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案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案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案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案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案目标18一、设置教案目标的意义18二、教案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案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案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案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案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案19第三节设置教案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案组织19三、教案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案因素教案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案中起关键作用(教案过程的主导)* 教案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案大纲、教材、课程* 教案媒体—教案内容的载体、教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认知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认知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苛勒C.奥苏贝尔D.加涅【答案】B【解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是苛勒。
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B.奥苏贝尔C.加涅D.桑代克【答案】A【解析】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一般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答案】B【解析】下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下位概念,因此,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就属于下位学习。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答:(1)分类和概括化是“超越所给信息”的过程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化的过程就是“超越所给信息”的过程,通过归类,可以将关于这一类别的知识推论到这个具体事物上,从而超越了所感知到的外界信息,超越了直接的感觉材料。
(2)举例布鲁纳认为,人们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相关类别进行推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3章 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3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答案】D【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4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选择题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B.教育行政部门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答案】B【解析】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因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答案】A【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最早也是最多的一项研究内容。
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学习和动机理论,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答案】D【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答案】C【解析】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带路人。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教育经验总结法【答案】B【解析】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教师心理[视频讲解]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一、教师的角色1.设计者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目标怎么才能到那里:教学策略和方法怎样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教学评价2.信息源教师按照自己方案主动提供信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课堂管理、教学秩序维持5.平等中的首席:从教师是权威到变为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7.终生学习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二、教师的特征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坏老师各有各的坏。
最核心的特征:爱学生爱教学学识渊博认真热情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品质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判断2.教师控制点:内控型还是外控型倾向于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3.对学生的控制:专制权威还是民主型4.对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如何看待压力和管理压力(二)教师对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解比如,一个教师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知道了让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便基本成为“所倡导的理论”,但他在教学中却可能完全是另一种做法,仍旧沿袭“满堂灌”的模式。
知道了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不一定相信相信了不一定做到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一)教师的教学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gne,1994):①对学生的责任感;②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③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
胡均若(瞿保奎,1991)将教师对学生的爱归结为以下三种体验:①亲近感,即师生间的依恋;②理解感,师生间心领神会,可以很容易地沟通;③期望感,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真诚的期望和信任。
第三节师生互动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1.教师期望(罗森塔尔/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答案】D【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答案】C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答案】A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答案】D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答案】A5.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答案】C6.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的研究,它推动了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A.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C.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学习活动D.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研究【答案】A7.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于()。
A.学习心理B.学生发展C.学生差异D.学科教学心理【答案】D8.下列那一项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统一性原则【答案】D二、概念题1.教育心理学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实践意义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此教育心理学诞生了。
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3章 学生个体差异)【圣才出品】
2.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 )。
A.实践 B.反应 C.反射 D.学习 【答案】D 【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1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立型和场依存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
深层加工型和表面加工型。题干表明的是认知速度比较慢的用更多时间思考的,所以,属于
沉思型。
二、概念题 1.个性差异 答:个性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 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 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正是由于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才能作 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同时,也才形成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无限多样性。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自愿努力以赴, 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在学校背景中,成就动机是指一个学生对很 好地完成学业任务的追求程度。成就动机对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晶体智力 答: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 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
3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 展晶体智力,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同时参与。
