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0届高考(全国卷 I)全真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附答案与解析)
2020年百师联盟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冲刺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0年百师联盟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冲刺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法治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最佳时期。
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5亿儿童和青少年因各种原因遭受欺凌,呈现高发态势。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侵犯了学生的生命权、财产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校园欺凌”的存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治安秩序,严重影响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也影响了学生(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的健康成长。
造成“校园欺凌”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当今各种文化交织、价值追求多元、思想思潮多变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难辨别是非,容易被不良文化、不良生活方式影响。
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逐渐扭曲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长此以往,便会滋生恶意,逐渐衍生出以强欺弱、助纣为虐等不良观念。
第二,父母教育缺位。
家庭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或者溺爱孩子,不能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不仅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还会教唆孩子“不吃亏”“以牙还牙,以狠斗狠”,误导孩子成长。
第三,学校法治教育缺位。
部分学校和老师过分注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轻视法治教育,且法治教育资源有限,缺乏生动有效的教育形式,导致不少青少年法制意识薄弱,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校园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学校必须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要坚持正面教育。
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20年百校联盟语文高考复习全程模拟卷(含答案)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I| 一、现代文阅读(36分)J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算法扮演急先锋的角色。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海量的信息与海量的用户之间要 |实现高效精准的对接,就离不开算法;就长期趋势来看,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算法必将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新闻推荐方式。
主流价值导向是算法的“方向盘”,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享受算法红利的同时就会 :遭遇算法黑箱、隐私泄露、低俗内容野蛮生长等问题,甚至陷入算法依赖和算法焦虑之中。
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是传播迭代的必然要求。
大众媒体时代,职业的把关人和健全的把关机制确保I 了到达受众的新闻的主流价值导向;互联网时代,算法新闻可以直接分发用户生产的内容和机器算法自动生成的新闻,这就使得到达受众的新闻可能没有经过传统的主流价值把关流程,从而与主流价值出现大的偏差,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如微软在推特上推出的聊天机器人Tay,上线几个小时后就因宣扬歧视、仇恨和偏见而被迫下线。
应当认识到,算法不是在脱离人类社会的真空中产生和运行的。
对算法进行价值观引导的仍然是人;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算法的运行不偏离轨道,最终就能实现用主流价值规范人的行为。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行动。
应让算法恪守基本伦理规则和主流价值导向。
算法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算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已有的伦理规则、法律规范仍然有效,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仍然应当得到坚持。
另外,基于数据和机器学习等的算法有着与人类思维不一样的特征,在算法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保持人类的主导和对算法影响到的具体的人的保护应该作为算法最基本的伦理规则。
百师联盟2020届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语文试题(附答案与解析)
百师联盟2020届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网文书写日益走俏,历史叙事的表现内容发生了从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转变——正史叙事每每对应着传统历史小说写作,稗史故事则主要出自网络IP改编。
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也从以帝王谋臣之间的“权谋之争”过渡到后宫嫔妃的“爱恨纠葛”。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以来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母本来源,借助互联网的浩大声势与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文学版图与文学的规定性。
文学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接受方式,包括审美接受效果,都发生了变化。
传统文学重在“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网文阅读的“官感满足”带来的“爽感”不由分说地异军崛起,显示了媒介之变所引发的艺术之变,也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
从“权谋”到“宫斗”,历史剧故事内容趋向窄化的现象为人们所熟知。
其中,大多数历史正剧成了“帝王剧”,而宫斗剧则进一步窄化为“后妃剧”或“帝妃剧”。
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少了史实制约,也决定了该子类型精神格局的狭小。
“表现谁”不只是内容或对象问题,还联系着创作者的历史观:谁创造了历史?是抱定英雄史观还是坚持人民创造了历史?创作者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帝王、英雄与人民的关系?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关切,也应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剧中的具体体现。
其实,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为“权谋”或“宫斗”为主的面貌,而是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逐渐使然。
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又为这种市场选择提供了基础。
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斗争越紧张激烈,剧情越好看。
反过来,历史剧要“有戏”,似乎就越需要挖掘并依赖这些内容。
2019-2020年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成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之邦,最重服坤,“衣食住”,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雜、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全国I卷)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全国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花鸟画令作者叹息,识者,皆因出新难。
