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为探索嘧菌〃噻唑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效果,二○一四年十一月永川区粮油站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供试药剂50%嘧菌·噻唑锌悬浮剂重庆市农技总站药械科提供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市购50%碱式硫酸铜可湿性粉剂市购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市购拜尔农化1.1.2供试对象试验对象为初发病马铃薯(药效试验)和刚出苗未发病马铃薯(药剂保护性验证试验),初发病马铃薯进行五处理试验。
刚出苗未发病马铃薯仅进行嘧菌〃噻唑锌试验,目的在于验证该药剂是否有保护效果。
1.1.3试验处理药效试验设五处理,完全随机排列,其中处理(1)面积10亩左右,其它各处理0.5亩左右,未设重复。
药剂保护性验证试验面积15亩左右。
处理(1)50%嘧菌·噻唑锌50ml/亩,均匀喷雾处理(2)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g/亩,均匀喷雾处理(3)50%碱式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 g/亩,均匀喷雾处理(4)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25g/亩,均匀喷雾CK 空白对照,清水均匀喷雾1.1.4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永川区临江镇桂林村三社蔬菜种植大户陈志军倒包田内(经纬度,E:105°59′28.0″、N:29°16′35.3″),田改土,土质类型为水稻土类、浅紫泥田亚类、淹育水稻土属、铜梁大泥田土种,肥力上等。
前季玉米,施土博士(N:P:K=20-10-10)75公斤/亩,秋马铃薯亩施2000公斤猪粪水药效试验区秋马铃薯播种期为2014年9月13日(施药时为块茎膨大期,已发病,茎基部发病腐烂,出现青枯,少量叶片发病),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垄面宽60㎝, 垄沟宽40㎝,垄高15㎝,每垄播种两行,两行之间薯块呈三角形插空播种(V形播种),株距为30~35厘米,亩植马铃薯2670窝,整薯播种。
保护性验证试验区秋马铃薯播种期为10月20日(施药时薯苗刚出土未发病),种植模式、种薯及亩植马铃薯窝数同药效试验。
马铃薯晚疫病调查测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是我省马铃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在我省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1、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1 气候因素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流行病。
气候条件与发病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在多雨年份的夏秋季以及南部地区的冬春季,最易流行成灾。
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
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利于晚疫病大发生和流行。
1.2 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性有很大差异。
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有极大的关系。
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
2、调查项目与方法2.1 中心病株调查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成熟较早的感病品种田3-5块,从植株开始现蕾期时起,进行调查。
每2天踏查1次,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见3.1)预测中心病株出现以后,每块地踏查1000-2000株,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以初始发病指数。
结果记入表1。
表 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及病情调查表单位:年度:调查人:日期(月/日)地点品种生育期中心病株出现日期(月/日)调查面积(㎡)发病面积(hm2)调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各级发病株数病情指数备注级1级2级3级4级2.2 发病初期普查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和病害扩展初期,及时组织病情普查,以掌握面上情况,指导防治。
普查面积一般不低于栽培面积的5%。
每块田取5-10个点,每点隔双株查10-20株,调查发病情况。
根据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出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
结果记入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单位:年度:调查人:日期(月/日)地点品种生育期调查田块数发病田块数病田率(%)共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各级发病株数备注轻中重3、预报方法3.1发病始期预测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中心病株调查预测田间发病始期。
马铃薯晚疫病品种抗性监测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品种抗性监测研究摘要通过对20个马铃薯参试品种的晚疫病品种抗性监测研究试验,旨在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试验结果表明,会-2、威芋3号、威芋5号、冀章薯8号、威薯002、x-24、滇薯3号等7个为代表的品种抗性较强,产量较高,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bphf101、20—4—5、合作88、bp05-003、bp06、滇黔薯6号、滇黔薯23号、20—4—9、宣薯2号等9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较弱,但产量高,可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轻的地区搭配使用。
2-30和费乌瑞它2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差,但大、中薯比例高,较均匀,商品性价比高,种植时,需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警及防控工作。
关键词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产量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41-02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重的区域,设置抗性监测圃,监测评价主栽及后备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地点选择在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中塘村涵洞组,海拔2 310 m,该地块马铃薯晚疫病常年发病较重,土壤肥沃,为砂壤土。
