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历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然后重点分析其中的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系统性和自然界的历史性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启示。

文章将总结《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进行概述,以揭示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贡献。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它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随意改变或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对立统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关系。

这些辩证关系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图景。

再次,《自然辩证法》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同时,自然界也通过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提出了科学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

1876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写作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

1876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写作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

1876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写作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历史背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著作,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十篇论文之一,是作为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过渡的论文。

写于1876年,1896年第一次发表于《新时代》杂志。

1871年,震惊世界的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低潮时期。

这个时期,一方面,无产阶级正在积蓄力量,武装自己,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另一方面,遭到无产阶级革命打击的资产阶级,除了继续用武装残酷镇压无产阶级以外,还散布各种反动谬论,从理论上、思想上瓦解无产阶级。

这时,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哲学流派蜂拥而起,极力鼓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妄图麻醉无产阶级。

19世纪,自然科学有许多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的辩证过程。

但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盛行,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因此,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迫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意识到,要彻底地批判各种资产阶级谬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研究自然科学,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把自然辩证法与社会历史辩证法衔接起来,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结合起来,最后形成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总之,恩格斯写((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著佑是为了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反击资产阶级进攻的需要,是为了推动自然科学按着健康道路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需要而写的。

二、主要内容在该书中,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等重要原理。

最后,他指出,人类必须进行社会变革,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

全文共有2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自然辩证法考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思考题

第一章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它各门具体学科的重大哲学问题。

(2)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的内容。

(3)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答:第二章二、结合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四个)1、根本特性: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原,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与存在。

从物出发,体现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时,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例如: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分别以八种事物、五种事物为本源,解释世界存在的基础,又以阴阳学说相生相克的理论,解释世界的状况。

万物及现象在本源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变化、运动和发展。

正是古代学者们按世界的本源面目加以反映,按照自然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来认识,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将对世界本原与状况的认识结合起来,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将特殊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的本身;3、猜测性:用理想的或幻想的关系代替现实的关系,有时甚至用主观臆想去填补事实空白;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根据严密的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于付诸于实践检验甚至逃避实践检验。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答:(1)留基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主要内容: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1、提出了原子和虚空的概念,原子是本原,在虚空中不停的运动2、原子的特性:1)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体现了物质不灭论的思想2)原子间存在位置,顺序,形状,数量等差异,但性质相同。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观则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方法和成就,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他指出,从清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转变,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它强调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同时,它也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以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武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历史观

自然历史观

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

恩格斯自然观是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了前人在哲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宇宙学、生物学方面的成果,立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建立起一个有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体系。

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物质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用自然辩证法的形式把这些规律阐述出来时。

恩格斯没有抛弃他自己在早年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天才大纲”时对抽象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所采取的批评立场,他坚定不移地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指出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认为只是自然作用于人,只是自然界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完整地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被概括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他们可以简化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指出了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事物由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过程,以及通过量变和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产生新质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确了一切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生产生活的活动。

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各种社会矛盾的斗争和冲突来推动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的社会矛盾将被解决,人们将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只是不断地进行变化和转化。

自然界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各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来推动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同时也能对物质起到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科学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得出的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论体系。

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

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一、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不会是凭空想象而来的,相反它们有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经过无数的先驱者们的探索,才能逐渐为大家所发现。

同样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但生态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它与现代人们所提的“生态学”的具体科学不同,属于哲学的范畴。

虽然恩格斯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接提到“生态”这个词,但并不是说他没有对生态思想进行阐述。

(一)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工业化时代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但同时也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人们要忍受污浊的空气、浑浊的河水和堆积如山的垃圾。

自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人不再是上帝的谦卑和奴仆,而是自我的主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1]。

虽然在这样片面的机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资本主义生产力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同时也使环境陷入不断地恶化的境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2]。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金钱资本,他的每一次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就必然要不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原材料、机器、厂房等用以维持生产和再生产。

生产和再生产必定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工厂企业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废物,破坏生态安全。

面对持续恶化的环境状况,恩格斯开始从多面去寻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逐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爆发的根源。

2.生态环境的恶化纵观整个人类成长的历程,人类都在和大自然抗争,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段与自然抗争的历史。

在文艺复兴前,即从原始社会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段时期,人类依存于自然,人类对自然敬畏,自然观是神话、朴素的。

而自文艺复兴之后,人类将目光从神和大自然转向自身,人类开始崇拜自己,发出了征服大自然的豪言壮语。

试论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

试论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

浅论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摘要: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观;自然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1.恩格斯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二字不是指的是抽象自然界,而是“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不是寻求抽象自然界辩证规律的学说,而是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1.1恩格斯自然观的内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的〔导言〕中指出,依据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自然研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看法:首先,恩格斯认为古代的自然科学包含于自然哲学之中:“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其次,恩格斯认为近代的自然研究开始于巧世纪下半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关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总观点,“其核心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的看法”。

