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主义到现象学_一种新的信息哲学观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现象学教育学方法及其核心概念简述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现象学教育学方法及其核心概念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00c51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8.png)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现象学教育学方法及其核心概念简述钱金铎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最早是在荷兰兴起的。
荷兰一直以来就有很强的现象学氛围,以兰格威尔德为代表的乌特勒支学派首先将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应用在了教育学上。
但真正传播现象学教育学的还是之后的范梅南(出生于荷兰),它将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带到了美洲大陆,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范梅南教授于2004年访问了中国,也由此开始在中国教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大家开始关注到了这门新兴的学科,新的思考范式给中国的教育研究者也带了很大的启发。
但是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常常给人一种错觉:现象学教育学就是一个在具体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运用机智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
好像“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在教育学中就仅仅是教师在具体问题处理上为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一样。
这不禁让人要问,如果现象学教育学就是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的话,那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有什么区别?又新在何处?何必要换一个新名字,新瓶装旧酒呢?这使得一些学者产生了困惑。
1 现象学教育学对于教育的理解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中的“教育学”并没有像一般教育学科那样采用education这个词,而是用的pedagogy。
Pedagogy这个词在荷兰语为pedagogiek,这个词在荷兰语中并不像education那样强调单一的教育意义,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含义。
Pedagogy在北美的语境中是指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而教育则是education。
范梅南在这里强调education是不能够表明Padagogy这个词的深刻含义的。
他认为,在古希腊语中,“pedagogue一词原来指的不是老师,而是担任监护认为的奴隶或卫士,其职责是指引(agogos)孩子(paides)去上学”(古希腊语中表达教育含义的paιδeία也有指引的意思)所以agogos最早的意思是引路,引导的意思,而pedagogue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就是给孩子带路的人。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ae79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5.png)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石中英【摘要】作为百年来影响最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是如何开展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的?尽管杜威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对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是他在展开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法、辩证法以及反省思维等多种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帮助杜威摆脱了传统哲学二元论的纠缠,确立了有意识的行动(或经验)在其教育哲学论述中的本体论地位.发生学的方法显示了杜威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关注到了各种事件的生成性、连续性和情境性,使得杜威的教育哲学论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各种概念分析方法的使用使得杜威逃脱了传统概念意义与用法的陷阱,并基于自己的实用主义立场赋予许多概念以崭新的意义.以上述方法为基础,杜威对辩证方法的应用也迥异于黑尔格的辩证方法,对许多概念关系的讨论不再囿于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深入到概念所指涉的行为及诱发这种行为的社会环境层面.至于反省思维方法更是直接地以人们行为中的困惑或问题为出发点,融科学的精神、哲学的精神与实践的精神为一体,消弭了科学与哲学的边界、理论与实践的隔阂、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形成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独特风格.【期刊名称】《教育学报》【年(卷),期】2017(013)001【总页数】7页(P3-9)【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作者】石中英【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2杜威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杜威是如何开展教育哲学论述的,迄今为止学术界的探究并不是很多。
1980年,贾斯柏·哈特(Jasper Hunt)发表《杜威的哲学方法及其对于其教育哲学的影响》一文[1],分析讨论杜威“选择性强调的错误”(the fallacy of selective emp hasis)与“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概念及其对教育哲学论述的影响,认为杜威用前一个概念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论进行批评,并通过后一个概念去纠正二元论所犯下的错误及其在教育哲学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本人会议记录附后)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本人会议记录附后)](https://img.taocdn.com/s3/m/91e2f174783e0912a2162ade.png)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成绩专业行政管理课程名称、代码公共行政理论研究、12100601007 年级2011 姓名林玉婵学号时间2011年12 月任课教师马敬仁、马卫红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特质角度入手,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过程,力图为中行政管理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正如罗素所言,“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
