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支撑相
•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 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 相。
•
单支撑相
•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占 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 作要点:
•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 完成。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 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 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 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 的生物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 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偏瘫步态的分类
• 提髋型 • 膝过伸型 • 瘸拐型 • 划圈型
膝内翻(O腿)和膝外翻(X腿) 步态
• 膝内翻(O腿)步态:内八字或肩向侧方 倾斜代偿,步宽很小。
• 膝外翻(X腿)步态:内八字或肩向侧方 移动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 刀步态、舞蹈步态)
•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 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 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50% 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 一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 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骨盆的侧方 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 出现一次,其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 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 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 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 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动作分析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动作,包括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工人的劳动动作、老年人的日常动作等。
通过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如高速摄影、电磁感应等,可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关节的角度变化、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力的应用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解析出动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特点和规律,从而优化和改进动作技术。
动作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体育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帮助运动员改善运动技术,提高训练效果;在生产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评估工人的劳动动作,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医学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研究和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诊断和治疗运动相关的疾病等。
步态分析是一种特殊的动作分析方法,研究人体行走的动作特征和机制。
人体的步态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包括睡相(即获得和维持平衡的动作)、摆腿相(即离地和进展的动作)和支撑相(即着地和支撑的动作)。
通过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了解步态的特点、变化和参数,如步长、步频、步态对称性等,以及与步态有关的各个关节和肌肉的动作。
步态分析的技术非常多样,包括地面反作用力测量、电磁感应、压力敏感垫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关于步态的各种参数,如步态周期、步态曲线、步态能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步态是否正常,发现步态异常的原因和程度,预测和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设计和改进助行器和义肢等。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老年护理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康复医学中,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康复进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运动医学中,步态分析可用于帮助运动员改善步态技术,预防和诊断运动相关的损伤;在老年护理中,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跌倒风险,提供相应的康复措施和建议。
总之,动作分析和步态分析是运动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工具。
通过对人体动作和步态的详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运动的机制,优化和改进运动技术,评估和促进康复进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提供老年护理和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相应服务。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 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
膝关节置换术后步态恢复
步态特点
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患 侧单支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步态 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膝关节过度 屈曲和过度伸展。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技术进展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步态训练 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
高步态训练的效果和效率。
步态训练模式创新
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开发多种步 态训练模式,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 需求。
步态训练效果评估
利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步态训练 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为康复方案调 整提供依据。
踝关节扭伤后步态调整
步态特点
患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减小、步速减慢、步长缩短、患侧单支 撑期时间延长等。
康复方案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等,以恢复正常步态模式,并注意防止再次扭伤 。同时,可使用支具或贴扎等辅助治疗方法。
步态分析中辅助技术应用与发 展趋势
Chapter
作用
指导康复治疗方案制定,评估康复治疗效果,预防步行障碍发生。
步态异常类型及影响因素
异常类型
包括痉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偏瘫步态等。
影响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疼痛、心理因素等。
03
步态分析评估方法与技术
Chapter
临床观察法
直接观察
医者直接观察患者行走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如姿势 、步态、步速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3-11-25
康复医学中的康复评估方法
康复医学中的康复评估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领域,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适应社会环境。
康复评估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收集数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为康复治疗和康复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康复评估方法。
一、功能性评估功能性评估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评估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能力。
功能性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测量等方式进行。
常见的功能性评估工具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工作能力评估量表(Work Ability Index, WAI)等。
