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讲义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件 第二章 基本理论
三、量化的形式
(一)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二)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比例量化 (四)当量量化
(一)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一次量化: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定 量刻画,如年龄 、身高、体重、出勤频数。
➢二次量化: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间接的定 量刻画,需要进行赋值。
➢ 标示出职位分析问卷中187个元素中 每个特征要求的平均值或中位数。
(四)能力分析量表
➢ 寻找出尽可能少的能力类型,但能够对较广泛的工作活动要求 进行分析。
➢ 该系统提出了37种能力,并归纳为四类:智能(如语言能力) 、体能(如耐力)、心理动能(如反应时间)和对感知的处理 能力(如空间定向)。
➢ 量表覆盖面大,设计先进,大大简化了人员分析的工作。
7.价值观
——指生活方式和目标,或者说期望什么和不期望什么。
8.态度
——指对工作、人、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习俗和其 他环境因素的信念和感情。
9.动机
——指在所期望的活动或目标上倾注精力和发挥能力的意愿。 动机强的工作都履行所负责的工作时会投入更多的努力。
10.工作经历
——指个体获得的工作经验,包括工作程度、 工作项目、工作方法和工作水平。
能力——是指通过训练或具备某种经历而产生的从事 某项工作的已具备的水准,亦即现实能力,如说话唱 歌、跳高等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
Page 19
2.技能 ——是体力上或运动上的潜能或能力,或做某 件事时表现出的纯熟技艺。
3.知识 ——是个体所具有的可直接应用于完成某项工 作任务的信息体系。
4.资格
1.人员特征 2.特征 3.KSAO 4.人员分析 5.测验 6.工作分析者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串讲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点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一)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1、素质的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2、素质的构成:个体素质分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大类。
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
3、记忆:素质结构体系(图)-P6(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1、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理解即可。
前者有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限制。
3、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选拔性、配置性、开发性、诊断性、考核性4、人员素质测评的特征:评定、诊断反馈、预测5、马克思曾说过: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带着镜子,他总是习惯于拿社会群体当镜子来照6、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基础、重要手段、尺度、效果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一)胜任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胜任力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对胜任力研究的贡献(二)胜任力理论比较【超级重点】识记:胜任力的定义与基本属性,有关胜任力的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梯形模型、金字塔模型,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理解:按照不同标准所划分的胜任力的类型,胜任力的有效绩效模型1、胜任力: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高绩效者所具备的可以测量与开发的个体特征,它们能够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其中有潜在的个体特征,也有外显的个体特征。
2、胜任力分类3、胜任力结构模型:冰山模型:P40洋葱模型:P41梯形模型:P42金字塔模型:P43有效绩效模型:P43作用:对于管理绩效有积极作用其他应用模型不考4、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方法及优缺点文献查阅法、焦点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日志法、职业分析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考点:各方法的含义、作用、优缺点、任务、流程及注意事项(三)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识记: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理解:胜任力理论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设计,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评价中心的主要环节应用: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求职申请表1、胜任力理论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以胜任评估取代智力测验2、在进行员工胜任素质测评时要把握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特性、职业倾向3、作用和价值:(1)确立标准内容: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特性、职业倾向(2)求职申请表的设计(3)面试过程设计:结构化面试-流程、试题、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概述1. 测评标准体系的基本模型:P612. 横向结构:结构性要素、行为环境要素、工作绩效要素3. 纵向结构:测评目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项目、测评指标4. 体系要素:标志、标度、标记5. 各种例子分属于哪个要素?比如打字数量;比如喜欢程度;比如抽样调查数据;比如评语短句式等等P65-666. 两大类型:校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常模参照性标准体系;区分(二)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识记:权重的概念,权重的形式,加权的类型,权重的确定方法理解: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设计的七个步骤1. 权重的含义:测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重要性或测评指标在总分中应占的比重2. 权数:权重的数量表示。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串讲讲义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1.素质的概念:素质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及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及根本要素,包括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工作潜力发展和工作成就的提高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2.素质是绩效及发展的内在条件,绩效及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3.素质的特性:①基础作用性;(个体行为发展及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②稳定性;(在个体活动的全部时间及空间中,素质的表现在时间上虽然偶尔间断,但总体却是持续的)③可塑性:(不健全的素质可以健全起来;一般性的素质可以训练成为特长素质);④内在性:(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⑤表出性:(a行为方式、工作绩效及行为结果是素质表现的主要媒介及途径;b人心不同,各如其面);⑥差异性:(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⑦综合性;⑧分解性;⑨层次性及相对性(核心素质、基本素质及生成素质)。