2012年3月26日播种,按当地高产栽培管理方法进行,整个生长季节不施用任何防病药剂。
1.2 供试品种黑洋芋、威芋3号、威芋5号、宣薯2号、会-2、滇薯3号、bp06、合作88、冀章薯8号、米拉、20—4—5、威薯002、bphf101、x-24、bp05-003、20—4—9、滇黔薯6号、滇黔薯23号、2-30,费乌瑞它(感病品种)。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2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其中以费乌瑞它为对照(ck)。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6],小区面积20 m2,每小区每个参试品种(系)种10行,每行种植10穴以上。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5月8日齐苗,齐苗后每5 d进行1次踏查,6月13日对照品种费乌瑞它和参试品种2-30开始发病。
三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
三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1 试验目的验证供试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2 材料和方法2.1 试验设计和小区安排试验设在秦州区牡丹镇大柳树村的上川地,供试作物品种为陇薯3号,前茬为小麦,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个处理、3次重复、1个清水对照,小区面积60 m2。
供试药剂为72 %杜邦克露WP(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58 %甲霜锰锌WP(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染化厂),80 %金凯生(英国诺普信集团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2.2 施药方法2.2.1 使用方法药剂分小区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各小区轮换施药时用清水冲洗3次。
2.2.2 施药器械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
2.2.3 施药时间和次数8月中旬开始喷药,试验共施药2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8月13日,7 d后(8月20日)第2次施药。
3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3.1 气象资料8月13日第一次施药,天气晴朗,平均温度24 ℃,8月20日第二次施药,天气多云,平均气温22.50 ℃。
试验期间8月14日小雨,21日小雨。
3.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3.2.1 调查时间和次数第一次施药(8月13日)前调查并记录病情指数,7 d 后(8月20日)第二次施药,药前和药后7 d分别进行药效调查。
3.2.2 调查方法每小区(以株为单位)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0叶片,调查病害发生情况。
晚疫病的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 %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 %~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 %~20 %以下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 %~50 %以下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 %以上3.2.3 药效计算方法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3.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药后观察调查,各处理区马铃薯生长正常,无药害症状(矮化、褪绿、花叶、畸形等)出现。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试行)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式中,I:病情指数,di:各严重度级值,li:各严重度病株数,P: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程度级别 1 2 3 4 5病株率1≤X≤55<X≤1515<X≤3030<X≤40X>40 (%,X)4 系统调查4.1 调查田块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
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采用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初报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是 由 致 病 疫 霉 [P h y t o p h t h o r a infestans (Mont.)De Bary]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目前 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晚疫病的发病机 理受品种、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发病扩 散速度快,防治效果差,因此,晚疫病的“防”重于 “治”。由于防治最佳时期难以确定,防治效果较 差,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爆发,给马铃薯生产带 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 警系统基于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和致病疫霉病菌生 长特点而建立形成,此系统所需的气象参数易得且模 型简单,在比利时成功地应用了近20年,并在我国部 分地区应用后取得较好效果。为做好马铃薯晚疫病预 警与防控工作,及时准确预报晚疫病防治适期,提高 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和成本,笔者于2016年在 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了采用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
除草,每667 m2追施复合肥10~15 kg、硫酸钾10~15
kg、尿素5~10 kg,追施尿素要看苗情长势,长势好
的少施或不施,长势差的适当多施。及时清除田间杂
草,清理残枝落叶。栽培管理措施要求一致,同一管
理措施在同一天内完成。
1.4.3 收获测产
当茎叶落黄、干枯时,晴天收获,测产。
1.5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第12卷第13期 Vol.12 No.13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范金华,牛力立,朱 江,等.采用CARAH马3):18-21.