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哲学,它把用于获取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讨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资料、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程序和技术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准则。
范式(paradigm)的概念自1962年科学史学家库恩提出以后,已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观察角度、基本假设、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examples)即“一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
人们所有的行动,包括作为探索者,在研究探索问题时都离不开作为参照的范式。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三是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
人类探索世界所使用的范式已经经历过几个时代:前实证主义代、实证主义时代和后实证主义时代,它们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努力、不同的取向和历史进程。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哲学源流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继承方面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哲学源流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继承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56d9c3f304a1b0717fd5dd46.png)
样而得到精 确和严格 的规定” 。③
二、 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在确 立了 自己的 “ 哲学作 为严格 的科 学”之 目标 后, 转而对传统 自然 主义 、 经验 主义 、 心 理主义 、 客观 主义( 我 们以实证主义为统称 )的批判 ,严 格科 学的基础应该 重新确 立, 对于一切现成 的依 据 , 我们都 弃之不用 , 即胡 塞尔所谓 的 “ 中止判断” , “ 悬隔” , 面 向事 物本 身 , 依照事情本 来的样子来 作为我们的基点 , 现象学还原就是排除一切因袭的传统观点 、
一
种可能性 。 海德格尔强调 , 他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形成 的传统
哲学立场的抛弃 , 是基于对“ 我 至今仍然悟守 的现象学原则 的 更加忠笃的坚持 ” 这表明 , 虽然海德格尔形成 了与胡塞尔相对
的“ 科学性” , 强调哲学作为一门严格 的科学 , 它所具有的科学
的立场 , 但他确实认 为他的立场更符合现象学 的原则 , 他才是
响。
一
、
哲 学 作 为 严 格 的 科 学
期和先验还原 时期 , 在我们不断还原 的过程 中, 事物就在这个 过程中向我们显现 , 于是先验意识 , 先验 自我便成 了胡 塞尔哲 学里最纯粹 的东西 。
从文 艺复兴到 1 9世纪 , 自然科学得 到了长足 发展 , 而哲 学却一直停滞不前 ,哲学 的发展越 累越受 到 自然实证科学的 影响, 建立科 学的哲学成为一种美好 的愿望 , 由于在方法上过 度依赖 自然主义 的实证方法 ,使哲学 也沦落成 科学的一个部 门 ,这是哲学学科要求 和 自然知识一样具 有科 学性 而导致的
浅谈观念主义思想
![浅谈观念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2c0c4fcf84b9d528ea7a3c.png)
浅谈观念主义思想时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与现象学都还算是新兴的哲学思潮。
固然,比较而言,在两个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中胡塞尔的年龄较长,因此已有几部重要著作问世并引起巨大效应:撇开1910年在《逻各斯》发表的长文“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不论,《逻辑研究》在1900和1901年初次发表之后,在1913和1921年已经出版了加工修改后的第二版;《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也在1913年问世。
而在逻辑实证主义方面,石里克于1918年已经出版了《普通认识论》,并于1925年再版;卡尔纳普则在1928年出版了《世界的逻辑构造》。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中,两个学派的理论交锋虽然不能说是无法避免,却也很难被看作偶发事件了。
从总体上看,在这两个流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识。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这两个流派的精神领袖都与维也纳的哲学传统有不解之缘,他们都抱有传承莱布尼茨之遗愿的意向,都在尝试建立一种普全的数理模式,无论是以“超越论逻辑”或“普遍自身认识”的名义,还是在“普遍句法”的口号下。
在此意义上,两个学派都承担起了将哲学建设为一门科学的责任。
虽然胡塞尔对当时的实证主义思潮始终持有警觉,认为它由于其经验主义的归宿最终是“怀疑的消极主义(Negativismus)”而非真正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us,即“积极主义”)[①],但现象学对经验和描述的尊重却可以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找到共鸣,胡塞尔甚至可以说:“如果…实证主义‟相当于有关一切科学均绝对无成见地基于…实证的东西‟,即基于可被原本地加以把握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就是真正的实证主义者。
”[②]因此卡尔纳普完全有理由说,“我们的分析与胡塞尔作为目标提出来的…体验的数理模式‟(《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哈雷,1913年,第141页)和迈农的对象理论亦有共同点。
”[③]此外还有一个明见的基本事实:维也纳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石里克和卡尔纳普都在很大程度上拒绝逻辑实证主义的标签,而宁可采纳逻辑经验主义的称号。
(完整版)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
![(完整版)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b7cc56b35901020207409ca5.png)
我先列个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吧~1、希腊罗马古典哲学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爱利亚派(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犬儒学派(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意志主义(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奥康的剃刀”,等)••••4楼3、近代西方哲学早期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哲学理论家)(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然的理论)唯理论(理性主义)(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经验论(经验主义)(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都是知觉的产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知则是上帝)(德国古典哲学)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物自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绝对唯心论(费希特)(经验知识,是由意识深处的绝对自我,通过不断设定非我,把握非我而产生)(谢林)(自然逐渐自我觉醒,发展为与客观自然对立的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会与客观的自然达到绝对同一,即能意识自