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工》学案

合集下载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学法引导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内容
更新、补
充、删节
作者王家新的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
《语文》教师用书
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课后体会
教 与 学 互 动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Nhomakorabea叫学生谈谈自己对采石工这份职业的看法。PPT显示采石工的图片,叫学生去解读去了解采石工所处的工作环境,体会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篇目王家新《采石工》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密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

采石工

采石工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这首诗通过对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
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 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诗 中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 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课文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塑造了 劳动者的群体形象。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作者如何表现采石工的形象的? •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 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作者如何表现采石工的形象的? •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 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 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 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场面,他们“搓了搓手 掌”便“弯下腰来”。一“搓”一“弯”,用形 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用震 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 地写出采石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
• 诗歌中贯穿作者对采石工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 • 本诗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如何理解“纪念碑”的含义?
• 诗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 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

采石工

采石工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4.请理解“纪念碑”的含义
(1)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 石头成了纪念碑。 (2)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 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 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 座纪念碑。

诗歌解读
5.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王家新,诗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 北,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文革” 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师、 编辑等职,1992—1994年间在英国等国旅居, 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 大学文学院教授。
诗集:《楼梯》《纪念》、《游动悬 崖》、《王家新的诗》等。
诗论随笔:《人与世界的相遇》、《夜 莺在它自己的时代》等。
2.诵读第2、3节,思考:采石工劳动 场面是怎样的?
采石工
搓手掌 弯下腰
推进
汗流浃背、大汗淋漓、热火朝天
诗歌解读
3.请总结采石工的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 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 拔精神的劳动形象。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1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1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等。
教学过程:以读悟情
教学过程:把握节奏
教学过程:朗读诗歌,概括环境
这是矿脉的断裂处
矿脉的断裂处
当岁月
裸出的岩石
向大地裸出一层层岩石
山连山的沉默
他们便走来了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
是一群追踪着石头的人
宏阔、艰险 恶劣
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沉默
教学过程:烘云托月,形象初现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 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象和精 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 碑。
课堂小结
《采石工》通过对(
采石工劳动环

)和( 劳动场面
)的
描写,赞扬了( 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
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
)的硬汉
精神,在宏阔的境界中,充满了对这一劳
动群体的( 崇敬 )和( 赞美 ),
感谢您的莅临指导!
采石工
----王家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意。
难点
教学过程:作者简介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 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 《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 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 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 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 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ppt课件1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ppt课件1
写环境艰险、恶劣有何作用呢?
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朗读诗歌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期待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搓了搓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正确答案:D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采石工2015、5 (2)

采石工2015、5 (2)

《采石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感受采石工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和精神,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3.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宏阔的意境。

4.学习作品塑造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2.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义。

授课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诗歌,通过自己的语言描摩、丰富采石工的形象。

2.分析采石工的劳动环境、劳动场面,感悟诗歌的主旨,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矿脉.()裸.出()搓.手掌()锤.声( )凿.子()红褐.色()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矿脉:裸出:固结:纪念碑:3.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中国现代诗人。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2)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手掌/便在山的前面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3)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山岩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正地从固结中显现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1.把握结构: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2.阅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⑤“山岩痛成了红褐色”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对采石工持何种感情?4.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义。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1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
教案
章节
课题
第四课采石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具学具
电教设施
教科书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
教学点
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能力
培养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德育
渗透点
品读诗歌,学习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难点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二、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三、诗歌赏析
【启导】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采石工

采石工

曲》
等。
初读诗歌,把握结构
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一(1)采石环境 二(2-3)采石场面 三(4)采石精神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 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 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 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 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 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 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 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C.这篇作品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读 后令人感奋和沉思。
D.结尾部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纪念 碑”蕴含了深刻的文综合拓展教程》 本课练习。
坚韧和顽强
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与困难 苦斗,不畏艰难,具有坚韧不拔精 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充满的崇敬和 赞美之情。
三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 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 念碑”中的 “纪念碑”?
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本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采石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便 “弯下腰来”,形象地绘出了采石工熟能生巧的 画面。 B.这首诗是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塑 造了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C.本诗充满了对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 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 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D.这首诗通过采石工人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 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困难, 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
课堂检测

《采石工》导学案

《采石工》导学案

《采石工》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感受采石工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和精神,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宏阔的意境。

3.学习作品塑造形象的方法。

复习重点: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复习难点: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意。

复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1.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2.代表作品、、《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二、基础训练
2.填空:
⑴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手掌∕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⑵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山岩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正地从固结中显现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采用手法,突
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读后令人感奋和深思。

五、思考探究
1.作品中的采石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2.诗中的“纪念碑”如何理解?
3. 作品的主旨?。

《采石工》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ppt课件1【苏教版】

《采石工》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ppt课件1【苏教版】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正确答案:D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1、往前坐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采石工教案4

采石工教案4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的劳动群体形象。明确: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3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式;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PPT、网络资源
教学设计说明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要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四、课堂探究
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的“风暴”是否可改成“风景”?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意象,理解、把握全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启发,引导,并总结
检测反馈
【教学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矿脉()裸出()追踪()
搓了搓()锤声()红褐色()
二、填空
教学实践(语文)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情境导入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于谦的《石灰吟》导入课文。
唤醒学生情绪,导入新课。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
探究新知
1、作者介绍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采石工-苏教版