4.素质的构成:5.素质测评:其他个性素质学校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化程度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知识智力技能才能遗传素质获得素质身体素质体质体力精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1)基本界定: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行为事实)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及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2)相关解释:“测”包括耳闻、目睹、体察、访问及调查等。
“评”包括评论、评价、评定。
“科学方法”是指被实践证明为准确、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评价方法,也包括一切可用调查方法及研究方法。
“主要活动领域”一般是指个人生活及工作的主要场所。
“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是指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素质测评指标。
“引发及推断”是指测评者的归纳、概括或抽象。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6.素质测评不是素质测量及素质评价的机械相加。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PPT92页)》.pptx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相互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
表現在生理上﹑性別上與外貌上,而且更多地是體現在心理
上。這種心理差異可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個性傾向差異, 其二是個性心理特徵差異,
第二節 量化基礎
1.量化的實質
是通過測量手段來揭示素質的數量特徵與質量特徵,
使人們對素質有更深入﹑更本質的認識;
2.績效考評
素質測評主要是對主體工作前條件的分析與確定,而績效考 評主要是對主體工作後結果的分析與審定。具體的說,績效考 評是指考評主體對個體或組織活動成果及其價值的考查與評 定
第二節 主要類型
1.選拔性測評
是一種以選拔優秀人員為目的的素質測評。
2.配置性測評
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常見的另一種素質測評,它以人事 合理配置為目的。
對社會成員的評測 ,
( 兒童﹑學生﹑軍人 ﹑工人 ﹑農民﹑ 幹部等所有公 民的測評,包括舉止相貌 ﹑身體狀況﹑智慧才能 ﹑
品德素質等與人有關的所有因素的測評) 。
狹 義: 人員測評主要是對在職人員素質的測評與績效的考評。
素質
1.素質的概念
現代漢語解釋為人或事務本來的特點或性質。
2.素質的特性
1) 原有基礎作用性 3) 可塑性 5) 表出性 7) 綜合性 9) 層次性與相對性
2.工作分析在人員測評標準體系制定中的應用
1)根據素質測評目的與需要,確定需要進行調查的職位 範圍,制定調查的提綱與計畫;
2)採用一定方法廣泛收集有關某一職位任職者主要素質 條件與績效指標的素材;
3)通過一些方法(定性)篩選形成內容全面的素質調查表; 4)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對調查表上的
業績﹑ 成效﹑ 效果﹑ 效率和效益。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DOC 37页)(完美优质版)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概述教学重点素质的概念及其构成与特性人员素质测评概念与原则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类型第一讲人员素质测评概述1素质与人员素质测评2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意义3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类型1.素质与人员素质测评1.1 素质素质的含义从广义上讲:素质是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基本特质。
从狭义上讲:素质是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心理倾向性的总称。
素质(Competenc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发表的文章“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其观点是:传统的性向测验和知识测验并不能预测候选人在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成功。
1.1 素质的特性难测性差异性可塑性稳定性系统性基础性1.1 素质的构成A道德素质 B文化素质 C身体素质 D心理素质1.2 人员素质测评测评的含义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人员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进行的测量和评定。
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2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意义2.1 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鉴定功能:最直接最显著的功能,是指把被测评者的特征行为同某种标准进行比较,以对其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工作绩效等方面做出鉴别和评定。
诊断功能:首先表现出咨询的作用,是指采用一定的测评技术和方法对被测评者相应要素进行客观的评价。
预测功能:是指根据测评结果对被测评者未来的行为表现进行预言。
主要体现在人员选拔上。
激励功能:是指人员素质测评能够激发人们进取向上的愿望和动机,是人们自愿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个体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导向功能:是指要根据测评结果做出决策。
2.2 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人员素质测评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积极作用更是非同一般。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一、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名词解释1、素质——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又称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2、人员素质测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对测评者的思想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评,并做出量或质的判断和评价的一种过程。
简答1、素质的分类——1自然素质:生理或身体素质,先天的;2心理素质:智力(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和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3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技素质,后天的。
2、素质是综合性的结构——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3、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1 是心理测量而不是物理测量;2是抽样测量而不是具体测量;3是相对测量尔不是绝对测量;4是间接测量而不是直接测量。
