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确定版)

合集下载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向右走? 国民性思考:重建社会伦理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绍 兴人,原名周树人,字 豫山、豫亭,后改名为 豫才。


胡适,(1891.12.17— 1962.2.24),徽州绩溪县 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 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 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 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 故。


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
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 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 (徐迅雷)


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 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 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学术界有“挺 鲁派”和“挺胡派”。
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不 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 人物。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2.人权论战
起因: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党治国,镇压 所谓“反革命”,后实行党化教育。 1927年5月胡从美国回国,对现实不满,组织 了一个类似费边社的组织“平社”,准备出 版《平论》。他解释说: 站立在时代的低洼里的几个多少不合时宜 书生发表其偶尔想说的‚平‛话,谓之平社, 基本是原新月社中人。《平社》未能出版, 《新月》成为人权讨论的阵地。
鲁迅与胡适志业的转向,为五
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奠定 了基础。
胡适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鲁
迅贡献了经典作品,二者相得 益彰,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一个 时代。
三、国学与文学
鲁迅:1907-1918
《文化偏至论》
“取今复古,别立 新宗” 太炎门生 浙江两级师范风潮: 木瓜之役 金石文史之学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文化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文/李宗刚在1925、1926年这两年里,鲁迅、周作人支持的《语丝》与胡适、陈源等为重要撰稿人的《现代评论》发生了激烈的笔战,《晨报副刊》也成为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

1926年2月,时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刊发了其与李四光的通信,提岀要结束这一场笔战。

鲁迅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是想用串戏的方法来哄骗,那是不行的。

胡适为了调解这一笔战,给周家兄弟和陈源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但周家兄弟并不认同胡适的观点。

此后,周家兄弟与胡适闹翻。

周作人与胡适于1929年和好,但同为文坛巨擘的鲁迅与胡适为什么未能恢复当初的关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鲁迅与胡适置于“异同”的视阈来加以解读。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基调是“和”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将,对推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一代真正觉醒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具有独立的现代人格,显示出已经醒来的“真的人”的文化格局,他们对彼此的评说也具 有鲜明的认同性特点。

我们不妨以鲁迅对胡适的评说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同”:其一,鲁迅对胡适的肯定性评说。

学界关于鲁迅评说胡适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方面,而对鲁迅肯定胡适的评说不甚重视。

其实,“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在诸多方面是心意相通的,关系的基调是“和”。

鲁迅对胡适在“五四”文学倡导方面的功绩.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比如,1927年2月180,鲁迅在香港的演讲中谈及文学革命时提到胡适的作用:“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o”1935年3月2日,鲁迅再次充分肯定了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可见鲁迅对胡适新文学历史功绩的肯定。

鲁迅高度评价胡适的文学研究及日记写作。

1922年8月21日.鲁迅在给胡适的书信中曾经这样称赞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稿已经读讫.警辟之至,大快人心!”二人产生罅隙后,鲁迅依然赞赏胡适的日记写作。

胡适与鲁迅的错话和假话

胡适与鲁迅的错话和假话

胡适与鲁迅的错话和假话作者: 张耀杰要点提示:1、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谈及《新青年》四卷五卷轮值编辑成员时误将李大钊划入其中。

2、《新青年》旧同人沈尹默在建国后为假造历史而扯谎,虚构时人故事,胡适因此不忿。

3、鲁迅曲笔虚构了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周作人一直试图还原这一点,但仍不成功。

以下为正文:在民国史上,胡适与鲁迅曾经是《新青年》同人团队中志同道合的两位同人。

随着《新青年》同人团队渐行渐远的分道扬镳,两个人分别被相互敌对的两大阵营奉为不容置疑的精神偶像。

而在事实上,胡适与鲁迅和所有平常人一样,是人类共同体的普通一员,他们在一生当中难免要说一些不太准确的错话或者假话。

一、说错话的胡适1922年3月3日,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写道:“民国六年的《新青年》里有许多讨论文学的通信,内中钱玄同的讨论很多可以补正胡适的主张。

民国七年一月,《新青年》重新出版,归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刘复、胡适六人轮流编辑。

这一年的《新青年》(四卷五卷),完全用白话文做文章。

七年四月有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这篇文章名为‘建设的’,其实还是破坏的方面最有力。

”这篇四万多字的长文是专门为《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册撰写的,初稿曾经送给蔡元培、鲁迅等人征求意见,按照常理应该被视为历史定论。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刊登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新青年》4卷4号上:这期杂志的轮值编辑是陶孟和而不是李大钊。

刘半农在1917年10月16日致钱玄同信中以“台柱”自居倡议组建《新青年》同人团队时,李大钊刚刚脱离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日刊》南下上海,入住孙中山任命的广州军政府驻上海全权代表孙洪伊家中从事政治活动。