通过功能性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行动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措施。
二、语言及认知评估对于言语、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语言及认知评估是必要的。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语言测试、认知能力测试等方式来进行。
常见的语言及认知评估工具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康奈尔记忆测验(Cornell Assess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Learning Test, CASCI-LT)等。
通过语言及认知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从而制定目标导向的康复计划。
三、运动与功能评估在康复医学中,运动与功能评估是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动与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肌力、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
常见的运动与功能评估工具包括动作能力测验(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和步态分析系统(Gait Analysis System)等。
通过运动与功能评估,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帮助患者增强运动功能。
四、心理评估康复医学中的心理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及评估疾病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
步态分析实验报告
步态分析实验报告一、引言步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对人体行走时的步态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出人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步态分析在医学、康复和运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来进行步态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步态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2.1 实验设备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 - 传感器装置: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压力传感器等。
-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传感器装置产生的数据。
2.2 实验方法本实验的步骤如下: 1. 安装传感器装置:将传感器装置安装在被试者的腿部和脚部,以便能够准确地获取步态数据。
2. 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被试者行走时的步态数据,包括步长、步频、步态对称性等指标。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图表绘制等。
4.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关于被试者步态特征以及与健康相关的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10名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作为被试者,采集了他们行走时的步态数据。
3.1 步长分析通过分析步长数据,我们发现男性的步长普遍比女性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步长还与身高和体重有关,身高较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大的步长。
3.2 步频分析步频是指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步频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步频越低。
这可能与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有关。
3.3 步态对称性分析步态对称性是指左右腿在行走过程中的协调性。
我们通过对比左右腿的步长和步频数据,计算了步态对称性指数。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的步态对称性较高,左右腿的步长和步频差异不大。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步长与性别、身高和体重相关。
2. 步频与年龄相关。
3. 大部分被试者的步态对称性较高。
然而,本实验仅限于健康成年人,未考虑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对步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拓展样本规模,并考虑更多变量,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步态分析结果。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课件
电生理法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肌 肉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等方 面,为步态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04
步态分析实践应用
临床诊断
判断疾病或损伤类型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 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治 疗。
监测病情变化
人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控制身体 的自主和意识活动。
外周神经系统
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传递信息到肌肉和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 感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和 腺体的活动。
人体运动系统
骨骼肌系统
负责身体的自主运动和保护,包 括四肢肌肉和躯干肌肉。
筋膜系统
包括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提 供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连接和保护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康复医学、神经科 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以共同推进步态分析技术的发
展。
未来的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例如通过开发更加便 捷、舒适的传感器设备,以减少患者的负担并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在疾病或损伤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 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通过对步态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鉴别诊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 具体类型,从而进行精准治疗。
康复疗效评估
评估治疗效果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步态分析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帮助 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指导科学运动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为运动者提供科学运动的建议,指导运动 者如何调整自己的步态以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使用红外相机和标记点,精确测量关节角度和运动轨迹。
电极贴片
通过贴片在肌肉上收集电信号,分析肌肉活动和协调性。
常见步态失调的原因和影响
神经系统问题
如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身 体姿势和运动异常。
肌肉骨骼问题
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影响 步态平衡和力量。
疼痛和创伤
如关节炎、骨折等,限制运动 范围和步态流畅性。
使用最新的步态分析技术 和设备,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3 个性化服务
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关注每个细节。
结论和展望
通过康复医学的步态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未 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步态分析将变得更加精确和智能化。
步态分析的意义和应用
1 功能评估
通过步态分析评估一个人的行走功能,揭示潜在问题和改进潜力。
2 康复治疗
根据步态分析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步态质量和生活品质。
3 疾病研究
步态分析可用于研究特定疾病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步态分析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传感器技术
使用传感器测量步行动作和力量分布,例如加速计、压力垫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中的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行走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相 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方法。
