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师角色,是新课改的前提。
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宽容的倾听者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或是因为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的话语与思想,使课堂交流敷衍了事。
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没有宽容,没有平等。
有一首儿童创作的诗值得我们深思:“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怎能不呢?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的预设,给予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
此时,教师应该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兴趣和思想,学会宽容地倾听,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抱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二、真诚的赏识者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我们做宽容的倾听者,更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赏识学生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充分相信学生,释放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进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促进和谐的课堂生成。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如同盖一栋大楼,施工很重要,但大楼的设计也很重要。
大楼能否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能否节省材料和成本,能否美观和耐用,很重要的是设计。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能否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更大的收获,也在于设计。
确立一堂课的目标并非易事,我们说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这些都不是学生所能把握的。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行为的转变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提升素质,更新观点,转变角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水平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调查和探索。
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关键词:一、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善于尊重、赞赏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教师要学会尊重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理念,这是一切教育的基本观点,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按自己固有的、理想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但年龄不一样,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差异。
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有的。
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反应水平有快有慢,性格有内向也有外向,在兴趣爱好方面也不尽相同,再者就是学生各方面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总来说之,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给予他赞赏的目光。
丘吉尔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
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加规范。
”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
有人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受到赞赏的时候做得比其他时候更好。
简述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简述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推出以来,教师角色也发生了巨变。
以前,教师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成为“激发学习欲望”的指导者。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新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作用从传授知识的人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设计有用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把注意力从传授知识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实现转变,而不是以知识转移为主要任务。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担任导师的角色,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参与性学习,动手动脑,实现自我发现等。
教师要提供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思考,发展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挑战。
再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担任课堂管理者,把注意力从对学生知识掌握以及表现转移到学习过程本身和学习环境控制上。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有关的调节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学
习中拥有主观能动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教师角色转变为一个激发学习欲望的指导者,赋予教师更建设性的角色。
教师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角色,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担负起他们实现学生教育目标的责任,努力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老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新课改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它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个性化教育方法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灌输性很强的缺点,而新课改则倡导个性化教学模式,旨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轨迹,注重启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新课改下的一个重点,它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切单向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变成了主角,他们可以积极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其他同学对话,帮助教师理解学生需求,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参与度。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与合作,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建立起自主探究的习惯,促进知识的积累与体验的深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探索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多元素的开放式探究学习方式。
在探索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文献、工具、媒体资源开展学科的深度探索,完成跨学科的写作、发表、展示任务等。
教师在探索式教学中扮演的是辅导员、启发者的角色。
他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独立思维和创造力,开启新的想象和理解之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全面调整和改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重视教育质量和效果,努力创造互动、自主、探究、探索的教学环境,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新型教育手段,实现从知识传播到知识交流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自信、高效的学习环境下学有所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武安市上团城乡马腾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因此急需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以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的社会中,赋予教师以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这样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教师还不会使用的。
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新的课程改革,教师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直接的参与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探索者。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
