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本专题重难点突破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化学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有效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理念】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又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独创性、变通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淡化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而生动地学习。
同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从而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各有所得的好课,让每位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以便他们能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成了每个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的目标。
【教学策略】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在课堂上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
同时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把那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而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铜片、锌片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时为何气泡从铜片上面产生)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观察法、推理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电池的使用,电流的流动,电子的流动),并尝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一、引言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相应的实验技巧,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针对高中生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并培养他们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观察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本系列实验的主要目标如下: 1. 理解并掌握热量单位和热量转换。
2. 学会测定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或吸收的热量。
3. 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热效应及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以下是进行本系列实验所需的主要材料: 1. 烧杯、容量瓶等常见玻璃仪器 2.温度计 3. 秤 4. 盖有塑料膜(气孔)试管或玻璃棉盖子试管 5. 盐酸、氢氧化钠、铜(Ⅱ)硫酸等常见试剂四、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测定这个实验旨在衡量酸碱溶液中和反应所产生的热量。
以下是具体步骤: 1. 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2. 将两个试管分别装满水,并用塑料膜封好。
3.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稀氢氧化钠。
4. 快速取下两个试管上的塑料膜,将试管倒置并立即放入不同的烧杯中。
5. 使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溶液温度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实验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热效应测定这个实验旨在探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产生的热量。
以下是具体步骤: 1. 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铜(Ⅱ)硫酸溶液。
2. 将一个烧杯放在热水槽中,另一个放在冰水中,使两个烧杯温度有较大的差异。
3. 快速将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并立即开始计时。
4. 使用温度计记录每个烧杯内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温度变化数据,可以绘制温度-时间曲线,并通过曲线斜率计算反应过程中的平均反应速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曲线及其斜率来讨论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置对于热效应的影响。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1. 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背后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类型2.1 化学反应的定义•了解什么是化学反应,以及它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掌握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包括方程式和符号。
2.2 化学反应的类型•认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合成、分解、置换和双替换等。
•分析每种类型反应的特点,并提供相关实例进行说明。
3. 反应热和焓变3.1 热力学基础知识回顾•复习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系统、周围、内能等。
•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焓变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2 反应热和焓变的定义•介绍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
•解释反应热和焓变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3.3 焓变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计算焓变,包括标准反应焓变、燃烧热和溶解热等。
•提供具体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4. 能量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4.1 燃烧反应•分析燃烧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讨论不同类型的燃料及其能量释放。
4.2 齐次平衡和动力学控制下的反应速率•探讨齐次平衡与动力学控制下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解释温度、浓度、表面积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提供实验案例进行说明。
4.3 化学电池和电化学反应•剖析化学电池中能量转换的机制。
•解释电池中产生电能的过程,并提供相关案例分析。
5. 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5.1 能量转化问题求解•提供一些真实应用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能量转化的问题。
•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和计算方法验证他们的答案。
5.2 设计化学反应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和进行一个涉及能量转化的化学反应实验。
•提供指导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结本教案通过系统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帮助高中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本专题重难点突破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本专题重难点突破专题突破知识整合探itis升一、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探究北京故宫的“云龙陛石”上曾经雕刻有精美的蟠龙图案,近些年来,这些浮雕遭到严重的损坏。
而以前几百年这种腐蚀都是很慢的,那为什么近些年来的腐蚀就加快了呢?这就要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分析了。
1内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不是外界条件。
2•外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很多,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另外,形成原电池也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注意①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它们的量不会引起浓度的变化,对它们高温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例如:C(s) + CQ(g)=1===2C0(g),增加C的量,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影响,若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中均无气体,则压强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是否改变相关物质的浓度。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压强改变的实质是气体物质浓度的改变。
有以下几种情况:A. 恒温:增大压强T体积减小T浓度增大T反应速率加快B.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T浓度增大T反应速率加快充入稀有气体T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T反应速率不变C. 恒压:充入稀有气体T体积增大T各反应物浓度减小T反应速率减慢③多个因素影响反应速率变化要看主要因素例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
反应体系中硫酸所提供的氢离子浓度是由高到低,若氢气的生成速率由其决定,速率的变化趋势也应由快到慢,所以反应前半程速率增大的原因是温度所致,锌与硫酸反应时放热体系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一定时间后,硫酸的浓度下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
【例1】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下图,贝y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别是()A. 4 —3 —2- 1B. 1 —2 —3 —4C. 3 —4—2—1D. 1 —2 —4 —3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固体物质的表面积大小有关,实验1的盐酸的浓度最小,反应的温度最低,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最小;物质状态相同时由于实验3的反应温度比实验2的反应温度高,所以反应速率实验3的大于实验2的;而实验4和实验3盐酸的浓度相同,反应的温度也相同,但物质的状态不相同,所以实验4的反应速率大于实验3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课)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王明娣教学目标:1、能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其涵义。
2、能正确判断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并用图像从定性、定量表示3、能构建负电荷闭合回路图正确快速的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并书写电极反应式4、知道氢能的优点,开发及利用现状教学流程一、问题的提出问题1参考几种燃料的热值,分析用氢气作燃料相比于石油和煤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知道氢能的优点。