4、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1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员;2 在测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是相同的;3两者指向的范围存在着交叉。
不同点:人员素质测评是常规的一般性的能力测评,测评对象更广泛一些;而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个体具有专门的才能素质的测评,测评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功力目的。
5、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1甄别和评定;2诊断和反馈;3预测和激励。
6、人员素质测评对组织和个人的作用——1 组织:配置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开发调节人才市场;2个人:促进自我认知,促进个人择业,促进自我发展。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现状名词解释1、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指标——2、察举——主要是指在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就是考察以后予以举荐的意思。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
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 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 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 素质特性的过程。
2.绩效考评
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而绩效考 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具体的说,绩效考 评是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查与评 定
2.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1)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2)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3)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3.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结构
1)第一分析层次的各个项目称为一级指示(测评目标); 2)第二分析层次的各个项目称为二级指针(测评项目); 3)第三分析层次的各个项目称为三级指针(测评指标) 。
4.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
第二节 主要类型
1.选拔性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配置性测评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它以人事 合理配置为目的。
3.开发性测评
是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具有可塑性 与潜在性。从当前现状来看,有些人也许并不具备某方面 的素质,但他可能具有发展这方面素质的潜力。
2. 诊断反馈
素质测评活动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搜集素质特征信息的广泛 性与科学性。
3.预测
素质测评,尤其是心理素质测评,是在对素质现在及过去 大量表现行为全面了解与概括(或总合)的基础上,判断 素质表征行为运动群的特征和倾向。
4.其它功用
a.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b.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 c.有助于劳动人事的优化管理
如何“观”
1)谨防以貌取人误入歧途。 2)坚持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
心里测验 知识测评 技能测评 品德测评 其他素质测评
心里测验
瑟斯顿七种心里能力
心里测验是行为样组的客观、标准化的测 量
心里测验的种类:认知测验与人格测验、 文字性测验与非文字性测验、标准化测验 与非标准化测验
知识测评
记忆:广度、准确、持久 理解:广度、深度、复杂性
绩效指主体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 任务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 效益。
素质测评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为了特定的目的,借助科 学的手段和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 中的表征信息,对个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品德 和能力等方面的本来的、基本的性质进行的测量 和评价。 1主要活动领域 2测评标准体系 3测评主体 4测评客体 5表征信息 6科学方法
天才
观察问题敏锐和机警 良好的记忆力 独立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能力的种类
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 倾向性: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功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活动性质: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独特性 和有价值性)
智力测验
智力的定义:70种之多,是心理学领域受争 议最多的一个概念,两大类: 概念性定义:
针对性 完备性 简练 明确 独立 可操作 合理量化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
工作分析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主管 分析法等。
调查访谈法:专题访谈、问卷调查、胜任 特征。 理论推导法 典型分析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步骤
明确客体、目的 确定项目 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结构 筛选指标 确定指标权重 设定各指标的计量方法 试测
第一章-导论PPT《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三版)萧鸣政精选全文
——人员测评主要是对在职人 员素质的测评与绩效的考评。 人员测评的狭义解释就是人员 素质测评。
人员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主要是指人员素质 的测评及其工作绩效的考评。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历年真题
【答案】D
【2015.7真题·单选题】
4.按照测评主体来划分
自我测评 他人测评 个人测评
群体测评 上级测评
同级测评
下级测评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5.按照测评时间划分
日常测评 期中测评 期末测评
定期测评 不定期测评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6.按照测评结果划分
分数测评 评语测评 等级测评 符号测评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素质测评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1.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
而绩效考评 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2.素质测评为绩效考评提供了起点与背景,
而绩效考评为素质测评提供了一种实证与补充。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10326