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角色观念,必须实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换,以全新的角色投入到新的课程改革中去。
一、变“传授者”为“促进者”在新课程的教改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一个质的转变。
教师的职责由原来的传递知识到现在的激励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此,教师力求做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
二、变“权威者”为“合作者”过去的教学,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整个教学活动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学生不能破坏这个机械程序。
这样的教学活动严重窒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
教师应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长的导师、学生学习的首席发言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机械的参与学习,而是互教互学、互学互动,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变“批评家”为“赏识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发现学生的错误、缺点,然后批评、指责、写检查等,这样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师观的内容主要以单选和材料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查,是一个重点内容,考生们需要着重掌握。
一、知识点教师观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角色和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和品行的发展。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角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课程增添新内容;改善课程内容。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角度:积极反思;通过查阅资料、同事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一、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新课程作为我国根底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在给教师的进展带来了重要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全新挑战,反思与重塑教师的自我角色,已成为我们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三个方面(一)由单纯的学问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飞跃与突破就是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伙伴、朋友关系。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公平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使用鼓励、赏识的语言,让每一个孩子感到“我能行。
”课堂上,努力转变居高临下的指令性口语习惯,常常使用“你有什么发觉”、“信任你能说的更好”、“你的想法真奇异”、“谁有不同意见”、“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好”、“你能超过教师吗?”鼓舞、关爱、求异、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公平气氛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念。
教学时,积极融入到学生中,特殊是智力进展缓慢的学生,要舍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热忱,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自主学习的力量。
概括来说,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忙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正确途径;(二)教导学习策略,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展多元智能;(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四)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殊是给学生供应“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五)注意培育学生的自律力量,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六)和学生一道查找真理,并且能够成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由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为教育教学的讨论者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根本构成,假如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活动中或者是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它同时也是自己人生价值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点滴表达。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演讲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
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必须随之调整。
而新课程改革就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我们教育界所期待的必然结果。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将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讲授知识外,我们教师还需要担任指导者、引导者、评估者等多种角色。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特长,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作为指导者,我们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框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者的角色则是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评估者的角色则是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教课员,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和评估者的角色。
我们需要掌握多项技能,如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
析等。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改进和适应。
虽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们的主要职责,而对学生细心、耐心、关爱的关怀则是我们的精华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不断学习和探索,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
并以个人敬业和创新创造为目标,带领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的深刻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梳理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强调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转变。
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教学设计者、课堂组织者、学习资源开发者、学生发展促进者等多元化的角色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同时,本文还将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能力结构不适应等问题,提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教师传统角色分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教师的传统角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深深地塑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权威和传播者,负责将人类积累的系统化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体系。
他们遵循教材,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作为课堂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承担着维持课堂秩序、实施纪律管理和评价学生行为的责任,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角色强调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和控制性。
再者,作为行为规范的引导者,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示范社会期望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品德楷模。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反思这些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转变,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向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引导者和服务者。
新课改中的教师个人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课改中的教师个人总结新课改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对于教师而言,参与其中意义深远。
