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整理)

合集下载

(整理)第六章 发热

(整理)第六章   发热

第六章 发热复习提要一、概念1.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过热 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出现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热。

3.体温升高4. 体温升高不超过38℃ 低热体温升高38~39℃ 中等热体温升高39~40℃ 高热体温升高>41℃ 过高热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与激活物致热原 引起恒温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能够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螺旋体或真菌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结晶抗原抗体复合物体温升高(>0.5℃)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类固醇睾丸酮淋巴因子内生致热原(EP)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类:有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菌细胞、霍奇金淋巴肉瘤细胞、肾细胞癌细胞。

其它细胞:郎汉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是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

加热70℃2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

EP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其致热性在某些种系动物中呈现有交叉反应。

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介素-6(IL-6)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通过中枢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白血病发热患者的护理 整理

白血病发热患者的护理    整理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 低 热:37.3-38.0℃以下(有些是 37.5 -38.0) ➢ 中度发热:38.1-39.0℃ ➢ 高 热:39.1--41.0℃ ➢ 超 高 热 :41.0℃以上
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左右,数天 或数周,24h波动范 围不超过1℃。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1
发热的定义
发热程度的判断
2
3
发热的热型
发热病人的护理
4
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 用下,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 使产热增加散热减 少,导致体温超过 正常范围。
感染
致热源作用﹝原因﹞
非感染
体温调节中枢
36
38 39
体温调定点上移
发热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口温:36.3~37.2℃ 腋温:36.0~37.0 ℃
《疾病学基础》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白血病发热患者的护理
概 述(自己添加的内容)
发热是机体对于各种致病因子做出的一 种病理生理反应,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 症状之一 。
因此我们工作会经常遇到患者发热的情 况。当面对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我们需要了 解发热的病理机制、掌握相关知识及处理方 式;从而积极采取正确的降温措施,以促进 患者康复。
热型
4、不规则热 体温在24h中
变化不规则,持 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结核病、小叶性 肺炎。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临床过程
特点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 在较高水平
退热期
产热﹤散热
主要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 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 寒战。

发热健康评估

发热健康评估

15:56
▪ 5.中等度发热的口腔温度范围在
➢ A.37.3~38℃
➢ B.38.1~39℃
➢ C.39.1~41℃
➢ D.41℃以上 ➢ E.以上都不是
B
整理ppt
25
单选题
▪ 6.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 A.弛张热 ➢ B.波状热 ➢ C.稽留热 ➢ D.间歇热 ➢ E.不规则热
15:56
C
整理ppt
整理ppt
2
基础知识导入新课
15:56
36~37℃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37.0℃ ≤ 37.2℃ ≤ 37.7℃
整理ppt
3
【重点难点与教学要点】
15:56
● 重点:
1.发热的分度、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2.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提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医护合作性问 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 A.白细胞 ➢ B.细菌内毒素 ➢ C.血小板 ➢ D.红细胞中 ➢ E.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15:56
A
整理ppt
23
单选题
15:56
▪ 4.体温在39℃以上,且一天内波动大,达 2℃以上,此种热型称
➢ A.波状热
➢ B.不规则热
➢ C.弛张热 ➢ D.稽留热
C
➢ E.回归热
整理ppt
24
单选题
2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3 见于:布氏杆菌病
整理ppt
16
15:56
【注意事项】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 规则热 ▪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高热的急救措施

高热的急救措施

高热的急救措施引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表示体内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

高热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感染、药物反应、中暑等。

不论高热的原因是什么,在给予医疗救助之前,急救人员应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帮助患者稳定体温,并减轻可能的身体损害。

本文将介绍高热的急救措施,对于不同的高热原因,医疗救助有所区别。

在进行急救处理之前,应先确认高热的原因,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急救措施1.调整环境温度–高热患者应尽量置于凉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打开窗户,提高通风效果。