身的绝对实在)(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客观唯心主义,世界在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性历史的发展演化,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客观存在性的发展时,你就达到了上帝的绝对真理)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指出神是人类本质追求的外化,崇仰“爱”)早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论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自然一方面在人类面前呈现出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即“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5楼••4、现代西方哲学早期非理性主义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唯意志论(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生命哲学(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生命之流”在时间上的“绵延”与进化)新黑格尔主义(布拉德雷)(绝对唯心辩证法的发展)新康德主义(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现代英美哲学功利主义(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实用主义(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早期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后期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错误理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实在的本质关系)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波普尔)(否认科学可以达到绝对真理,提出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库恩、费耶阿本德)(反对以脱离实践的纯粹逻辑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强调科学经验在历史上的积累)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性欲对个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梦、文明活动等是潜意识受外在道德压抑而在意识层面变相体现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伯马斯)(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本能说,着重研究物质文明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作用,主张改变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减轻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现象学/欧陆哲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解释学(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结构主义(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德国哲学发展历程
![德国哲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e2a2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d.png)
德国哲学发展历程1. 前言德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哲学传统之一。
德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启蒙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现代思想运动。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哲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和变革,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本文将介绍德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和学派。
2. 启蒙时期德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这是欧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启蒙哲学家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对宗教和传统权威进行批判。
在德国,著名的启蒙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和康德。
莱布尼茨主张存在一种普遍的基本单元,称之为“单子”,这些单子组成了世界的一切事物。
康德则提出了“启蒙”的概念,强调理性自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他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3.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主要分为两个学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哲学家如康德和费希特关注于理性的概念和先验的知识,他们认为理性是能够揭示世界本质和真理的工具。
与之相对,经验主义哲学家如洛克和休谟则强调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得知识,认为知识源于经验。
4. 黑格尔和德国绝对理念主义19世纪初,黑格尔成为了德国哲学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辩证法”和“绝对理念”的概念,认为真理是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前进的。
黑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德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尼采和存在主义哲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尼采是德国哲学界的先锋人物之一。
他对传统哲学和宗教进行了尖锐批判,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
尼采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以及对生命和存在的肯定。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对20世纪后期的思想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当代德国哲学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德国哲学经历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基于尼采的思想,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流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新兴的思想潮流如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也在德国哲学界崭露头角。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https://img.taocdn.com/s3/m/773388e8524de518964b7df1.png)
►理想的意向活动是意义活动,