2018年5月 May.2018
采用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试验初报
范金华,牛力立,朱 江,樊祖立,唐兴发,曹家洪※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报告-2019年精选文档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湟中县马铃薯作物作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些次要病害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病害,如晚疫病成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对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的生产及储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产量降低,商品率低,储藏损失率增高。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以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示范项目为依托,特安排了晚疫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有效农药,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2试验材料2.1供试品种:青薯2号。
2.2试验药剂:8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德国制造)。
0.3%丁子香酚(保定市亚达化工XX公司)。
3试验地点及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安排在湟中县马铃薯研发基地。
海拔2780米,经度101°30′18.14″,纬度36°27′48.4″。
年降雨量550mm,前茬燕麦,土壤为栗钙土。
4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4.1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为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3个施药处理。
处理1:8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0g。
兑水30kg。
处理2:0.3%丁子香酚每亩用药20ml,兑水30kg,处理3:对照(每亩喷清水30kg)。
施药面积:80m2,3个重复,共计9个小区。
实验小区排列如表1所示。
2015年4月25日开始整地、起垄、施肥、播种。
试验地亩施青海恩泽生物XX公司有生物有机肥50kg,青海省专用肥料厂马铃薯专用肥50kg。
播种方式采用蓄力开沟人工手溜播种。
下籽量每亩150kg。
播种后每亩用氟乐灵0.15kg,兑水30kz喷于垄面。
防治马铃薯田阔叶杂草。
在7月25日开始在马铃薯花期进行喷药3次防治,隔10天喷药1次。
采用电动喷雾器喷雾,以喷清水作对照,其他管理和大田相同。
4.2试验调查方法:调查各小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情况。
开展4次调查:药前调查(2015年7月25日前)、1次施药后10d调查。
2次施药后10d调查,3次施药后10d调查。
2014年定西马铃薯晚疫病的调查 报告
1.2时间
调查时间分为两次,第一次在2014年7月24-25日,第二次在 2014年9月19-20日,中间有若干次小范围调查。
1.3供试品种
均以甘肃省种植的品种, 其中有‘陇薯三号’、‘中暑2 号’、‘大西洋’、‘农天一号’等,其中以‘陇薯三号’为 大面积种植品种。
1.4调查方法
采取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取5珠,然后测量病斑大小, 计算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1.5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
普遍率:I=(调查发病叶片数/调查总叶片数)*100%
严重度:S=(病斑面积/叶片面积)*100% 病情指数DI=I*S*100
二: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叶片的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在气候 干燥时,发病部位呈焦枯状坏死,V字形病斑,如图1。在气 候条件适宜,田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在叶片正面可观察到 水渍状病斑,叶片背面颜色较浅,如开水烫过一般,如图2。 清晨有露水的条件下,在叶片背面病键交接处可观察到一圈 白色霉层,如图3。
2014年定西马铃薯晚疫病的调 查报告
摘要:为了探究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条
件和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有效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我们在2014年 7月24日至2014年9月20日之间对定西市的渭源县、临洮县、陇西县、 漳县、岷县及周边的陇南等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 晚疫病的发生程度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原种的抗病性大。在气象条 件中,相对湿度、 降水量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其中7-9 月的降水是晚疫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在栽 培管理措施中,种植密度、播期、施肥水平、栽培方式对病害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 关键字:马铃薯晚疫病、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方法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方法
采纳依据中心病株的消失猜测病害流行的方法,方法是在生长季节中
雨季来临后第1次消失连续48小时内湿度不低于75%时,温度不低于
10℃时,检查大田或病圃的中心病株,病圃发觉中心病株后,可开头普
查大田,毁灭中心病株并预备生产田防治。
消失中心病株的条件虽有差别,但起打算性作用的是湿度。
6月份雨
季来临后连续两天相对湿度达75%就会导致中心病株的消失,依据田间
中心病株的调查猜测病害,可提高精确性,但需要投入较多
的人力和时间,并且检查需要非常细致。
在我县还可观看直观的气象状
况,在6月份雨季来临后消失连续阴雨天气,山间云雾缭绕,即会发生
晚疫病,因此进入6月份后,应亲密关注天气预报,在消失连续阴雨天
气前全面进行施药防治。
第1页共1页。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
马铃 薯不 同品种( 系) 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
马 旭 升
( 甘 肃 省 庄 浪县 南 湖镇 农 科 站 , 甘肃庄浪 7 4 4 6 0 0 )
摘
要: 选 用推广抗病品种 能有 效遏制 马铃 薯晚疫病流行 , 通过试验 , 筛选 出适合我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 为
1 . 2 试 验 设 计
试 验设 在 通化 乡 通 边村 , 海拔1 9 6 2 m , 地势平 坦 . 肥 力 均 匀 ,黑 沙 土 ,底 施 土 肥 4 . 5 0 万k g / h m ,尿 素 3 7 5 k g / h m 2 , 普钙7 5 0 k g / h m 2 , 硫 酸钾2 2 5 k g / h m 2 , 每小 区4 垄,
×1 0 0%
种密度5 1 9 7 5 株/ h m 。2 0 1 2 年4 月2 0 日播 种 , 现 蕾 期 追 施 尿素3 0 0 k g / h m , 其 他 管 理措 施 同 于大 田 。 生 育 期记 载表
见表 1
表 1 生 育期 记 载 表 单 位 :日 /月
% , 第二; 处理⑤ ( c K ) 病情指数 1 1 . 4 % , 第三 ; 处理⑥ 1 4 . 9 % , 与对照相 比增 加3 O . 7 % , 第 四; 处 理③ 1 8 . 4% , 相 比对
照增加6 1 . 4 % , 第五 ; 处理⑦2 4 . 3 % , 相 比对照增 加1 1 3 . 2
2 结 果 与分 析
2 . 1 病 情 指 数
根 据 马 铃 薯 不 同 品 种 在 晚疫 病 发 生 高 峰 期 的 资 料
统计 , 各处理病情 指数为 : 处理① 1 0 . 2 % , 与对照相 比减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摘要:2011年度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属大发生年份。