–使用扇子或空调等工具调整室内温度,帮助患者降温。

2.补充液体–高热会导致身体水分的丢失,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

–可以给患者提供冷水、凉茶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注意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因为它们会加重脱水情况。

3.使用湿毛巾–将一块湿毛巾放在患者额头上,可以帮助散热。

–定期更换湿毛巾,以保持湿度。

4.脱衣服–高热患者应脱去多余的衣物,以增加散热的表面积。

–使用冷毛巾或喷雾器在患者身体上喷水,也能提供降温效果。

5.避免过度活动–高热情况下,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以防止体温进一步上升。

6.使用退热药物–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可以给高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

–常见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年龄,药物剂量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咨询医生指导。

同时,应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

7.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在进行急救措施后,如果高热没有缓解或情况恶化,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医疗专业人员将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注意事项1.避免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急救时用于湿毛巾或喷雾器的水温应适中,避免刺激患者。

2.注意呼吸道通畅–高热患者常常呼吸急促,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观察体温变化–监测高热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4.预防感染传播–在与高热患者接触时,急救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并佩戴手套。

发热试题及答案

发热试题及答案

发热试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发热试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发热试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发热试题及答案姓名: 成绩:一、填空题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7.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

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⑥。

8.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②;③ .9.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10.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达数天或周,24小时内波动,常见于、、。

二、判断题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4.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5.高热是指39。

1—41℃。

()三、名词解释1.发热(fever)2.稽留热(continued fever)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5.波状型(undulant fever)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四、选择题 A型题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A.感染性发热疾病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整理)第六章 发 热

(整理)第六章  发 热

第六章发热一、多选题A型题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0.5℃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答案]D[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A.临床症候群B.病理过程C.独立疾病D.综合征E.体征[答案]B[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A.脊髓B.中脑C.脑桥D.延髓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答案]E[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A.0.1℃B.0.2℃D.0.8℃E.1.0℃[答案]C[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A.酷热时中暑B.妇女月经前期C.剧烈运动D.中毒性休克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A[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

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A.甲状腺功能亢进B.先天性汗腺缺陷C.夏季高温中暑D.妇女月经前期E.流行性脑膜炎[答案]E[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B.引起产热增加C.激活单核细胞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E.激活中性粒细胞[题解]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恶性高热新进展

恶性高热新进展

8
整理课件
Clinical高热评分(CGS)
肌强直 全身肌肉强直15 咬肌痉挛15
肌肉破坏 肌酸激酶大于20 000U/L(使用琥珀胆碱)15 肌酸激酶大于20 000U/L(吸入麻醉药) 15 咖啡色尿10 尿肌红蛋白大于60μg/L 5 血清肌红蛋白大于170μg/L 5 血K+>6mmol/L(除外肾衰) 3
可进一步缩短MH 发作时间。 此外,仅有大约1/3的患者出现了咬肌痉挛症状,而且这部分患者多数使用了琥珀酰胆碱。 此外,MH虽然是一种常染色体连锁的显性遗传病,但其发作情况似乎还受到其他多种条件影响。研
究表明,大约有半数的MH 患者可以检测到明确的基因突变,同时有报告显示并非每一次接触触发药 物,均导致MH发作。
C倾向。 但是,MH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并无统一规律可循,在药物诱发因素、典型症状和实验室结果等方面均
存在相当大的变异。 近期,美国MH协会和欧洲MH 协作组对登记在案的共计677例MH病例的总结表明,超过半数的
MH 病例由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共同触发。 单纯由吸入麻醉药所诱发者占20%~40%。 而单纯由琥珀酰胆碱诱发者仅有10余例。 在吸入麻醉药中,接触氟烷后发作最快,其后依次是七氟烷、异氟烷和地氟烷,复合使用琥珀酰胆碱
7
整理课件
3诊 断
3.1 临床诊断标准 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氟烷收缩实验、咖啡因收缩实验和基因检测来对MH 进行诊断。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为北美和欧洲采用的Clinical高热评分(CGS)。 它根据性质将临床表现分为七大类,分别计分,每一大类仅计一个最高分。 总计分在50分以上,临床可基本确诊为MH。 35~50分,MH 可能性很大。 20~<35分MH可能性较大。