最后,恩格斯认为现代的自然研究开始于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的出版。

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上述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

所以,恩格斯的自然观注重人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结合就规定了研究的对象绝非抽象自然界,而是依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所呈现的现实自然界。

1.2恩格斯自然观的意图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正是为了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呈现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具有“历史”的自然观。

然而,恩格斯的自然观也绝非仅仅研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自然规律,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社会规律。

恩格斯的主要意图在于论述:虽然由于劳动,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浅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发展启示

浅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发展启示

浅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发展启示其次,《自然辩证法》提出,将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为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的是劳动,阐释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将人和人类社会的本体和本质辩证地统一起来。

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看人,只是把人归结为自然,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物性,看不到人的社会性,不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恩格斯在扬弃费尔巴哈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了人和人类社会的本体、本原是自然,因而人有自然属性,社会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方面又特别指出,人的本质却不能归结为自然,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2]513“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2]517就是说,正是通过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又正是通过劳动改变自然,获取生活资料,把人同自然统一起来。

恩格斯之所以能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为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还在于,他把劳动的产生和演化也看做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猿也有所谓的“劳动”生产(使用棍棒),在漫长的过程中,才逐步演化为人类的劳动生产(创造工具),人脑、人手都是在劳动生产的演化中经过漫长的过程形成的。

人的劳动生产与动物的劳动生产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个本质的区别是由量的积累而后发生质变的漫长的过程。

“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等于零”,只有人的劳动生产“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

[2]457从“等于零”到“打上自己的印记”的漫长演化过程,早已被考古学、古人类学以及有关科学的发展史所证明,并不断进一步地得到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姓名:学院:班级:学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正文:形成和发展的背景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

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四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四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宇宙的极早期阶段 特点:

a、时间极短,只要1秒钟时间 b、温度高而变化大,温度从万亿度以上下降到几十亿度 c、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基本粒子

第二,辐射或核合成阶段

元素起源阶段
特点: a、时间:大爆炸后的第1秒招到宇宙时1万年 b、物质存在方式:辐射(光子)占优势,实物占次要地 位 c、当温度下降到109K时,在宇宙时第1-3分钟时,出现核 反应,产生化学元素,如氕、氘、氦(He) d、当辐射退居次要地位,实物粒子占主要地位时,进入 下一阶段。
既然产生的东西,一定要死亡; 而死亡的东西,又一定以新的形式诞生。 这样就形成了:“生→死→生→死→”的无限循环。
“无限循环”的特点:


a、在这个循环之中,物质经历无数次的转化和分化
b、物质无数次地展开其全部的多样性 c、物质在转化、分化中,其任何属性、形式都不会消灭。

因此,恩格斯的名言:


(2)“矛盾转化论”:恩格斯自然界历史观的核心

恩格斯认为: 过程论的实质是矛盾转化论。
正是矛盾双方的作用和转化,表现出了自然事物的产 生、发展和消失。
只有用“矛盾转化论”来分析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发 展,才能合理地解释“过程论”

(3)“过程集合体论”:恩格斯自然界历史观的基 本思想和总体框架

第二,从本质论角度对自然界演化发展图景进行了规律性探讨 认为: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演化呈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自然界运动形式的转化呈现为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的根本途径——经过两 次提升
——提出了两次提升的原理
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外部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规律时, 其行动受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驾驭 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状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9世纪70年代后,国际工人运动在欧洲有了很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无产阶级人数壮大,不断举行游行罢工,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利。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亲切关怀指导下,一大批社会主义政党先后在德国(1869年)、荷兰(1870年)、意大利(1882年)、俄国(1883年)等国建立起来。

面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的镇压和迫害也变本加厉。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界,一些学者不顾事实,大肆鼓吹私有制和国家早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家庭历来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的,妄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的永恒性。

在德国,1878年俾斯麦政府利用帝国国会多数人的支持,通过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通称“非常法”。

“非常法”实施后,该国境内先后有一千三百种社会民主党的出版物遭到禁止,三百三十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二千多名党的活动分子和工人被放逐或入狱。

因此,揭露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占有制及其专政的“神圣性”,从理论上说明私有制和国家机器只不过是历史的现象,而不是“合理”、“永恒”的,鼓舞无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人同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斗争,成为一项重要的战斗任务。

恩格斯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决定以《起源》来进行有力的辩护。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恩格斯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他肩上的担子也大大加重了。

