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课件
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面振动,常常伴随着火山和构造运动。
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
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 源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 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
北极圈层
总结词
北极圈层是地球上最北端的冰川圈层,主要由冰盖、 基岩和永久冻土层构成。
详细描述
北极圈层位于北极地区周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之 一。北极圈层的冰盖主要由淡水冰组成,随着气候变暖 ,北极的冰盖正在逐渐融化。北极圈层的基岩主要由古 老的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这些岩石经过数亿年的地质 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北极地质景观。永久冻土层是北极 圈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由长期处于冻结状态的土 壤和有机物质组成。永久冻土层的存在对北极生态系统 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为许多生物提供了 栖息地。
生物圈
01
总结词:生物圈是指地球上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是地球最活跃的圈层之 一。
02
详细描述:生物圈中的生物 包括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 鲸鱼等各种生物,它们在地 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维持 着地球的碳氧循环。
03
生物圈中的生物分布在不同 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如森林 、草原、沙漠和水域等。每 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生 物群落和环境条件,共同维 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04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与地球的 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此, 保护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对于 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 要。
03
地球的南北极圈层
南极圈层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B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 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圈层划分
速度/km.s-1
0
3
6
9
12 15
33
990000
1000
2000
地面
35千米 上地幔 下地幔
地S 壳P
S、P增加
地 S
幔P
固体 莫霍界面
固体
2900 深3000 度
4000
海洋水
冰川水
由地球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上
河流水
圈层的,水圈大处气于水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水
地表水
湖泊水
陆地水
地下水
生物水
水圈(不断循环运动)
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A
②
①
(km) 0
图中字母A、B分别是 莫霍 面、 古登堡面;
③ ④ ⑤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无明显的界限?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圈层及特点 1.地壳: 1.地壳: 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17km 大陆部分厚, 大陆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地幔 2.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 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平流层图(对流层顶至 )平流层图 对流层顶至50-55km)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晴朗
(3)高层大气图 )高层大气图 80-500km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 的高空有电离层, 的高空有电离层
二、意义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生物圈 组成: 一、组成: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 圈和地壳上层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 水面以下200米 核心:地面以上 米 水面以下 米 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同心圈层的分布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依据: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点
二.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共28张PPT)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海妈妈有许多可爱的小水滴宝宝。
有一天,他们想去旅行,妈妈答应了。小水滴 请太阳公公帮助他们。他们变成了水汽,向空中飞 去。小水滴飞到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带着小水滴 到处旅行。 一阵风吹来,小水滴变成了雨,离开了 云妈妈。变成雨的小水滴,落到了生物圈里。他们 沿途见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和有趣的生物。 他们边看边玩,就来到了北冰洋,那里 实在太冷了,差点变成了冰。所以 他们只好再请太阳公公把他们送 回家。最终,他们又回到了大海 妈妈温暖的怀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2:37:16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②
D1)填出地球内部圈层C、E、G、H的名称: C 地壳 ;E 地幔 ;G 外核 ;H 内核 。
(2)填出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 D 莫霍界面 ;F 古登堡界面 。
3、读下图,回答问题:
(3)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横 波,判断的 依据是 波速较慢 。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
《 水 经 注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 冷酷的事实: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 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一样的、 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 失败的告诫: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 地球这一处家园,地球更不是实验室, 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 路。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软流层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国地球深部的探测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活动2: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能举例说明吗?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2、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海 如自 冬 对 中 周 黑日 夏 峙 有 七 云月 不 , 二 百 冉山 枯 水 山 五 冉望 不 色 , 十 再之 溢 清 东 余 来, 。 绿 西 里 。 , ,
地 壳
地 幔
地 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面
2 900
外核 内核
海南中学
李文波
总结:1、地球的圈层结构(自内而外)
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
圈层名称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莫霍面 平均17
不连续面
深度 (千米)
特征 ①固态,由各种岩石 组成 ②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③软流层以上的 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 成部分 ①推测外核液态、内核 为固态; ②温度很高, 压力和密度很大。 ③主 要成分为铁和镍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考:人类能通过哪些方法获 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软流层在此!
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
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P28[活学巧用]1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
考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联想: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 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我们怎么办???
1、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地圈震层来了的,依陆 据
(1)概念:
地上的人先感
(2)分类:
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
震动?海洋上
纵波VS横波
的人呢?
primary
sec快ondary固、液、气 上下震动划分依弱据
慢
固态
左右晃动 强
速度都随物 质性质的变
化而变化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显增加
1000
深 度 2000
横波
千
米 3000
莫霍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思考?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 内部圈 层结构 示意图 怎么画?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壳 古登堡界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不连续 深度
面
(km)
地 壳
大陆地壳
平均17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地 幔
上地幔
软流层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6370
特征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 硅、铝)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 厚,平均厚17千米
水
成云致雨
分层依汽据: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
厚度化的情况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2000~3000K 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分 层
50—55KM
平流层 17~18KM(赤 道)
O3层吸收 紫外线
地面
升高
降低
平流 对流
8~9KM(极地
)
高层大气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最活跃的因素。
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外 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怎么画?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地壳
内部
地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地幔
球 圈层 的
地核
物质组 成和特 点
圈
外部 大气圈
层
圈层
结
人类生活在
范围
水圈
范围和 特点
构 地球表层
生物圈
③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 硅镁层)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
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
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D •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7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 km处可以表示()
A .海平面
B .莫霍面
C. 岩石圈底面 D .古登堡面
6. D
7.B [第6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面以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第7题,莫霍面平均深度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 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7 km,则10 km处可以表示莫霍面。
]
读下图,完成8〜10题
8.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 . 3个
C. 4个 D . 5个
9.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 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0.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8. C 9.B 10.B [图中有瀑布、树木、岩石、白云等事物,因而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
而其中水占的面积最大,构成了景观的主
体要素。
该景观的形成,充分说明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
B 组名校必刷题
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 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 、N 、Q 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 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
读图,完成11〜12题。
11. 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W 1和W 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 W 2造成的破坏最大
C. W 1和W 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 能通过地核的是W 1 12. 依据M 、N 、Q 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B 12.B [第11题,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相同深度纵波比横波传 播速度快,到达地震台站所需时间短的 W 2为纵波,所需时间长的 W 1为横波; 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外核为液态,因此只有 W 2能通过地核;纵波传播速度 快,且可穿过任何形态的物质,因此破坏力更大。
第
12题,图乙中分别以M 、
N 、Q 为圆心的三圆交点处即为震中位置。
]
1 000 3 000
5000 產中距/ km
屮 4
1
O
8 6 4 2
乙
读图,回答13〜14题。
------- ——=馳面甲
13.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一直递减
B. —直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4.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13. D 14.A [第13题,从图中看到该气球所在高度100 km,处于高层大
气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变化为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第14题,大气总质量的3/4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
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
(2017 •泽模拟)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 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面辐射减弱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 .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16. 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 19: 00〜22: 00 B . 04: 00〜07: 00
C. 07: 00〜10: 00 D . 13: 00〜16: 00
15. D 16.D [第15题,读图可知,19: 00〜10: 00在近地面存在着逆温
现象,导致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使当日大气污染加剧。
第16题,13: 00〜16: 00 逆温现象基本消失,特别是近地面大气已不存在逆温现象,故该时段有利于
空气对流,空气质量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