苏轼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徐君猷挽词》 宋·苏轼不觉灯花落,茶毗一个僧《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 宋·苏轼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宿资福院》 宋·苏轼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汲江煎茶》 宋·苏轼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送南屏谦师》 宋·苏轼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 宋·苏轼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虎跑泉》 宋·苏轼明年桑苎煎茶处,忆著衰翁首重回《九日,寻臻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其一》 宋·苏轼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安国寺寻春》 宋·苏轼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虾蟆培》 宋·苏轼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种德亭》 宋·苏轼悬知贵公子,醉眼无真茶《病中夜读朱博士诗》 宋·苏轼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雨中花·赏》 宋·苏轼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宋·苏轼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安州老人食蜜歌》 宋·苏轼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 宋·苏轼。
解析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茶诗传天下
![解析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茶诗传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1a28940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f.png)
解析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茶诗传天下解析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茶诗传天下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是茶的知音,苏轼大约有2000多首诗词流传下来,其中与茶有关的便有80多首,他常以茶喻人,以不同茶的品味比喻人的性格与品质,寄托自己的志向,又常以茶来烘托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
他不仅留下“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句,还留下颇能显示其长于茶道的.名篇。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外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村长短更。
花果山云雾茶的民间传说花果山云雾茶产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是绿茶类名茶。
该茶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儿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均较高。
下面我们来看看花果山云雾茶民间传说吧。
1、有关云雾茶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善良,秉性聪颖的姑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跳崖殉情。
后悬崖下长出了两棵云雾茶,据说:它们的根连在一起,年复一年,就多起来了。
2、“云雾茶”之名,最早见于《海州志》。
据传:宿城山顶悟正庵多茶树,其中有棵南宋时所植的大茶树,常年沐浴于云雾之中,山寺僧人每年采一、二斤精茶,珍藏如“龙团凤饼”,秘不示人。
其后,云雾茶迅速发展,满山遍野,翠碧丛丛,清香沁人,连紧邻的江苏第一高峰花果山玉女峰上也种上了云雾茶。
据品评,玉女峰上所产茶叶质地尤其清纯,因而所产云雾茶,皆以花果山为名。
其特质形似眉状,叶形如剪,清彻浅碧、略透粉黄,润绿显毫;冲泡后透出粉黄的色泽,条束舒展,如枝头新叶,阴阳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滋味鲜浓。
花果山云雾茶又因它生于高山云雾之中,纤维素较少,可多次冲泡,啜尝品评,余味无穷。
苏轼茶诗词
![苏轼茶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61381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d.png)
苏轼茶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苏轼这位大文豪吗?他可不单单在诗词文章上厉害,在茶诗词这块儿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就说那首,“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你看,他把煮水时的情景描绘得多生动,就好像那水在跟他对话似的!这就好比我们在厨房里精心烹饪一道美味佳肴,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期待和惊喜。
还有里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哎呀,把好茶比作佳人,这得是多浪漫的想象呀!这就好像把天上的星星比作璀璨的宝石,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份珍贵和美好。
苏轼和朋友们一起品茶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啦!他会说:“这茶香气扑鼻,滋味醇厚,你们觉得如何?”朋友们纷纷回应,有的说:“妙极妙极!”有的则摇头晃脑细细品味。
我觉得呀,苏轼的茶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好的追求。
他让我们看到,哪怕是一杯小小的茶,都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情趣。
难道不是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苏轼的茶缘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
“精品厌凡泉”。
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
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
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
”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
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
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
“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
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
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
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
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
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
《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
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
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
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
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
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
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
《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
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
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着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
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
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品茶观苏轼(一零三七~逐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
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
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
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
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
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
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
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
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
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太姥山亦产,名绿云(为‘雪’之误)芽者最佳。
”清周亮工《闽小记》说:“太姥山有绿雪芽茶。
”民国卓剑舟先生在《太姥山全志·方物》中引用了周亮工的这句话后进行进一步阐释:“绿雪芽,今为呼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
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运售外国,价同金埒。
”可见她当年曾经的辉煌。
再读明谢肇淛“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醒”(《玉湖庵感怀》)、“借问僧何处,采茶犹未还”(《天源庵》)和“野猿竞采初春果,稚子能收未雨茶”(《太姥山中作》),以及明周千秋“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春”(《游太姥山道中作》)等诗句,我们读出了在时光深处,茶渗透入了世相僧俗男女老少的每一个日常生活。
苏东坡和茶的关系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