4.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 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 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在 CD 光盘上储存,使之能够在不同界 面上进行流通的综合性教学系统。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实践意义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此教育心理学诞生了。
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3章课后答案(第3版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3章课后答案(第3版陈琦)1.2课后思割窗洋辑、选劣題1.学与教的过秆从宏规1?说包括五个发黃.Hfil选项屮不.?7X屮的是(><A.学生与教师-教有fj政部门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和教孕坏境【善幻B【解匸】在宏观1.?学':;教过翟定?个东线过减该杀统包菇学生、教瞅教学虫容、教学媒久印教学环境五网凶索,由学习过程.教学过洱和评价反思过理这三种过理交編在2.教号心理学中各家冬派学习理论乙争;2带集中佻现左对()的不同解尿上.A.学习过稅8.教学过思C.评价过榨.反思过程【答幻A1^1学习过程是戟仔心理学來门进扌.层早也是煤#的一顶両尤内*这纫的t成果构成/学习和功机凤论.灵家冬该学习理论Z争佈处中盜规任对学生学习过思的不;?3.1903佯?芙疋心理学家< }出版了 <&(?心理学〉.这足西方并一冬以教仔心埋学俗名的号艺.A.tl?.加涅C.码申斯丛D.彙代克【芥案】D【解1903年.爻国心理学农?锻代克「版了otm心理学人这是四方第木以救金心理学侖名的专片?1913?1911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右心却.学玄细篦1? < )以实用卞义为廉鈕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攻乂教学的实践必动?対敦代产牛了桐勺宋远的形响.A.彩态斯B.鲁宾IW坦C.11咸D.布件納rn*) c【解柄】札喊以实用上义为丛昭的“从做屮学“为仁条?进f;?改节枚孚的买践活动?対教E产工了HI为深远的妙叫?成为滋刃工义教宵的密珞人。
3.按财?定的II的和计划?何接堆显集研咒対0存关的现状史材料.从WW1PJ??通过分折.斫等方法.笈现何趣.探索教n规休的轩允方法趁< >.A.实脸法B.调仪法C.观察法D.教金经脸总结法f?$*J B【解析】说TE法足按服?定的H的和讣划?何搖地投集哥兀对仗令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斜?从而弄清爭实.通过分析、慨姑等方法发现甸蛇?探索教。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心理导论)
第4章学习心理导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答案】D【解析】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A、B、C三项都是由于环境或者药物等作用造成的行为的暂时的改变,因此不属于学习。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答案】C【解析】按照学习的主体进行分类,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因此答案选C。
3.下列哪种学习的复杂程度比概念学习高?()A.规则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连锁学习【答案】A【解析】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的学习。
因此答案选A。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答案】B【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因此答案选B。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科学研究等。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答:(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习心理导论【圣才出品】
第4章学习心理导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答案】D【解析】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A、B、C三项都是由于环境或者药物等作用造成的行为的暂时的改变,因此不属于学习。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A.人类学习B.机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答案】C【解析】按照学习的主体进行分类,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因此,答案选C。
3.下列哪种学习的复杂程度比概念学习高?()A.规则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连锁学习【答案】A【解析】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的学习。
因此,答案选A。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答案】B【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因此,答案选B。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科学研究等。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答:(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在开学前几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 答:(1)有效的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天为学生做好准备,备有姓名簿、解释某些基本的 规则、在不得不为管理任务分心时能让学生做一些活动。 (2)有效的教师并不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过去已知道有关规则的知识。他们在学年 一开始就建立规则和程序,并且教学生这些规则和常规。 (3)有效的教师会及时处理课堂问题,不忽视任何违反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行为。 (4)有效的教师会给出一个较明确的指示,并且使用较好的教学程序,很好地处理从 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过渡,给学生提供反馈。 (5)有效的教师和无效的教师相比,更能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所关心的事情,更容易知 道什么时候修改教学活动,所以,他们能把课设计得更好,能使用更有趣的材料。
二、简答题 1.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 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 课堂管理的目标包括: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 学习成绩越好。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学校对教时间、自习时间、劳动时间、休息时
2.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 )。 A.分配时间 B.教学时间 C.投入时间 D.学业学习时间 【答案】D 【解析】学业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效率完成学业功课所花的时间。它最能反映学生学 习实践的质量。因此,答案选 D。
1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5 章 课堂管理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习策略【圣才出品】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心理导论【圣才出品】
第4章学习心理导论4.1复习笔记一、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界定1.含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特点(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2)学习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3)行为的变化并不等同于学习的存在;(4)学习与表现不能等同;(5)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也是动物所具有的。
(二)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学习是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
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而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更需要学习。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个体的生理的结构和机能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在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学习什么,从何开始,都要以学习者的相应成熟为条件。
但是,如果个体的生理结构得不到使用的话,它的机能就会消退。
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有些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都很差,但后来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了伟人,有了很高的智力水平和伟大成就。
原因是学习把他们大脑中的潜能发展起来。
(三)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1)动物学习动物学习仅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动物学习主要是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
(2)人类学习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具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类学习的社会性;②以语言为中介;③积极主动性。
(3)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主要是指计算机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领域。
2.学习水平分类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以下八类学习:(1)信号学习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
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3)连锁学习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生个体差异【圣才出品】
第3章学生个体差异3.1复习笔记一、个体的智力差异智力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1.斯皮尔曼——智力的二因素论(1)一般因素(G因素),假想的智力能力,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
(2)特殊因素(S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能力测验中的表现。
2.卡特尔——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流体智力,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2)晶体智力,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