材料——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

材料——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

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目录一常见材料的热导率 (4)二影响材料热导率的因素 (4)三高热导率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3.1 高导热基板材料 (5)3.2.1 高热导率无机物填充聚乙烯复合塑料 (5)3.2.2 高热导率无机物填充酚醛树脂复合塑料 (6)3.3高导热高弹性硅胶材料 (6)3.4高导热粘合剂材料 (7)四高热导率材料的一些发展思路 (8)4.1 开发新型导热材料 (8)4.2 填充粒子表面改性处理 (8)4.3 成型工艺条件选择及优化 (8)五热传递解决思路的几个考虑因素 (8)5.1 热阻值的考虑 (8)5.2 接触热阻的考虑 (9)六参考文献 (10)一常见材料的热导率钻石的热导率在已知矿物中最高的。

各类物质的热导率〔W/(m·K)〕的大致范围是:金属为50~415,合金为12~120,绝热材料为0.03~0.17,液体为0.17~0.7,气体为0.007~0.17,碳纳米管高达1000以上。

①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详见“附录一”。

二影响材料热导率的因素热导率λ与材料本身的关系如下表:①④三高热导率材料的制备与性能3.1 高导热基板材料高散热系数之基板材料是LED封装的重要部分,氧化铝基板为大功率LED 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随着LED功率更大化的发展,氧化铝材料已经不能够满足。

如何得到更优良的散热基板,一直是LED行业追求的方向。

⑨被寄希望取代氧化铝的材料包含了两类:第一类为单一材质基板,如硅基板、碳化硅基板、阳极化铝基板或氮化铝基板。

其中硅及碳化硅基板之材料半导体特性,使其现阶段遇到较严苛的考验。

而阳极化铝基板则因其阳极化氧化层强度不足而容易因碎裂导致导通,使其在实际应用上受限。

因而,现阶段较成熟且普通接受度较高的即为以氮化铝作为散热基板。

然而,目前受限于氮化铝基板不适用传统厚膜制程(材料在银胶印刷后须经850℃大气热处理,使其出现材料信赖性问题),因此,氮化铝基板线路需以薄膜制程备制。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发热的分度及过程

发热的分度及过程

发热的分度及过程
一、发热的分度
根据体温高低,发热可分为以下几度:
1.低热:体温在37.3-38℃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2.中度热:体温在38.1-39℃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3.高热:体温在39.1-41℃之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

4.超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时间超过2周。

二、发热的过程
发热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退热期。

1.体温上升期:在此阶段,体温开始上升,但还未达到高峰。

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手脚冰凉、皮肤苍白等症状。

2.高热期:当体温上升至高峰后,患者进入高热期。

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潮红、口干舌燥、呼吸急促等症状。

3.退热期:经过高热期后,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在此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和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发热过程的差异。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或伴随其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2023年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1-2天)整理

2023年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1-2天)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1-2天)整理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1-2天)感染新冠后每个人症状不一样,有的发烧有的怕冷,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下面是我专心整理的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假如大家喜爱的话,欢迎大家保藏并乐观共享哟!感染新冠发烧会持续多久?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烧时间要依据患者病情推断,如轻型患者可能发烧1-2天、3-5天体温便可正常,其它症状也会好转。

由于这是轻型新冠病毒感染,一般型患者可能临床表现是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发热时间为1-2天到一周,但整体发热时间不会太长。

假如是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尤其是危重型患者,早期病毒感染之后消失呼吸衰竭,同时在治疗过程如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合并了细菌感染,发热时间可能会更长。

发热时间可能是推断患者病情的很重要的指标,假如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整体病情都在好转,假如持续高热,意味着病情比较严峻。