同年11月11日,李大钊由南京返回北京,住进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章士钊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1918年3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的北大图书馆主任一职。

在此之前,《新青年》第四、第五卷的轮值编辑已经确定,李大钊显然没有机会成为轮值编辑。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

我以为,鲁迅与胡适实质上是不可比的。

读过孙郁先生?鲁迅与胡适?,我自忖,他尽管花了那样多的笔墨比拟鲁迅与胡适,但内心里也是觉得,二人实际上不可比。

看?鲁迅与胡适?,孙郁先生把“性情〞列在首位,这也大有深意在了。

性情在他看来,二人是不同的;性情不同,还有什么可比性?“鲁迅与胡适由同一营垒到后来的分手、对立,不仅隐含着中国新文化的主线,而且也是东亚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冲突。

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

〞“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开展带来长长的投影。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奉献的话,鲁迅与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

〞这两段话出自书的?后记?。

据此,我们要说的是,这本书与其说是比拟二人,不如说是梳理二人间的关系,注意的那么是其中的交叉点。

再准确点说,是希望通过二人间的交叉点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

我曾经读到过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学评论家为此书撰写的评论,文字简洁、精当,结论却令人失望。

他得出的鲁迅比胡适“深刻〞的结论,未能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说,可能也误读了孙著。

可是细想想,这种误读可能还是由于孙郁先生诱导的结果,读?鲁迅与胡适?,一个较深的印象,就是当写到鲁迅时,作者往往使用近乎诗化的文字,竭力挖掘,把优长处推向极致,于缺陷处那么不免优容;而写到胡适,那么大多文字舒缓,肯定处肯定得恰到好处,但态度上总逃不出“尽量理解〞的圈围,往直白里说,有些地方让人有怀揣难言之隐而扭扭捏捏的感觉。

说实在的,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胡适与鲁迅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成认这样一个事实:鲁迅正在走下神坛,而胡适那么渐渐上升到平地。

我的阅读面很有限,但在我所读到的,关于鲁迅与胡适地位变化的评论以及争论的意见中,有不少就是因为不适应、不习惯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

无论是破口大骂,还是忠心保卫,也无论是全面提升,还是尽情挑刺,实际上在潜意识里都是不希望自己对历史的固有“想象〞落空。

鲁迅与胡适文学作品论比较研究

鲁迅与胡适文学作品论比较研究

摘要:鲁迅和胡适都是近代中国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也就近代中国文学的领路者和奠基者。

但是由于两位文学巨匠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文学作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本文对鲁迅和胡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对整个现代文化现实主义理论的复杂性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为接下来的文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胡适;文学作品鲁迅和胡适先生都是经历了新青年运动的洗礼,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下生成的文学观念。

一是推动了当时的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二是和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

所以本文将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的文学作品风格和观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九一八”以后,主战的鲁迅与作为主和派的胡适,也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有认识分歧。

但是,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二人也颇有同一性。

超越了民族主义,是二人对待日本态度的根本相同处。

二人在战争环境下仍然能对日本有清醒的认识,仍然主张中国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长处,仍然对中日重归友好怀着殷切的期盼。

一、文学创作观点分析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取对于整个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文学题材的选择上面,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在新青年运动爆发前夕,胡适先生清晰的指出了要对现有文学题材进行拓展,同时对当时旧文学内容存在的内容虚空、材料乏味等问题进行了锐利点评,作家在对创作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青楼、官场和龌龊社会三个方面。

同时希望新生代青年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选题的角度和材料多向平民靠拢,为平民文学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对于平民文学的看法和胡适大致相同。

同时补充到新文学应当更加可以反映当代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励新一代作家还要不断在新的题材上进行拓宽,重视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

鲁迅先生在对台静农小说作品进行评析的过程中,同时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题材新颖程度的重视态度。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心情短语之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

心情短语之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

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摘要:胡适与鲁迅先后在各自的著作中发表过对于文学中悲剧精神的看法。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贫瘠的悲剧思想和“大团圆”的悲剧结局,二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反对。

在树立新的悲剧观念上,针对西方古典悲剧观中的英雄悲剧,二人皆提倡现实主义悲剧观,并都认同进化的文学观,并且都不认同把西方的悲剧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

尽管二人的悲剧观念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在西方悲剧观视野的观照之下,依旧有着不同于对方的独立主张,以西方悲剧观念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胡适的悲剧观同亚里士多德有相似之处;而鲁迅的悲剧观更加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与果戈理。

论及悲剧问题的具体实施时,二人的悲剧理论中都缺乏具体举措,我们只能从他们的文学观上来整体把握,发现鲁迅在悲剧理论的建构上明显比胡适丰富。

关键词:胡适鲁迅悲剧观念一、对中国传统悲剧的批判胡适和鲁迅作为“五四”一代知识界的旗帜性人物,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观念作出了批判,特别是对其中“大团圆”的悲剧结局的特点,都进行了无情的批评。