参试的7个品种(系)均有发病,但从发病时间、病情指数、丰产性综合评价,庄薯3号(对照)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可继续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天薯9号、06-7-8、青薯9号、05-2-6,表现耐病稳产,建议进行生产示范;K166、06-8-6抗病性、丰产性差,不再做重复试验。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晚疫病;抗病性;产量马铃薯是庄浪县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年播种面积在1.60万hm2以上,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左右,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增收的主要渠道。
然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
以高产、抗病性为目标,极积选育和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系),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为此,笔者于2011年在通化乡通边村对我县新选育和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系)开展试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品种(系)7个,其中,06-7-8、06-8-6、05-2-6、K166、庄薯3号5个品种(系)由庄浪县农技中心选育并提供试验;天薯9号从天水农科所引进;青薯9号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引进。
1.2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共设7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①06-7-8;处理②天薯9号;处理③06-8-6;处理④为05-2-6;处理⑤庄薯3号(CK);处理⑥青薯9号;处理⑦K166。
每小区4垄,黑色地膜覆盖,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 cm,穴距35 cm,种植密度3 500穴/667m2,走道宽60 cm。
小区面积26.40 m2(4.40 m×6 m)。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落实在通化乡通边村,海拔高度1 962 m,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质为黑沙土,667 m2底施土肥3 000 kg,尿素25 kg,普钙50 kg,硫酸钾15 kg,4月18日播种,现蕾期667 m2追施尿素20 kg,其它管理措施同于大田。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鉴定的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鉴定的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引起马铃薯产量损失的主要病害之一。
正确的病害鉴定是选择正确控制策略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特征和鉴定方法。
症状特征包括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边缘呈现深绿色,病斑中心呈现暗褐色,病斑边界模糊不清,病斑逐渐扩大,植株逐渐枯死。
鉴定方法包括野外鉴定和实验室鉴定两种。
野外鉴定需要考虑病害发生的时间、环境条件和病害特征等因素,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确认病害。
实验室鉴定则需要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综合手段进行确定。
本文的介绍有助于科学家和农民更好地诊断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改善防治策略,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益。
- 1 -。
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控技术
【科普惠农植物医生ZHIWUYISHENG政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减少和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4.3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防控新技术4.3.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冬季管理,做好清园消毒工作。
果园喷施石硫合剂,树干刷白。
采果后或春季萌发前,清除柑橘园树冠上下的枯枝落叶等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清理果园的排水沟,防治渣根;合理施肥和及时深翻(合理耕作),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4.3.2物理防治利用一些害虫对光、色、波的趋性进行诱杀。
在果园内悬挂杀虫灯诱杀金龟子、甲虫、粉虱、蛾、蝶和叶蝉等害虫。
每1~2hm2果园悬挂杀虫灯一盏,悬挂高度高于树冠30~50cm。
在4—11月果园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粉虱、蚜虫等害虫,每667m2果园悬挂黄板20~30张。
4.3.3生物防治利用、保护或施放瓢虫、捕食螨、草蛉、寄生蜂等天敌,使天敌在果园中的种群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控制柑橘病虫害的发生。
4.3.4生草栽培果园可以种植百喜草、藿香蓟等草种及套种光叶苕子、黄豆、绿豆等一些矮秆豆科作物,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改善果园生态条件。
4.3.5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最后的选择。
应加强柑橘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减少农药施用次数,讲究施药方法。
可悬挂红糖、醋、敌百虫药液诱杀害虫或喷雾诱杀实蝇、吸果夜蛾类害虫。
化学防治时,要注意用药安全,一般在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不施药,不随意加大用药量,不随便混用农药。
要现混现用,以免造成药害或落果。
化学防治最好采取统一联防,以提高防治效果。
K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控技术陈德福,邰裕朝贵州省锦屏县植保站,贵州锦屏556702摘要:通过两年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监测表明,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田间温、湿度有关。
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和雨季的到来,晚疫病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病害流行盛期。
一种马铃薯晚疫病的快速检测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马铃薯晚疫病的快速检测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宁志怨,廖华俊,董玲,李卫文,江芹,闫冲冲申请号:CN201710093603.4
申请日:20170221
公开号:CN106841077A
公开日:
201706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晚疫病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天色逐渐暗淡或变黑后,打开紫外线光源发射器,将所述紫外线光源发射器产生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马铃薯的叶片上;(2)、根据马铃薯的叶片反射出的荧光来判断叶片上是否存在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斑。
