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山垂直自然带谱的影响因素
高三地理复习地域分异2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级科目:地理授课人: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课时考纲要求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规律。
中心发言人李晓春难点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提问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2)山麓自然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自然带(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点: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小结: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的高度范围会有差异。
一般情况下,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推出,影响因素——热量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小结: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叠加,使得自然界中的自然带分布不那么明显,是自然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窍门:不能用地带性解释的都属于非地带性。
五、专项提升自然带与区域地理环境、人类生产活动等知识的交汇六、作业:课时跟踪检测教后反思审核人签字:年月日。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41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41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结合图表,说明垂直分异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自然带垂直分异的因素。
3.运用图表资料,判断垂直自然带的植被类型。
必备知识梳理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
3.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_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_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地带发生更迭5.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特别提醒]草甸和草原的区别(1)草甸一般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判读2.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比较(1)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的山地,分布海拔越低。
如下图所示:(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分析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差异影响因素有三个:(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3)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图)。
[典例][全国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
高考地理专题3.6 林线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答案:A
解析: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900米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900米。
5.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
影响森林生长和分布的因素很多,如气温、降水、土壤等。森林在高山地区向上攀升到某一高度会突然终止,由高大乔木变成低矮灌木,这一界限称为林线,全球林线的分布高度随纬度而变化(左图)。另外森林向下生长也会因某种因素受到限制,如呼伦贝尔的森林大多生长在地势降起的地方,河谷和平地上反而难觅树木踪影(右图)。据此完成9~11题。
三、林线分布举例分析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
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在同一斜面池沼方面也比山脊有更高的倾向,再有普通台地连接的高山也比孤立的高山要高。日本本州中部高山大概在2400-2600米附近,北海道高山是1000米附近.在森林界线以上或以北,乔木疏生,并即将达到乔木界线,而无乔木生长。连接于高位沼泽的水湿地区的森林也表现出一种界线,这是在高纬度地区以外所存在的局部现象。
①喜光②抗风③喜湿④耐寒⑤喜阴⑥耐贫瘠
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
2014年高三复习易错考点精析及典题精练: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2014年高三复习易错考点精析及典题精练: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高考考情1.理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2.理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明确它和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异同。
3.学会结合图和材料应用垂直自然带的判读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做题能力。
易错考点: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垂直带谱示意图反映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对于该类示意图的判读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基带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基带反映了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也可以推断其纬度位置,如上图,南坡基带为季雨林带,可知此处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可判断为高山气候。
2.看自然带谱的多少明确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如上面例题中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因此带谱复杂。
3.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比较复杂,具体如下所示:4.看雪线的高度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影响因素如下:(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读图时要把握主导因素,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纬度低,又是阳坡,但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南坡的雪线低。
典例精析:例题一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四山垂直自然带
高中地理垂直自然带珠峰地区海拔落差巨大,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而变化多样,山地的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要素从山麓到山顶随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以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为界,可大致划分出珠峰南北坡,主脊线以南为南坡,以北为北坡。
北坡位于我国境内,南坡主要位于尼泊尔境内,但我国境内的嘎玛沟、绒辖沟和樟木沟等也属于南坡。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北上的印度洋温暖季风,并削弱了南下的干冷气流,因而珠峰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南坡出现森林覆盖的深切沟谷,北坡出现草原覆盖的宽谷和盆地,形成了南北坡迥异的垂直自然带。
南坡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水热状况优越,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使得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幅度大。
珠峰南坡的自然带从低到高依次为:低山热带季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见图)。
其中,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3900~4700 米)以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为基底,气候寒冷,主要分布刺毛杜鹃和雪杜鹃等,红尾鸲和斯氏高山鼠等活动于此;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4700~5200 米)属于现代冰川广泛发育的山前地带,开始出现融冻现象,主要分布冰川黑穗苔草等高山草甸和金露梅等垫状植被,常见动物有藏仓鼠和喜马拉雅旱獭等;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5200 ~5500 米)生态条件恶劣,气候寒冷,主要分布地衣,如裂叶石耳和红橙衣等;高山冰雪带(5500 米以上)以雪线为界,发育高山寒漠土,地面上现代冰川占优势,地表长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内有少量藻类生存。
北坡降水少,气候寒冷干旱,具有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
北坡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0 米以上,导致4000 米以下的自然带缺失。
北坡的自然带由下至上依次为: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4000~5000 米)气候寒冷,育亚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着白草草原、固沙草草原和紫花针茅草原等,藏野驴和藏羚羊经常成3~10只的小群活动;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5000~5700 米)与南坡同名自然带相比生态系统发育较弱,植被覆盖度低,成土过程弱,发育着原始高山草甸土;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5700~6000 米)和高山冰雪带(6000 米以上)与南坡生境类似,海拔更高。
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新人教必修
考点10 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一、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2)分异特点: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4)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山地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一般来说:①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特别提示地方性分异现象(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现象。
(2)地方性分异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①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地形起伏: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差异。
③洋流:受寒(暖)流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向低(高)纬延伸。
④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异常:a.水分:荒漠中因水分异常而出现的斑状分布的绿洲。
b.土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华北平原的黄土。
c.地热:极圈附近的冰岛本应是苔原而分布的却是草甸。
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高考地理专题导练:林线及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导练:林线及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附答案解析)一般来说,林线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即高山林线。
林线在近些年的考试中多次出现,由于其涉及的地理因素众多且复杂,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难点。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林线及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一、林线的概念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
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
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
再有普通台地连接的高山也比孤立的高山要高。
日本本州中部高山大概在2400—2600米附近,北海道高山是1000米附近。
在森林界线以上或以北,乔木疏生,并即将达到乔木界线,而无乔木生长。
连接于高位沼泽的水湿地区的森林也表现出一种界线,这是在高纬度地区以外所存在的局部现象。
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山地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相吻合。
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
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临界条件变化的反映十分敏锐,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的等值线相吻合(类似于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
在干旱地区,树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林带高度和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
一些低纬山地的顶部,其海拔高度和水、热条件远未达到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这是由于山顶受到强风作用的结果。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24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标内容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这种分异多沿方向变化。