与之相应的意 识材料是概念, 概念是意义活动所建立的。 胡塞尔的概念理论的独创性在于扭转了传 统的关于知觉和概念的关系, 指出概念不是 从个别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而是意义 这一意向活动的产物。正因为如此, 概念所 指示的本质与知觉到的事物无关。认识的 过程不是先知觉到具体的事物, 然后再从众 多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21
► 概念还不是知识,
意义活动也不是认知的全过程。 为了说明概念和知觉、理想的意义活动和实在的 认识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胡塞尔区分了“意义的 给予”(meaning - giving ) 和“意义的充 实”( meaning - fulfillment ) 这样两种意向活动。 在意向活动的全过程中, 意义活动给予的意义仍处 在概念的阶段, 需要具体的感觉材料的“刻画”。 但这里的感觉材料不是作为个人的心理状态, 而是 作为意义的相关物被吸收进意向活动的;单独地看, 感觉材料是意识的不纯粹部分“, 本身不具有意向 性”、“本身不是对某物的意识”。
3
我们把胡塞尔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 是数学博士, 1853 年随布伦坦诺( Franz Brentano)学哲学, 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 尔1891 年发表《算术哲学: 心理和逻辑研 究》, 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 弗雷 格对之严加批判, 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 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 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23
► 知识总是被表达为判断的形式。判断也是一种意向活动,
判断的结构也反映了意向性的两个方面: 意识对象和意 识内容。判断所意向的对象被表达为判断的主词, 它来 自知觉到的“某物”; 判断的意识内容被表达为谓词, 来自知觉活动的内容, 如颜色、硬度、形状等。这两部 分在判断中是不可分割的, 如胡塞尔所说“,‘某物’是中 心的统一点,是谓词的承担者” 。主词和谓词靠系动词 “ 是”来联结。如果说, 主词和谓词所对应的还只是实 在的活动, 那么, 与系动词和其他逻辑连词, 如“ 和”、 “或”、“ 如果⋯⋯那么”等相对应的便是理想的活动, 而且是比意义活动更高级的理想活动, 胡塞尔称之为范 畴直观, 又称作本质直观。本质直观不同于意义活动的 对象, 后者是单一的本质, 前者则是本质间的关系。正因 为范畴直观把握到主词和谓词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用 “是”来连接两者。范畴直观是知识的核心。如果没有 范畴直观, 我们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知觉也没有, 甚至不能 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做出判断。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6459fcc0c1c708a1284a4452.png)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提要:胡塞尔的真理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观点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绝对的真理观,注重对于人们内部观念根据的考察,是反对心理主义超越的真理观,对于在逻辑上纯粹观念上的要求甚是强烈,但胡塞尔的真理观是从人本主义基础出发的,在他试图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中在真理观上存在一些问题,直观式把握真理本质在现象学本质还原到现象学先验还原过程中存在缺陷,对于自身建立的真理体系确切性即真理自身的检验只能通过直观方式把握,以至于这种真理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没有多大的反响。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真理观绝对真理先验还原一胡塞尔在其著作中对真理的论述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真理的客观性上论述。
如胡塞尔在《现象学概论》中论述纯粹逻辑学观念和科学的统一性时提到,"一个事物受到这样那样的规定,着恰恰便是自在的真理,它构成自在存在的必然相关物......作为一种对象,它不是单纯的被意指(被判断),而是被认识;或者:对象如此存在着这就是已成为现实的真理,是明证的判断体验中个别化了的真理。
如果我们反思这种个别化的过程并进行观念直观的抽象,那么,被把握的对象便不是那个对象之物,而是真理本身。
"①在这里他对真理的客观理解是,科学是被统一了的真理。
这种统一的真理接着又被胡塞尔分为个体真理和总体真理。
个体真理出于根据是在某些被设定境况下具有的必然性,总体真理则注重总体的规律。
真理之间的靠演绎的形式联结。
2.从早期胡塞尔的真理符合反映论论述上,"一个在观念上一致的、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有效的真理体系,是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的,另一方面,一个可能的认识体验的思想体系也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根据这些体验,任何一个对象,以及属于这个事物的真理,对于认识者来说就被给予了。
"②其真理的客观性在早期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反映论的性质更多一点,在观念领域内的合规律性被胡塞尔加以强调。
3. 从真理的绝对性上论述,"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真理便绝对'自在的'为真理;真理总是同一的一个,无论它是被非人、被天使还是被上帝判断所把握。
通达生命价值的体验——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核心概念解读
![通达生命价值的体验——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核心概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6182d15c281e53a5802ff57.png)
理 解的诉求 , 言之 , 换 生命本身 就具备 了解 释学 的结构 。理 解 是人文科学普遍 而根本 的认 识论 和方 法论 , 探求 生命所 表 是 达的意义 , 获取 生活知识的广泛 和普遍 的认 识活 动。这样 , 狄 尔泰就不仅 由生命 本体 论进 入解 释学 领域 , 而且 就其 对理 解 本 身的探析和研究 来看 , 理解 作 为人文 科学 的认识 论 和方 把 法论, 采用解 释学 的方 法来研究理解 , 已成为其解 释学 的 内 业
容。
fhu g 或“ arn ) 内觉” d sInw re ) 他说 : 体 验或 内在 经验 ( a n e e n , d “ 的存 在是不 可 怀疑 的 。因为 这种 直 接 的知 识就 是 经 验 的 内 容, 而对 它进 行的分析 就是关 于精 神 世界 的知识 和科 学 。 到 ”
术 、 歌 、 教 等 形 式 中 的 表 现 , 尔 泰 认 为 诗 的 问 题 就 是 生 诗 宗 狄
在确定生命为精 神科学 的基 本研 究对 象 之初 , 尔泰 就 狄 反 复强调“ 从生命本身 去认识 生命” 这一核 心观点 。作 为精 神 科学基 础的生命 , 要得 以正确地认识 , 以描述心理 学和分 析 辅 心 理学的知识加 以理 解应 该是 一条 正确 的路径 。“ 生命 本 从 身 去认 识生命” 表达 了一个 明确的观点 , 就是人 获取关 于生 那 命 知识 乃是通过 自身参 与实 践活动 这一 途径 来达成 的, 这 在
里 , 验 的作 用 举 足 轻 重 , 为 了 认 知 的关 键 , 接 着 内 在 与 体 成 桥 外 在 , 人 获 得 正 确 认 识 的 途径 只 能 是 人 与 外 在 世 界 、 与 人 让 人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680e815a300a6c30c229ff7.png)
