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屈原》【教案】【随堂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
第 17课屈原(节选)【教课目的】1.认识课文内容,掌握人物的感情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领会语言的抒怀成效。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阴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何会有这一民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心里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喊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赏识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 一 ) 给文章区分层次,并归纳粗心。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心里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勇敢悲壮形象。
( 二 ) 读“雷电颂”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朗读感觉。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指引、增补:(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心里独白。
(2)从语言特色看——是一首激情汹涌、气概宏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宏伟的自然力量交融,想象奇异,气概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联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剖析屈原的心里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表此刻课文的构造层次方面是如何的?教师叙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 1942 年。
这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也是公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江山沦于对手,蒋介石公司悲观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举屠戮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热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愤愤不平,创作了《屈原》,以抽打公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觉着愤慨,因此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慨复生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沟通,教师发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颂扬风雷电、训斥神祇的双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 ( 从“风!你吼怒吧!”至“把这包括着全部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喊与颂扬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神往。
第17课《屈原》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诵读对比分析人物——《屈原》第一课时交城城西初中李丽红课时内容: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沉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他沉痛地劝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他危害了祖国。
但昏晕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了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了为妥协投降的道路,居然也遭到了囚禁。
本文是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记叙了靳尚奉南后意旨与郑詹尹密谋毒害屈原及屈原的独白过程。
确定难点:明确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穿插法观看屈原历史影片、比较法,引导法,分角色朗读法。
突破展示:【步骤】一、用默读法快速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课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二、角色扮演,分析人物。
1、先读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梳理靳尚和郑詹尹、南后的关系。
2、屈原的人物形象。
(1)明确【分析对话内容】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2)屈原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17屈原(节选)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1)字音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pì nì)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2)词义【播弄】摆布;挑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屈原(节选)》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郑詹尹 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 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啊。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 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 我要向你稽首。”(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 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D.“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 能?”(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抨击了 那些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反问的 运用,加强了抨击的语气。)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谢谢观赏!
再见!
屈原 哦,是的,可是差不多一般的人都把这事情忘记了。 郑詹尹 也是应该的喽。她母亲早死,我又干着这占筮卜卦 的事体,对于她的教育没有做好。后来她进了宫廷,我更和她断 绝了父女的关系。她近来简直是愈闹愈不成体统,她把你这样忠 心耿耿的人都陷害成这个样子了。
屈原 太卜,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对于南后倒并 不怨恨。南后她平常很喜欢我的诗,在国王面前也帮助过我。今 天的事情我起初不大明白,后来才知道是那张仪在作怪啦。一般 的人也使我很不高兴,成了张仪的应声虫。张仪说我是疯子,大 家也就说我是疯子。这简直是把凤凰当成鸡,把麒麟当成羊啦。 这叫我怎么能够忍受?所以别人愈要同情我,我便愈觉得恶心。 我要那无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以 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试举例说明。(说出两种即可)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国有两个传统节日是纪念历史名人的,一个是禁动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忠君赴义,不肯受禄的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2、浏览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4、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
2.联系背景资料,加深对剧本主旨的理解。
3.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初步感知屈原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自主阅读,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
2.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初步感知屈原形象。
三、教学方法浏览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程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译畔,似引吭悲歌。
他,就是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近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吧,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关于屈原,你了解多少呢?设计意图:从作品的主人公切入,拓展学生对于古代爱国诗人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简介郭沫若2.文体知识(1)戏剧的定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2)关于戏剧的分类(3)戏剧的特点:①地点和时间、情节高度集中;②矛盾冲突尖锐;③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4)剧本的语言(台词、舞台说明)3.掌握重点词语字音、词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
(三)梳理层次,概括剧本内容1.剧本简介。
2.介绍本单元的阅读策略。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要求关注人物的台词,把握戏剧的内容、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的独白。
4.俗话说,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你认为课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明确:戏剧冲突: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一、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文章通过描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屈原的生平简介;2. 屈原的主要事迹;3. 屈原的文学成就;4. 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掌握屈原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的生词、句型、段落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4. 文学成就分析:介绍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 精神品质分析: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1. 语言运用:通过学习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型、段落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鉴赏:通过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本文主要选取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文学才华,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进而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作品距离我们今天较远,学生可能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屈原的诗歌风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屈原的诗歌风格。
4.课堂展示:各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
5.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6.情感升华: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屈原》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文体特征,理解对话、舞台说明、独白的作用。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年农历端午节,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屈原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毁谤,被放逐,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2.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编作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3.作品简介课文节选的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
开端在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中,交待二人承南后旨意,欲毒死屈原的密谋;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呼风唤雷,怒斥神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贬后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生活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对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屈原故事,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屈原(节选)
明的礼赞与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
【承转】你能谈谈这一段课文的主要内 击昏庸当权者。
诵读是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 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听读、朗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快 速阅读,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容和思想感情吗?