在他们的眼中,大团圆的结尾和中国国民性中的落后面是分不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悲剧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悲剧艺术确实有二人所指出的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乐于接受超现实的慰藉的审美心理,在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之中,窦娥虽然冤死,但是六月忽降飞雪,遮盖住死者的尸首,这件事情已经使得窦娥的冤情昭告天下。

人民群众借用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形成一种历史的意识;人间到处都是冤屈不平,但是上天一定会主持公道的。

{1}在第四折中,窦娥的冤情被窦天章翻出,但是窦天章是一个糊涂的官员,还是在窦娥鬼魂的提示下才发现女儿的冤案。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团圆”结局,作者借用人们心中普遍的迷信观念,通过艺术加工,强化被压迫者的反抗意志,将主人公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加以升华。

通过对《窦娥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汉卿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乐观主义者,同样也是一个包含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笔下也会描写诸多黑暗,但那些只是作为“希望”或“光明”的衬托而存在。

要鲁迅也要胡适

要鲁迅也要胡适

正是从这个夏天开始 ,中国思想、文 有所不同。
从 日本 留学所见 中国人之麻木 ,到辛 运动的英雄 ,鲁迅是 白话文运 动创造 出来
化界由于这 两个人 的出现 ,开始慢慢变得 亥革命波及绍兴后的种种亲身经历 ,再到 的一个英雄 。 ”
北入官场后的所见所 闻,鲁迅早已打消 了 对这个 “ 新世界 ”的希望 ,从大欢喜到大
从 “ 整理 国故 ” 到 “ 问题 与 主 义… ‘ 科 论,多报 以冷眼旁观的态度。“ 胡适思想中 除了教育 部佥事 之职 。而他 甚至不惜与章
学与玄学… ‘ 东西文化之争”等等 ,中国上 的理想社 会就 是美 国的 民主社会,他努力 士钊打了一场 “ 民国以来最著名的行政诉
世纪 2 年代最著名的一些争论胡适无不参 的方向也就 是让 中国朝那个 方向走。但鲁 讼” 0 ,最后法 院判定章士钊违法。 与其 中,有些是他挑起 的,有的则作为重 迅心 目中却并没有这样一个 理想社会的模 自己主张渐进 、个 人本位 、重实证 ,深受 疑的。 ”孙郁说。 英美传统所熏陶的思想体 系暴露于世人面
钱玄 同说 。
大,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们的天下 ,
他 都 是 这 么 过 来 的——那 时候 ,由 陈独秀发起创办的
这 是 在 中 国 不但多数教师 国学功底深厚 ,即便是一些 现 代 文学 史上 最 出众的学 生,学 问也丝毫不 比教师们差。
著名 的对话之 一 , 本来大 家对胡适仅仅凭借博士头衔就得到
并 不 关心 ,仍 旧 埋
些学 生也暗 自酝酿 “ 驱师”风潮 ,
周树 人应 允 写 一 但学生中旧学功底最为深厚 的中文系学生 些文章。第二 年 , 傅斯年去旁听了胡适几节课后,对同学说 , 周树人用 “ 鲁迅 ” “ 这个人书虽读的不多 ,但他走的这一条路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今年是鲁迅去世80周年。

“要胡适,还是要鲁迅”,是当下极常见的争论自八十年代以来,“要胡适,还是要鲁迅”一直是中国思想界争议不休的话题。

如1998年,《读书》杂志组织召开《人间鲁迅》再版研讨会,谢泳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后来被……利用呢,为什么他们不利用胡适呢?”2000年,李慎之撰文《回归五四学些民主》,又称:“鲁迅还不能代表‘五四’的全部,能够比较全面地表达和代表‘五四’精神的,毋宁还是胡适。

”①……这些意见,都曾引发激烈的争论。

近年来,这样的争论,在民间舆论场,也已成常见之事。

鲁迅生前对胡适颇多痛骂与嘲讽,二人确实不是同路人确实,无论是思想还是立场,鲁、胡二人的对立,在鲁迅生前已颇明显。

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

胡适则呼吁“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鲁迅遂嘲讽胡适“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1927年,胡适欲北上,顾颉刚给他写信,极力劝阻,理由是“这几年,周氏兄弟假公济私,加以(孙)伏园、川岛(章廷谦)们的挑拨,先生负谤亦已甚矣,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万不可再使他们有造谣的机会,害了先生的一生。