休谟主要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摘要】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他把被理性证实的真理称之为“有关观念关系的东西”,休谟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但他的不可知论并没有彻底否定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为人类认识划出了界限。
“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
休谟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种非理性主义起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休谟生平;主要哲学思想;后世影响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著名评论家写道:“大卫·休谟是当今英国最有才智的人之一。
有些哲学家,与其说属于他们的祖国,不如说属于由他光辉所照耀着的那个世界。
休谟就像这些哲学家一样……可以被纳入用他们的智慧和作品造福于人类的少数人之列。
”一、休谟生平休谟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休谟在1776年去世后被埋葬在他生前所安排的“简单的罗马式墓地”,地点位在爱丁堡卡尔顿山丘的东侧,俯瞰山坡下他位于城内的老家。
二、休谟主要哲学思想1.休谟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认为全部哲学可区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大部分,而科学的哲学研究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自从培根以来,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学的体系。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583e3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7.png)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人性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西方哲学对于人性的探讨也非常深入。
在西方哲学中,人性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基本属性,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述,从古代到现代,从理性主义到现象学,深入了解人性的多种角度。
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性论述古希腊哲学中,人性被描述为一种理性的本质,通过合理的思考和哲学探讨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柏拉图的《国家》中,人性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柏拉图认为,合理的人应当通过理性来控制欲望和意志,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的分析,认为人性由三个可分的部分组成:理性、欲望以及情感。
他强调,理性和道德品质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并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其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基督教哲学中的人性论述基督教哲学认为人性是神灵的造物,由荣耀、美德和罪恶组成。
在神学思想中,罪恶是来自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所招致的,同时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哲学认为,通过信仰和关注神的光芒,人类可以走出罪恶的阴影,重获荣耀和美德。
人类的灵魂和它所拥有的智慧将为之开启道路。
现代哲学中的人性论述现代哲学中,人性的探讨无论是从方法或是结论的角度都有了不同的取向。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性是通过合理思考和神圣的信念而得到的。
笛卡尔认为,人性是由思考所构成的。
与此不同,经验主义者强调人性是通过感性和体验而得到的。
洛克认为,人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上的经验。
同时,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无意识的力量,它可以用来排斥和抵制结构化的权力。
西门斯认为,人可以积极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但这种选择通常是虚无的。
林德贝克则认为,人性的真实面貌可以通过对人性的拒绝和存在的反思而得到。
现代哲学中有一种极端的观点,它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没有任何的神性或本质,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种主义。
物种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人看作是另一种普通动物,不应该对人类赋予任何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哲学大师
![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哲学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eb7a16f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2.png)
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哲学大师一、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哲学地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是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哲学贡献: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其中一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代性解读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代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405ac28aaea998fcc220ee1.png)
后 现 代科 学 哲 学 的 现 代 性 解读
杨 国军 , 彭光 华
( 国 农 业 大 学 人 文 与 发 展学 院 , 京 中 北 109) 0 0 4
[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 文章通过研究科学哲学领域里后现代思想的起源及其基于理 性的反思计划, 指出后现 代科学哲学 所固
有的现代性本质, 同时提 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在科学与 历史 、 科学 与其他文化关系上对现 代科学哲学 的精致扩 展,
代主 义” 一种 在启蒙 运动过 程 中形成 的, 随现 代 是 伴
科学和 技术 的发 展 而产 生 的 以推 崇 理 性 , 求 主体 追 独立性 , 寻求 看待 世 界 的统 一 形 而上 学 框 架 为 特征
的 世界 观。
二 、科学 哲学 中 的后 现 代 思 想 渊 源
现 象学 与 存 在 主义 遭 到结 构 主 义 、 后结 构 主 义
灭。“ 后现代” 强调社 会先于个人, 它拒绝哲学的普
到质 疑。 逻辑 经验 主义的 共时 性而 非历 时性 的逻辑
[ 收稿 日期】 2 0 2— 4 0 5—1 2 [ 作者简介 】 杨 国军 (9 5 , , 17 一)男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究方 向: 研 科学技术哲学, 生态哲学 ;
序 ” 指后 封建 的欧 洲 建 立 的 在 2 。 0世 纪 日益成 为具
总是 隐藏在 现代 里 , 因为 现 代性 自身 包 含 着 一种 超 越 自身, 进入 一 种不 同 于 自身状 态 的 冲 动 … …现 代