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
运动学
研究人体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包括步伐长度、步幅、步周期 等。
动力学
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力量和力 学特性,如肌肉力量、关节活 动度等。
康复应用
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为 步态康复治疗提供客观数据和 指导。
个体化步态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
康复医学第三章3步态分析07级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参考资料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2019/7/14
30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臀大肌(髋伸肌)步态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 肌。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力中心向 前。肌力下降时其作用改由韧带 支持及棘旁肌代偿,导致在支撑 相早期臀部突然后退,中期腰部 前凸,以保持重力线在髋关节之 后。胭绳肌可以部分代偿臀大肌, 但是外周神经损伤时,胭绳肌与 臀大肌的神经支配往往同时损害。 臀大肌步态表现出躯干前后摆动 显著增加,类似鹅行走的姿态又 称为鹅步。
步行节律
肩、臂 躯干 骨盆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足接触面
节奏是否匀称
速率是否合理
是否干扰步行
部位、性质与程度与 步行障碍的关系
塌陷或抬高
前后退缩
前屈或侧屈
扭转
前、后倾斜
左、右抬高
摆动相是否可屈 支撑相是否可伸直 曲
是否可背屈和蹠屈 是否下垂/内翻/外翻 是否为足着地跟 是否为足趾离地
足是否全部着地 两足间距是否合理
疼痛 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 关系 肩活动度降低 摆动过度或不足 旋转或扭转 关节是否稳定
关节是否稳定 是否稳定 是否稳定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足印法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步态分析系统
‹#› 江汉大学医学院朱青艳
异常步态-影响因素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 病、先天畸形、截肢、手 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 髋、膝、踝、足静态畸形 和两下肢长度不一。疼痛 和关节松弛也对步态产生 明显影响。
【医学PPT】康复评定技术——步态分析
医学知识交流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
骨盆 5°旋前
11
关节运
髋关节
30°屈曲
动角度 膝关节 0°
踝关节 0°
5°旋前 中立位 5°旋后 5°旋后 5°旋后 中立位 5°旋前
5分:监护或准备——可步行50m,但需要他人 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或能独立 步行17m达到室内活动的功能水平。
医学知识交流
17
FIM
4分:最小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 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75%的50m行 进动作。
3分:中等量帮助——需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 体。至少独立完成50%~74%的50m行走动作。
曲
曲
~0°
30°屈曲
30°屈曲 ~0°
0°
医学知识交流
12
步态分析
1. 了解病史 2. 体检
肌力、ROM、肌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 围神经检查。 3. 步态观察
总接归纳,分析异常点的产生原因。
医学知识交流
13
观察内容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重心偏移、
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辅助器具的 使用、行走中的神态等。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康复评定技术— —步态分析
1
医学知识交流
2
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体特 征性活动。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
【干货】最全步态分析
【⼲货】最全步态分析步态分析定义步态分析(GA)是利⽤⼒学原理和⼈体解剖学、⽣理学知识对⼈类⾏⾛状态进⾏对⽐分析的⼀种研究⽅法。
在临床⼯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骼肌⾁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能⼒的患者需要进⾏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步态评定临床意义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案提供必要的依据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步态检查适应症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森病、⼩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2、⾻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3、下肢肌⼒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禁忌症:严重⼼肺疾患、下肢⾻折未愈合等基本参数1、步长: ⾏⾛时⼀侧⾜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跟着地所⾏进的距离,⼀般步长约为50~80cm2、步频: ⾏⾛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健全⼈通常步频⼤约是95~125 步/min3、步速: ⾏⾛时单位时间内在⾏进的⽅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正常⼈平均⾃然步速约为1.2m/s4、⾜偏⾓:在⾏⾛中前进的⽅向与⾜的长轴所形成的夹⾓称为⾜偏⾓,健全⼈约为6.75°5、步宽(stride width)在⾏⾛中左、右两⾜间的横向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Ⅲ,通常⽤cm表⽰,健康⼈约为8±3.5cm6、步幅: ⾏⾛时,由⼀侧⾜跟着地到该侧⾜跟再次着地所进⾏的距离7、步⾏周期:在⾏⾛时⼀侧⾜跟着地到该侧⾜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般成⼈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8、步⾏时相:⼀个步⾏周期可分为⽀撑相和摆动相上图为⼩编制作的步态分析还原图,点击链接下载PSD格式模板(任意参数均可调,适⽤于各种评定分析、病例分享及演讲授课)密码:8cwi常⽤评定的⽅法1、四期分析法两个双⽀撑相、⼀个单⽀撑相、⼀个摆动相2、RLA⼋分法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个步⾏周期中求出⼋个典型动作姿位点步⾏功能分级:参与的主要肌⾁活动本⽂将下肢步⾏所需的关键肌⾁从各步⾏时相⼊⼿分析,治疗师评定时可⾏⼀⼀对⽐分析1.竖脊肌:在步⾏周期站⽴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峰,以确保⾏⾛时躯⼲正直。
常见病理步态
常见病理步态------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治疗师﹕董焕敏1.肢体不等长可出现短腿步态,如一腿短缩超过3厘米,患肢在行走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相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可发生异常步态。
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
膝屈曲挛缩30º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相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止足趾拖地。
踝趾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相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栏,故称跨栏步。
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过度伸直,要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双侧先天髋脱位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肢负重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1)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栏步。
(2)小腿三头肌步态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3)股四头肌步态当股四头肌无力时,在患侧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或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曲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屈,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需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姿态。
(5)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侧弯,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
