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

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

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

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

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

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

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

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

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

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

《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

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

余华开题报告

余华开题报告

余华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012年 1月 3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篇二:《活着》开题报告《活着》开题报告作者介绍:余华,浙江海盐人。

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

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附表一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分的依据。

2、请正反打印。

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开题报告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

《家》的接受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的接受研究的开题报告

《家》的接受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家》的接受研究一、研究背景余华的小说《家》是一部饱含人性之美和丑陋的作品,该作品自出版以来,备受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

然而,在读者群体中,《家》也有着不同层次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其原因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家》的接受研究,可以了解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和意见,深入探讨小说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机制,揭示文学作品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推动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和阅读,同时也有助于对当下社会文化状况进行反思。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1. 研究对象该研究以广州市某些高校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切研究对象范围将在后续确定。

2. 研究目的(1)探讨《家》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深入剖析这部作品为何备受关注并引起不小的争议,了解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2)分析《家》传播和接受机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传播的机制和规律。

(3)揭示《家》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文学作品的传播受到何种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3. 研究内容(1)《家》作品的解读和评论。

(2)《家》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问题。

(3)《家》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机制。

(4)《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已经发表的关于《家》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解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资料支持。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广州某些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家》的评价、阅读动机和接受度。

(3)访谈法:通过对阅读过《家》的人进行深度访谈,从读者的角度了解读者的看法和感受,探究《家》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五、论文结构章节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研究目的与内容1.3 研究方法1.4 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2.1 《家》的书写和情感表达2.2 《家》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问卷调查分析3.1 问卷设计与分析3.2 问卷调查结果第四章访谈分析4.1 访谈对象的选择与调查4.2 访谈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第五章《家》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分析5.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认同度5.2 《家》的传播和接受机制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以上是本研究的开题报告,欢迎给予指导和建议。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1. 引言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余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其中,女性形象在余华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余华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其对于当代女性的启示和作用。

2. 研究背景余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对余华女性形象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余华的创作。

3. 目标与意义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否符合当代女性的真实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的困境和需求。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学理论分析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角色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解读和理论框架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内涵和价值。

5. 论文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5.1. 第一章: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5.1.1. 简要介绍余华的作品及女性角色• 5.1.2. 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和解读5.2. 第二章: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5.2.1. 解读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5.2.2. 探讨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5.3. 第三章: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局限与突破• 5.3.1. 分析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所面临的困境和局限• 5.3.2. 探讨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突破困境的途径和方式5.4.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5.4.1. 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进行总结• 5.4.2. 展望未来对余华女性形象研究的发展方向6. 预期结果通过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余华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余华的作品对当代女性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有突破的可能性。

余华《活着》开题报告

余华《活着》开题报告

余华《活着》开题报告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讲述了他经历的苦难和挣扎,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活着》这部小说。

首先,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哀。

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打击,他失去了父亲、妻子和儿子,经历了战争、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灾难。

这些苦难使得福贵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

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不屈。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苦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福贵与家庭的关系,探讨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福贵在小说中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失去了父亲、妻子和儿子,只剩下一个女儿。

尽管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依然对家庭抱有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对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担当。

小说通过福贵与家庭的关系,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苦难,家庭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依靠。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社会的变迁,反思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退步。

小说中的福贵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进步和退步。

封建社会中,福贵的家族是地主,享有特权和权力。

然而,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他们失去了一切,变成了农民。

小说通过这一转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然而,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福贵的儿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展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希望。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反思了社会的进步和退步,提醒人们要珍惜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要警惕社会的退步。

综上所述,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不屈;通过福贵与家庭的关系,探讨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通过描写社会的变迁,反思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退步。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坚韧和勇敢的特点。

在他的小说《活着》中,女主角福贵的妻子凤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性。

她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为了生存和保护家人,她不惜一切代价。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毅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其次,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智慧和洞察力。

在《活着》中,福贵的妻子凤霞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却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丈夫度过了许多困难。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视。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常常具有一种温柔和关怀的特质。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女主角小玲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性。

她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了关爱和关心,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最后,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被用来探讨和反思社会问题。