性 在本质 上 是 不 断 地 充满 它 的 后 现 代 性 的 。 J ” 后 现代 主 义只是要 重 新 表 述 现代 的某 些 特 征 , 它 的 故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fa0511279563c1ec5da7131.png)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马原论文班级:信管13K1学生姓名:131906040115《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f22bc3ce2f0066f433220e.png)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形而上学与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与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f34c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1.png)
形而上学与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学问。
在这深奥的学问中,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是两种常见的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注重本质和原因,而经验主义则讲究通过经验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观点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
形而上学是一种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认为存在于事物之 behind 的共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
形而上学家试图以逻辑和理性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原则,从而解释和理解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就是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可以通过物质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来解释。
这种本质主义的观点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形而上学相对的是经验主义,它着眼于经验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经验主义致力于通过感觉和经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相信只有事实才是真理的根据。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主张“知识即力量”,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发现真理。
这种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知识获取方法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却不是完全对立的。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互相补充的。
形而上学提供了理性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原则,而经验主义则通过实践验证和经验积累,帮助我们获得真知。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真相。
在当代哲学中,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
例如,现象学是一种重要的形而上学派别,它强调主体意识的作用,并试图揭示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实证主义是一种著名的经验主义派别,它唯一承认经验可以验证真理,认为只有经验可观测的事实才是可知的。
然而,在当代哲学界,形而上学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过于抽象和抽象,难以对实际问题作出具体的解释。
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经验和实证,而不是纯粹地从理性角度去思考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心灵与世界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75301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f.png)
《哲学的基本问题》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类思考的广袤领域中,哲学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便是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认知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息息相关。
当我们清晨醒来,睁开双眼,看到窗外的阳光、听到鸟儿的鸣叫,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感知到了真实的世界。
然而,这种感知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否就是其真实的模样?这就涉及到了心灵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心灵似乎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视觉让我们看到色彩和形状,听觉让我们听到声音,触觉让我们感受物体的质地和温度。
这些感官所获取的信息被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这是否意味着心灵只是被动地接受世界给予的一切?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心灵具有主动构建和解释世界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对于相同的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面对一幅艺术作品,有人可能看到的是精湛的技艺和美丽的色彩组合,而另一些人可能从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差异并非仅仅源于感官输入的不同,更在于心灵在处理和解释这些信息时的方式各异。
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还体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上。
我们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标,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并非直接来自于世界本身的客观属性,而是心灵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灵观念去选择行为方式,去塑造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然而,心灵与世界之间并非总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常常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期望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困惑、痛苦甚至绝望。
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试图更好地理解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以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对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
经验主义者强调感官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认为心灵通过对外部经验的积累和归纳来获取知识。