两侧髋外展肌肉损害,步行时双下肢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6.肌痉挛步态因肌张力过高引起,如:(1)偏瘫步态常有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放松屈曲。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 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步态分析——精选推荐
第十四章步态分析步态的矫治训练是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内容,训练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观察均以步态分析为基础。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在康复医学、骨科学以及神经学领域里,应用步态分析进行障碍学诊断,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制定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评价疗效已显现出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章将讲授正常步态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临床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第一节概述生物力学将力学与生理学相结合,用以研究人体姿势与运动规律和变化。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步态分析的原理,本节将对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做简要介绍。
一、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行走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
步态体现行走的方式或模式。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在神经学水平上,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汇聚,这是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聚。
然而,在此微观水平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意图或目的并不明确。
生物学信息的第二级水平汇聚体现在肌肉水平上,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低而体现。
在关节水平上,我们看到了第三级水平的汇聚即关节的运动,它是所有主动肌与拮抗肌力量和力矩臂长度的乘积的代数和即力矩作用的结果,力矩所反映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有控制力量的代数和。
因此,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下肢肌肉、韧带、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受到损害时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表现出异常步态。
二、步态分析的目的患者来到物理治疗科时就诊时,临床诊断已经明确。
因此,步态分析的目的并不在于协助临床诊断,而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为此,通过步态分析要确定以下问题。
1.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2.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含假肢)、矫形器、下肢矫形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三维步态分析在骨科康复等临床医学的应用
三维步态分析在骨科康复等临床医学的应用作者:刘安民先生,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健康学院研究员一步态分析研究的历史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行走的姿态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步态分析是一门有关人行走过程中, 体态, 骨骼间(关节) ,肌肉与肢体,以及肢体与外界物体间相对运动,力学关系的分析方法。
步态分析是固体力学在生物系统应用(即生物力学)的典型范例。
人类对动物及自身姿态及运动的兴趣和研究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个多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他的‘动物的行走’被广泛认为是人类有关包括自身在内的动物行走研究的最早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分奇被认为是生物力学的先驱之一,因为他首次在力学环境下研究人的骨骼解剖结构。
十七世纪的法国物理家勒内·笛卡尔最早提出人和所有动物的行走都遵循统一的力学法则,他的这一思想对促进和推动生物力学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一时期的意大利物理家乔瓦尼·阿方索·博雷利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对鸟和鱼等走,跑、跳、飞和游等动作进行了研究,他甚至在力学框架内研究了心脏的活塞运动。
确定人体重心的位置,测量出吸和呼的空气量,并指出吸气是肌肉收缩造成,而呼气是由于身体组织弹性造成。
博雷利首次阐明骨肌系统的杠杆结构对运动而不是力本身的放大作用。
肌肉必须产生足以克服运动阻力的力才能实现运动。
受伽利略影响,他在牛顿三大定律发表前便建立了直观了解关节静力平衡规律的方法。
运动是生物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动物运动及人类步态的研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著名的德国爱德华·韦伯和威廉·韦伯兄弟正式系统地对人类行走进行了研究,1836年合著了‘人类行走力学’。
随后, 相机的发明对生物运动学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该时期的法国生理学家艾蒂安·朱尔斯·马雷在专著‘动物机械原理’中,提出了动物,人和机器都遵守同一物理法则,人体仅是有生命的机器的理论。
康复护理学各章节要点
社区康复护理第一章概论一、康复1. WHO对康复的定义: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重返社会,以提高生活质量。
2。
康复的四个工作领域: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3。
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
4.职业康复的内容 :?职业评定 ?职业训练 ?选择、介绍职业 ?就业后的随访二、康复医学1.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功能康复、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全面康复:指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
康复不仅仅针对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面向整个人。
2.康复医学的目标:预防性康复、矫正和治疗、教育和再训练。
3.预防性康复;指对一般无病或单纯病痛的患者最大可能的避免身体残疾的发生。
4.康复医学的内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
5.康复功能评定: 客观地、正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基础。
6.康复医学的对象:?急性病后的患者 ?手术后的患者 ?各类残疾者 ?慢性病患者 ?老年人7.康复医学的服务方式(WHO);? 康复机构康复 ? 上门康复服务 ? 社区康复8.康复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1)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发生改变;医学的进步使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疾病谱发生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
2)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随着年纪增加,身体功能进行性衰变,60%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工业、交通、文体活动等导致残疾者比例增加,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人数增加。
3)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人类在目前还不可能控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都有导致人类许多残疾的发生,这些残疾者就迫切需要得到积极的康复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角和步频
❖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 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 °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 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 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 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 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 也大。
步幅和步宽
❖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 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 截瘫步态 ❖ 臀大肌步态 ❖ 疼痛步态(骨科疾患) ❖ 短腿步态
步态分析方法
❖ 目前步态分析系统包括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动态 肌电图三部分。
❖ 运动学观测人体运动时的空间位置变化,动力学 通过受力板或压力感受器测量行走时地板应力变 化,动态肌电图测试分析肌电信号。