问题2既然氢能优越性如此显著,为什么氢能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普及,利用它的困难在哪里——氢能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开发及利用现状1、制取(廉价制氢气方法)——首要难点2、贮存(廉价安全可靠的贮氢方法)——关键3、如何利用(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二、问题的研究(一)首先研究氢能源的利用——在这块内容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下1、氢能源两种利用方式的比较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比较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学会看图和作图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多角度: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等等)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二)氢能源的制取——在这块内容中要解决的问题1、以水为原料写出制取氢气的方法及工业应用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及常见类型3、构建回路图判断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三)贮存(廉价安全可靠的贮氢方法)——作为常识了解四、课堂检测题(见附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右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
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
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A.硝酸铵B.生石灰C.氯化镁D.食盐2.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 A+B→X (△H >0)②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3.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
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4.已知:H2(g)+F2(g)==2HF(g);△H=-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5、分析右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2A+B═2C;△H>OB.2C═2A+B;△H<0C.2A(g)+B(g)═2C(g)△H>0D.2A(g)+B(g)═2C(g)△H<06、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错误!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3.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4.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的特点。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原电池工作原理口诀原电池分两极(正、负);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阴(离子)向负(极).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
4.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O2+4e-+2H2O===4OH-,总反应: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1.实验探究[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2.1.2 化学反应的限度4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单元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学习目标1.知道许多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2.学会可逆反应的表示方法;3.通过实验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4.通过分析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认识化学平衡状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三、设计思路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又设置新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从而发现化学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问题。
并认识到一定条件的可逆反应不会完全进行到底,反应物不会完全转变为生成物,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并通过对化学平衡状态所具有的特征的讨论,正确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并以此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可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即使是以往认为能完全进行的反应,反应物也不会完全转变为生成物,从而提出“反应限度”的概念。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得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逆反应速率会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就会保持不变,概括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
从而引导学生可以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两方面研究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条件的控制,提高反应速率和增大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四、教学过程【设问】什么是可逆反应?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见PPT2)【学生讨论】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氯气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Cl2+ H2O HCl + HClO Cl2、H2O 分子,也含有H+、Cl-、HClO等微粒。
【设问】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2molSO3?(见PPT2)【学生讨论】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2SO2 + O2 2SO3,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高中化学能量转化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能量转化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能量的转化原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能量转化原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能量转化原理。
2. 熟练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 化学能量转化原理的概念引入。
2. 能量守恒定律的介绍。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说明。
4. 实例分析:燃烧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五、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实验展示一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引出化学能量转化原理的概念。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应用,让学生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3. 实例分析(15分钟):以燃烧反应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加深对化学能量转化原理的理解。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课堂设计:1.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
2. 课堂组织: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实验。
3. 评价方式:以课堂参与、练习成绩和小组讨论为评价依据。
七、教学反思:1. 需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能量转化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3. 定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高中基础化学能量转换教案
高中基础化学能量转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计算方法。
3. 探究化学反应中热能的转化规律。
教学重点:1.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换过程。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热量单位换算与计算。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燃烧炉、热量计、试管等。
2. 实验材料:氢气、氧气等。
3. 教学媒体:投影仪、实验视频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讲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2. 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 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利用热量计测定燃烧释放的热量,进行热量单位换算与计算。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中热能的转化规律。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能量转换的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能量转换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能量转换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换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讨能量转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教学教案
实验操作指导的完善
实验步骤的细化与明确 实验注意事项的强调 实验安全操作的提示 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反馈与调整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 和方式
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和反 馈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是否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概念和原理 课堂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教学方法评估: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学效果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能量转化形式:讲解化学反应中 能量的转化形式及其应用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测验: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理解。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归纳小结
实验探究和演示实验的步骤 与注意事项