经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经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0c30923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b.png)
经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卢卫中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认知
语言学对一些传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解释。
从客观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转变为经验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语言哲学研究的进步。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卢卫中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拟经验主义到建构主义——拉卡托斯数学哲学观的影响 [J], 谢明初;肖飒
2.《公孙龙子》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哲学观 [J], 朱长河
3.语言问题的哲学探索——认知语言学哲学观述评 [J], 戴瑞亮
4.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言观浅论 [J], 赵敏
5.从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一种新的信息哲学观 [J], 王素芬;汪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第15卷(总5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S J 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3,2007Vol.15SUM ,No.55收稿日期:2006211230作者简介:王素芬(19662),女,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从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一种新的信息哲学观王素芬1,汪 胤2(1.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30) 摘 要:信息是信息系统学科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但是,在信息系统领域中,关于信息的定义有多种形式,这些构成了不同的信息观点,而这些观点又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本文发现: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局限,而现象学方法是克服以上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必然结论,并由此提出了有关信息的现象学本质。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哲学;现象学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7)0320074207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信息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学科最核心的问题。
但是,自从信息系统学科形成开始,“信息本身的难以琢磨的天性,以及研究者没有办法在研究工作中处理信息的本质”[1]一直困扰着信息系统的研究。
在信息系统学科中,一方面认为,信息是信息系统学科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领域中,关于信息、数据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非常混乱的多种概念形式。
这些不同的信息观点,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用不同的信息观点,来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关于信息概念和术语的混乱状况造成了现有关于信息系统研究中所体现的不连贯且矛盾的知识混合体状况。
所以,对现有信息观点的梳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工作。
不同的信息观点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各种基本的哲学观点,[2][3](P65-668)[4]所以,不从哲学层面对这种影响和作用进行全面彻底的反思和认识,就无法深刻地理解信息的本质,也不能从信息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指导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二、作为经验主义的Davis 信息本质观点第一条线索是以信息系统创始人Davis 为代表的信息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是那些实际可察觉的、有价值的并经过处理的数据,它对接收者当前的或潜在的行动或决策有意义[5](P200-204)。
非常明显,信息可以还原为数据,而数据具有自身的确定性,它的意义不需要其他事物的证明,因为它是完全自主的。
这种观念非常类似于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事物的本质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系列的感觉对象,而这些对象的意义是完全自主确定的。
事物的本质就是感觉对象某种结构化的聚合。
数据是客观的,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
数据的客观性就是作为可感知的感觉对象,而信息的意义最终可以归结为数据自身的意义。
此观点还涉及一个隐含的假设:对于某一特定任务和决策的信息是客观可定义的,所以,信息是独立于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说,独立于人们能否对其的观察或抽取,信息先于信2007年第3期王素芬,等 从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一种新的信息哲学观息接受者而存在,并对所有接受者产生相似的影响。
由于,信息所具有的客观基础,为此信息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和确定的,其中不需要主体立场的干预,以及行为构造过程的显现。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信息的接收者都是被动的,因为,信息的意义作为确定的感觉形式早已有所确定。
信息对于所有接受者而言,具有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并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和效果。
此观点假设现实世界是给定的,世界由具体的对象组成,这些对象有自然的属性,与其他对象有一定的关系。
主体是被动地接受现实世界,他们能取得关于现实世界一致的认识,这个一致性是被外部世界所强行规定的。
这种观点相信,如果一个人足够仔细地探索,那么,他将取得与其他任何一个人相同的世界图画。
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就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图像。
这个观点存在的问题:1.信息理论特别是语义信息理论[6]以及邬焜的信息哲学[7]的研究已表明数据与信息之间不是种属的关系,信息被数据携带,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是也没有无数据的信息。
2.数据本身不能对接受者产生影响,是通过接受者理解数据才能发生的。
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具有不同的信念、价值、知识,对相同的数据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这个观点仅仅涉及人们接受和使用信息的情况,但实际上还存在人们主动发出信息的情况。