这是我和泪相劝的一件事,请先生听我罢!”顾氏之言虽不免夸张,却也可见鲁迅对胡适的恶感已非一日。

②1929年,胡适曾公开称赞鲁迅的《水浒传》研究“很细密周到,我很佩服”。

但二人的关系已难挽回。

1933年因反对带有共产国际背景的“民权保障同盟”把法律问题统统弄成政治问题,以至于牛兰夫妇这样的共产国际间谍亦在同盟要求当局“无条件释放”的名单之中,胡适再次被鲁迅痛骂成颠倒黑白、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

③同年,鲁迅还曾嘲笑“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缘由是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胡适刚刚在《独立评论》上刊文《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告诫日本:“即令日本的暴力更推进一步乃至千万步,即令日本在半年一年之内侵略到整个的华北,即令推进到全海岸线,甚至于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内地,——我们还可以断言:中国民族还是不会屈服的。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在文学创作方面,二人更是交往密切。鲁迅 在写《中国小说史略》以及胡适在写《中国章回 小说考证》时都曾多次向对方请教,而二人对对 方的文学创作也是对事不对人。学术问题讨论中 二人更是从不拐弯抹角,认可即赞同,不认可则 直言相告,绝不苟同。
但鲁迅与胡适的政治观点产生了严重分歧, 鲁迅是个悲观主义者,历经风雨后决定从官场走 向民间,而胡适则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正从 书斋走向官场。1925 年,鲁迅等人支持的《语丝》 与胡适等人支持的《现代评论》展开笔战成为二 人闹翻的关键因素。胡适曾就此事向鲁迅写信, 不希望朋友关系受到这次笔战的影响,但鲁迅等 人并不认同,结果此次笔战终归导致了二人关系 的破裂。
1. 鲁迅对胡适的肯定 1.1 鲁迅对胡适的文学研究予以充分肯定 二人发生罅隙前,鲁迅曾在信中对胡适所作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予以高度赞扬,称希望 可以将书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 许多空理论”。即使两人关系破裂后,鲁迅也曾 对胡适的日记写作加以赞赏,在《莽原》中提到
作者简介:唐旭龙,本科,清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中的“不同” 上文中提到的“和”并非“同”的意思,而
是“和”中存差异、含区别,“不同”也体现为多 样性。鲁迅与胡适后随改革的发展在五四新文化 深化发展的观念上产生“不同”。由此可见,“不 同”是在“和”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样性,下面将 尝试对鲁迅与胡适之间的“不同”进行分析。
究,胡适也高度赞扬鲁迅的小说史研究及白话文开创。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彼此欣赏
的“和”的前提下的。现在看来,他们二人的“和而不同”恰巧推动了新文化的渗透,具
有历史意义。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胡适与_鲁迅全集_

胡适与_鲁迅全集_

2007年第1期出版史料・百家书话55 陶先生看了这部传记后,说道:“用这样的笔调写父亲的行状,倒还没有见过。

”……“等于夸奖我的想法还有点新意。

”这是至善透露出来的—点有点自许的话语。

的确,用这样深情的笔调写父亲的传记,是“没有见过”的,因此,本书是—部看了不肯释手的好书,具有极大的可读性。

可是,写作这样一部近四十万字的传记,并非容易的事。

至善先生开始写此书时已经八十六岁,完成时是八十七岁。

交给我的原稿,起初是一笔不拘亲自手写的,后来渐渐出现小沫帮着抄写的字迹,最后是电脑里打印出来的印件。

在这一两年中写给我的信也一样,起初是一个个字写在稿纸格子里的,后来却换了笔迹,上面署着“至善说,小沫代笔”,或者“至善写,小沫抄”。

上面还有一二行至善亲自写的战战巍巍的“又及”。

小沫在电话里告诉我说,“父亲写累了睡,睡醒了写,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至善先生用最后的一分心血,向人们奉献了一部宝贵的作品。

2006年12月29日南京李子展胡适与《鲁》 从书摊上买到一本《文学自由谈》,去年第五期。

一位王先生撰文《二十二张脸谱》对该刊二十二位封面人物逐一点评,评到一位文学评论家时,说这位姓李的评论家评过好几位有名的作家,时有尖锐的批评。

对此,有的作家就大度谦虚,而另一位未点名的作家,则视批评者若寇仇。

这件事我好像从报上看到过,也有过感慨,感慨严肃的学理批评对于一位理论修养缺失的作家来说,回应批评的也只能是人身攻击,看来,重了一些。

我这里是同意这位王先生的看法的。

我不同意的是王先生言之凿凿的这么一段话:“由此我忽然想起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倡导者胡适,鲁迅生前可没少写文章‘骂’他,而胡适呢,却在鲁迅过世后第一个站出来自己掏腰包为鲁迅出全集,且将鲁‘骂’他的全部文章悉数收入,这器量可就大了去了。