此后,恩格斯不但要独自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而且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整理出版马克思的遗稿,尤其是《资本论》第二卷。

恩格斯写作《起源》也是为了执行马克思的遗愿,完成马克思已经开始但未能完成的研究事业。

恩格斯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

浅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摘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肯定了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科学阐述了个人意志和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历史规律的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意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不仅科学地反映了致使历史结果出现的历史合力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完整结构。

准确理解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而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提出(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提出的缘由1、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的需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经典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当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线,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经济必然性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揭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

经济必然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

而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中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结合起来,并运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来形象比喻和描述,从而对“合力”原理进行了量化分析。

“历史合力论”的提出表明恩格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结合。

①2、革命斗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的需要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责难。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解读及其意义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解读及其意义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解读及其意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标签: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生成论;人一、提出“历史合力论”社会理论政治的背景(一)社会背景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状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因素,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

19世纪末武装斗争尽管失败了,但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扩大普选权、提高经济条件等,议会制吸纳了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如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恩格斯看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在分化,社会阶层复杂化了,因此,恩格斯应该也看到了任何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很难独大。

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同时开始掀起了改良主义与修正观,把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

但是随着巴黎公社革命被扼杀后,修正主义的错误思潮。

随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部开始消极对待马克思主义观,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些误解和怀疑。

(二)理论背景在恩格斯在晚年,唯物史观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误解。

保尔·巴尔特,他是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

他在1890年出版了《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这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看到了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的历史观与自然观——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解读

辨证的历史观与自然观——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解读

辨证的历史观与自然观——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解读范晓丽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7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辨证的历史观;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强调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是一种辨证的自然观.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范晓丽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社科部,山东,德州,253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
【相关文献】
1.自然观与历史观: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J], 卞敏
2.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哲学追求的新境界 [J], 卞敏
3.奥康纳自然、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评析 [J], 郭泽忠;陈桂香
4.从传统自然观到环境哲学──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J], 郇庆治
5.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J], 王野林;权文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辩证法背景介绍

自然辩证法背景介绍

自然辩证法背景介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光辉哲学著作。

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外其余均未发表。

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自然历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及其主要内容
在共同创建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提出了自然辩证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历史观,也即辩证的唯物的自然历史观。

一、历史背景
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两者都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存在于旧的自然观之中。

1.自然科学发展是恩格斯自然历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认知革命后,自然科学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实验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促进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发展。

但其总得观点却以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为中心。

但康德的星云假说表明: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与此同时,三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现使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立足在完全不同的牢固基础上。

能量的转化表明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细胞的发现表明一切机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研究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他还有地质学、胚胎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共同使整个自然界展现出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

自然科学发展到必须要对其进行辩证的综合。

2.德国古典哲学是恩格斯自然历史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而创立的逻辑思维形式,更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的哲学问题可以选择忽视,哲学家们则需要做出回应。

古希腊时,哲学家已经认识了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了一切都在流动,形成了辩证思维。

中世纪后,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因此,费尔巴哈抛弃他认为的绝对的、非物质的、自我满足的、由自身汲取素材的思辨,把思想建筑在只有借感官活动才能经常不断地获得的材料(对象)上面,从物质、实质、感觉中产生出思想。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运用到自然的哲学问题研究之中,形成了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

二、主要内容
(一)关于自然的物质性。

1.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

为此,恩格斯说明,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一方面总结了哲学发展的过程,以实践论为基础,解决
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主张物质第一性。

另一方面,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事实出发。

3.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就自然科学来说,在微观上,原子只是关节点的标记,规定了质的差别,而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在宏观上,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

(二)关于自然的过程性。

1.运动,就最一般意义来说,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这是恩格斯从哲学的角度对运动定义。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原因。

3.宇宙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认为,能量的转化、细胞的发现、进化论等发现使这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立足在完全不同的牢固的基础上。

(三)关于自然的可知性。

1.从本质上说,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合。

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从实践上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3.从
认识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

自然科学只有通过物体的相互联系、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

(四)关于自然的辩证性。

1.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现在简称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

辩证法的规律就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被概括出来的,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3.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五)关于自然与人的统一性。

1.人是由分化产生的。

依据细胞学说、进化论、制造有机物等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指出,在个体方面,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在历史方面,手的专门化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

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则通过他
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造成这一区别的是劳动。

3.物质按照规律在其永恒的循环中运动,在一定的阶段上必然地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同样也会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

4.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人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综上所述,恩格斯自然历史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实践基础和古典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历史观。

它揭示了自然物质性、过程性、可知性、辩证性及其与人的统一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