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贵不能淫

(一)诗文导入:

屏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诗文:

﹝高祖﹞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史记·高祖本纪》

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唐·钟离权·《赠吕洞宾》

“所谓大丈夫,动合惊乾坤。——唐·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晟)》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唐·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兮兼文武。——宋·宋太宗《缘识》

大丈夫儿,冰肝玉胆,砺山带河。——宋·葛长庚《沁园春·大丈夫儿》“尔辈杀吾未晚,大丈夫视死若归,无名而死,然亦可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有没有发现共同点?

对,都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丈夫如何为?今天,我们穿越千年的

历史,回到战国中期,看看孟子是如何论述此话题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

(二)读文通意

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读顺文句。

2.学生关注特殊词语,读通语句。

关注虚词:全文仅只有140字,却有13个“之”,请结合文章,说说“之”的用法。

关注通假字:女

关注使动用法:淫,屈,移,

3.学生齐读全文,读明句读。

关注对话内容,关注语气词,关注整齐句式。

(一)解读“大丈夫”

同学们,在学第一章的是,我们借助朱熹的“熟读”和“精思”的方法,读通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老师又再次借助的朱熹的学习方法,大家请看大屏幕: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这次的学习的方法是疑,就如陶渊明所言,疑义相与析,所以,请问同学们,读完此文,你们有什么疑问的吗?

而老师有几个疑问:

1.全文提到多个人物,你能说说他们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个思想流派?

纵横家:纵横学派起源于苏秦取得六国相印的合纵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连横。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纵横学派的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死亡,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与战争同样的效果。

口述: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景春:刘熙曰:“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阅读推荐:《乱世搅局者:战国纵横家集团的鼎盛时代》

2.在本文中,儒家和纵横家开始一场关于“大丈夫”话题的论辩,似乎针锋相对,语气强烈,请看他们的对话: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关注语气词和副词:

岂不诚……哉?

焉得……乎?未……乎?

(1)他们围绕的话题是什么?各自有什么观点?

论题:大丈夫

纵横家景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儒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如何理解这双方的观点的意思?

纵横家: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儒家: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里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3)请你结合公孙衍的故事和张仪的故事,说说孟子认为他们是不是大丈夫?

结合作业本128页

读故事,辦“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行到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因此,公孙行想要联合各请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行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

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患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

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小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4)孟子是如何论述自身的观点?

他在讥讽张仪之徒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古道”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居天下之广居”就是有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就是有礼节,“行天下之大道”就是有义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句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高调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穷达有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人世后的处事原则。这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

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オ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贫贱不能移:

叔齐和伯夷:两位公子公叔齐和伯夷,因为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违背了文王的规矩,所以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