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和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文学艺术,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意见。

一、课程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学校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将中国传统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诵读古诗词、欣赏古文,让学生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将中国传统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引入美术和音乐课程,让学生欣赏传统艺术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二、艺术节目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艺术节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举办中国传统音乐会,邀请专业的音乐家演奏古琴、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让学生欣赏传统音乐的神韵。

也可以组织中国传统舞蹈比赛,让学生学习和演练古典舞蹈,领略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各种传统戏曲剧团来校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艺术节目,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传统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建筑、古代书院、古代戏曲表演场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淡忘,特别是在校园中,学生们的文化背景越来越单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也越来越低。

为了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并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探究一些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通过在语文、历史、文学等学科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传统文化展览,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可以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汉服日、书法篆刻比赛、诗词大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髓。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传统文化的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基地在校园内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基地,用于展示、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个学习基地可以包括传统文化展览馆、传统手工艺制作室、传统文化体验工作坊等。

通过这些学习基地,学生们可以亲身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道德教化价值。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近年来,一些学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本文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和模式。

一、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学校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堂教学,如在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为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1.课内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传承。

例如,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古文,读懂古典文学,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通过讨论深入理解。

美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绘画、民俗、建筑等,进行艺术创作,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

2.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学校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中华诗词比赛、国画作品展等,让学生体验文化的乐趣和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展览、古文化街区、传统民俗文化街等体验活动,通过场景式学习,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度和文化自信心。

3.节庆活动中国的节庆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在重大的节日开展相关活动。

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还引导青少年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传统文化。

学校开展的节庆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情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模式探究传统文化进校园,还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推动课程改革、建设研究中心等,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冲击。

因此,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学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融合性、实践性、启发性等。

其中,融合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实践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

启发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激发和启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相关选修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学校应当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将课堂重点放在古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和文学常识等方面,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历史课中,通过讲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地理课中,可以将中国特有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国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例如,学校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中华文化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导学生亲近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触、了解、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通过课程教学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途径。

可以开设《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哲学与文学》、《中国艺术与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髓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名家名著的选读、名作的赏析、传统文化的解读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中秋晚会、书法比赛、诗词大会、传统戏曲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活动中,学校可以邀请专业老师或艺术家进行指导和示范,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设传统文化小组增强学生交流互动在学校中,可以设立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由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自愿组成,定期进行交流学习。

小组成员可以共同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共同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同走进社区、博物馆、文化场馆,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开展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课题申报范文:28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8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高校校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存在不少问题:1、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认识不分良莠,鱼龙混杂,导致不分青红皂白的复古主义、庸俗低下仿古活动盛行。

2、学术高度政治化与文化极端商业化,不仅伤害了无法对接的经典根脉,而且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形象。

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存在着目标单一、内容单薄、方法单一等问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自觉、自信程度逐步下降。

由此可见,高校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定位的偏差和教育的忽视,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抽象肤浅化、被动机械化、实用功利化,从而导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缺失。

因此,正确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和方法,对于社会文化的净化、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且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点、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是中华先民的智慧,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高校校园是传承、创新文化的主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用新的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的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的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高校校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现有成果中,研究传统文化并与高校各方面教育事业相联系的成果众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层面探讨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尤其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中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一、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

这种课程可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绘画、中国音乐等内容。

通过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学习的机会。

二、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中国书法比赛、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比赛、中国古代诗词朗诵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地,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四、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除了引入和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外,还需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志愿者组织、设立传统文化俱乐部等途径,让有志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五、加强师资培训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

学校应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教师们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等方式,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

民族教育课题: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民族教育课题: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学科分类:民族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文化校园路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校拟申请承担《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是为紧密配合习近平总书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祟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的讲话。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地教育与培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感染与熏陶,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继承与弘扬。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迅猛地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发生激烈地碰撞,对人们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韩流、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文化,习俗,对中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如何寻找民族精神的回归,如何寻找并确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实效性,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份,寻找并确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结合点,使其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

正如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精神实施纲要》中所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实现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把文化资源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继承优秀文化,在继承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不断开拓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3、道德情感的体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 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道德情感,进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例如,在 参加书法比赛时,学生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 情;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在践行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感受到帮助 他人、服务社会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些道德情感的体验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目录
01 一、中华传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进 校园的有效途径
03 参考内容
02
二、中华传统文化进 校园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 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进 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校园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和体验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例如,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传统食品、举行庆 祝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精神。
4、培养国际化人才
培养一支既精通中华文化又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提升中华 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人才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深层 次研究,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传媒手段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结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网络与数字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与数字传播技术的优势,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 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一种必要和重要的教育形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力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课程与教材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课程与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学校还应该设计和选用优秀的教材,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组织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大赛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方式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三、打造校园传统文化街区打造校园传统文化街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中华文化历史长廊、中华文化展馆、古代文化角落等,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并且进行展览和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和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联系文化遗产实地考察中洋出国旅行联络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和交流,也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邀请中华文化专家和古迹考古学家来校授课或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和老师参观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增强学生和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目的。