”在这里,王先生显然是用鲁迅来比附某位作家,用胡适来比附姓李的评论家了,我以为却是不妥,也不必。

或许王先生并无此意,只是想借鲁胡交往中的一端为范式而批评那位作家吧!倘若果然如此,也就罢了。

胡适读书会十六期读书报告:胡适与鲁迅

胡适读书会十六期读书报告:胡适与鲁迅
是否是自由主义,不在于他们思想认识中的自由是什么,而在于他们对自由个态度。在“如何由自己”上,自由主义的态度是:既伸张“自”,又限制“由”。这个限制,由谁保证?法律!“法律使个人解除了对恣意侵犯或压迫的恐惧,而这确实是整个社会能够获得自由的唯一方法和唯一意义。相对于这种“法治自由主义”,鲁迅的那种视法律为“束缚”而欲“废绝”之并强调“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的自由,就不能说是自由主义了。
那么胡适是怎么认识自由主义以及自由与容忍的呢?在20年代,胡适就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和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在1948的《自由主义》一文中,胡适称赞自由主义,说:“自由主义在这两百年的演进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空前的政治意义,就是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自由权利。”反过来,胡适也主张少数人也要容忍多数人,如果少数人时常怀有“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异教方罢休”的心理,多数人也不能不行“斩草除根”的算计了。在那样的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胡适提出这样的一个主张,无疑是空谷足音无人听了,可是并不能确定胡适的这话不对。而针对那些不要和平演进,要暴力革命的年轻人,胡适说:“近代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很清楚的指示我们,凡主张彻底改革的人,在政治上没有一个不走上绝对专制的路,这是很自然的,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权可以铲除一切反对党,消灭一切阻力,也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治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用最残酷的方法做到他们认为根本改革的目的。他们不承认他们的见解会有错误,他们也不承认反对的人会有值得考虑的理由,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异己,也绝对不能容许自由的思想与言论。所以我很坦白的说,自由主义为了尊敬自由与容忍,当然反对暴力革命,与暴力革命必然引起来的暴力专制政治。”而鲁迅呢?“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胡鲁的截然相反,从中也不难看出谁的表达是自由主义了。

鲁迅与胡适的恩怨情仇(随笔)

鲁迅与胡适的恩怨情仇(随笔)

鲁迅与胡适的恩怨情仇(随笔)鲁迅与胡适的恩怨情仇(随笔)西山守望近段时间,系统地读了些鲁迅与胡适的文集,以及介绍两位先生的传记文章。

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发生在“五四”时代两位大知识分子之间,由合到分,由近而远的两种选择,以及他们之间无比纠结的爱恨情仇。

(一)从鲁迅的日记中看,两人交往于1918年,而真正来往于1923和1924年。

这期间,两人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主张。

那就是: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特别是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方面,两人亦有共识:或是胡适倡导观念,鲁迅相继发表文章,予以呼应;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阐发。

鲁迅倡导文学革命,注重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他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表述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

”鲁迅认为,文学革命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首先要有思想的革命,它需要胆识和勇气。

而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则注重从理论上突破,先后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在否定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革命文学论述。

从《鲁迅日记》中,也可以见证两人在学术研究方面曾经的过从甚密。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前后,曾多次征求过胡适的意见。

胡适在写作《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时,也曾多次向鲁迅请教。

在胡适的作品中也有明确描述两人友谊的片断:两人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从不拐弯抹角,多是正确的欣然表示认同,错误的直言相告,有疑问的也不苟同,互相商榷。

(二)鲁迅与胡适的矛盾,始于1925年。

那时的鲁迅,正由官场走向民间,而胡适,则由书斋走向议政之路。

在鲁迅的文章里,也有明确记载:先是清朝末代黄帝溥仪召见胡适,而后,则是胡适与段祺瑞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互递秋波。

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拥护者,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批评者,两种选择,使两人分道扬镳,站在了对立面上。