在《兄弟》中,女主角莲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女性,她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敢、智慧和洞察、温柔和关怀,同时也通过她们传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唤。

余华论文开题报告

余华论文开题报告

余华论文开题报告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围绕余华的作品展开,探讨他的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并对未来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初步构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余华的创作思路。

余华的作品常常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揭示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求生欲望。

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充满痛苦和希望的故事中。

例如,他的作品《活着》以中国大跃进时期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们在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生活的困顿和亲人的离世,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希望。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个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对生命的珍视。

此外,余华的作品还常常运用一些象征手法,通过对象征物的描写,表达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活着》中的“活人墓”象征着人们在政治运动中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身体还在,但内心已经死去。

这种象征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文学风格方面,余华的作品以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的语言为主。

他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这种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在未来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活着》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进一步研究余华的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小说中的细节和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余华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余华的作品进行研究,如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他的叙事方式进行解读等。

通过对不同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余华的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进一步探讨他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孤独者的言说——论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的开题报告

孤独者的言说——论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的开题报告

孤独者的言说——论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的开题报告导言: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余华的作品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余华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为主,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人的孤独。

对于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我一直感到十分惊叹,因此,本文就以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为主线来进行研究,探讨余华在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受,分析其内在原因与文化背景,并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论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特点余华的小说作品所展现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孤独感受深刻。

余华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有着深刻的孤独感受,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珍珠等,这些人物在人生旅途中无法与别人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孤独感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

2.孤独表现形式多样。

余华作品中的孤独并非只是单一的情感状态,而是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身体孤独、精神孤独等。

3.孤独意识具有情感压抑和悲观思想。

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往往与情感压抑和悲观思想紧密相连,这也成为了作品中极为深刻的感受。

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孤独意识的内在原因与文化背景1.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孤独感增强。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时期里,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着新的挑战和问题,也更加容易感到孤独。

2.文化传统对孤独感的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中注重“人情世故”,如今,随着环境和观念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这对人们的孤独感加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余华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意义与价值1.提醒人们认识孤独。

通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使人们认识到孤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孤独,并在心理上健康成长。

2.表现人性。

人的孤独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人性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现,通过作品描绘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内在和本质。

结语:余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是他笔下人物情感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性深层次探究的有力跳板。

试析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名师教案与资料

试析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名师教案与资料
[14]邓大琥,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J]文学教育,2007.07
[15]余华.世事如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6]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年.
[17]王萍,余华作品语言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由学生填写)
学生姓名
李敏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10(1)
拟选题目
试析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种子选手”。他作品语言突兀怪诞、抽象玄虚。其小说的语言艺术无论是从节奏的跳跃上,还是从叙述结构的组织上,乃至从修辞的选择上都是具有其独特之处的。与常规语言相比,其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和艺术韵味,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
除此之外,还有从余华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学者,江南在《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肖百容的《死亡:分裂的喜剧》等等。
上述著作从各派观点角度出发,对余华的小说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所以从语言学角度对余华小说语言艺术问题综合性概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韩忠良,2005年文学批评[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2
[2]〔美」莱昂纳德·布龙菲尔德著,袁家弊等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3]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1. 2
[4]杜士玮,给余华拔牙[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6
[5]余华:,《余华作品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年, 500页。

余华的狂欢之作《兄弟》简论的开题报告

余华的狂欢之作《兄弟》简论的开题报告

余华的狂欢之作《兄弟》简论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余华的狂欢之作《兄弟》简论
选题的理由:《兄弟》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狂欢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探究
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因此,选取该作品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兄弟》的分析,探究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文化、社会等问题,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研究的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文学批评方法,对《兄弟》进行文本分析,同时也会结
合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作品进行解读。

研究的内容:本次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作品的背景和风格分析;
2.兄弟情感的描写与探讨;
3.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问题;
4.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分析;
5.作品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研究的创新点:本次研究将对余华的狂欢之作《兄弟》进行深入解读,从人性、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并试图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希望能够带来一
些新的思考和研究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对余华的《兄弟》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文学的发
展和特点,对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同时,研究也可以为我
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中找到启发和启示。