采石工-苏教版
王家新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三读诗歌,概括诗歌的主旨。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 作品有《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 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小组之间采用抽签或点组挑战的形式进行淘汰赛,被挑战组拒绝即负。 对抗两组之间互出题目,答对1题+10分,答错1题对方+10分,互出题 目一轮,高出20分即胜,不能决出胜负继续出题。 8进4后,4组再次抽签或点组两两对抗,获胜两组决赛由老师出题。
的描写, 、的
,蕴含
诗歌通过对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 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斗争,不畏艰难、坚韧不 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崇敬与赞美,蕴含 着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动作、声音、色彩、感受、心理(拟人)等方面写了采石场面。 写山岩“痛”“不情愿”,运用拟人修辞,突出岩石的坚硬,从侧面写 出采石工劳作的艰难、顽强。 用震响的锤子、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顽强。
抢答2:“纪念碑”表层含义:采石工开采的 石头做成的纪念碑。
深层含义:采石工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形 象与精神犹如耸立的纪念碑。
必答1.写采石工劳动环境的句子:“这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一层层 岩石”“山连山的沉默”“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必答2.写出了空旷、艰险、寂寞、恶劣的环境。 作用:反衬出采石工在艰难困苦中的勇敢坚韧。
抢答1:“他们搓了搓手掌”“弯下腰来”;“锤声”震响;“山岩痛 成了红褐色 ”;“而未来的形体,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一“弯”一“起”,对比强烈,表现出采石 工不畏艰难,表达了诗人的崇敬和赞美。
抢答3:采石工是一群与寂寞、困难斗争,不 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劳动者形象。

采石工

采石工

“纪念碑”有双重意义,表层意义指采石工采的石头成了纪念 碑;深层意思是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坚忍不拔,与困难苦 斗的形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上的一座纪念碑。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 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忍不不拔的硬汉 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和赞美,歌颂了劳动 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 考。 五、写作特色 1、境界阔大、意象鲜明。 2、用语奇特,读后令人感奋和深思。 六、重点字词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
第二部分:采石的场面。 第三部分:作者的所感。
三、重要问题
1、采石工是个怎样的形象?(导复案13页第4题后半题)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 劳动者形象。
2、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复案12页第1题)
3、“搓”“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体会一 “弯”一“起”动作的意义?(导复案12页第2题) 4、“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 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导复案12页第3题,15页第1题) 5、“当他们再次弯下腰去,我想起了哪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句中的 “纪念碑”该如何理解?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星星 》。
2.本文作者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丹江口市, 诗人 教授 中国现代 ,诗歌评论家、 。1984年 中国画 写出组诗《 》《长江组诗》,广受关 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诗集《告别》《纪念》。作品有 《 在山那边 》《 瓦雷金诺叙事曲 》。

中班音乐采石歌教案教研(3篇)

中班音乐采石歌教案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目标1. 学习歌曲《采石歌》,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 通过演唱、表演等形式,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会歌曲《采石歌》,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 活动难点:理解歌曲内容,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表演。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歌曲《采石歌》的音频、PPT课件、小石子、石头背景图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采过石头或见过采石工人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歌曲《采石歌》的音频,引导幼儿倾听。

2.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歌曲里唱的是什么?(二)学唱歌曲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歌曲《采石歌》的歌词和曲谱。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注意节奏和音准。

3. 幼儿跟唱,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歌曲的节奏练习,加强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掌握。

2. 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台演唱,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表演1.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采石工、石子、石头等)。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合作完成表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3. 每组进行表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活动,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与采石相关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和体验。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欣赏幼儿的表演,增进亲子关系。

六、活动反思1. 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

3.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七、教研活动1. 教师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师们共同讨论如何改进活动设计,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3. 教师们分享其他优秀音乐活动案例,互相学习、借鉴。

采石工学案——精选推荐

采石工学案——精选推荐

采石工【学习要求】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2.理解关键词句,感知和体会采石工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形象和精神。

3.了解诗人如何塑造采石工。

【学习中的、难点】1、理解关键词句,感知和体会采石工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形象和精神。

2、了解诗人如何塑造采石工。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网络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全诗,在读中理解诗作。

(二)尝试练习1、注音矿脉()裸出()追踪()搓了搓()锤声()红褐色()2、解释矿脉:填充在岩石裂缝中成脉状的矿床,常跟地层形成一定角度。

金、银、铜、钨、锑等常产于矿脉中。

3、作者简介王家新,中国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文体解读1986年,诗坛又推出“新生代”专辑,这批更年轻的诗人大多是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他们笼统地把“五四”时期白话新诗的开创者称为第一代,把“朦胧”诗人称为第二代,把自己称为第三代。

他们张扬“生命意识”和“家园意识”,他们反意象、反修辞,思想和感情进行自由野性的放纵。

他们不屑于“朦胧诗派”倡导的人道主义,而痴迷于人的内心体验。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周伦佑、于坚、韩东、王家新、伊沙等。