他们以各自为中心,分别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使寂静的知识界一时热闹起来。

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

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

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笔者在北平‘北平日报“副刊 北平日报副刊 第61㊁62号(1929年5月26日㊁27日)上,发现鲁迅的一篇讲演,题为‘评所谓革命文学“㊂正题之下有标记,为 鲁迅在燕大讲郭亦华记 ①㊂在‘鲁迅全集“和有关鲁迅的生平史料中,没有发现鲁迅曾作过这样一次讲演㊂讲演题目下的标记说明讲演是在北平燕京大学做的,而1929年鲁迅在燕京大学只作过一次讲演,具体时间是1929年5月22日,该讲演经吴世昌记录㊁鲁迅修改后,以‘现今新文学的概观 五月二十二日鲁迅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改定稿㊂“为题,发表于1929年5月25日北平‘未名“半月刊第2卷第8期㊂讲演记录稿经鲁迅再次修改后收人‘三闲集“,题为‘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㊂‘未名“版题目下还有 吴世昌笔记 几个字,收人‘三闲集“时,被鲁迅删去了㊂②鲁迅1929年在燕京大学只发表过一次讲演,且讲演记录稿经鲁迅修改后已收人‘三闲集“,那么,‘北平日报“所刊登的鲁迅在燕京大学的讲演,与‘现今的新文学的概8①②‘北平日报副刊“第61号题为 郭亦笔记 ,第62号题为 郭亦华记 ㊂当为 郭亦华记 ㊂该副刊第63号有 亦华觉人 的翻译文章, 亦华觉人 应是 郭亦华 的笔名㊂鲁迅删去记录人名字,是为了避免连累他们,这一点他在1934年12月11日致杨霁云信中说过: 但记录人名须删去,因为这是会连累他们的,中国的事情难料得很㊂ ‘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㊂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观“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经过对比,笔者发现‘评所谓革命文学“的观点与‘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非常近似,只是内容与字句多有出人,这说明‘评所谓革命文学“是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㊂只是由于记录者不同,以及鲁迅这次讲演本没有事先确定题目,才使这次讲演不但产生两个文本,而且产生两个题目㊂鲁迅一生做过多次讲演,这些讲演有一部分因公开发表而保留下来,公开发表的部分有些经过鲁迅亲自审定,被他收人生前所编或身后出版的文集中,如‘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老调子已经唱完“‘革命时代的文学“‘无声的中国“‘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想“等㊂这些讲演的记录者往往是一个人,一般经过鲁迅本人过目和修改,为人所知的只有一种版本㊂而像鲁迅1929年5月燕京大学讲演,一次讲演,由于整理者不同,出现两个题目,两个文本的,则非常少见㊂通过两个文本的对比可发现,‘评所谓革命文学“(以下简称‘革命文学“)在版本的完善程度上虽不如‘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以下简称‘概观“),但自有其重要史料价值㊂它的发现,为研究鲁迅的讲演活动和革命文学观,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参考文本,同时,以它为个案,还可进一步研究现代作家讲演记录稿的版本变异和文本生成问题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笔者把该文整理如下,并略加分析,以供现代文学研究者参考㊂评所谓革命文学鲁迅在燕大讲郭亦华记我差不多两年没有对青年诸君开过口㊂初到上海的时候,某校叫我去教几点钟书,不得已就去教了几天㊂那时整天捉拿学生,今天捉去几个,明天捉去几个㊂捉去之后,生死是不定的㊂放了是学校的力量,死了和学校无关㊂后来不教书了,就一声不响地住在上海㊂那知道创造社9民国报纸副刊与作家佚文辑考却说我把青年害了㊂许久没有回到北京,这次回来,韦君叫我到贵校演讲,不得不来㊂我随便讲讲,诸君也只好随便听,至于可供诸位参考的,我敢说一点儿也没有㊂我坐汽车往这里来的时候,本想在车子上想一个题目,无奈汽车一跳跳了三尺多高,要想也想不好㊂汽车本来是好东西,因为中国道路不平,就不适用㊂可见外国的东西 无ѲѲѲ①什么学说 到了中国,因为环境不同,一点儿ѲѲѲ㊂革命是从外国来的,但是到了中国,却只有ѲѲѲ正革命的,却多得很㊂各种主义 无论它是古ѲѲѲ漫的 差不多都介绍到中国来了,但是只有谈ѲѲѲ着那个主义去创作的㊂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人太ѲѲѲ几个人包办了的原故㊂上海的情形的确是如此,ѲѲѲ海的外国人和他们的翻译接近,那些翻译又和老ѲѲѲ百姓和外国人却是不能接近的㊂中国人所吃的苦ѲѲѲ国人之间的那些翻译给他们的㊂例如,外国人说ѲѲѲ说是要 打你两个嘴巴 ;外国人说: No ѲѲѲ枪毙你 ㊂现在外国的学者,诗人,哲学家,文学ѲѲѲ被几个中国人包围起来了㊂胡适包围杜威,徐志摩ѲѲѲ殊斐尔,陈西滢又包围什么法郎士㊂所以我们只ѲѲѲѲѲѲѲѲѲѲ上,关于这种书少得很㊂有了革命的环境,才能产生真正的革命文学;不然,那种革命文学,还是唯心的,不是唯物的㊂中国现在虽然到处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还不能算得革命的环境,所以革命文学仍然无从产生㊂现在的革命,换句话说,就是 我就是革命,反对我的,就是反革命㊂ 这种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当然不会产生真正的革命文学的㊂革命文学有它的祖宗㊂现在谈革命文学的,虽然也有一点革命性,①由于印刷原因,该文的部分文字缺失,缺失部分以 Ѳ 代替,下同㊂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
文化意识影响甚深。鲁迅自嘲是中了些庄周的毒。
鲁迅所吸取的正是庄子那种尊崇人的自由。敢于批判传统 和干予社会现实的反抗意识和超越精神。庄子对人生和生命有 深刻的领悟,似乎看透了一切,但最终并没有舍弃人生和生命。 旧知识分子挂孔子门徒的招牌,还是庄子的私淑弟子。
鲁迅
庄子虽然把鲁迅带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心理世界,使他对
与杜威这个根本观念相关,即产生了杜威思想五步说。
胡适把它简化为‚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同时确立了 社会科学的‚实验-探索‛方法论,并且形成杜威的教 育哲学的基本思想。
从对鲁迅与胡适各自的世界文化圈的部分考察,可以看到鲁迅与胡适许多不同之处: 1、鲁迅所接触并多少受影响的外国哲学家和作家,都对现存社会现实不满,是 ‚轨道破坏者‛。 2、鲁迅思想还没有形成哲学化体系,他的思想一直是开放型的。胡适已形成系 统的哲学观和政治观。思想有了固定模式。这两点区别,使鲁迅后期能部分接受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使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成了鲁迅与胡适思想上最后的分 水岭。