尤其是长时间体温高达39℃,持续39℃高热可能预示患者的病情会进入重症型状态。

感染新冠的症状有哪些?新冠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有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其他症状等。

1、呼吸系统症状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对鼻腔黏膜、口腔、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等呼吸系统造成明显损害,可能会消失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喉肿痛、喘息、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全身症状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对患者的全身造成肯定损害,可能会导致患者消失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倦怠、疲乏等症状。

3、其他症状患者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还可能消失嗅觉转变、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

当患者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假如是无症状患者,需要居家隔离;假如是有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一般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实行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六、第七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大于等于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准时转定点医院治疗。

中枢性高热

中枢性高热

22
整理课件
护理措施 :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加强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 以及黏膜糜烂。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
❖昏迷病人每2 h翻身拍背并且按摩骨突处, 以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和褥疮,身体褶皱 处涂爽身粉。
23
整理课件
护理措施 :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32
整理课件
注意事项:
❖保持降温过程的连续性,不随意间断和不 盲目停止,以防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
❖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 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 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33
整理课件
注意事项:
❖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 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 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 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 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 为,体温下降1度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6.5%, 颅内压可降低5.5%。所以,头部降温对颅 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
19
整理课件 Logo
护理措施 :
--物理降温
---静脉低温输液疗法:
❖输注时要经家属同意,进行床旁监护,并 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密切检测 体温,若收缩压低于100 mmHg或者体温 降至37.5 ℃以下时,应停止冰水输液。一 般输注1次即有效果。
20
整理课件 Logo
护理措施 :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7
整理课件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主要疾病及病变:
❖脑外伤和脑手术 :严重脑外伤和颅脑手术累 及垂体窝、三脑室部位、后颅窝等可引起发 热。尤其以往经三脑室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 后, 常发生中枢性高热及胃粘膜出血等并发 症。脑部手术侵袭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多发生 于术后数天内。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整理课件
14
健康指导
•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 多饮水。
•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 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 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整理课件
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整理课件
2
发热概述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 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 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 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 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 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 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 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破伤风等反应。
整理课件
5
发热的分类
•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的感染所致。
•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癌症病人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如过敏反应中的发热。
3、内分泌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4、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慢性
心衰引起的发热,一整理般课件为低热。
利于康复。
整理课件
9
小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 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 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 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 3、补充液体量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容易造成脱水,也因

高热救护程序

高热救护程序
• (2)冰袋:放置在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 腋下、腹股沟等处,通过传导方式散发体 内热量。
整理课件
15
三、急救措施:
• (3)温水或乙醇擦浴:用柔软的毛巾蘸取 50%的乙醇或32℃左右的温水从患者的一 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至足跟部。同样 的方法擦另一侧,直至皮肤表面潮红,才 能达到有效的降温目的。
整理课件
20
三、急救措施:
• (四)对症治疗 • 1、控制惊厥、抽搐 为防止继续大量产热,
减轻脏器功能受损,控制肌肉过度活动和 抽搐是十分必要的。止痉药物首选地西泮 静脉注射。 • 2、控制脑水肿 选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
整理课件
21
三、急救措施:
• (五)病因治疗 • 高热急救的关键是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抢救。
数天或数周,每天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1℃ 者。见于肺炎、伤寒等。 • (2)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常 见于疟疾、肾盂肾炎和淋巴瘤等。
整理课件
5
二、病情判断:
• (3)弛张热:体温超过39℃,波动幅度大, 体温上下波动在2℃以上。见于败血症、风 湿热、心内膜炎等。
•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常见于癌性 发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等。
• (1)吲哚美辛(消炎痛):口服或鼻饲
• (2)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或氢 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 (3)复方氨基比林:常用剂量为2~4ml, 肌肉注射。
• 3、冰毯 适用于中枢性高热
• 4、针刺降温 取大椎、内关、曲池、合谷、 百会等穴针刺。
整理课件
18
三、急救措施:
•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 给予吸氧,2~4L/min。高热伴抽搐者给
整理课件
25
四、救护要点:

