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1)(1)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b14bfe9e314332396893cd.png)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b52a1fa12af90242a895e5b4.png)
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古典、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人类的主体)。
P3答:古典经济学:经国济世、探求致富之路的科学。
现代经济学:研究利用稀缺资源满足各种需求、谋取最大福利的学科。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能性为逻辑起点,研究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的科学。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可持续发展)。
P1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可持续发展。
3.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
P15中国历史上表现出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4.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P31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P35/37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换言之:它是要求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包含了四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和科学技术。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
P37)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38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一般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225d00bed5b9f3f90f1c3d.png)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资源环境这种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2、从两个的倒U形曲线得出资源经济学的任务,我们国家处于哪个阶段。
3、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过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根源:不完全市场、外部效应、公共物品、非凸性、不对称信息。
外部性效应:外部性的存在,扭曲了价格机制,价格体系不能有效地传递资源稀缺的信号,致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论界一般把环境问题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资源使用浪费,并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在化。
公共物品: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调节却往往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
其根源在于公共物品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4、非竞争性:某人对一产品的消费不防碍他人同时使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公共物品类型非竞争性竞争性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路灯)共有资源排他性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5、政府失灵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1提供公共物品2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3减少信息不对称4反对垄断5保护产权6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①信息不足与扭曲②政策实施的时滞③公共决策的局限性④政策作用对象的理性反应⑤寻租活动的危害⑥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
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环境政策失灵包括项目政策失灵、部门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2、环境管理失灵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环境管理活动中寻租活动。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91e6e5910ef12d2af9e72a.png)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1)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2)克尼斯、艾瑞斯和德阿芝《经济学与环境》(3)米都斯《增长的极限》(4)戴尔斯《产权界面》2.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1)命令控制型: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如:水环境标准等)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如:环境法律、制度等)。
(2)市场激励型(经济手段):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目的。
3.环境:所谓环境,在一般意义上总是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条件和状况。
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物质输入功能、舒适性功能和废弃物接纳功能。
4.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由以上三个圈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共同构成的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状况。
人类生存环境的特征(1)封闭性:地球除了被动接受太阳辐射外,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2)自我循环性:地球四个圈层矛盾运动,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但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5.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是人类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的前提。
(2)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
(3)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
6.资源破坏:改变环境的自然生态结构与状态,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其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生殖能力破坏。
从而使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资源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7.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污染会降低资源生产率,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资源破坏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伴随资源的粗放经营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加剧环境污染。
8.环境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1)经济增长要求资源加大投入和资源枯竭之间的矛盾问题(2)经济发展投入与环境保护投入之间的矛盾问题9.稀缺: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某一种资源的相对短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fe3b613bb4cf7ec4bfed0ad.png)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a87f3633d4b14e84246800.png)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4cb4f490c69ec3d4bb75e7.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f9925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c.png)
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攻略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在准备江苏省考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科目的复习时,理清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资源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指人类用于满足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一切客观条件。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通过自然生成或人为培育来重新形成和获取的资源,如水、风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则是指无法再生或再生周期非常长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2. 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资源的供给取决于其自然生成能力和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资源的需求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密切相关。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
3. 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利用和转化,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