在新课改中,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并发挥新课改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下面是我个人对新课改的理解和总结。
首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习的角色。
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最后,新课改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教师应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例如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开展创新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总的来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
作为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教师应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事业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 课 程 改 革 下 的 教 师 教 学 行 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会议的召开,对教育改革是个质的飞跃。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从理论上,以及实践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是在我们现在旧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等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是多种教学的结合,这里的“多种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整节课紧扣一个内容,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在学生引领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不是推翻过去的讲授方式,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求更高。
也不是说用多媒体就是一节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校应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共同品。
新课程改革带来新的理念,要求教师重新理解教材,重新理解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并行的,在给学生的内容中灌输的思想、情感是面面俱到的。
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过去,我们教师是传道解惑。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研究并重。
比如说在什么情况下给学生下一个问题最适宜,需要等学生急于想说,讨论激烈,兴趣高涨时,给他们一个明确的问题才能为课堂添彩。
但一节课不宜过多的,反反复复地使用一种教学手段。
如:小组讨论不超过三次为宜,也就是说好的东西再好,你不停地给他吃,也会不感兴趣的。
三、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职业”发生了变化过去说,教师职业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而在现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是研究者、实施者,是教材的探索者,促进者。
对教材必须有一个独特的思考。
教师和教材是并进、并重、并行的。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现在有人以为:新教材简单了,考试制度也变了,教师也好当了,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难点更多,知识面更广。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某一门学科怎么上。
现在,除了课程改革,除关心怎么上外,还要看它有哪些思想。
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学习,还有教师与教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相互学习。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背景介绍新课改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 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2. 教学方式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例如: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
3. 能力培养重要性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了评价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 评价方式改变新课改下,考试评价将不再是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
教师需要探索更多样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1.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了其职业认同感。
2.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这种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3. 增加教师工作压力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使得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
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种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2.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新课改下,采用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
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
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的不断变革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接触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这样的不断提升让教师更加自信,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素质和声誉。
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同者。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其次,新课改引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小组合作、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等。
这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新课改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参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专业发展培训和支持机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引言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升教育质量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帮助教师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促进个人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机会。
通过专业发展,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不明确。
现行制度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主要由教师个人承担,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
其次,专业发展的机会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时间和资源支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专业发展,导致发展效果不佳。
第三,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师培训通常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存在的机遇尽管面临着问题,但新课程改革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就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新课改面临三大课题,即教师、课程和评价,这里谈教师问题。
一、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㈠国外高中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⒈美国高中新设课程⑴家庭生活(或性教育)⑵价值教育(或道德教育)⑶终身事业开发⑷民族研究⑸女性研究⑹消费者教育⑺环境或海洋研究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高中推荐阅读书目中有《共产党宣言》⒉美国高校招生条件⑴SIT成绩:满分1600,1400以上获得报考重点大学资格;⑵高中4年修满44门课,记222学分;⑶平时成绩占50%,项目成绩占25%,最后考试成绩占25%;⑷校长教师推荐信;⑸召集同学、了解情况。
㈡国内基础教育研究现状⒈课程观的转变:从强调内容向强调过程的转变;从恪守学科界域编制教学内容,向拆除学科界域,以科际性的观点改造课程;从以教科书为中心向利用多种媒体组成复合的教学媒体的转变(课程不是预先规定好教育目的的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动、不断更新的教学媒体。
教材不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提供的,它不过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而已。
);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从强调累积知识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的转变;从突出严密组织的班级授课制向不那么拘束于刻板形式的分班制的转变。
⒉剖析现行课程教材的弊端:⑴繁——繁杂琐细。