新整理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学精讲-高热病人基础护理措施

新整理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学精讲-高热病人基础护理措施

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学精讲-高热病人基础护理措

二、饮食鼓励
病人进食营养丰富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并少量多餐。

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3000m 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三、安全护理
高热病人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安,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用床档、约束带固定患者。

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热期间会有寒战、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导致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好心理护理。

对于长期高热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其心理反应。

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给予相关的知识教育。

1。

材料——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

材料——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

高热导率绝缘材料整理目录一常见材料的热导率 (4)二影响材料热导率的因素 (4)三高热导率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3.1 高导热基板材料 (5)3.2.1 高热导率无机物填充聚乙烯复合塑料 (5)3.2.2 高热导率无机物填充酚醛树脂复合塑料 (6)3.3 高导热高弹性硅胶材料 (6)3.4 高导热粘合剂材料 (7)四高热导率材料的一些发展思路 (8)4.1 开发新型导热材料 (8)4.2 填充粒子表面改性处理 (8)4.3 成型工艺条件选择及优化 (8)五热传递解决思路的几个考虑因素 (8)5.1 热阻值的考虑 (8)5.2 接触热阻的考虑 (9)六参考文献 (10)常见材料的热导率钻石的热导率在已知矿物中最高的。

各类物质的热导率〔W/(m - K)〕的大致范围是:金属为50〜415,合金为12〜120,绝热材料为0.03〜0.17 ,液体为0.17〜0.7,气体为0.007〜0.17,碳纳米管高达1000以上。

①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详见“附录一”。

二影响材料热导率的因素热导率入与材料本身的关系如下表:①④三高热导率材料的制备与性能3.1 高导热基板材料高散热系数之基板材料是LED封装的重要部分,氧化铝基板为大功率LED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随着LED功率更大化的发展,氧化铝材料已经不能够满足。

如何得到更优良的散热基板,一直是LED行业追求的方向。

⑨被寄希望取代氧化铝的材料包含了两类:第一类为单一材质基板,如硅基板、碳化硅基板、阳极化铝基板或氮化铝基板。

其中硅及碳化硅基板之材料半导体特性,使其现阶段遇到较严苛的考验。

而阳极化铝基板则因其阳极化氧化层强度不足而容易因碎裂导致导通,使其在实际应用上受限。

因而,现阶段较成熟且普通接受度较高的即为以氮化铝作为散热基板。

然而,目前受限于氮化铝基板不适用传统厚膜制程(材料在银胶印刷后须经850C大气热处理,使其出现材料信赖性问题),因此,氮化铝基板线路需以薄膜制程备制。

高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护理

高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护理

整理课件
4
热型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恶性肺结核等。 2.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 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恶性症、风湿热、心内膜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 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如间日疟、三日疟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等。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何杰金氏病、 鼠咬热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高热病人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护理
整理课件
1
高热的定义?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 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 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 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 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整理课件
8
辅助检查
WBC14.4×109/L,N 0.57,RBC 4.56 × 1012/L,Hb 122 g/L,Hct0.35。PLT 425×109/L; GLU 10.8 mmol/L; pH 7.47,PaCO2 24.1 mmHg,PaO2 88.1 mmHg,BE - 6.4 mmol/L, Na+135.7 mmol/L,K+2.55 mmol/L,C1)重症手足口病; (2)急性支气管肺炎; (3)心肌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一、病因(一)急性高热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二、预防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三、鉴别(一)感染性疾病1. 败血症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由其一感染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及静脉进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和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

前者起病急、突发寒战、高热、热型多呈弛张热,以多形性皮疹、皮肤黏膜出血点、关节肿痛、心内膜炎及迁徒性化脓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常为弛张热、间歇热或双峰热,可伴相对缓脉、坏死性皮疹、肝脾肿大及感染性休克。