4.由于此观点中的一致是基于外部世界的强行规定,为此就认为有一个客观真的概念。
它忽略了信息系统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可以通过协商等社会方式所产生的一致性形式。
此观点是信息系统领域中较为传统的观点,并且处于某种主导地位,它被称为信息的客观主义,或者科学主义。
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解释被称为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是如何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以及为什么相同的数据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持信息的客观主义者强调,信息系统的技术性,但忽视信息系统的社会性,用对待自然世界的方法去对待社会世界。
用所谓完全确定的科学方法,来取代人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运作过程中的交往模式。
同时,在此观点指导下,相关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由于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系统的社会性而导致信息系统开发的高失败率。
三、作为主观主义的Chekland和Boland的信息观念 第二条线索是以软系统创始人Chekland 和Boland为代表的信息观点,[8](P12-27)[9](P267-283)此观点是对客观主义观点的反思而得以产生的。
它集中指出了客观主义所面临的错误和困境,并极其深刻地表明,数据本身并没有客观为真的自主性意义,意义是以某种外在的方式而附加上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意义本身并不是一种预先存在的东西,而是由经一个动态过程而得以产生的,它是某一具体活动过程的产物。
它是在某种发生学意义上才得以形成的。
Boland认为,信息是内心形成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人们在与数据的密切关系中,通过对数据的了解所形成的[1]。
同时,Boland认为:在信息系统研究和实践中,一直回避意义问题,信息概念中往往用“信息是被结构化的数据”这样的假设,来代替“信息是基于意义而形成”的假设。
Checkland更加明确地提出,“信息=数据+意义”。
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信念和期望,因此,不同的人从相同的数据中,可能产生不同的信息。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将意义附于数据,就产生了信息[9](P90)。
此观点拒绝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强调了个人的能力和自由,将个体的不同观念作为一共享现实的起点,并认为世界是被不同的个体所构造,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所以,不同的个体所构造的世界是不同的。
在这样的观点中,没有一致性的概念;同时也拒绝承认有一个独立于接受者的信息存在。
他们认为,信息是后于接受者而存在的。
非常明显,与客观主义有关信息及其意义是先于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及其活动不同,主观主义强调的是,主观个体的自由活动才是先57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于一切因素的首要前提。
完全差异化的个体自由活动会形成同样完全差异化的信息意义的各种形式,其中根本不存在统一的真的东西,或者某种统一的一致性的形式。
此观点存在的问题:1.在信息定义中,有关术语以及术语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和准确地定义,因此,什么是数据、意义和信息,所有相关的界定并不十分准确。
另外,意义与数据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信息,这点也并不十分明确。
2.信息作为纯粹的个体构造物来概念化,忽略了语言的主体间性和社会化构造可能具有某种一致性的重要特征。
3.有关不一致性,是由于强调个人的能力、个人的自由,同时世界被人们所构造的。
既然没有相同的人,所以也就没有相同的世界。
因此,对于相同的数据,由于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由此构造了不同的世界。
事实上,这种在信息系统学科中被称之为主观主义的观点,在哲学上对应于一种被称之为心理主义的哲学立场。
该哲学观点把一切事物完全还原为人心灵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如此,既拒斥了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的东西,同时也拒斥了在认识论意义上的某种一致性的形式。
当本体论上和认识论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都给予彻底的否定时,基于完全个体化的意义心理发生方式,必然导致基于数据的意义解释显现出一种相对性的状况,这种信息本质中的相对主义必然导致有关信息解释的混乱局面。
如此,人们面对同一种信息现象或者数据,却不可能形成某种共识和一致,这同时也可能形成信息解释中的随意性和武断性。
由于持信息的主观主义者过分强调了信息系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信息系统在技术形式上和社会形式上的某种一致性,使得基于信息主观主义观点的相关信息系统研究,在实际应用过程(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中非常难以展开和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本质、信息的现象或者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即生成意义,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对这三者持有何种哲学立场和态度,这完全决定了有何种信息哲学观念。
四、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共同缺陷及其解决出路 显然,就Davis和Chekland的信息观点而言,本质上都是还原主义和基础主义。
Davis 把信息的本质还原为作为信息现象的数据,并进一步认为这无须依赖于一个具体的解释过程,也就是没有一个意义的发生过程,因为数据的意义是一种自身为真的客观事实。
人类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这种观点在本体论上先验性地预设了一个基础性的前提。
因此,在Davis的信息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具体的认识过程尚未发生之前,它已经为我们预设好了一个有关信息本质的真的对象。
所有的人在其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所提供的信息本质形式,而无须有任何主观的主动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Chekland等人强烈反对这种在本体论上的客观主义,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构造自己世界的自由权力,所谓的世界只是我们意识到的、并构造的世界,没有独一无二客观存在的世界。
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不同理解。
因此,在这种观点看来,不需要设定一个真的信息本质,信息的现象即数据也根本不存在自身所具有的可感知的真实确定性。
真实的仅仅是人们正立足于个体的独特立场,以此所能理解的世界。
因此,当仅仅关注作为个体形式的主观活动方式时,并且把它作为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来对待时,对数据的解释,即意义的生成就与它所指的本体存在那种方式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对饭碗的任何意义的解释,与饭碗所指的本体方式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也可能所指水缸。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无论对有关信息所具有的数据进行如何解释,它始终是有关这种信息所应涉及的那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