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1(李约瑟难题)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1(李约瑟难题)总结
程颢和程颐承认对立面的普遍性。
朱熹的系统的理气论和心性论。
陆九渊(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陈 亮(务实)
辽国兴衰中的技术 金的盛衰与科学技术 西北方的西夏
世界同期透视
成吉思汗
阿拉伯帝国四分五裂
土耳其人扩张
欧洲中期向后期过渡 P162
十字军东征(116441840)
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人口 思想统治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对落后 传教士与西方的知识 乾嘉学派 在海洋的挑战面前
第九章 大清帝国和近代世界
强暴与落后的较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武器和军队 西学东渐的节奏 西方的技术和东方的观念 巨龙转身难 铁路最初在中国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天文学 东汉张衡:浑天说 、浑天仪、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汉代:已有了关于太阳黑子、新星、超新星的明
确记录,对日食、慧星、北极光均有细致形 象的描述
历法
汉武帝:招募天下历法专家20余人,制定 了《太初历》
南北朝:东晋的虞喜发现了岁差现象(冬 至点的每年西移现象)
陵园 政治远航与海外贸易P188 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困境 思想的两极P195 :程朱理学和八股文----王守仁 李贽 旧知识与新知识P199:《天工开物》(1637)李时珍、徐霞客 中西合流的科学趋势:耶稣会到中国,徐光启,
宋应星所处时代与欧洲的手工技术比较
技术水平相近
《烟火术》(意大利 毕林古奇)(1540)
测定冬至和夏至 战国时代:使用了四分历 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
天文学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天文观测,并且有了关于日食、
月食、彗星、流星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公元前360-前350年间:楚国人甘德写了《天文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1章科学、技术与文明1.1复习笔记一、科学的旨趣1.科学的主要内涵人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3)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

2.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知识。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学说传统,同时它又充满着创新机遇,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涵。

(1)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框架,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它已经是人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知识体系。

①小而言之,科学知识已经渗透于人们的常识之中,例如,虽然人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细菌和病毒,但人们已经接受的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它们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原因。

②大而言之,科学知识为人们勾勒出了世界的图景,对此图景的细节描绘就是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它们从整体上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2)科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可大致分为数学与逻辑、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门类。

①数学与逻辑是科学研究的演算工具和抽象化的方法基础。

②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分别研究非生命物质和生命体。

③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确立最为关键的是物质科学。

(3)科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更有条理、更精确和更可靠,因而可以成为大家公共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某些科学家个人的知识。

①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

任何成熟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条理的,即便是新提出的科学假说,逻辑上的自洽也是每一个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

②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为精确。

其主要原因是科学十分注重定量分析,并通过尽可能精细严密的数学演算和推理使科学能够更精确地解释和预见自然过程。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马克思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there are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
CONTENTS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三种 模式;从具体创新方式上可划分为经验探索和对已有技术的延伸、科 学理论的引导两种。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
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始于17世纪。1645年,英国产生了“无形学院
”,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皇家学会。学会成立时,著名科学家胡克 为学会起草了章程。章程指出,皇家学会的任务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 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用的艺术、制造、机械实践、发动机 和新发明。自此,科学成为一种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建制。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飞跃发展,除了传统工业,还发 明了发电机、内燃机和合成燃料等,建立了新兴的电气工 业、内燃机工业和化学工业,因而在德国发生了第二次科 技革命。这也是德国利用英、法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邓周平序言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尤其是科学的运行制度。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和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故而,本课程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以便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以一个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科学技术是如何内生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学习本课程的最好方法是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在今天遭遇哪些困难?在西方科学理论中,本体论处于何种地位。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

休谟的归纳问题,康德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处理,波普尔的处理方式,科学假设、科学推理、直觉、科学理论与科学中的价值冲突等等。

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和科学内部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主要谈科学的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内容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第一章:物质与实在第一节、物质第二节、实在与世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演化第一节、星系演化第二节,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组织与复杂性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节,人类中心主义的谬误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学理论第一节.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第五章系统认识方法第一节系统方法第二节系统认识论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一节累积式发展观第二节否证式发展观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观第八章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第一节科学的社会组织制度第二节科学的社会机制第三节技术的社会组织形态第四节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第九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第一节科学规范与科学伦理第二节技术规范与技术伦理第十章科学与人文宗教的关系第一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第二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船舶科学理论与船舶技术思想第一节船舶科学理论史第二节世界船舶技术思想第三节中国船舶技术理论与实践绪论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实践价值: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 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 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 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 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 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 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 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指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运动规律的哲学学科,探讨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具有辩证规律性。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本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

第二章:物质的本质和运动1.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指物质的实质、内在属性和特性。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有四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

3.什么是物质的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的矛盾是指物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双方,矛盾运动是指这些对立面在物质内部不断地相互斗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

4.物质的发展有哪些规律?物质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辩证性的规律。

其中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十六字方针、否定之否定规律、转化为质变的规律等。

第三章:物质的动力和运动规律1.什么是物质的动力?物质的动力是物质运动的推动力量,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

内在的动力包括物体本身的力量,外在的动力包括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规律?物质的运动具有四个基本规律,分别是:机械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惯性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的规律、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的规律。

3.什么是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质变是指物质的质量或性质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

4.什么是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离散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的状态,集中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状态。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
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 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9
•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
巨大飞跃,特征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 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 思维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 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分析性思维 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 文明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6
• 第三,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增加的体制。
• 建立科学技术共同体交流与合作的各种学会, 创办期刊、杂志、会报,发布研究报告,通 过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发表论文、评奖, 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完善科学技术中 介服务体系,高风险的研发投入(风险投资) 更需要通过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0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从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甚至国家 创新体质的根本形成,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 技术的依赖。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1
•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8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
•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
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 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做是没有多少价 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 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 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 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 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 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 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应该引起公众和决策层的注意。但是,如果 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 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五)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 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六)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 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 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 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 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 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 —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 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 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 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 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 正直和尊严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 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二)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 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 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 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 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 深刻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 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 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 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 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一) 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 做出贡献。 (二) 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 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 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 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 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 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 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 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二)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 态性,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一 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 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 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 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 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 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 务。
(四) 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 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 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四) 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 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 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 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 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 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 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 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 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 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谢谢大家!
(三)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 社会制度层面; 2. 政策和体制层面; 3. 社会政治行为层面。
(四)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 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 动有指导作用。
(三)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 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从19 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 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 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 要驱动力。
(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2.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3.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三) 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学科分层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 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 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 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 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 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 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 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 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 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 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二)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1.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 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 一种社会现象。 2.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 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
(二) 科研组织的特征 1. 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 政府的重视; 2. 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 科学时代; 3.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 业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 间呈现出新关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 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 展进程所推动,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 提出虚拟科研组织或e—科学的概念。
(三) 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 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 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 用。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 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和咨询机构,科学技术 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机构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既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也是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 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 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 激因素。
(四) 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 析方法为理论框架,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利 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风险进行全面 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 险的社会治理。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 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二)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 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 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 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 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 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三)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女性主义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 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 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 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有 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 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三)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1. 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 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 整。 3. 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 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 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 的内生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