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对资源的长期利用。
4. 资源的评价与管理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进行评估和估值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环境科学的知识相结合,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2.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要素。
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直接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它可能是正面的,如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业活动对周边地区的污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c913d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7.png)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三大主题:效率、最优、可持续性。
2资源环境为经济提供四大服务: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同化废弃物、福利教育和精神上的价值、全球生命支持服务。
3决策的原则:a边际相等原则MR=MC 净收益最大。
b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利而又不是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当前方案最优。
4贴现的原因是:a时间偏好b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本可在生产中增值。
当前>未来5社会贴现率是指成本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
6石油泄漏损失:石油损失、修理损失、市场物品损失。
恢复原貌损失、对生态造成损失。
7环境价值计量方法:直接市场评价法、解释偏好法、陈述偏好法。
8成本效果分析CEA是应用成本与效果的比值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
9产权用来解释环境资产的价值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所低估。
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
有效产权的特点: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产权理论认为:若环境资源的排他性能充分界定,公共品可转化为私有品,来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无需政府干预,若干预,也只起到分配产权、监督产权实施的作用。
10外部性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
生产外部性、消费外部性。
呼市环境污染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烟花、塑料包装}11鲍温模型: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量为每个人的横向加总,公共品为纵向加总。
公共品是可供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市场方式承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
12工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
揭示:当关键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时,随着对这种资源使用的不断增加,以这一系统为利用对象的经济活动必然走向崩溃。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0e25f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41.png)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复习资料环资学的特点和作用:它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
特点:边缘或交叉,应用或实用;作用:指导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指导政策和项目的评估,指导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
发展趋势:理论创新趋势方法创新趋势问题导向趋势跨学科趋势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2国家环境管理职责和权利的边界确定,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3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经济评价4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评价(代际和代际公平)5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改革6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微环境管理的设计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正外部性:有利于旁观者的福利(外部经济)。
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生产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最优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社会总剩余变小。
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福利是不利的(外部不经济性)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
在生产具有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最优量大于社会最适量,社会总剩余变小。
外部性的内在化:将外部费用引进价格之中,使得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更为接近。
外部性的内部化方法可分为私人解决方案(1.社会道德约束2.慈善行为3.形成产业链4.签订协议)和公共政策(1.监管2.经济手段)(庇古税是一种用于纠正环境负外部性的税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778875d3169a4517723a39b.png)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属性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靠市场配置供给2、具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公共物品,如路灯、防疫、排污,易产生供给不足3、具有强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如公路、通信、自来水、教育,易产生垄断4、具有弱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池塘性资源,如鱼、石油、波段,易产生过度开发♪资源的属性与特征1、属性:有用性、稀缺性、动态性、天然性2、特征:系统角度:整体性空间角度:地域性角度作用:多功能性动态角度:数量的有限性和发展潜力的无限性从微笑曲线角度看:资源的垄断性从马鞭效应和蛛网图角度看:资源价格的波动性♪农业中的可持续1、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2、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非稳定现象举例:(1)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与退化(松毛虫、毛白杨)(2)土壤的污染与退化3、各时期农业问题:(1)人民公社时期:信息不对称(2)而今当下:相对低价(3)未来:垄断(蒙牛:用纵向一体化和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联想:高端;恒大:地域资源)???绿色革命对社会问题的贡献:1、资源供给地区与资源使用地区2、垄断性资源供给者与竞争性资源使用者3、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基于技术水平差异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针对污染问题的矛盾♪时间与代际问题P48-491、第一代代际效率条件:所有资产各个部门的实际回报率相等2、第二代代际效率条件:投资的实际回报率等于贴现率,贴现率表示把一单位的消费延迟一期,且将这些资源投资所得到的实际回报率,贴现率的高低代表对当下(或本代人)的重视程度,贴现率一般用r表示,r=0表示主体对当下与以后的重视程度相同;r=+∞表示主体只重视当下,r≤0是违背人性的3、贴现率高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c276bdaf1ffc4fff47acd5.png)
名词解释: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 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费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
(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14. 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15. 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16. 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17. 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18. 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19. 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位置也密切相关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者更严格,为了达到管制要求,其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控制成本25.生态足迹:衡量为满足特定数量人口或者特定人类活动,需要多少面积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生态生产性土地,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污染消纳能力简答、论述与画图:1.简述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类经济活动不能产生任何新的物质,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尽管进行了物质形态的转化,但是最终必然要回到环境中。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6424cc8762caaedc33d432.png)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d75f206bec0975f565e24e.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doc