究其根源,主要是世界变了,人性并没有变,人性中向善的部分没变;花鸟画画的就是人性中最富光彩的一部分。
花鸟画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明程度高了,也就有了曲隐地表达主观意志和心绪的需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现实情境中,他的理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
其人格理想是什么?——“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他的理想生活是上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下午钓鱼,晚上研究哲学。
这不由让我们联想起“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的生活。
——“()”。
陈师曾的时代百年已逝,前贤们为花鸟画的发展,应对第一次视觉革命的“西雨新风”,实现了伟大的创造。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第二次全球性的视觉革命。
我想,只要秉持一颗诚挚之心,对花鸟画的本质作深度理解,地践行、感知,那么,辛勤的园丁们种下的花树,终有绿意长满眼帘的时候。
世相千变使得对人性始终抱有希望,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总之,关乎花鸟画主要是人心壁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憾然文章合为时而著宵衣旰食言行一致B.宿憾文章合为时而著皓首穷经言行一致C.憾然文若看山不喜平皓首穷经知行合一D.宿憾文若看山不喜平宵衣旰食知行合一2.下面对括号中诗句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A.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B.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世相千变而对人性始终抱有希望,对真善美怀有信仰。
总之,花鸟画主要关乎人心壁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百校联盟(全国I卷)2020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俗文学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具有大众文化的所有特征。
它以社会流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作为是非的衡量标准,并展开优劣臧否的评判。
也因此,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以儒家的道德文化为核心,相辅以释、道等文化观念建构的世俗价值判断作为评判标准。
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是为人之大节,道德伦理是为人之小节。
在现代中国,写抗战文学最多的是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最为屈辱的形象是贡少芹等通俗文学作家塑造的“亡国奴”。
奋起抗战展现的是儒家文化的国家意识,“亡国奴”刺激的是儒家文化的羞耻意识。
同样,在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社会小说、官场小说中,作家们并不在意新闻学作家注目的体制问题或政治意识,而是津津乐道于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作风。
他们认为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怎么能治理国家呢?小节与大节紧密相连。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众文化产物。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性质和需求直接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基本性质。
通俗文学的市民阶层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都市,有很强的地域性,分为“南派”与“北派”。
现代市民基本上由乡民转换而来,他们到城市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同时,他们又是第一批全面地接受西方文明生活形态的中国人。
这种心态直接决定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大主题:渴望赚钱却又埋怨赚钱难;享受文明生活却又感叹世风日下。
时代发展到今天,当代市民基本上都是移民,流动性很强,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没有了“南派”“北派”等地域性色彩,却有很强的职业化特点。
当代市民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职场生存和渴望发展、家庭安康和幸福追求成为当代中国通俗文学的两大主题。
2020届百校联盟高三4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Ⅰ卷)语文
百校联盟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
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
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
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
《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
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
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
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
2020高考全国1卷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高考全国1卷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总3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2020高考全国1卷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参考资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由“乐”而生“畏”。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试卷(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试卷(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
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
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
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
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转移中争相展示的招商引资的新路数,其中究竞有多少是真正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有多少是紧密呼应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一些地方向上汇报、对外宣传时,为了标榜自己的“高度重视”,竟然把高速公路、城市广场等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了民生工程。
民生是个“秀”。
“有粉搭在脸上”,这是许多官员的共通心态。
就谈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忙于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简单地将城市样式照搬进来,靠近路边的建筑,还要涂脂抹粉,配上白墙红顶。
老百姓的谋生之道、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就急着要在一个早上颠覆农民既有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于此,官员们有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视察的“盆景”,有了自己表功炫耀的“面子”,甚至还有了其中房地产开发的“实惠”,老百姓却尝到了难言的苦果。
民生是个“痛”。