【特别提醒】在地域分异规律中,都要考虑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特别注意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
3.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随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特别提醒】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三个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4.地方性分异规律(1)规律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出现。
(2)成因①地方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的特征。
2.影响因素:和水分条件。
【特别提醒】(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垂直气候带谱的影响因素
垂直气候带谱的影响因素1、什么是高原垂直气候带?它有什么特征?高山高原气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气候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是海拔高而名之。
它们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帕米尔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东非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等。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变化显著。
在低纬度地区,自下而上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永久积雪带,反映出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
高原高山气候的总体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成因是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降水较少。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
在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
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高原地区,如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
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异常显著,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影响特别明显。
特征一高山高原气候表现出气温低、气压低。
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米,温度则下降大约6度。
因此,虽在度热达摄氏30度,高达4000米的高山,如玉山,却只有摄氏10度左右。
气压则反比。
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在标准状况下,每升高100米,气压降低10毫巴。
为750毫巴时,4000米高山顶约460毫巴。
而低气压的现象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则是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征。
特征二多露、多风是其又一明显特征。
高山上的气候在一曰之间的变化多端,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经常雾涌至而将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里。
将四周的能见度突然间降低。
高山多风是因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及由于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经常产生空气流动的现象。
1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十九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要点提示近几年,高考题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查频次较多,多以区域图、区域某要素或事物分布图等为背景,考查分布规律、探究原因。
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出现过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查,建议大家要熟练掌握与理解自然地理差异性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同时要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具体自然现象的能力。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二、典型试题气候是影响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
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月初地上生物量状况。
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一直减少B.一直增加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2.与3300 m处比较,影响3180 m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风力3.该流域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是( )A.6月B.7月C.8月D.9月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099 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600-1099 mB.1100-1899 mC.1900-2799 mD.大于2800 m5.600 m以下和2800 m以上区域物种数都偏少,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特色专题17突破图表专项7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B.耐寒性强
D.针叶林为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锋性亚带以极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将山地落叶
阔叶林带的范围向上扩展了大约500 m,即落叶阔叶林向高海拔扩展,占据
了针叶林的部分空间,海拔高,热量条件差,故其植被耐寒性强,B正确。
3.秦岭太白山形成山地“超级垂直带”的有利条件有( )
①区域气候的稳定性
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 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 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分布上限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5.影响阿尔卑斯山和富士山常绿针叶林带分布下限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
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C.洋流
B.基面高度 D.山体坡向
解析:读图可知,阿尔卑斯山常绿针叶林带分布下限海拔比富士山低。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纬度较高,在北纬45°到北纬48°之间,而
富士山位于北纬35°附近。而垂直自然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
气候
较高
横断山脉
背 焚风效应
亚热带季风
秦岭正处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秦 岭中部太白山的落叶阔叶林由3层(基带、典型垂直带和先锋性亚带)结构和 5个亚带组成,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带幅最宽的“超级垂直带”。先锋性亚 带以极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将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范围向上扩展了大约 500 m。下图为秦岭太白山山地垂直分异图。据此完成1~3 题。
响的是自然带的类型,④错误。故选B。
山地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却拥有全球87%的物种。尤其在 热带山地,不单单是乔木,群落里的各层片(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藤 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都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导致植被类型发生多 次更替,形成复杂的山地垂直带谱。下图为美洲、欧洲、日本代表性山地 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我国北方的山地北坡受太阳照射少,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好,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垂直地带性分异
·山地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况随高度的变化是产生垂直地 带的充分依据。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及在一 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超过这一限度 则相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 制约植被、土壤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也随高度发生有规 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山地自然地带的垂直更替。平坦而 完整的高原面垂直分异也不明显,原因是它虽有足够的 高度,但缺少形成水热条件随高度变化的充分依据。
·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 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 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
整理课件
3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原因
垂直地带性分异起因是地球内能,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构造隆起和山地 地形,但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地高度不 同而引起热量、水分及其对比关系的变 化。
整理课件
4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隆起 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不存在垂直分异, 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高差这个必要条件。
整理课件
11
(4)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 高的垂直地带。
·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 带; ·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 与其高度及其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 带所代替。
整理课件
12
四.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垂直地带的形成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 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 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地带谱性 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整理课件
13
·山地位置
(1)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性质。 因为水平自然带的纬度变化导致了基带的纬度变 化。
垂直地带谱的热力性质是与山地所处的纬向 自然带热力性质相一致的,并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高三高山垂直自然带谱的影响因素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km)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00m 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海拔500m左右)到山顶(海拔2749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方精云等,2004年)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或带):1、基带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km)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00m 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海拔500m左右)到山顶(海拔2749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方精云等,20XX年)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或带):
1、基带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
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不超过2000m,树线出现在1800m 处,其下是已经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
3、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有丰富的降水,雪线在4000m,远低于北坡雪线高度5800m。
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40m,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
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4、顶带是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顶带应该是永久冰雪带,若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和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带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