![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要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3fdc6c93de80d4d8d05a4f1b.png)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现代市场机制正在制造一种日益失衡的经济:盈适俺二》储量有限,破坏后不可逆才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⑴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2)克尼斯、艾瑞斯和徳阿芝《经济学与环境》(3)米都斯《增长的极限》(4)戴尔斯《产权界面》2.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1)命令控制型: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如:水环境标准等)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如:环境法律、制度等)。
(2)市场激励型(经济手段):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保护的H的。
3•环境:所谓坏境,在一般意义上总是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条件和状况。
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物质输入功能、舒适性功能和废弃物接纳功能。
4.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为小心的,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由以上三个圈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共同构成的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状况。
人类生存坏境的特征(1)封闭性:地球除了被动接受太阳辐射外,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2)自我循环性:地球四个圈层矛盾运动,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但与宇宙空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循环渠道。
5.人与环境的关系(1)坏境是人类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來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的前提。
(2)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
(3)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
6.资源破坏:改变环境的自然生态结构与状态,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其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生殖能力破坏。
从而使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FI趋恶化。
资源破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7.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污染会降低资源生产率,减少生物生产量,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资源破坏往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伴随资源的粗放经营与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然会加剧坏境污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dd58026dd0d233d4b04e69b7.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5e38f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2.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一般经济学以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如果某种商品是正常商品,则需求的收入弹性是 Em>0 。
3、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4、公共物品形体上难以分割活分离,具有供给上的普遍性或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5、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他们可以用基数来衡量。
6、需求表或需求曲线表示商品需求量和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7、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8、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率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9、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是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10、治理环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庇古手段,一种称为科斯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1、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B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2.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B )A.消费者的偏好B.消费者的收入约束C.消费者的需求3、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B )A、消费者的收入B、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C、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4、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焦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 C )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B、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C、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5、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B )A.20美元B.10美元C.2020美元6、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C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 预算约束曲线上C.无差异曲线上7.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C )A.边际成本B.平均成本C.市场价格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B.商标注册费是可变成本C.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不变成本9、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特征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概念 30个1. 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指获取一单位国土资源时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包括:①边际生产成本,②边际使用者成本,③边际外部成本。
2. 贴现和贴现率:运用利息率计算资本本金的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未来应收或应付款项的现期等值,它为复利的倒数,其计算公式为|Si/(1+r)i|,式中Si 为现值,r为贴现率,i为时间;贴现率则指由于时间偏好或因存在着正利息率而对未来收益或成本进行贴现的比率。
3.揭示偏好法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4.单次投标博奕法调查者首先要向被调查者解释要估价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特征及其变动的影响以及保护这些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具体办法,然后询问被调查者,为了改善保护该热带森林或水体不受污染他最多愿意支付多少钱,或者反过来询问被调查者,他最少需要多少钱才愿意接受该森林被砍伐或水体污染的事实。
5.绝对地租在分析级差地租时,撇开了绝对地租问题,暂时假设最劣土地不付地租。
实际上使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
这种不论土地好坏,只要使用土地就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6. 投资回收率为衡量投资效益的大小,假定把数量等于投资额的资金存入银行,每年从银行取回的钱等于系统每年可以获得的效益,在时间等于系统寿命时,正好把银行中的存款全部取完,这个假想的年利率就等于投资的回收率。
7. 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8. 旅行费用法对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旅游者通过消费和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所获得的效益,为了进行参观需要承担交通费用和时间代价来表示的环境价值。
9. 比较博奕法给出一定数额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环境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组合,然后询问被调查者愿意选择哪一项,被调查者要对二者进行取舍。
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不断提高(或降低)价格水平,直至被调查者认为选择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为止。
以此来表示环境价值的方法,也称权衡博奕法。
10.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当缺乏真实的市场数据时,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和防止环境恶化措施的支付愿望从而间接地赋予环境资源以价值的方法。
也称为假想评价法11. 补偿价格法主要用于确定的再生性国土资源的价格。
国土资源再生、恢复和更新过程中,要进行认为或人工的协助。
人为、人工协助的耗费,称为“补偿费用”。
补偿费用就是被替代的国土资源的价格。
12. 地租资本化计算自然资源天然价值之价格的一种方法。
虚拟资本的形成叫资本化。