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以不高。

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有助于致病菌的检出,通常认为最好的取血时间应当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及寒战高热出现时。

鲎溶解物试验(LLT)阳性提示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存在,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者。

2. 结核病(1)粟粒性肺结核可有高热、寒战、气促及全身中毒症状,胸片示弥漫性小结节影。

(2)浸润性肺结核可有发热、咳嗽、咳血痰,乏力、纳减、消瘦、盗汗,痰液结核杆菌培养可阳性,胸片示一侧或双侧上肺斑片或斑点状阴影,同时可有纤维化和钙化。

(3)肺外结核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结核、淋巴结结核、肾结核等。

临床有全身中毒症状及相伴症状。

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增高,可有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诊断性治疗有效。

3.伤寒起病缓慢,体温呈梯形上升,稽留型持续高热,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

典型病例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及肝肿大。

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伤寒的不典型病例增多,并发症增多且类型复杂,应予重视。

4.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是传染源,春夏季和秋冬季可流行。

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

发热期起病急骤,体温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热为多,伴有头痛、眼痛、眼眶痛、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及眼眶区充血,上胸部潮红,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

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数下降。

胸片可出现弥漫性渗出性改变。

5. 疟疾夏秋季发病率高,高热前有明显寒战,体温可达40℃以上,伴大量出汗,可有脾肿大及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偏低。

对于疑为疟疾的患者,如多次血涂片或骨髓涂片中始终未找到疟原虫,可试用氯喹作诊断性治疗。

6. 感染性心内膜炎原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者,或于心脏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高热伴有全身乏力、进行性贫血及栓塞现象,体检于皮肤、黏膜、甲床等处可见出血点,心脏听诊出现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或伴有心律时常,需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反复作血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7. 艾滋病(AIDS)高危人群如存在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表现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1) 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2) 全身淋巴结肿大;(3) 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4) 体重下降10%以上;(5)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感染;(6) 口咽念珠菌感染。

进一步确诊需作HIV抗体和HIV RNA检测以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等。

8. 流行性感冒冬春季好发,易暴发流行。

多以高热起病,伴头痛、乏力、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天逐退,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血丝痰或合并细菌感染者为脓痰,少数患者可有呼吸困难或消化道症状。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略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可增加。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原体可能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传染源为其患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传播方式。

其临床过程急骤,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在38℃以上,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或肌肉痛,可有干性咳嗽,严重者有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胸部X线片呈不同程度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状改变。

本类“非典型肺炎”与已知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及常见呼吸道病毒所致的非典型肺炎不同,具有传染性强、聚集性、临床表现较重、病情进展快、危害大等特点,尤以年龄大于50岁或合并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10. 军团病是由军团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方式主要为经供水系统、空调和雾化吸入而被吸入。

年龄大、有免疫低下等疾病者易发。

起病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肌痛、干咳、腹泻,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及神经精神症状。

血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可伴有肾功能损害。

胸片早期为外周性斑片状肺泡内浸润,继而肺实变,下叶较多见。

11. 急性细菌性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

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又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

患者有发热、咳嗽、咳脓痰,胸片示肺内炎性浸润性阴影,血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合格痰标本培养可分离到有意义的病原菌。

12. 局部性感染以肝脓肿、胆道与泌尿生殖道急性感染、腹腔内脓肿较为常见,急性感染可引起高热、乏力、腰酸、腹痛、恶心、呕吐及其他相伴症状,应观察其体征变化,并反复作有关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对病灶的发现均有重要价值。

13. 真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机会性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可发热持续不退,伴有寒战、盗汗、厌食、体重减轻、全身不适或咳嗽、咳血等,应想到口咽或深部真菌感染之可能,有条件作真菌培养或给予抗真菌药物观察治疗。

(二)非感染性疾病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热病程较长。

急性发作期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多伴有关节酸痛、皮损、面部蝶形红斑、日光过敏、贫血、乏力、肢端动脉痉挛、出血点等。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显示肝、肾、心、肺等多脏器受损,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抗核抗体阳性(阳性率最高),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特异性最高),骨髓和外周血液中找到狼疮细胞,或皮肤活检阳性。

