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为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师生们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中,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是一个很好的示例,本文将从概念定义、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定义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指的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城市用地的改变、人口分布的变化、交通系统的升级、产业聚集区的形成等等,都是城市空间演变的表现。

它们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二、案例分析1. 北京CBD的演变北京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中心地带,是北京最繁华、最集中的商务区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CBD的发展经历了个阶段:起步发展期(1984-1994)、高速发展期(1995-2008)和成熟发展期(2009至今)。

在起步发展期,北京CBD主要是以国家部委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机构、科研机构、传媒企业等为主,大型商业建筑较少,交通设施还未完善。

到了高速发展期,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北京CBD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商业地产建设大幅增长,都市雕塑“聚能100”、金融街、世贸天阶等高楼大厦逐渐崛起。

成熟发展期目前正在延续,北京CBD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和政策支持重心,新的CBD城市规划正在出台,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香港的土地利用问题香港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是一个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香港政府在60年代时开始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其中住宅用地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香港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很多工厂建在市区内,这导致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土地再开发计划,将固定设施转换为住宅区并配备公园绿地等休闲设施,使得香港的城市环境得以改善。

三、教学效果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演变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历史演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知识。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教学内容与过程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人口数量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数据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讨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就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语:地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一、大气压力的测量实验大气压力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气象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型的塑料瓶、胶管和水。

首先,在一个塑料瓶的一侧钻一个小孔,并将一段胶管插入孔中。

然后,将塑料瓶中的水倒掉,将瓶口紧密封闭,并将塑料瓶放在一个水盆中。

把胶管放入水盆中的水中,让水渗入胶管并填满整个塑料瓶。

最后,在水盆中放入一些颗粒,观察胶管中的水位。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当颗粒入水后,水位会随之升高。

这是因为大气压力作用在水面上,并通过胶管传导到塑料瓶内,使水位上升。

学生可以利用公式P = ρgh计算出大气压力。

二、地形图制作实验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通过制作地形图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土块、密度适中的拼图块和水盆。

首先,将模型土块放入水盆,调整土块的高度和形状以模拟现实地形。

然后,使用密度适中的拼图块按照一定规律铺设在模型土块上。

最后,将模型土块从水盆中取出,观察拼图块在水面上的分布。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拼图块在水面上分布的密度和高度反映了地形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地形图的制作,提高他们对地形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气候要素测量实验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不同的气候要素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一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和风向仪。

首先,将这些仪器放置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记录每个地点的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数据。

然后,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地点的气候特征。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并归纳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地球环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模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问题驱动教学: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深入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过程的设计,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归纳流水侵蚀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流水侵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五)作业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布置与流水侵蚀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巩固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流水侵蚀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流水侵蚀的成因、特点及其危害,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讲解流水侵蚀的定义、成因及其作用过程。
2.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流水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河谷的形成、山峰的侵蚀等。
3.运用图表、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流水侵蚀的特点和危害。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如河流侵蚀、泥石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流水侵蚀的现象。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如流水侵蚀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流水侵蚀的作用。
3.创设实际案例情境,如某地区因流水侵蚀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1流水侵蚀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1流水侵蚀”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流水侵蚀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流水侵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侵蚀作用的认识。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概述本文档对一些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城市化与环境问题案例简述该案例以中国某大城市为背景,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掌握城市化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提出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环境问题的方案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整理出结论。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并记录数据。

- 小组展示:各小组就调研结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建议。

-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 问答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深度。

- 调研报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质量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评价各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否完整、条理清晰。

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案例简述该案例以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掌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培养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和记录各种自然资源的现状。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并总结出解决方案。

-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引发对资源保护的思考。

教学评价方法- 实地考察记录评价: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现状的观察和记录准确性。

- 讨论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维逻辑。

- 思考问题回答评价: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回答准确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元素渗透进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介绍一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案例。

案例一:地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讲授地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应该如何为保护地球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引入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并且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案例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在讲授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三: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在讲授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有效防治和应对自然灾害。

通过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演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组织和合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通过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感,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本节课程适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生研究。

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兴趣较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可能较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补充和拓展知识。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审美素质,能够理解不同景观形成的原因和欣赏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实施过程:
1.引入:通过活动中获取美感的过程,介绍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旅游景观的描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欣赏,老师进行组织、点拨、表扬和修正。

3.讲授: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包括代表性旅游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气象景观等每种类型一张代表性图片品赏。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研究,讨论各种不同类型景
观的欣赏方法。

老师总结提升,巩固知识点,并在书本上落实著名景观欣赏介绍。

4.练巩固:学生进行练巩固,反结合所学知识和对生活的体验,大家一起感受研究的快乐。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教学案例与评析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教学案例与评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

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

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

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2.1流水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1流水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我所收集的流水地貌图片,让学生们对流水地貌有直观的认识。然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分析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提问,以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最后,我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案例是关于当地政府如何利用流水地貌发展旅游业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几个关于流水地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总结该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交流、分享观点,不仅加深了对流水地貌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了汇报,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4.通过对流水地貌的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他们面对地理问题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采用了多种情景创设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流水地貌的魅力。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南方一个典型的流水地貌地区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流水地貌的壮观。接着,我邀请当地居民前来讲述流水地貌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到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体验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这些情景创设,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南方一个典型的流水地貌地区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流水地貌的壮观。接着,我邀请当地居民前来讲述流水地貌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到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们对流水地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1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

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地理教案(优秀10篇)地理高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1:如何观赏万峰林?【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一、了解旅游景观特点二、精选观赏点位三、把握观赏时机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五、提高审美素质1.审美感受力,2.审美理解力,3.审美创造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提问】问题2:如何观赏元阳梯田?【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3:如何选择马岭河峡谷、九龙瀑布群、普者黑湿地公园、罗平花海的观赏点位?【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学以致用,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提问】问题4:你能说出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旅游景观吗?【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提问】问题5:“苏堤春晓”是如何创作的?【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一、引言地理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以高中地理课的一个例子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背景本次地理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三、分析 1. 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在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利用小球和旋转木马等道具,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

2.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运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轨迹,了解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3.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直接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不同位置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情况,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的影响。

4.日照时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日照时间。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地点的日照时间,了解地球不同地区日照时间的差异。

四、讨论通过这个地理课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五、结论高中地理课的例子分析表明,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这样的案例分析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无七、附录无以上是一份关于高中地理课例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例子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对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总结

成教学目标 堂管理能力等 否达到预期目
是否达到要求

地理教学案例评价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 生实际需求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 趣味性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思考和实践
教学结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 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地理教学案例总结的意义
添加 标题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对地理教学案例的总结, 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添加 标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案例 的总结,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 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地理教学案例评价的实践
评价目的:提高教 学质量和学生学习 效果
评价内容: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资源 等
评价方法:问卷调 查、课堂观察、学 生反馈等
评价结果:总结经 验教训,提出改进 措施
地理教学案例改进的方向
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入新技术:利用数字地图、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反复练习、定期复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地理教学案例改进的方法
针对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所以,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能够反映日、地、月三者关系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

教材选了人们最经常见到的月相知识加以介绍。

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

因为大纲中没有规定讲述月相的内容,所以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处理为选学。

虽然学生们对月亮的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

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这个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几乎没
有文字说,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

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理解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因为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

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有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

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能够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

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能够看清楚。

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
见。

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

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

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

”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

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持续变化的。

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

”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
篮球。

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

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

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

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

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

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持续的移动。

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

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

)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

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
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

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

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

这个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即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使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动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水平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