❖ 通过对这三部分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结合运算公 式可以观测到人体在行走中的步态,关节角度以 及肌肉的收缩活动。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应 用表面肌电图和步态分析仪,但临床定性分析仍 然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定手段。
支撑相
❖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 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
单支撑相
❖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占一 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 点:
❖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 成。
双支撑相
❖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 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 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 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 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 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 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 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 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偏瘫步态的分类
❖ 提髋型 ❖ 膝过伸型 ❖ 瘸拐型 ❖ 划圈型
膝内翻(O腿)和膝外翻(X腿)步 态
❖ 膝内翻(O腿)步态:内八字或肩向侧方 倾斜代偿,步宽很小。
❖ 膝外翻(X腿)步态:内八字或肩向侧方 移动代偿,步向角闭锁,步宽15㎝。
其他异常步态
❖ 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 步态、舞蹈步态)
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摆动相到支撑相过渡时产 生急剧变化。
❖ 3.膝关节 正常步行时膝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 曲约为65°(摆动中期)、最大伸展为0°(足 跟着地),共约65°范围。在屈伸运动中,可见 轻度屈伸与大范围屈伸两次(双重膝作用)。支 撑相中足跟着地与足跟离地时膝关节几乎是伸展 状态,支撑相的中期可见约15°的屈伸。
❖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 足内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 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尖足
❖ 足跟不着地,有轻度、中度和重度,如图 所示。
偏瘫步态
❖ 患侧无驱动力且支撑差,又由于足背屈肌麻痹,伴有足下垂, 步行时身体向健侧倾斜并依赖于健侧,故步行有停滞现象且患 侧为尖足步态并画圈。由于重心转移有困难,则转移很短促, 又形成明显的跳跃步行。在矢状面上还可看到患者使头部交替 向前方探出,称为鸡样步态或鸽样步态。
的性质和程度 ❖ 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
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 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 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 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 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 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 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 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 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 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 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 骨盆在水平面内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单侧为 4°,双侧为8°。这种旋转可以减少骨盆 的上下移动,最大内旋位发生在足跟着地 后期,最大外旋位发生在摆动早期。骨盆 在矢状面内沿冠状轴的倾斜运动范围约5°, 双足支撑相骨盆几乎成水平,支撑中期时 处于摆动相的骨盆倾斜角度最大,它可以 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 左右各倾斜一次。
❖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 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 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 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摆动相
❖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 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 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 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步态分析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灌南分院 新区人民医院 主讲人 陈碧波
❖ 内容: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测量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 常见异常步态的种类及分析方法
❖ 目的:掌握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及分析方 法 熟悉常见异常步态的种类及分析方法
临床意义
❖ 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
❖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 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 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东方男 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 平均为123.4±8.0 steps/min。双人并肩行走时, 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 成人在步行时身体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 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50%的高 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 行周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 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 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现一次,其 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 期时出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 除屈伸运动外,踝关节还有旋转、内外翻运动。 踝关节外旋8°、内旋2°,共约10°范围;外翻 3°、内翻12°,共约15°范围。
其它部位(1)
❖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 致,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 5~6cm。
❖ 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 有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 反的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 扭转。
❖ 3.髂腰肌(iliopsoas) ❖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 5.缝匠肌(sartorius) ❖ 6.腘绳肌(hamstring ❖ 7.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 8.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常见的异常步态
平足
❖ 平足的距下关节在一个步态周期的转动,虽然也是从足跟外侧 着地时的距下关节处于略有内翻状态,且着地后先外翻到零, 但持续重度外翻且前足迅速到着地,所以距下关节的外翻比正 常足大很多,而且提前到15%时,即对侧足刚离地,距下关 节就开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翻向内翻转动,到对侧足着地时已处于内翻并持 续到70%后才外翻。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 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 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 (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 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 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 (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 (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