余华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的开题报告

余华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的开题报告

余华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本人的研究课题是“余华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意象”。

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和读者中都广受好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

本文旨在从人物意象的角度探讨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意象是人物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简单地形容人物的面貌和性格,而是从主题、思想和情感等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的阐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余华作品的人物意象:第一,人物形象的象征作用;第二,人物形象的内涵阐释;第三,人物形象的情感表现。

在第一部分,将从作品整体的角度探讨人物形象的象征作用,重点分析余华作品的主题、寓意和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在第二部分,将分别分析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挖掘其中的阐释内涵。

例如,《活着》中的王胡子和福贵,分别体现着奴隶文化和家族责任等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

在第三部分,将以情感表现为切入点,探讨余华人物形象中呈现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深刻情感。

例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谭嗣同,他的内心痛苦和挣扎引人深思,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全面展示余华作品中的人物意象,对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提供有益的参考。

感谢评委和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死亡的风景——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死亡的风景——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死亡的风景——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暴力叙述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残酷、冷酷和暴力的描述,来表现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蛙》等作品,充分展现了这种暴力叙述的效果和现象。

本研究旨在探讨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对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对于加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问题研究内容:1. 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的文学特征和表现方式;2. 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的意义和价值;3. 中国当代文学中暴力叙述现象的发展和趋势。

研究问题:1. 余华、莫言如何运用暴力叙述现象来表现人物和事件的特征?2. 暴力叙述在余华、莫言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3. 这种暴力叙述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社会和文化有何影响?三、研究方法和流程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具体流程如下:1.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如研究论文、专著、小说和杂志等。

2. 对余华、莫言的相关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探讨其中的暴力叙述现象。

3. 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的文学特征和表现方式。

4. 结合现实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品内在构成,研究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的价值和意义。

5. 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暴力叙述的发展和趋势。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分析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的文学特征和表现方式,并阐明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探讨暴力叙述现象对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3. 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参考和借鉴。

4. 对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引导和启发,促进文学的发展和提高文学素养。

五、研究难点和局限性研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系统地阐明余华、莫言暴力叙述现象的文学特征和表现方式。

“写作文化”视野下的余华解读的开题报告

“写作文化”视野下的余华解读的开题报告

“写作文化”视野下的余华解读的开题报告题目:从“写作文化”视野下解读余华作品一、项目背景余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和人性的本质。

余华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仅关注社会现实的变化,同时他在写作上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写作风格。

因此,通过“写作文化”视野下解读余华作品是很有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余华作品的研究,探究他的文化背景、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并进一步从“写作文化”视角出发,对余华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语言文字、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研究内容1.余华的文化背景:探究余华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个人文化历程,从而揭示其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创作的影响。

2.余华的写作风格:探究余华的写作风格,分析其在语言、叙述和表达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余华作品中的行文风格和文学手法的分析,深入挖掘余华的写作风格的独特性和变化性。

3.余华的主题思想:分析余华的主要作品,探讨他对家庭、爱情、生命、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以及他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探索,从而揭示余华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深入了解余华的文化背景、个人历程、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达到对余华的整体认识。

2.比较研究法:从“写作文化”视角出发,比较余华和其他文学大师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进一步探讨余华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多角度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余华作品的语言文字、叙事结构、意象和意义等方面,以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方式深入探究余华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学价值。

五、研究意义通过从“写作文化”视角下对余华作品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余华的文学价值和风格特点,进一步窥探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当代文学艺术提供思路和参考。

余华在风雨中呼喊伦理开题报告

余华在风雨中呼喊伦理开题报告

余华在风雨中呼喊伦理开题报告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在80年代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先锋意识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

先锋文学最重要的特征的就是强调对传统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打破,并融入现代意识。

而在余华的创作中对家庭伦理关系解构是他的反传统的表现之一。

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家庭环境可以说是冷漠残忍的,家人之间已经失去了亲情,家庭伦理关系一度被瓦解,从父子、夫妻、兄弟、祖孙等多个层次进行了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亲情观念完全被解构,而对家庭伦理关系解构最细致深刻的是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篇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余华从先锋作家开始向现实主义作家转变的标志。