⑵难——偏于艰深。
⑶偏——分科过细。
⑷旧——陈旧老化。
针对以上四大弊端,教育部于新世纪初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18科课程标准》。
⒊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⑴现代化:编制依据心理学统一整合,根据现代科学和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吸纳、采用新技术。
⑵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⑶开放性(个别化):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⑷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弹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⒋2001年9月《纲要》目标:⑴功能转变: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在获得双基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⑵结构改革: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
⑶内容改革: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⑷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评价改革: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⑹课程管理政策改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适应性,实施多样化。
⒌高中课程改革基本框架:⑴两大类: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⑵学分制:188学分;其中必修约120学分⑶三种倾向:人文倾向、技术倾向、学术倾向⑷基础课程——8个领域·60个模块:①语言与文学②数学③人文与社会④科学⑤体育与健康⑥技术⑦结合实践活动⑧艺术⒍高考现状⑴3+X模式会稳定一段时间;⑵命题不会超纲;⑶不强调考教材;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⑸试题难度不会走两极(0·55,一定区分度);⑹近年实行全国统一录取线不可能;⑺扩大高校自主权是一个渐进过程;⑻艺术类考试将提前进行。
二、转变观念是前提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⒈教育要面向未来,处理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面向过去的教育:教育孩子向前人学习,以过去的东西为评价标准(重积累、重教化)。
面向现在的教育:追求功利,工业化社会、工业文明笼罩一切(重统一、同步、标准化、重视计划大纲)。
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未来的事业(有超前意识)。
⒉给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科学、伦理、艺术和情感,要学会学习、思考、做人、做事、合作⒊教育还要开发人脑资源:灵性、悟性、创造性、个性。
杨振宁先生说:知识有四种:(1)是什么?(2)为什么?----显性课程;(3)怎么做才最好?(4)让谁去干才能干好?----隐性课程(直觉、悟性、体验)。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学说。
⒋提倡创造性地学习:(1)预见性:预见的本质在于选择期望的事件并这它的到来创造条件。
从结果考虑,做好准备。
(2)参与性:与学生一起研究确定题目,未来发展一切都离不开创新。
⒌提高文化品味、丰富情感。
用正确的东西来鼓舞人,用生动的内容来教育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如果心中失去了神圣,那么,他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
⒍合理训练。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创造心理学》(1974)提出开发创造性的四个原理:⑴开发心理能源:原动力、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情意倾向、与动机关系密切,必须充实、控制心理能源,促进情感训练;⑵开发新的意像:开发的新的意像或主意,越是明确,越易实现,越是具体,越易达到目标;⑶作为素材的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及其系统化:不仅包含创造表现的材料,而且包括创造所必需的信息、经验、表现技术;⑷个性的开发与培养。
三、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程⒈人类文明体现了:⒈科学、伦理学、美学。
⒉理智、意志、情感。
⒊真、善、美。
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已证明了,如:我一直激动和好奇,对于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征服人心。
因而在所有的观点与想法中,我们推崇的唯一主题就是“真、善、美”,这不是说教,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的。
依然是这些看起来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平衡着我们的内心。
——《读者》主编彭长城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美育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神经系统,用以传导。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
”——席勒“让美走在自由前。
”——席勒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我的灵感许多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钱学森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会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一流的情感,二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会导致平庸的温柔或自戕自艾的怨愁。
难怪马斯洛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流的汤比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情感智慧论》⒊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已说明了。
教育是解放的艺术:解放孩子的眼、耳、口、鼻、手、脚、时、空、脑!教育是发现的艺术:发现孩子的潜能,挖掘他们的才智!教育是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真、善、美!教育是欣赏的艺术:欣赏孩子的闪点,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教育是激励的艺术:激励孩子永不歇脚地奔向理想目标的前进步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叶澜《论基础教育》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提高做到了。
⑴从传授者向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化。
⑵从教书匠向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⑶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
⑷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化。
⑸从面向少数、面向全体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转化。
上一代人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为下一代人创造希望。
——荣格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罗曼·罗兰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锚即使一生不露面也会感到它的存在。
——咏物格言因此,作为教师,想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
要感动别人,先要自己燃烧。
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门最重要的课程。
四、科学与艺术是教师必备素养国家科技馆内三叶结的象征意义是:⑴科学没有国界;⑵各学科之间没有边界;⑶科学是相互连通的;⑷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连通的。
㈠、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于意义。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福楼拜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
作者中有已故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先生,有华君武、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等接触艺术家,也有刘巨德、鲁晓波、陈雅丹等中青年画家。
如,吴作人的《无尽无极》,李政道的《叶之舞》,吴冠中的《简单与复杂》,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成新态》、《超弦生万象》,常沙娜的《雷神引高能》、《费米尺度的粒子》,华君武的《超导》,袁运甫的《长城》。
⒈科学与艺术的共性⑴都来源于现实,都高于现实,都是创造;⑵都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者是统一的。
⒉科学与艺术的特殊性:⑴科学中有逻辑思维,也有形象思维,两者统一在自然定律中,科学以逻辑思维为主。
艺术中有形象思维,也有逻辑思维,两者统一在艺术创造中,艺术以形象思维为主。
⑵在科学中,逻辑思维中有形象思维,理性中有感性;在艺术中,形象思维中有逻辑思维,感性中有理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㈡艺术鉴赏力能形成科学创造力如:爱因斯坦、薛定愕的、狄拉克、开普勒是从艺术中得到灵感,进行科学创造的。
亚当斯和勒维列——关于海王星的预言门捷列也夫——关于元素周期表稀有元素的预言麦克韦斯——关于电磁波的预言爱因斯坦——关于质能守恒关系的预言泡利——关于中微子的预言……皆是源于“美就是和谐的比例”(毕达哥拉斯)、“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导致的创造性发现。
㈢审美鉴赏能力构成科学创造的手段和要素⒈感觉能力⒉抽象思维能力⒊激发科学创造的灵感⒋获得科学哲学知识对科学创造有启发作用㈣每个人都是一座金字塔言行事业(人格)(创造)人文素养是立身之本,科学素养强身之道。
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还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别与炎黄艺术馆、《科技日报》社合作举办了“科学与艺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