(二)多元智能理论1.智力的定义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体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2.多元智能的内涵(1)人类至少存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
(2)每种智能代表着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不同的智能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3)每个人擅长的智能不尽相同。
3.教育观(1)加德纳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2)教育要以学生的智能为基础,培养特长智能。
(三)智力的三元智力理论1.智力的分类人的智力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这三种能力分别对应着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三种理论。
2.三元智力理论(1)成分亚理论解释影响智力水平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或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取成分。
(2)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经验联系起来,用来解释与信息加工成分有关的不同水平的先前经验。
(3)情境亚理论与个体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解释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3.启示(1)教师应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惯用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一)学习风格的维度1.奈欣斯的三维理论学习风格包括感觉定向、反应方式和思维模式。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生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学生心理发展2.1复习笔记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1.基本观点内部心理结构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就是发展。
2.图式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用“图式”这种有组织且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来解释个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结构。
(1)个体对环境的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①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②顺应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2)平衡是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不同质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以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为显著标志。
(3)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从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究。
2.前运算阶段(2~7岁)(1)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
(2)存在自我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群体出现集体的独白。
(3)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接受学校教育,认知被重组、改造。
(2)获得守恒概念,能借助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逻辑思维。
(3)以社会为中心,意识到别人的看法,思维仍需具体事物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1)思维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2)推理能力提高,能进行假设性思维,接近成人水平。
(三)心理发展的因素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和深化拓展4个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俄国卡普杰列夫。
(1)桑代克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创办《教育心理学杂志》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是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卡普杰列夫
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1)本学科著作虽多,但缺乏统一指导,尚未形成独立理论体系。
(2)理论构建方面,20年代扩充到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30年代增加学科心理学的内容,40年代增加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50年代重点研究学习理论。
(3)专著方面,1908年我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0年代维果茨基出版《教育心理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1)研究内容日趋集中,作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2)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3)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思潮兴起,C.R.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苏联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并提出一系列学习理论,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越发注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派别的分歧也缩小。
(2)维果茨基的思想被美国学界注意,布鲁纳十几年的研究做出总结。
(3)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恢复了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并结合实际对西方和苏联研究成果的进行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如为学生构建学习支架以帮助自主学习。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如探讨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调节和管理。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知识的深层加工和高级知识的获得。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社会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探讨知识的情境化性质。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多元文化的交汇对教学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与跨学科项目的制作。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研究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管理学习资源和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学习方面:促进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理论、从一般的学习理论向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以及从学习行为向学习策略的发展。
2.教学方面:探索了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训练。
3.评估方面:发展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认知加工以及学习者特征的评估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范式
1.质性研究
(1)即测量和分析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
(2)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2.定量研究
(1)即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概括,在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中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2)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真实地反映其做法和体验。
3.教育行动研究
(1)即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先期的教育设计。
(2)研究目的是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
4.设计型研究
(1)即教师、学生、校长等教育情境参与者的自我反思式研究,我国中小学称之为校本研究。
(2)这是一种研究取向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在动态情境下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步骤
总体来说,教育心理学研究步骤分为选定研究主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提出假设——选择研究方法五步。
1.科研选题
题目有理论题目和实践题目,在选择时既要考虑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到有利于理论建设。
2.形成研究问题
在教育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构想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其次要对问题中的概念加以界定。
3.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
(1)确定变量
问题形成后,就要找出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是指能在不同条件下变化的个人或环境的某些特性。
(2)选择测量技术
要想系统地研究某些变量,必须用一种方法来测量变量的变化或不同水平。
基本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直接观察、测验、教师或同伴的评价四种,我们可以根据研究设计和情境的特点加以选用。
4.提出假设
假设就是对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描述。
5.选择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一般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可以采用观察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