回答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
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 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
放《屈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
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诵读课文。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亲近
【导语】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品
【引导】读完课文,大家觉得这篇课文最
回答:屈原的内心独白。 回答:诗 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 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
精彩的是哪一段?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教学重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的语气和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重点)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读,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三读,就课 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学生回答】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 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 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和纠正学生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课屈原》教案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剧《屈原》。
2.了解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3.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了解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 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简介历史剧《屈原》《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历史剧。
这部历史剧当年在重庆公演,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他生活在距今大约二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国。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各国间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之时。
屈原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到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包括上官大夫靳尚,后来的令尹子兰等人的排挤和迫害,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沅、湘一带。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其它多数作品,大约写在流放期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人民四散逃亡,楚国君臣仓皇出逃。
理想毁灭,国家危亡,人民遭难,使屈原极度悲愤,痛不欲生。
传说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自沉汩罗江殉国。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课文中的《雷电颂》虽不是屈原的诗作,但那里面激荡的烈火般的热情,却确实体现了《离骚》的灵魂。
历史剧《屈原》,源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尊重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了合理想象,进行了艺术创造,把戏剧矛盾集中,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
课文节选的是这部五幕话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原剧的五幕分别是“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板书五幕标题)2.识记生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pì nì)污秽.(huì)犀.利(xī) 雷霆.(tínɡ)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2)掌握下列词语的释义:【诡谲】狡诈,狡黠。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哗众取宠】以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提示:课文部分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在此基础上,划分本文结构。
学生思考,明确结构: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独白——雷电颂。
四、精读课文,深入思考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是指文章开头的文字,文中一些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主要内容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顶点。
3.提问:郑詹尹先对害死屈原持有疑问,后来又对屈原表示了很多同情,对这些应当怎么看呢?总结:南后狠毒,用靳尚的话说:“南后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明天便把你一起处死。
”靳尚阴险,他不但催逼郑詹尹毒杀屈原,而且亲自设出劝诱屈原的诡计。
郑詹尹伪善。
他是这一场中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开始对毒杀屈原有疑问,只是怕“惹出乱子”,怕毁了他的庙宇。
他再三劝诱屈原喝下毒酒,甚至假惺惺地咒骂自己的女儿郑袖。
他做坏事又胆怯,诱哄屈原又心虚地问“该不会疑心酒里有毒吧”。
他最后被卫士甲用正义之剑刺杀正是罪有应得。
指定两个同学分别读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五、合作探究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分别象征什么?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屈原郭沫若“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屈原形象: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17《屈原》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雷电颂”部分,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
2.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通过端午节、《楚辞》以及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等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屈原内心的。
二、感情朗读文段“雷电颂”部分提示:在《雷电颂》的开头,屈原在呼唤大风,这时他的动作是“伫立睥睨”,神态是“目中含有怒火”,舞台上“雷电交加,大风咆哮”的声音与屈原镣链的铿锵声相应和。
朗读时一定要读出这种感情和气势。
为了很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还应注意把握重音和节奏速度。
例如第一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重读的除“咆哮”之外,再有就是修饰及补充性的成份,因为语句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这些附加成分表达的。
至于节奏、速度,在开头部分可以舒缓,到排比与反复的时候应逐渐加快,以体现人物逐渐激越的联想与感情。
《雷电颂》的第6段,屈原的感情又跃进了一步,在这里屈原已把自己的向往追求与闪电熔为一体。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在这段独白中,长、短句交替变换。
对长句,要把节奏读清楚;对短句,更要斩钉截铁,以与剑的形象与劈的想象一致。
学生齐读。
范读《雷电颂》第8段,第13段。
三、《雷电颂》的结构、内容和象征意义(一)层次结构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
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在内容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又相辅相成。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层:从“炸裂呀,我的身体!”到“毁灭,毁灭毁灭呀!”这一层屈原借痛斥神鬼偶象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在每一大的层次中又有着感情的递进,各包含着两个小的层次。
第一层的分界在3、4段间,在这里屈原对光明的向往由呼唤大风向愿做雷电发展,终于达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
第二层的分界在11、12段之间,在这里屈原由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拓展到对一切黑暗势力的诅咒,象征意义得到了更广泛的昭示。
(师板书)(二)精读感悟1.现在我们来分析《雷电颂》的内容。
屈原为什么呼唤大风?提示:在“暗无天日”的时候,面对“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屈原对祖国的命运担忧,因此,他呼唤大风,热切盼望咆哮的风改变这沉重黑暗的现状。
2.既然“死了的”不能“吹活转来”,屈原为什么还要呼唤大风呢?“洞庭湖”、“长江”、“东海”又象征什么呢?提示:屈原寄希望于人民,“洞庭湖”、“长江”、“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象征觉醒斗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3.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提示:屈原歌颂雷电是宇宙中“伟大的艺人”。
他渴望雷的车轮把自己拖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小岛”、“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祈求闪耀的电光劈开黑暗,创造“灿烂”、“眩目的光明”。
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4.第6段第2句和第3句中的“你”,分别指谁?“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提示:第2句中的“你”指“电”;第3句中的“你”指楚国的当权者。
“有形的长剑”指屈原的佩剑,《涉江》中有“带长铗之陆离兮”的诗句,进而象征屈原捍卫祖国,与敌人斗争的权力;“无形的长剑”指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5.第7、8两段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提示:这两段中,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起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6.参看注释回答,屈原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有什么特点?提示: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神位”“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却只晓得播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