一方面这篇小说对家庭关系的解构更全面,几乎涉及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细雨中呼喊》这篇小说也在解构的同时对家庭关系做出了思考,开始向人道主义转变。

《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他的转型之作,一方面延续了先前的先锋文学的反传统,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解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构看到他对温情和人性的呼唤。

本课题主要论述余华小说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解构及其意义。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的开题报告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的开题报告

穿越“真实”的独行——论余华的小说创作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创作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穿越“真实”是这些作品共同的主题之一,这也成为了余华创作的标志之一。

本论文基于此主题,对余华的小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创作的精髓。

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探究余华小说中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以及小说中所使用的穿越“真实”的手法和表达方法。

通过对其形式和内容的探讨,深度剖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尝试探究余华创作的原因和动机。

此外,本论文还设法从文化和文学史的角度对余华的小说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3.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是通过对余华的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同时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史背景。

而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将余华的小说与其他相关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出其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创造价值。

4. 论文结构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余华的小说中穿越“真实”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第二章为文学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余华的小说和中国文学史上相关作品的比较分析,探究余华小说的独特性,并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了解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为穿越“真实”的形式,通过具体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文体、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深入了解其作品所使用的穿越“真实”的形式。

第四章为穿越“真实”的意义,通过对余华小说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穿越“真实”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为结论和启示,总结全文,分析余华小说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对未来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开题报告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开题报告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4.认真总结阅读的各种研究资料,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确定自己的创新点,本步骤计划在三月中下旬完成。
5根据提纲,起草初稿,并不断加以修改调整,本工作大约在三月底到五月初完成。
.6.听取导师意见,认真修改,这项工作大约在五月上中旬。
7.定稿,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余华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五、2005年的再度出发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余华推出了他的又一长篇小说《兄弟》,立刻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余华通过一个重组家庭在文革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权力意志对个人命运的不可抗拒,他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这种不可摆脱的苦难,演绎了亲情与人道之爱在人的生存中的巨大作用。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通过查找相关书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现阶段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他作品的叙事、语言、意蕴的解读,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例如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但还没有对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作出综合的论述。
这一时期余华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冲击力的先锋小说,如:《十八岁出门远行》、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现实一种》等。这些小说运用强悍的话语表现了人性的暴力、罪恶、残忍和丑陋,充满血腥,他以非理性的内心真实来凸显人的荒诞,将先锋小说推到了精神的高度。
三、1990年—1995年的成熟阶段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_从残酷到温情
——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论文题目
从残酷到温情
——论余华说的创作特色
题目来源
自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
背景: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被誉为“新时期无声叙事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的小说在文学界与读者圈中逐
渐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究余华小说在经典化历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机遇与
变化,探讨其经典化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进程,更好地理解余华小说的经典地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余华小说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成因、影响和地位变化。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我们会注重对余华小说中的文学技巧、表达手法、内容主题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经典价值的来源。

历史研究则涉及到余华
小说的影响力、受众群体以及受到的评价与批判,进一步探讨其经典化的社会背景和
历史进程。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余华小说的文学特色与表现手法,探究其经典性的源头与内涵。

2. 余华小说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与文学环境,探讨其经典化的社会历史进程。

3. 余华小说的受众群体、社会影响和文学价值,探究其经典地位的形成过程。

4. 余华小说的困境、机遇与变化,在经典化历程中所走过的道路。

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了解经典文学的形成与塑造,并加深对于余华小说的理解与评价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研究对于文学批评
理论的拓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经典文学形成的案例
研究。

活着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来源

活着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来源

活着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来源活着——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来源一、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探讨《活着》作为论文开题报告的题目来源,旨在分析该小说所涉及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研究领域。

二、小说主题的探讨《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的变故。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

主题之一是生死与命运,通过福贵的经历,作者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选择和对命运的反抗。

此外,小说还涉及了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力量。

三、《活着》在研究领域的应用1. 文学研究《活着》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在文学研究领域中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从文学风格、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余华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将《活着》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心理学研究《活着》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可以通过对福贵等主要人物的心理分析,探讨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