素质测评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3.素质测评主要 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标准 而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事与结果的考查,以职责任务要求为标准; ➢4.素质测评是为人与事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一 素质
(三)素质的构成
身体素质
素 质 心理素质
文化素质 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
其他素质
才能 智力 知识 技能
兴趣、天赋上 所形成的高水 平的能力。
技术水平与操 作经验。
心理健康素质 创新意识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萧鸣政)第一、二、三章课件
第三节 主要功用
功能与作用的区别: 功能是素质测评活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稳定机制,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东西;
作用则是素质测评活动外在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受到各种偶然因 素影响的。 人员测评的功用: 1. 评定:并且能促进与形成,激励与强化,还有导向作用 2. 诊断反馈:全面细致的了解再转达给第三者或主体,就是反馈,有咨询 、调节与控制的作用 3. 预测:判断素质表征行为运动群的特征和倾向。 4. 其它功用 a.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b.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 c.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Page 25
第二节 量化理论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语)
例子:中医与西医
药品这个东西,说得清的是西医,说不清的是中医; 疾病这个东西,可以治的找西医,治不了的找中医; 药费这个东西,抢钱的是西医,骗钱的是中医; 处方这个东西,看不懂的是西医,听不懂的是中医。 疗效这个东西,治不好是西医,治好了是中医。 诊断方法这个东西,摸你头的是西医,摸你手的是中医——摸其他地方的是流氓。 西医治病,什么病都敢治,治死了属于正常。中医治病,什么病都能治,反正谁也说不清。 找中医看病的是西医,找西医看病的是中医。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结果只有两个:要么不治而愈,要么不治而亡。
Page 30
第三节 人员分析
测评什么?量化什么? 人员分析:对工作人员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寻找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
的个人特征。 目的:找到最适合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高的个人特征(事得其人)。 人员分析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清单。
Page 31
人员分析的基本概念
Page 34
人员分析 《HR管理者能力与素质》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精选全文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测评的客观基础
➢ 1、职位类别测量
➢ 2、个体差异
第二节 量化理论
一、量化的实质 ➢ 1、从哲学角度看 ➢ 2、从数学角度看 二、量化的作用 ➢ 1、有助于促进测评者对素质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比较 ➢ 2、有助于从大量的具体行为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特征和作出尽可能准确
的差异比较
由六组共187个工作元素组成,68种与工作有关的人员特征与之对应。 ➢ 4、能力分析量表(ARS) ➢ 5、工作要素分析方法(JEM) ➢ 6、关键事件技术(CIT)
第三章 测评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完备性原则 三、简练性原则 四、明确性原则 五、独立性原则 六、可操作性原则 七、合理化的原则
第四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步骤
一、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 二、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1、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2、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3、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三、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 四、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 五、确定测评的指标权重 1、纵向加权 2、横向加权 3、综合加权 确定权重的方法: 特尔斐法(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多元分析法 主观经验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员分析
一、人员分析概述 ➢ 2、人员分析的内容人员特征 ① 潜能与能力 ② 技能 ③ 知识 ④ 资格 ⑤ 个性 ⑥ 兴趣 ⑦ 价值观 ⑧ 态度 ⑨ 动机 ⑩ 工作经历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员分析
一、人员分析概述 ➢ 3、人员分析在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人员分析就是要找到最合适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 高的个人特征,包括有工作所需的能力、技能、知识、品性及其他个 人属性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讲义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与素质测评一、素质(一)素质的涵义字典上:素即本色、白色;质指性质、本质;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特点。
1、广义: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
2、狭义(心理学):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卷》: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任何有成就、有发展的个体或组织,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但素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系统性:素质是由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统一体。
3、稳定性:素质不是个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偶然显现,而是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行为和特点。
4、可塑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条件的制约,同时素质的发展也受环境的影响。
5、差异性:个体间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
6、内在性:素质虽然是个体之上的一种客观实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
7、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行为方式、工作绩效与行为结果是组织表现的主要媒介与途径。
(三)素质的构成⏹生理性素质: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心理性素质: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社会性素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素质二、素质测评(一)测评:测包括测评者的“望、闻、问、切”,即耳听、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等。