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照片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背景: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到了五四前后是一个断层时期。 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西方近代文化大量地全面地涌入。 1、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计以制夷‛
2、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派严复提出‚中西古今‛说 4、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才大规模形成, 新文化运动也正式开始。
3、鲁迅说看托尔斯泰的书,使他感觉周围还‚包着人类的希望‛
鲁迅指出,‚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其思想意识心理 态度是双重矛盾的。 鲁迅曾这样概括安特莱夫的思想:一、人生是可怕的(对于人生的悲 观);二、理性是虚妄的(对于思想的悲观);三、黑暗是有大威力的(对 于道德的悲观)。‛ 他对显克微支。陀思陀耶夫斯基以及契诃夫、果戈理等东欧俄国作家有 特殊感情的基本原因。
自身的功用。

遗毒的哲学,它首先是怀疑和否定。 他又不同于现代悲观主义,它承认现代文明,并有一种超越现有文明而 建立新文明的乐观理想。从世界观和历史观说,马克思主义对鲁迅思想 的根本性影响也在这里。它帮助鲁迅克服悲观主义的思想危机。但是, 应该承认悲观和怀疑的意识并没有完全从鲁迅心理深处清除。不过,正 是这种在理想与信心指导下的危机感使他更冷静地注视黑暗。并且更执 着地与黑暗的历史与现实博斗,从而形成独特而深刻的鲁迅思想和鲁迅 精神。
3、鲁迅和胡适的全部的思想构成和内在的知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西方现代文化教
育。

胡适运用现代西方某些治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冯友兰先生
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当年胡适门下学生顾颉刚、傅斯年 的‚旧学基础不但不在胡适之下,或者竟有超过他的地方。但是他们虽有丰富的旧学知识,却 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可以把这些知识贯穿起来。
生命和人生有大明大智的领悟,但鲁迅并没有遁世,他把对人生 的领悟和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庄子

鲁迅欣赏孔融、阮籍、嵇康,‚差不多都是反
孔融
抗旧礼教的‛。非‚礼‛轻‚孝‛,用玩世不恭 的态度来反对社会的黑暗。
阮籍
鲁迅也颇受屈原和韩非的影响。 微词屈原的忠君思想,欣赏《离骚》真实的心声。 直截了当不逃避现实。与儒家的温柔敦厚、中庸处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照片
一切思想因素都处在游离状态,没有一个固定理论模式使之定型。但是,
鲁迅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宗旨,就是如何窃得外国的天火来照亮中
国国民昏沉的思想。 ①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②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③它的病根何在?

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一个整体的价值可以不同于它各部价值之和,
达尔文
马克思
尼采
托尔斯泰
阿尔志跋绥夫
厨川白村

胡适 留美时完成了‚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这种‚政治训练‛有几个特点: 1、熟悉美国政治生活,为西方现代民主精神所倾倒。
2、存在着形式决定内容的片面想法,但这想法也包含法制思想。
3、这些政治活动与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政治运动没有直接关联,胡适 多少是为训练而演习,至少是把美国政治制度当作学习的样板。
以他一生坚持批判吃人的礼教。
接受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胡适与鲁迅三种情况:
一是共同接受或反接受,两人的态度与评价相同或相近;
二是对同一对象,因角度不同而见解相异;
三是各自接受不同的遗产,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同。