此外,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人类面对生死和命运时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影响。

3. 社会学研究《活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问题。

可以通过对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同时,可以结合社会学理论,探讨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问题,为农村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四、结语《活着》作为一部具有深刻主题和意义的文学作品,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在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通过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的理解,也能够为读者带来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活着》是一篇理想的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来源。

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的开题报告

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的开题报告

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题: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研究意义: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语言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矛盾,表达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应该就是小说的悲剧性意蕴了。

因此,探究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余华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价值,而且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掌握小说中表现出的悲剧元素及其内涵,进而从文学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悲剧性意蕴的原因是什么?2. 余华小说中具体表现为悲剧性意蕴的元素有哪些?3. 余华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表明了什么样的人性状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学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其中,文学理论分析主要是对余华小说中悲剧元素进行分析和解释,如对小说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比较分析则是对余华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揭示悲剧性意蕴的内在特点。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余华的几部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

这些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成为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以及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余华小说中独特的悲剧性意蕴所蕴含的深刻人性思考。

预期结果:预期本研究对于掌握余华小说的艺术风格、树立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发展脉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的深入剖析,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文学启示,同时也能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2年 1月 3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活着》开题报告
《活着》开题报告作者介绍:
余华,浙江海盐人。

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
结下不解之缘。

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在1984年开
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
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
响的十部作品”。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
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
喊》及《战栗》。

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
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
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
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
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
征兆,近乎残忍。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

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
意义。

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
.附表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
计)最终评分的依据。

2、请正反打印。

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

从前期先锋小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
八六年》、《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中短篇到九十年代向“民间叙事”转
变的《呼喊与细雨》(后改为《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无不
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6月)和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惩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
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后,掀起了国内外不同寻常的余华小说研究和出版
热,至今尚未退尽。

张清华曾说:“2000年秋未,我在海德堡大学讲授课程时常询问德国及
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问他们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回答中所喜爱是余华和莫言。

我问
他们,中国当代作家很多,为什么偏爱余华和莫言,回答是:感觉他们两个与我们的经验最
接近。

问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哪部,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许三观卖血记》”『1』。

研究这样
一个炙手可热的当代作家,无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甚至是文化交流都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余华从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写下的作品为数不少,有论者认为按照余华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作品的风格,可分为四个阶段:1983-1986年,是余华的“写作自我训练期”;1986-1992年,先锋小说创作阶段,余华先锋小说家地位奠定于此;1992-1995年,由先锋叙述转向民间叙事、现实叙事阶段,写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1999年,随笔写作为主阶段,于1998-2000年出版《我能否相信自己》、《内心之死》、《高潮》三本随笔集『2』。

余华研究者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余华的先锋小说和《活着》等三个长篇上。

在浩如烟海的余华研究论文中,虽然良莠不齐,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优秀论文,如:倪伟的《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夏中义、富华的《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洪治刚《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篇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等,在作家思想、文本形式、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发面对余华及其小说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而近两三年出版的洪治刚的《余华评传》、王达敏的《余华论》和吴义勤主编的《余华研究资料》等也为余华的作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不少新颖的观点。

三: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1,题目来源:
在余华作品的众多研究中,主要是集中在暴力、死亡、苦难等主题和叙述风格、叙事转型等文本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不少研究者大致公认的观点和意见。

所以我的论文打算从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向即余华小说的主题价值上入手。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余华的小说能取得如此成就?为什么欧洲的学者说“余华和莫言的小说和他们的经验最接近”『1』?在阅读一些学者的论文过程中我发现余华的小说(特别是其先锋小说)除了别树一格的冷漠、血腥的现代主义叙述手法,还有一些“对人性的冷峻的剖析与拷问,对世界本质与人类文明结构不懈的探求,对历史与现实清醒的警惕”(指其先锋小说)『3』和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悲悯情怀(指其三个长篇),这些就是余华小说与欧洲学者“经验最接近的”内涵。

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余华“那种逼视世界、洞视存在的勇气和锐利”可以称得上半个陀斯妥斯夫斯基『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