该方法可以检测出马铃薯晚疫病形成的早期病斑,可以提前预警该病害发生,从而可以提前施药,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增加了马铃薯这一主粮的食品安全性;同时,该方法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差异较小,方法稳定性好。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址: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杨晋弘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马铃薯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范
马铃薯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田间监测点的调查要求及马铃薯种植情况、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马铃薯其他病虫害田间监测调查内容及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病虫害测报的田间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854-2010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无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田间监测点的调查要求根据马铃薯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需要,设计田间监测点,面积为0.01hm2o监测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种植品种、栽培特点等方面代表性,要均匀分布监测区域内,点与点间隔距离适度合理,原则上间隔500m以上。
调查人员应填报监测点范围内发现的所有玉米病虫害情况,每种病虫害需按相应表单要求分别填报,在马铃薯晚疫病有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增加调查点次和频率。
5种植情况调查5月30日之前,调查上报监测区域内马铃薯种植基本情况信息一次,采集信息填入表1。
6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调查6月20日~8月30日,调查员每5d将监测区域全面巡查一次。
出现中心病株后,在发病地块进行系统调查,随机选取5点,每点3株,记录每株病叶发病级别,将调查结果记入表2.晚疫病病情分级指标见NYZT1854-20IOo表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调查表7马铃薯早疫病危害调查6月20日~8月30日,在监测区域内选择不同发病程度的马铃薯田块进行调查。
每块田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0株,每株调查下部叶片10片一,且尽量做到位置一致,XXXX 四个方向齐全。
按照下列分级方法记录,调查结果记入表3。
病情分级标准:级:无病斑;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级:病斑面积不超过整个叶片面积的 表3马铃薯早疫病发病情况调查表8马铃薯鲂虫的危害调查马铃薯出苗后,即开始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
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
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
式中,I :病情指数,d i :各严重度级值,l i :各严重度病株数,P :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100
5
(⨯⨯⨯∑P l d I i i
)
=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
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4.2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
4.3调查内容
4.3.1 中心病株调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
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估计植株密度,计算、记载中心病株出现日期、病株率及其病情指数。
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4.3.2 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表3)。
表3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备注标明系统田或观测圃。
5 大田普查
5.1 调查时间
系统调查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以后若气候条件适宜,则每10天普查一次。
5.2 调查田块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5块。
5.3调查方法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10点取样,每点查10株,调查病株数,计算病株数,计算病田率和病株率。
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表4)。
表4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
6 预报方法
6.1 发生期预报
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调查预测发病始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
需要注意“标蒙”气候标准与地区性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资料,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标蒙”氏条件。
一般情况下,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在适宜条件下,大约经过10~14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
因此,发现中心病株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未来一旬天气预报,确定大面积防治适期。
6.2 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预报
在种植感病品种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
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
因此,应根据当地田间调查病情动态、感病品种面积比率和气候条件适宜程度做出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预报。
7 气象等资料记载
马铃薯生育期间,利用田间小气候仪或抄取附近气象台记载的气象资料,填入气象要素基本情况记载表(表5)。
表5 气象要素基本情况记载表
8 数据传输
8.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8.2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见附录A)。
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
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晚疫病模式报表
要求汇报时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每周一次,周一汇报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 气候条件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气候条件则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当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高于24℃,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
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力有很大差异,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
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
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
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
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