包括测验、测试、探测与观测。
评即评论、评价、评定。
(二)人员测评⏹是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
(三)素质测评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既要尽量采用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要凭借人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主观性综合评定。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全篇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素质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和素质测评狭义:素质是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心理倾向的总称。
(名词解释)多选素质的特性?A基础性B.系统性C.稳定性D.可塑性E差异性F难测性多选本书将人的素质划分为(ABCD)A.道德素质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名词解释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进行的测量与评定。
简答简述素质测评的含义?测评主体针对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如招聘、选拔、安置、考核、培训、晋升等,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对人员的素质进行多方面系统评价,进而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
多选素质测评的原则:A.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B.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C.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D.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第二节素质测评的功能和意义多选素质测评的功能:A.鉴定功能B.诊断功能C.预测功能D.激励功能E.导向功能简答素质测评的意义:1.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2.。
有效开发的重要依据....3.。
优化管理的起点..4.。
合理使用的工具..学习人员素质测评的意义:1.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与自我开发的需要2.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掌握测评理论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需要3.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管理科学化和管理创新的需要学习人员素质测评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艺术、管理效能的需要第三节素质测评的基本类型多选分类方法:1.按照测评结果的表达方式..........................划分为分数测评、评语测评、等级测评、符号测评2.按照测评的目的和用途.....划分为选拔性测评、诊断性测评、配置型测评、鉴定性测评和开发..........................性测评...3.按照测评所用方法...........................划分为标准的纸币测评、投射测评、行为模拟和观察类测评名词解释选拔性测评:是根据职位需要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测评。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讲义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与素质测评一、素质(一)素质的涵义字典上:素即本色、白色;质指性质、本质;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特点。
1、广义: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
2、狭义(心理学):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卷》: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任何有成就、有发展的个体或组织,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但素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系统性:素质是由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统一体。
3、稳定性:素质不是个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偶然显现,而是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行为和特点。
4、可塑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条件的制约,同时素质的发展也受环境的影响。
5、差异性:个体间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
6、内在性:素质虽然是个体之上的一种客观实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
7、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行为方式、工作绩效与行为结果是组织表现的主要媒介与途径。
(三)素质的构成生理性素质: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心理性素质: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社会性素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素质二、素质测评(一)测评:测包括测评者的“望、闻、问、切”,即耳听、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等。
包括测验、测试、探测与观测。
评即评论、评价、评定。
(二)人员测评⏹是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
(三)素质测评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既要尽量采用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要凭借人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主观性综合评定。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讲义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一、识记:素质:结合相关分析、解释及人员素质本身的特点,我们把素质限定在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包括:1、生理素质;2、心理素质。
素质与水平是相区别的,素质优劣表现为行为水平高低,水平不是素质。
二、识记:素质的构成:指素质结构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份、因素与层次。
身体素质: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
三、识记:素质测评: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四、领会:素质的特性:1、原有基础作用性;2、稳定性;3、可塑性;4、内在性5、表出性;6、差异性;7、综合性;8、可分解性;9、层次性与相对性。
五、领会: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相异的地方: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有交叉关系。
但它们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
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