稻壳学院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教学教案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07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内容
04
教学过程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化学反应 与能量转化的 基本概念原
理
了解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转化 形式及其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利用。
化学课教案: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
化学课教案: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一、引言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换过程,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的定义与特征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
化学反应具有以下特征:(1)物质的结构、性质或组成发生改变;(2)化学反应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可逆转;(3)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2. 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结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能量转化形式包括:(1)放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升高。
(2)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降低。
3.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是反应进行的基本特征之一。
能量转化与反应物的热容和摩尔数有关。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3)掌握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案例分析法、实验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3)提供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2)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3)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关系的理解;(2)能量转化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铺垫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例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高中物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教案
高中物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教案一、引言在高中物理和化学学科中,能量转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通过实际案例及实验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物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3. 掌握能量转化的计算方法;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物理学中的能量转化a. 能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b. 能量的转化形式和转化定律。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a. 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的概念;b. 燃烧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转化;c. 化学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a. 确定燃烧反应的焓变;b. 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焓变。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a. 利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能量转化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能量转化的形式和规律。
2. 理论讲解a. 介绍能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形式和能量转化定律。
3. 实验演示a.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实验,展示能量转化的过程。
4. 深化讨论a.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引入燃烧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第二课时】1. 理论讲解a. 介绍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实例分析a. 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解释燃烧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引导学生计算焓变。
3. 实验探究a. 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测定某种化学反应的焓变,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第三课时】1. 竞赛游戏a. 划分小组,进行一个团队竞赛游戏,通过解决一系列涉及能量转化的问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计算练习a. 给学生提供一些能量转化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总结回顾a.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分;2. 计算题答题情况评估;3. 小组竞赛成绩评估。
四川省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第一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五、板书设计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2、符号:△H3、单位:kJ/mol或kJmol-1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
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化学《 专题二 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教案
专题二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知能点二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本单元在这一基础上,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速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
本节课承接了专题一中的内容,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中的能量变化来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热量的释放和吸收)。
也为《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智力因素: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专题一,学生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
为本节课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智力因素:高一新学期,上了几节课时间了,上课和作业的情况,再加上本人建立了学生的作业及成绩档案记录,给学生施加了一些压力,现在的学习氛围还不错。
高一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很认真、渴望知识,并且会主动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主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
并且对高一学生充满希望,只要一直认真学下去,前途无量。
【教学目标】1、C类: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B类: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类: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并且能够判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条件。
2、ABC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理论知识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学生勇于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教学难点判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运用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理论知识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学生勇于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流程】一、化学反应的限度【导课】前面我们刚刚学习化学键,并且简单介绍了共价化合物的空间构型,知道了破坏化学键需要能量,那么一个化学反应能量也有变化,那可逆反应有限度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翻到第32页,结合书上给的例子,我们共同学习和研究下化学反应的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本专题重难点突破一、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探究北京故宫的“云龙陛石”上曾经雕刻有精美的蟠龙图案,近些年来,这些浮雕遭到严重的损坏。
而以前几百年这种腐蚀都是很慢的,那为什么近些年来的腐蚀就加快了呢?这就要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分析了。
1.内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不是外界条件。
2.外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很多,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另外,形成原电池也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注意 ①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它们的量不会引起浓度的变化,对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例如:C(s)+CO 2(g)=====高温2CO(g),增加C 的量,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的速率有影响,若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中均无气体,则压强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是否改变相关物质的浓度。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压强改变的实质是气体物质浓度的改变。
有以下几种情况:A .恒温:增大压强→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B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充入稀有气体→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C .恒压:充入稀有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③多个因素影响反应速率变化要看主要因素例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图像如图,由图像可知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