自然资源价格是各年地租的总和,把今后若干年中尚未实现的地租包括进来,故称地租资本化,即年地租×使用年限。
13.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水平达到环境容量时,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社会总成本最小,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
14. 无费用选择法通过询问个人在不同的物品或服务之间的选择来估算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
该法模拟市场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选择方式,给被调查者两个或多个方案,每一个方案都不用被调查者付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被调查者而言,是无费用的。
15. 内涵资产定价法又称内涵价格法它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即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如房地产16. 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绿色国内生产净值=净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额—非生产经济资产净耗减—自然资产降级与减少自然资产降级与减少=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自然资产减少绿色GDP(GGDP)一固定资产损耗=EDP17. 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缺稀,这里的总需求包括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18. 经济净现值率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现值的净现值。
它是反映单位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程度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净现值率高的项目。
19. 直接市场评价法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剂量-反应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
20. 机会成本法在某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该资源一旦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即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
21. 收敛投标博奕法被调查者不必自行说出一个确定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数额,而是被问及是否愿意对某一物品或服务支付给定的金额,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不断改变这一数额,直至得到最大支付意愿或最小的接受赔偿意愿。
22. 生态补偿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为人类提供资源环境功能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激励和约束一定组织或个人的行为的制度安排。
可以发生在跨区域之间和要素之间。
23. 可持续性消费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于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的:“可持续消费意味着提供满足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和有关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和有害物资的使用,以及在这些服务或产品的寿命周期内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不危及未来各代人的需要。
”24. 排污权交易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25. 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 原则对资源开发生产、消费实施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的的可持续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26. 技术外部性由于产品A的价格上升引起产品B的价格上涨,则可能刺激产品B改进技术,通过更集约的劳动来抵消产品B价格上涨的成本,这种类型的外部性。
27. 真实储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扣除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生产设备的折旧、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后的剩余部分,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储蓄能力。
按照世界银行国民经济绿色核算衡量财富的公式:δ++--)[σ(+(=)]-G+edmRgnCGNPK28. 环境壁垒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及服务进行准入限制,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贸易保护主义新措施。
29. 科斯手段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资源与环境产品通过市场交易可以实现资源与环境产品的最优化配置的环境政策。
由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提出。
30. 绿色国内生产净值绿色国内生产净值=净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额-非生产经济资产净耗减-(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自然资产减少)。
二、判断题 48个1. 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的市场价格才会等于相对价格,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当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就产生了对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的强烈需求。
√2.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
√3.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叫市场比较法。
×4.对消费者也应交纳庇古税,将外部成本内化或把外部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而污染者和消费者则能得到最大化的近期利润。
√5.消除最后单位的污染物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最优污染水平,发展生产获取利润。
×6.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拐点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对环境需求。
√7.边际开采成本越小时,因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未来因节省资源而获得的净效益也会越大。
×8.价格上升,还会促进对更多替代的研究并加快一些类型资源的自然衰竭,最终会导致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
√9.技术进步使边际开采成本上升,对低品位资源的依赖增加了,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0.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
√11. 中国水权变革的最优途径是建立取水权的转让制度,开发水市场和交易用水权×12. 一般恒定性资源来替代储存性资源成本低,外部性高,导致资源耗损,反之成本高,外部性低,资源耗损减缓。
√13. 零贴现率的净效果将是增大而不是减少环境负担。
√14. 采用非常高的贴现率用于未来收益与成本,则应该对资本采用增加一独立的影子价格的方式,来反映资本的实际机会成本。
×15. 一些地方价值的变化和用途变化往往使新的资源开发项目在经济上收益更高,这种新开发项目需要注销已投入在这些资源上的投资。
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成本叫做促熟成本。
×16. 高效率的消费。
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应当相等,且等于商品价格之比:√17. 当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不变,并且资源的数量有限时,如果有效的替代品出现了,就应向替代品平稳地过渡,如果没有替代品则应节约使用资源。
技术进步最显著的影响是使某一时期边际开采成本持续下降。
√18. 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客观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增值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方法是剩余法。
×19. 当政府征收排污费时,厂商就面临最优选择是减产或者投资购买和安装处理污染物的设备。
×20. 世界银行1997年对中国的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8%,而1997年我国GDP 仅增长8.8%。
当我国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时,还没有到达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拐点,所以污染难以控制,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
×21. 由于可更新资源的出现,会加速可耗竭资源的开采,结果是可耗竭资源比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耗竭要快。
√22. 边际开采成本越大时,因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未来因节省资源而获得的净效益也会越小。
√23. 资源产品的使用寿命越短,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少。
回收利用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使用率可以并通过重新利用废弃产品,减少对资源的需求。
×24. 只有当某种环境容量被充分利用时,末端处理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否则,必然会造成某种形式的污染,而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25. 一般来说,捕捞成本越低,贴现率越高,有效工作量水平超过与最大可持续产量相联系的工作量水平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边际捕捞成本为零,静态有效可持续产量和最大可持续产量就会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