胡适晚年时说:‚孔子的学说,经过两千年,
至少有一部分失去了时代性,同时经过了很多 误解。三十年前,我们的确领导批评孔子。我 们批评孔子,是要去掉孔子一尊,使与诸子百
家平等。如果不打到孔家店。没有法子使得思
想解放,思想自由。但是六十年来(按:时胡 适62岁)还是继续对于孔子佩服,我觉得他这
个人,是很了不得的.‛
胡适反对独尊儒术,但他思想主要还是受儒家影响。
胡适总结‚古典中国的理智遗产‛——主要通过孔子等体
现出来——提出了三个方面,则是‚人文主义‛,‚合理 主义‛和‚自由精神‛。

对五四知识分子激烈主张和过火语言,不能脱离历史,断章取义加以片面理解。
1、认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理解‚西化‛的实质意义。
2、‚西化‛主张和口号社会效果和影响。‚偏激冲动‛ 使封建思想文化第一次被彻底打败。 ‚西化‛口号带有片面性,但它没导致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弯路;到 1980年代,没有发生过全 盘西化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

鲁迅反对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接受阶级论,没有 他对人民群众在历史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但不因此放弃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赞同艺术之中含有‚社会、种族、阶级的功利主义低见解‛,也承认艺术审美 坚持不懈地与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作持久斗争,同时更特别警惕封建
抛弃进化论。


儒家和朱熹的理学,可以肯定的三方面:
1、‚仁‛ ; 2、这种人文主义与庄子提倡的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不 同,要通过教育和仁政进行规范 ; 3、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展到朱 熹的‚有证据的探讨‛的学术方法。

儒家
无法对儒家和理学家进行全面评价 ,对胡适和鲁迅
分析对照,以把握住鲁迅与胡适历史文化圈各自的核
不能说鲁迅=达尔文+马克思……
1、进化论是鲁迅思想重要的有机构成。 2、尼采对鲁迅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鲁迅是懂得尼采的人
鲁迅前期在赞颂尼采精神时说:‚尼怯之所希冀,则意力绝 世,几近神明之超人也‛。 后期批判尼采教人们准备着‘超人’出现,倘不出现,那 准备便是空虚,但尼采却自有其下场之法的‛发狂和死。否则, 就不免安于空虚,或者反抗这空虚,即使在孤独中毫无‘末人’ 的希求温暖之心,也不过藐视一切权威,收缩而为虚无主义者 (Nihilist)‛。
目中不朽的大学。
John Masefield
(1878 – 1967)
鲁迅与胡适
管乔中
目录
一、绪论
二、思想的文化构成及其来源
(一)历史文化圈
(二)世界文化圈 三、思想本体和思想方法 四、整体的历史评价
一、绪论
鲁迅与胡适都是五四时代的先进分子,也是新文化的人格化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化思 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受到世界主义及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没有认识到离开被压迫民族不
平等地位的现实侈谈‚不抵抗‛主义的欺骗性和虚幻性。
胡适留学美国时期照片
杜威

杜威是胡适的老师,对胡适思想有决定性影响。
杜威的实验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哲学。 杜威反对传统哲学关于本体论的种种观点。(1)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 对人类周围的环境;(2)在这种应付环境的行为中,思想的作用最为重要, 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含有思想的作用;思想乃是应付环境的工具;(3)真正 的哲学必须抛弃以前玩意儿的‘哲学家的问题’,必须变成解决‘人的问题’ 的方法。 把进化观念引入杜威哲学,即产生一种‚历史的态度‛ 和点点滴滴进步的社会改良主义的态度。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时代的学术力作。
二、思想的文化构成及其来源
世界文化圈及社会等对他们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核心是传统观念、价值观念。暂
把握鲁迅与胡适思想的文化构成,探索家族圈、历史文化圈、地理文化圈。
时关注他们的中国历史文化圈和世界近现代文化圈。
(一)历史文化圈
他们的作品都‚是‘为人生’的,主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有坠入 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
鲁迅创作取材,是‚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4、鲁迅重视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厨川白村主张‚直面着
周围的惨憺的人生的暗黑面‛。同时又特别攻击日本的国民性。 这二点,鲁迅特别容易产生共鸣。
1、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便成了
胡适的有力证据。对于人生的执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个
特点。 2、‚合理主义‛是指唯智主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对智识、学问和思想重视的明证。胡适认为朱子的理学是这种‚合理主 义‛的继承和发扬。 3、‚人文主义者的兴趣,与合理及唯理主义者的方法结合起来,这一 结合就给予古代中国思想以自由的精神。而且对于真理的追求,又使中国 思想本身以自由。‛引用孔子的话,‚君子不忧不懼‛,‚内省不懼疚, 夫何忧何懼‛,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这名言,认为正是这种道德与理智力量表示了这个自由精神。
从鲁迅和胡适的作品论著去追溯他们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关系的渊源,
了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找到各自的历史文化圈 的核心,贯穿他们思想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不同分支的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