反应体系中硫酸所提供的氢离子浓度是由高到低,若氢气的生成速率由其决定,速率的变化趋势也应由快到慢,所以反应前半程速率增大的原因是温度所致,锌与硫酸反应时放热体系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一定时间后,硫酸的浓度下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
【例1】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 产生气体体积V 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下图,则曲线a 、b 、c 、d 所对应的实验组别是( )A.4-3-2-1 B.1-2-3-4C.3-4-2-1 D.1-2-4-3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固体物质的表面积大小有关,实验1的盐酸的浓度最小,反应的温度最低,所以化学反应速率最小;物质状态相同时由于实验3的反应温度比实验2的反应温度高,所以反应速率实验3的大于实验2的;而实验4和实验3盐酸的浓度相同,反应的温度也相同,但物质的状态不相同,所以实验4的反应速率大于实验3的。
【例2】反应E+F===G在温度T1下进行,反应M+N===K在温度T2下进行,已知:T1>T2,且E和F的浓度均大于M和N的浓度,则两者的反应速率( )A.前者大B.后者大C.一样大D.无法判断解析因为这两个反应是不同的反应,而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故尽管前者的反应温度高、浓度大,但反应速率不一定大于后者,如合成氨反应在高温、高压且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其速率也不如低温下的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大。
故两者的反应速率快慢无法比较。
答案 D易错警示本题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中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忽视了内因才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关键;外界因素在内因相同的情况下(即反应相同时)才会决定反应速率的大小,在进行分析判断反应速率大小时应遵循以下思路:①先看内因;②内因相同者,再看外界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二、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图像,能直观描述反应进行的快慢、反应进行的程度等问题。
图像题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题目,做这类题既要读文字内容,又要读图。
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三步曲:“一看”“二想”“三判断”。
“一看”——看图像①看坐标轴:弄清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②看线:弄清线的走向、趋势;③看点:弄清曲线上点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曲线的折点、交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等;④看量的变化:弄清是物质的量的变化、浓度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等。
“二想”——想规律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等。
“三判断”——通过对比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例3】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解析由图像可知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然后找出在相同时间段内变化的M、N的物质的量之比(与是否达平衡无关)以确定M、N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 M。
t2时刻M、N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此时M、N的物质的量仍在发生变化,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
t3时刻及t3时刻之后,M、N 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证明已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例4】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NO2,发生反应2NO2(g) N2O4(g) ΔH=-57 kJ·mol-1。
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B.a、b两点NO2的转化率:a<b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D.由a点到b点,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解析由图像可知,a、c两点都在等温线上,c的压强大,则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A项错误;a、b两点压强相同,但温度不同,a点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较大,说明a点的转化率较小,即a<b,B项正确;NO2为红棕色气体,由图像可知,a、c两点都在等温线上,c 的压强大,NO2气体的浓度较大,混合气体颜色较深,C项错误;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a点到b点二氧化氮体积分数减少,说明是降低了温度,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实现由a点到b点的转变,D项错误。
答案 B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1.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反应并没有停止,不过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即反应混合物的百分组成不变的状态。
其特征是(1)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0。
(2)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3)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2.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1)根本性标志:v正=v逆≠0。
①正逆反应的描述:同一物质的消耗和生成速率相等,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消耗或生成按化学计量数成比例,即必须体现出双方向的变化。
②速率相等:同一物质速率的数值相等,不同物质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等价标志: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物理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平衡。
①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或体积比不变);②某物质的转化率不变或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③体系中含有色物质时,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④同种物质化学键的断裂与化学键的形成的物质的量相等,若以化学键或浓度表示,则必须对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且要按反应方程式计量数关系成比例。
(3)特殊标志:①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分子数不相等,总压强不变或总物质的量不变或平均分子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②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分子数相等时,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一个是非气体,平均相对分子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③当给定的是密度不变时,要考虑容器体积和气体总质量变化,若二者都不变,则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例5】某温度下,在2 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均为气态)间进行反应,其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依图回答:(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起始至t1 min(设t1=5),Y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 min时,该反应达到了________状态,下列可判断反应已达到该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X、Y、Z的反应速率相等B.X、Y的反应速率比为2∶3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生成1 mol Z的同时生成2 mol XE.X、Y、Z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之比F.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发生改变解析(1)观察图像可得X的物质的量减少2.4 mol-1.6 mol=0.8 mol,X为反应物,Y的物质的量增加1.2 mol,Z的物质的量增加0.4 mol,Y、Z的物质的量增加,可判断Y、Z 为生成物,在相同时间内,同一容器中,其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即v(X)∶v(Y)∶v(Z)=0.8 mol∶1.2 mol∶0.4 mol,反应达到t1时刻后,X、Y、Z共存,其物质的量不变可判断该反应为可逆反应,t1时刻达到了化学平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g) 3Y(g)+Z(g)。
(2)v(Y)=1.2 mol2 L×5 min=0.12 mol·L-1·min-1。
(3)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达平衡时X、Y、Z的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进行中,无论是否达到平衡X、Y的速率之比始终为2∶3;X、Y、Z均为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也不变,密度不变,根据密度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生成1 mol Z是正反应方向,生成2 mol X是逆反应方向,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X、Y、Z物质的量之比与计量数比不等;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压强有变化,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
答案(1)2X(g) 3Y(g)+Z(g) (2)0.12 mol·L-1·min-1(3)化学平衡DF四、详析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经常会感受到有热量的变化,比如钠与水的反应等,其实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即新物质的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是吸热的,有的反应是放热的。
而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化学反应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能量变化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存在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大多数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这就实现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1.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在化学变化前后,参加反应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原子之间的重组和整合;原子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