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f1ba70722192e4536f6cc.png)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704c3551810a6f4248627.png)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276723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f.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这一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可能比较强烈,但对于改革的过程和原因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思想和理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为依托,分析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备好课时教案,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政策等。
然后,详细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企业的兴起等。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42cb8ddaef5ef7ba0d3cca.png)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培养历史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学会阅读历史资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在讨论农村生产关系在建国以来的四次调整的相关知识中,锻炼和增强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粮票及电视剧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探索身边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学会在资料中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丰硕成果与改革前辈“敢为天下先”改革气魄的关系,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前后代表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男主角的经历与命运,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能够知道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形成阅读、观察、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结合具体史实和材料,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问题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学习活动小组;教学环节课件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播放视频:“小粮票”有话说观看视频,视觉冲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人物,提高学生兴趣和关注度,激发了学习探究欲望出示目标,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看屏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整体把握。
通过电视剧剧情的设计,明确目标,掌握方法。
承转这节课老师将邀请同学们观看三集电视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扩展到城市,并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改革下男主角们的命运吧!新课学习,知识构建。
根据课件讲述第一集剧情课件出示“老严的烦恼”课件展示老严的逆袭与学习成果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老严的烦恼”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找到帮助老严的办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准备正式新课学习同学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归纳老严的烦恼学生根据提示找帮助老严的办法及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d7ee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2.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ea306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1.png)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a178ef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e.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影响,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改革的核心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9140cb7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c.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经济改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报道等资料。
4.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在1978年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59c2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b.png)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了解相对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政策法规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直观的感受,但对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5b7da7c1cfad6195fa7dc.png)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究改革的原因,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通过对改革试点成功后将其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学习,启发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导入新课】教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什么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学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呢?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改革的原因展示: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材料二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 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提问:最先改变这种生产状态的是哪个省?学生:安徽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1745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2.png)
展示: 投影: 红手印
教师:当初生死契约18户的红手印, 后来为了纪念这18户农民的创举, 给他们立了雕塑。请大家继续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展示: 投影: 大包干视频
教师:大包干让小岗村的农民告别了饥饿, 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展示: 表格中的一组数据
教师: 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凤阳县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实现了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由此可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营方式。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效仿。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 我们的冠世榴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共同见证榴园新貌。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 将统一经营改成包产到户, 将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改成按劳分配, 自负盈亏。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 小岗村的农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我们枣庄的市花是石榴花, 是因为我们枣庄有让人引以为豪的冠世榴园。2019年贺敬之先生回归故里, 游览冠世榴园时即
作诗一首, 请大家欣赏:
展示: 投影: 贺敬之《田园诗》
教师:目前石榴是我们枣庄最亮丽的经济名片, 然而这张名片却来之不易,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到30年以前, 看看30年以前, 我们的冠世榴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985年(解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政企分开)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16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16](https://img.taocdn.com/s3/m/3871bdbec8d376eeaeaa3182.png)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罗纳德·科斯在自己的著作《变革中国》谈到: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还曾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希望在你们,希望在中国。
”这也正是我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学生朗读: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
”“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什么现象?3.引导学生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归纳总结其产生的背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过程是怎样的。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2)发展(结果):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通过两则材料: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
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
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
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
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21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
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
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
中央负责同
志座谈会上指出:“在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看来今后它还要发展,它将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几乎所有先进地区,不要再堵它了。
”截至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
教师:最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哪里?采取了哪
些措施?取得怎样的效果?
学生1:安徽凤阳小岗村。
学生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学生3: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开来的?
学生: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史料乡镇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件大事。
它在城市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前和转轨初期,率先靠市场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它在城市化发展步入正轨之前,率先打开了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改善资源配置状况的通道。
教师:农村乡镇企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1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史料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史料3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教师: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教师:城市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教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
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2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
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
学生:1992年,中共十四大。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
.发展:1983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完善.意义: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