二、课堂探究(一)结构层次(二)合作探究1、“这是矿脉的断裂处”“向大地裸出一层层岩石”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3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3

采石工的孩 子从小在这 样的环境中 长大
有些孩子从 小就成为了 采石工

这名48岁的 女子干着像 男人一样的 采石重活
这名妇女 因病无法 上工,意 味着她没 有钱买食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 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 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 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 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 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
③一“搓”一“弯”,用 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
一工“怎搓样的”画一面“?弯”,用 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 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 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
用写震出响采的石“工锤的声艰”难,,“刻一画寸出一 寸他”们推怎进样的的凿品子质,?形象地写出 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
一名采石工在碎石
大约5千 名男女 老少在
Piyain 河沿岸 从事采 石工作
曾经碧绿的 小山已沦为 一堆堆尘土

这些采石工 中90%是穆 斯林;
这名26岁 的采石工用 布蒙住脸, 防止碾碎石 头时吸入粉 尘
结束一 天12小 时的辛 苦工作, 一名采 石工在 冲澡;
这名13岁女孩已 成为采石工
了纪念碑。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 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象和精神 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碑。
②体会一“弯”一“起” 一动“作弯的”意一义“。起”,两个相
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 奇特,“弯”是“起”之因, “起”是“弯”之果,表达 了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 和生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 劳 动环境 和劳动场面 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 与寂寞、困难苦斗, 不畏艰难 、坚韧不 拔 的硬汉精神,充满 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

《采石工》ppt课件

《采石工》ppt课件

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 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 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 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 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 品质?
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图为年迈的采 石工。
由于石头越来 越少,两年前, 这名67岁的采 石工每天可赚 到5.79美元, 现在每天只能 赚到2.17美元 左右
冬季Piyain河干 涸,人们就挖掘 河床采石,严重 破坏了当地生态 系统;
由于石头越来越 少,采石工已将 目光瞄准印度孟加拉国边界的 无人区;
图为机器日夜运 转,人们不停干 活。
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 意义。
一“弯”一“起”,两个相 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奇 特,“弯”是“起”之因, “起”是“弯”之果,表达了 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和生 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
1 课文塑造了劳动者的群体形象: 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
2 诗歌的情感:崇敬与赞美
3艺术特点:境界阔大、意象鲜明、 用语奇特。
作 者:王家新
授课人 龚怡琛
你对采石工有哪些方面 的了解?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赏图,品味人生
下面这组图片2007年至2009年拍摄于孟加拉国 锡尔赫特Jaflong地区,反映当地采石工的艰苦 生活。
盲目采石不仅破坏环境,也危害着采 石工的健康。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 不继续开采下去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 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 动群体形象。

《采石工》2

《采石工》2

《采石工》
一、文学常识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二、课文内容
《采石工》
这是矿脉的断裂处
当岁月
向大地裸出一层层岩石
他们便走来了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
是一群追踪着石头的人
在他们面前,山连山的沉默
是一个世纪
又一个世纪的期待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
他们搓了搓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
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
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
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
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这就是采石工
这就是专门与石头苦斗的人
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去
我想起了
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
三、课文内容分析
1、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1)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2)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3)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4)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2、采石工是一个什么样的劳动群体形象。

3、三读诗歌课文最后一节,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四、中心思想
五、写作特点
六、布置作业。

《采石工》教学案

《采石工》教学案

《采石工》教学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课型:【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2再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3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反思】【课前检测】一、填空。

1 这是矿脉的当岁月向大地一层层岩石他们便走来了2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是一群着石头的人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3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4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了手掌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5 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地推进山岩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正地从固结中6 这就是采石工这就是专门与石头的人当他们再一次下腰去我想起了那些的纪念碑二、本诗节选自。

作者是,湖北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作品有、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五、新课学习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石工》教学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授课课型: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2再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3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诵读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反思】
【课前检测】
一、填空。

1 这是矿脉的当岁月
向大地一层层岩石他们便走来了
2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是一群着石头的人
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
3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
4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了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5 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地推进山岩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
正地从固结中
6 这就是采石工这就是专门与石头的人当他们再一次下腰去我想起了
那些的纪念碑
二、本诗节选自。

作者是,湖北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作品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
四、作家作品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五、新课学习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1 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的劳动群体形象。

明确: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3 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 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课文最后一节书写作者的所感。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明确: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碑。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
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碑。

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明确:一“弯”一“起”,两个相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奇特,“弯”是“起”之因,“起”是“弯”之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

总结:诗歌的主旨
六、课堂总结
1 课文塑造了劳动者的群体形象: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

2 诗歌的情感:崇敬与赞美
3艺术特点: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

七、课堂探究
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的“风暴”是否可改成“风景”?
八、课堂巩固
九、布置作业
【教学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矿脉()裸出()追踪()
搓了搓()锤声()红褐色()
二、填空
1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了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2这就是采石工这就是专门与石头的人
当他们再一次下腰去我想起了
那些的纪念碑
3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和的深刻思考。

三、简答题
1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是一个怎样的劳动群体形象?
4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课后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