一些地方政府或盲目追求跨越发展,或急于拉动投资需求,或企图摆脱财政困境,提出加速城市化,让更多的百姓以承包土地换一纸户籍,尽快过上城市生活,享受公共服务,沐浴现代文明。
但是,他们并没有换位思考:农民到城里买不起房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子女就学遇到困难怎么办?民生是什么?不是口号,不是标榜,它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0年百师联盟高三练习题一(全国卷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百师联盟高三练习题一(全国卷I)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宣布,他们刊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制作出充满血管、细胞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而此前打印出的心脏________,只是无血管的简单组织。
研究项目带头人塔尔·德维尔解释说,他们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以人体细胞和患者特异性的生物材料作为生物打印原料制成的。
研究中,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活性脂肪组织,然后将其中的细胞分离出来。
( )。
接下来,将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加工成_______的水凝胶,然后将分化的细胞与其混合,用于打印具有患者特异性、无排异性的带血管的心脏组成部分,最终获得_______的心脏。
德维尔认为,使用“原生”患者特异性材料对于成功设计个性化组织和器官_______。
新的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在未来极具潜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构造个性化完美至关重要B.结构个性化完整至关重要C.结构特殊化完整举足轻重D.构造特殊化完美举足轻重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就是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后有效地分化成的B.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正是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的这些细胞分化而成的C.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于细胞后,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就有效地被分化而成D.这些细胞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干细胞后,有效地分化成了心脏细胞或内皮细胞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次成功规划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B.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血管、细胞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C.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语文·模拟试卷(一)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
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练习题一全国卷I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说人情,最好的诗乃是说人人欲说的情,不限于一个人的经验。
贺知章诗,里面的情景,千万人都可以领略,没有这种经验的人,可以想象得到,有这种经验的人,更其能够体验。
凡于文学家诗人,就是深刻地体验人生的滋味的人。
诗人的作品是从人生的经验中间提出来的精华,好比化学家提炼化学原质,营养学家提炼维他命似的。
科学研究物理,文学研究人生。
诗的入情入理,在感觉及感情方面,不是理智的、科学的。
例如写距离之远,必说万里。
古诗“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写楼之高,“上与浮云齐”,“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李白有首词,词里说“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暝色就是暮色,根本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无所谓入,也无所谓出,只是楼中人感觉四围暝色,渐渐侵入到楼中来,从白天到了黄昏。
这是完全感官作用。
用科学的头脑,就不容易了解诗词了。
近代科学发达,人的思想都渐渐科学化,把宇宙看成唯物的,因此现代的诗不得不转移方向。
想象力减少了。
象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样的词也就作不出了。
天文家可以算出月球的年龄,也可以证明天上没有宫阙。
植物学家把花草分类研究,辨别雌蕊雄蕊,诗人不管这些,说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着重在因为鸟啼花落,使人感觉到春光老去,有“伤春”的情绪。
似乎花的生命同人的生命打成一片,花并不单是一种不相干的外物。
在中国诗词中,尤其把草木鸟兽赋予一种人格化。
我们谈到比兴。
触物起兴,以物拟人。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不管是那一种鸟,或者是黄鸟或者是鸳鸯鸂鶒之类。
雌雄和鸣,比拟男女配偶。
诗词里面最多比兴。
比兴是一句老话,现在新文学里称为比喻、联想、象征。
例如从雎鸠联想到男女,以雎鸠比喻男女,雎鸠是男女配偶的象征等等。
唐以前的诗比兴最多。
因为唐以前的诗多乐府,接近歌曲,杜甫以后诗,用赋的笔墨,直叙其事及描写笔墨多了。
例如杜诗《佳人》,开始即直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好像完全是叙事;接叙此佳人乃是良家之女,因为关中丧乱,兄弟遭杀戮,又被轻薄的夫婿所弃,如何伤心。
到了后面“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用比兴语。
此诗是赋比兴三种笔墨互用的例。
最后“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从表面看,但说花柏修竹等,实则以竹柏比拟此妇人之贞洁的节操。
所以不是泛泛的叙事写
景。
在这里,我们知道中国文人喜欢以人格赋予给生物。
画家画梅兰竹菊,乃是欣赏其贞洁的品格,以幽兰修竹等等比拟君子美人的品格。
这一个传统很远,老早从《诗经》楚辞里来。
单是看杜甫《佳人》一首,作为描写叙述一个女子的看法,还是很浮浅的。
曾国藩看这首诗,认为“前后皆以美人喻贤者”,是贤人不得志,被弃在野,而幽贞自赏的意思,所谓怨而不怒是也。
这也等于西洋诗里所谓象征的一种艺术。
中国人称为“寄托”。
唐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新媳妇闺房中的私谈,实际是新进士问问老辈,自己的诗文好不好,合格不合格。
诗的真意在文章的背面,要读者去探索岀来。
(节选自《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文学描写的内容多是感官的东西,用科学的头脑是无法理解的。
B.现代的诗不得不转移方向是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科学化。
C.诗人作品中鸟啼花落所传达出的伤春情绪,其实正是诗人生命情绪的外化。
D中国文人总喜欢以人格赋予自然万物,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采用化学家和营养学家的例子来类比证明诗人作品是对人生经验的提取。
B.第二段用对比论证方法意在突出科学的理智和客观不同于文学的感官和主观。
C.第三段在前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中国文人喜欢将外物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D.文章以大量的文学创作实例从多个角度证明了文学就是作家人生体验的反映{1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够创作出或能够深人体验经典作品的人不一定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体验。
B.随着利一技的深人发展,人们的想象力也会逐渐减少,像苏轼那样的诗作也会消失。
C.随着科学的发展,外在万物对于逐渐科学化的思想来说,已经成为不相干的外物。
D.中国文学中被称为“寄托”的艺术其实和西洋诗中所谓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相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从发改委等部门和多地政府了解到,未来新一轮推进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进一步聚焦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物流行业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