通过对现状分析和障碍的讨论,提出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和建立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有效途径。

这些途径的综合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重要性,并指出有效途径的综合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进校园、教育、重要性、目的、现状分析、障碍、课程、活动、专家学者、体验基地、推广、发展。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等传统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教育中,可以有效弥补现代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空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传承与推广,因此将其融入校园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现状、挖掘障碍,提出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活动、邀请专家授课、建立体验基地等有效途径。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途径,推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

城内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内小学张红丽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提出1、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市场经济固然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也不可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化解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良剂。

2、由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影响到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影响到文科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90后”、“00后”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不少孩子都有421 综合症的表现,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胸无大志。

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

(二)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

二是外联,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潜力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中,进校园进行传承和推广,成为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我国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和淡化。

进校园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校园进行推广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淡化的挑战。

将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校园推广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互联网+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古籍、音乐、戏曲等,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也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流。

传统文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接触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需要在学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

本文将从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1. 整合网络资源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信息的全面性和便捷性。

通过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如中华经典文学、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礼仪传统等相关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可以建立一个集中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推广传播到学校中。

2. 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手段,设计有趣、易懂的传统文化课程。

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互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生动、立体、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通过虚拟实景的方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古代战场,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设置在线学习、互动答题等功能,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亲和力。

3. 联合外部资源除了学校内部的传统文化资源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如博物馆、古迹、名胜古迹等,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

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将博物馆的馆藏、名胜古迹的历史故事等内容传递到学校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实际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

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网络讲座、学术交流,增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以针对中小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引入互联网+技术,结合多媒体、虚拟实景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题申报范本:4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甄别力明显欠缺。

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愈发使得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困惑和迷茫,特别需要给予强有力的引导。

2)课题界定:该课题是一个既研究理论发展,又研究实践经验总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更偏重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向。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还有学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修养的重要作用。

认为民众道德的养成依赖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并且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于今仍有现实意义,同时,借鉴传统道德的教化手段可以促进公序良俗的形成。

(2)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珍贵思想精华、道德规范、价值理念。

六方面说。

有学者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六条,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是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五方面说。

有不少学者们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群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是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抛弃,但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至今却是仍有合理价值,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如戴木才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得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的普及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和方法;传承与发扬;教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各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文化教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也应看到有些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虽然积极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是由于内容片面,课时量少,活动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影响,与专业文化不能有效融合导致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转化为学生现代职业品格,无法在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沃土上构建学生的职业自信,从而无法获得职业发展最持久绵长的内生动力。

(一)、研究的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价值观念和人格塑造。

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马克思主义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总结创新经验、剖析问题根源,提出新的观点和举措,从而完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探讨与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路径方法研究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1、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的韩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流失。

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2、由于教育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传统的教育学科涉及中华文化传统领域过少,且不够重视。

3、“90后”、“00后”的孩子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学习压力重,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多;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穿洋服。

(二)课题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二是优化育人环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吴玉宗、王宗礼评述说,当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研究不够,从书本到书本的纯理论研究多,缺少必要的实践研究。

(四)选题意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磨炼心志,完善人格,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途径和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

当前基础教育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功利主义倾向极为严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网络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陌生甚至是质疑,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同时,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从而是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基础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探究其途径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究适应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其途径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创设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让学生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用于自己的修身律己、求学立业。

长期以来,中外各国普遍非常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国家改革的重要措施。

英国英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主要特征是古典主义与绅士遗风,英国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历史人文的积淀与古典文化的熏陶,弘扬宗教文化,保留了相当多的教堂、古迹、传统文物及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并且在学校将绅士的内涵确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即理解与宽容、平等与关爱、公止与合理、诚实与守信,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上帝”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内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
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内小学张红丽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1、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市场经济固然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也不可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化解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良剂。

2、由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影响到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影响到文科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90后”、“00后”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不少孩子都有421 综合症的表现,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胸无大志。

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

(二)课题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

二是外联,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

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等八个方面。

赵东海、梁伟则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

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

姜昆2015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四)选题意义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磨炼心志,完善人格,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五)研究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1、人的社会化理论
2、发展心理学理论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二)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

3、国学经典诵读。

4、传统腰鼓、门球进校园。

(四)研究假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

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

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

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五)创新之处
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娃娃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90后”、“00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考试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 进行空间教案;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孝星”、“道德模范”。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把育人主线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循着内引和外联的路径,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纵向研究法。

研究学生在各学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

2、横向研究法。

研究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

3、文献研究法。

遴选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精神内涵。

(三)技术路线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引和外联;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阶段。

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调研各类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

撰写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