2. 风湿热多侵犯青少年,发病前往往先有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病史。

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变态反应。

患者多有发热,多数为不规则热,常伴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心率增快、心律失常。

部分患者于躯干和四肢内侧出现环形红斑。

病变关节区可见皮下结节,坚硬无痛与皮肤不粘连。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速、黏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升高。

3.皮肌炎临床表现多有高热,伴周身不适、极度乏力及对称性全身肌肉剧痛和压痛,患者不能坐立和伸展。

4. 成人斯蒂尔(Still)病旧名“变异性亚败血症”,以间歇性高热、皮疹及关节症状为主要特征。

此外,尚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均阴性,多次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

5.血液病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病可表现为长期发热,发热多为弛张型、间歇型或周期型,发热病程可自数周至数月不退,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出血倾向、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往往需作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有时需反复多次才能确诊。

6. 各种恶性肿瘤肿瘤患者可出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发热,以消化道、呼吸道恶性肿瘤、骨肉瘤及肾癌、肾上腺癌为多见,患者多伴有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和病变脏器的有关症状。

7. 药物热发热患者使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某些抗生素或安眠药等,发热反而持续或又复升,或原先无发热而出现发热者,临床无新的感染证据,伴有多形性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表现,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中毒症状者,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

可在严密观察下停用可疑药物,如数日内体温降至正常,则可作出药物热的诊断。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故对发热病人须多方面调查分析,才能查明病因。

一般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详细准确采集病史注意年龄、发病季节、流行病史,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起病缓急,病种长短,热型和伴随的主要症状。

新生儿可有脱水热。

婴幼儿于南方,夏季酷热时可发生暑热症。

冬春季以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多见;夏秋季以急性肠炎、菌痢、乙型脑炎、伤寒等较多见。

传染病常有流行病学史,应仔细询问接触史等。

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常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结核病、伤寒、血液病、风湿热、暑热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起病稍缓,病程较长,常超过两周。

败血症、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深部脓肿等呈弛张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为稽留热;疟疾多为间歇热;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热型不一,无一定规律。

热型,在尚未应抗生素、皮质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时,对发热的诊断非常重要,但对小婴儿、新生儿诊断价值较小。

询问发热的同时要注意询问各系统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如呼吸道感染常有咳嗽、气急。

消化道感染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泌尿系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中枢神经疾患,多有呕吐、惊厥、昏迷等。

发热伴黄疸常见肝脏的细菌或病毒性炎症,肿瘤;伴多汗者常见于结缔组织病,败血症等;伴寒战者多为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深部脓肿等。

早期无特殊性明显临床表现和体征者,结合病史特点考虑伤寒、败血症、结核病等。

(二)全面仔细体格检查检查要详细全面,结合病史及症状,再作深入检查。

口腔在不少发热患者中,常见有病理改变。

如扁桃体炎可见扁桃体红肿或有脓性分泌性;疱疹性咽炎在咽部等处可见疱疹及溃疡;麻疹早期颊粘膜有科氏斑;白喉可见咽及扁桃体有白色假膜等。

注意皮疹的分布与形态。

全葡菌败血症、链球菌感染常见有猩红热样的皮疹;血液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皮肤可有出血点;风湿热可见环形红斑;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组织细胞增生症X、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及许多药物都可出现皮疹,但其形态和出现规律各异。

高热时精神状态良好者,常轻度感染。

如嗜睡,精神萎靡,神志不清,有脑膜刺激征者,提示颅内感染。

婴儿颅内感染早期,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但表现神志淡漠、嗜睡、烦躁不安、囟门紧张或饱满等,须警惕颅内感染。

肝脾肿大常见于白血病、结缔组织病、肝胆系统的炎症、伤寒、败血症、疟疾、肿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