如通过问卷选择题进行的智力、气质、品德测验。
狭义的人才素质测评:指通过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的一种评价活动。
文义的人才素质测评: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评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六、素质测评的类型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测评标准:(1)无目标测评:述职、小结与访谈等写实性测评;(2)常模参照性测测评:晋升测评、人员招聘与录用;(3)效标参照性测评:飞行员的选拔与录用。
按测评范围:(1)单项测评:企业诊断与人员培训过程中的测评;(2)综合测评:人员选拔与绩效考评中的测评。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1章(2021)
绩效考评是对配置的优劣进行科学的检查。
练习题
1. 绩效考评与素质测评关系,正确的是(
)(多选题)
A.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B.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C.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 D.绩效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 E.绩效考评是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查与评定
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
绩效测评 指考评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活动成果及其价值的考查与评定。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三)、测评与考评 选择题
绩效考评与素质测评是相辅相成的。 1.素质测评为绩效考评提供了起点与背景;
绩效考评为素质测评提供了一种实证与补充。 2.素质测评主要是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标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简答题
4
(二)素质的特性
5
1 原有基础作用性
6
2 稳定性
7
3 可塑性
8
(一般素质可以训练成特长素质;缺乏的素
9
质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补偿)
内在性 表出性 综合性 可分解性 差异性 层次性与相对性
(核心素质、基本素质与生成素质等)
练习题
1.个体间的素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 产品与工作绩效之中,这就是素质的( )
A.选拔性测评
B.诊断性测评 C.配置性测评
D.开发性测 评
练习题
1.人力资源最佳发挥的前提是人事相宜,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 其 才,才尽其用。实践表明,每种工作职位对其任职者都有一种基本 要求 时,个体的人力资源就能主动发挥作用,创造出高水平的绩效, 因此, 在人事配置中经常需要运用(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人员测评概述第一节素质与素质测评一、素质(一)素质的涵义字典上:素即本色、白色;质指性质、本质;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特点。
1、广义:一个人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
2、狭义(心理学):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卷》: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任何有成就、有发展的个体或组织,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但素质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系统性:素质是由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统一体。
3、稳定性:素质不是个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偶然显现,而是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行为和特点。
4、可塑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条件的制约,同时素质的发展也受环境的影响。
5、差异性:个体间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
6、内在性:素质虽然是个体之上的一种客观实在,但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
7、表出性:素质虽然是内在的与隐蔽的,但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行为方式、工作绩效与行为结果是组织表现的主要媒介与途径。
(三)素质的构成⏹生理性素质: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心理性素质: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社会性素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素质二、素质测评(一)测评:测包括测评者的“望、闻、问、切”,即耳听、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等。
包括测验、测试、探测与观测。
评即评论、评价、评定。
(二)人员测评⏹是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
(三)素质测评的原则⏹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既要尽量采用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要凭借人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主观性综合评定。
⏹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对于那些选拔性、考核性与区分性的人员测评,为了把被测对象区分开来,为了把素质的现状客观如实地反映出来,即使具有一点点差别的特质,也不应放过;为了保证测评过程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应尽量控制。
但有些测评要素只能做出模糊测评,如人的口头表达能⏹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即以相对统一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下对被测评者已形成的素质水平进行分析评判,不考虑测评要素的动态变化性,又从素质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前后发展的情况进行测评。
如专业知识、能力倾向等测评适宜采用心理测验、考试等静态形式;决策能力、人际关系与合作等测评要素适宜采用评价中心、面试、观察评定等动态测评方式。
⏹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既把素质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分别独立的测评,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测评。
第二节主要类型1,按测评目的和用途划分:选拔性测评、诊断性测评、配置性测评、鉴定性测评与开发性测评。
2,按测评标准划分:无目标测评、常模参照测评与效标参照测评。
所谓效标criterion指与被测试群体无关的外部客观标准,属于明显可见无所争议的,例如任职资格标准,属于统一规定的,不会因为测评对象群体性质的变化而改变,如在一般的百分制考试中,对任何人而言,60分就是通过,那么60分就是效标。
再比如飞行员选拔标准来自于对飞机驾驶工作本身的直接描述,这种选拔标准就是效标参照标准。
而常模norm就是特定群体的效标,如同样是百分制考试,在某个群体中分数整体偏低,经过确定,对这个群体而言,55分可能就是通过分,这个55分就是这个群体的成绩参照“常模”。
再比如干部选拔标准则是属于常模参照性标准,这里的选拔标准不是客观的与绝对的,而是主观的与相对的,是由于参加干部选拔的所有候选人的“一般”水平的人被淘汰。
述职、小结等写实性测评属于无目标测评。
3,按测评时间划分:日常测评、其中测评和期末测评。
4,按测评结果划分:分数测评、评语测评、等级测评与符号测评。
5,按测评主体划分:自我测评、他人测评、个人测评、群体测评、上级测评、同级测评与下级测评。
6,按测评客体划分:领导干部测评、管理人员测评、员工测评等。
7,按测评实施的形式划分:语言测验、书面测验与操作测验。
8,按测评实施的范围划分:个体测评与团体测评。
下面介绍按目的与用途划分的几种测评:一、选拔性测评1,定义: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特点:区分性:相对性测评刚性:标准严格(59-60分)客观性:数量化选择性:选择关键指标等级性:有等级才能取舍3,选拔性测评的原则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可比性二、配置性测评1,定义: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测评。
使人事相匹,人适其事,事宜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2,特点:针对性:以所配置的职位要求为依据。
客观性:标准要客观。
严格性:不能降格以求,也不可拔高使用。
准备性:是对职位适应性预测。
三、开发性测评1,定义:利用素质具有可塑性与潜在性的特点,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测评。
2,特点:勘探性:对人力资源状态带有调查性质。
配合性:与素质开发相配合,为开发服务。
促进性:主要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诊断性测评1,定义: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特点:全面精细:否则找不到问题。
寻根究底:否则找不准问题。
结果不公开:仅供参考。
系统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五、考核性测评1,定义: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特点:鉴定性:是对考核人的素质状况的证明现时性:表明考核人的现有素质价值与功用概括性:是对素质的总结性评价权威性: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第三节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本节内容参照教材P12-14.第四节人员测评的历史发展一、西方人员测评的发展状况(一)现代人员测评的产生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并开始寻求以高级判断推理能力为核心的因素与智力的关系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二)现代人员测评的发展1、发展历程⏹一战时,心理测验开始从教育和临床诊断领域延展到军队。
是现代意义上人员测评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心理测验势头狂热。
⏹二战后,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复杂人”假设出现。
20世纪40和50年代,心理测量学家开始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
⏹50年代后,心理测验运动逐步转向稳步发展阶段。
⏹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逐步称为西方评价管理人员的主要技术工具。
2、发展现状⏹美国管理协会对其会员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33-35%的企业应用过文字表达能力测验,35-38%的企业运用过数字计算能力测验。
⏹62%的企业运用职业技能评价来选拔员工,41%的企业运用职业技能评价来考核在职员工。
⏹人才测评不是单纯永远选拔中,在考核、培训需求确定、职业生涯发展咨询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人才测评在西方已形成一个产业。
上世纪末,美国每年仅人才测评服务的直接收入达10多亿美元,相关联的收入,则可达到100亿美元之多。
二、我国人员测评的应用状况⏹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
后中断。
⏹1979年到80年代中期,复苏。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初步应用。
⏹90年代中期至今,繁荣发展。
几个特点⏹人才交流频繁⏹人才测评技术的作用被认可和重视⏹人才测评工具不断产生,从事该项服务的机构不断增多。
第五节人才测评的方法与内容一、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一)心理测验⏹定义: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优点:操作简便;记分和解释较客观;结果反馈快捷。
⏹不足:开发周期长;许多能力和个人特点无法准确测量;变通性较差。
(二)面试⏹优点:可得到对方的整体印象;面试设计周期比较短;灵活⏹缺点:对面试官操作要求比较高;面试效率较低;容易受面试官主观因素影响(三)情景模拟技术⏹公文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四)评价中心⏹主要用于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测评中⏹综合利用多种测评技术手段⏹优点:测评效果好;充分发挥受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集的信息丰富⏹局限:过分依赖于测评专家;投入较大二、人才测评的主要内容⏹能力因素⏹动力因素(价值观、动机、兴趣)⏹个人风格因素第二章岗位胜任特征分析第一节胜任特征的内涵一、胜任特征的概念1、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2、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3、胜任力的特性⏹与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可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与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紧密联系⏹运用胜任力这一概念能够将组织中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二、胜任特征的构成⏹知识。
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性与经验性信息。
⏹技能。
个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社会角色。
个人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自我认知。
个人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
⏹特质。
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
⏹动机。
推动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
第二节胜任力模型及其作用一、胜任力模型(一)胜任力模型的结构⏹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二)通用胜任力模型最常用的胜任特征1、成就特征:成就欲、主动性、关注秩序和质量2、助人/服务特征:人际洞察力、客户服务意识3、影响特征:个人影响力、权限意识、公关能力4、管理特征:指挥、团队协作、培养下属、团队领导5、认知特征:技术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寻求6、个人特征:自信、自我控制、灵活性、组织承诺二、胜任模型的作用为——职位分析、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员工职业发展、人员激励…——提供依据(一)职位分析⏹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是以胜任力为基本框架,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和组织环境与组织变量两方面的分析来确定岗位胜任要求和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一种人员导向的职位分析方法,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预测性。
(二)招聘与选拔⏹基于胜任力的人员招聘选拔,挑选的是具备胜任力和能够取得优异绩效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够做这些工作的人。
(三)员工培训⏹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