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名词解释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地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ae9dac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f.png)
表2-10 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
地质学家把人类开始出现以来迄今的地质 历史称为第四纪。第四纪也称为第四纪冰川期 。我们通常说的“冰河时代”,就是指这个时 期。
一些观点认为,第四纪是地球气候变动异 常剧烈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类进化发生的时期 ,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在此期间,地球气候 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冷暖回旋,寒冷的冰期和相 对温暖的间冰期(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交 替出现。冰川反复扩张又退却,在极盛期间曾 覆盖地球30%的表面。因此,第四纪才被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另外一些观点认为,在第四纪,气 候系统变得更加敏感,地球轨道形状、地轴方向和倾斜角周期性变化导致阳光照射发生变化时,气 候比远古年代更容易发生剧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第四纪的标准地层,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因为第四纪的沉积 物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同一时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第四纪地质学及第四 纪地质学单元上,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不同时期,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 可以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因此,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的性质来划分第四纪地层。目前主要的第 四纪地层划分方法有生物地层学方法、古气候地层学方法、古人类—考古学方法、地貌法、岩性法 和古地磁法,各方法的介绍如表2-10所示。
01
第四纪全球气候普遍变冷,出现冰期,是划分第四纪的标志 之一。气候变化是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02
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化的阶段性是划分第四纪的主要依据。第 四纪植物群的演化是恢复第四纪气候的重要标志。
03
第四纪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第四纪构造运动控 制着第四纪沉积。
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时间极短的一个纪,至今尚未终止。第四纪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没有一致 的看法。过去一般认为第四纪的年龄只有100万年左右。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的新发现,以及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年龄要更大,有的认为是170万~200万 年,也有人认为是247万年,还有人认为已经超过了300万年。
22第四纪地质
![22第四纪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fe7f3aee89eb172ded63b77a.png)
(1)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 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频繁:气候寒冷时期冰雪覆盖面积 扩大,冰川作用强烈发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 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 晚新生代冰期规模最大,地球上的高、中纬度地区普遍 为巨厚冰流覆盖。当时气候干燥,因而沙漠面积扩大。 中国大陆:在冰期时,海平面下降,渤海、东海、黄海 均为陆地,台湾省与大陆相连,气候干燥、风沙盛行、 黄土堆积作用强烈。 冰川作用规模大且频繁:根据研究,第四纪冰川作用有 20次之多,而近80万年每10万年有一次冰期界,岩石圈分裂和扩 张,地慢物质涌出产生新的洋壳,生长作用。 (3)转换断层---沿此种边界既无板块增生,又无 板块消减而是相邻板块作剪切错动。与洋脊或海 沟相伴。地震和构造变形。 (4)地缝合线---特殊的消减作用边界,两个大陆 之间的碰撞带。当大洋板块俯冲到最后阶段,洋 壳消亡,两侧大陆碰撞拼合,由于挤压在其焊接 带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 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板块学说主要论点: 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六个大的地壳块体(板块), 他们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各板块边缘 结合地带是相对活动的区域,表现为强烈的火山 (岩浆)活动、地震和构造变形等。而板块内部是 相对稳定区域。
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
圈)板块; 2.板块由于软流圈运动而运动,如传送带; 3.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 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 的进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4.四种板块边界类型:(山弧)岛弧-海沟系、洋中脊、 转换断层、 在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前三种边界位于 洋底或洋陆交接处。 5.各边界运动方式: (1)岛弧-海沟系:相向运动消减作用,属聚敛性板块边 界。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挤压引起强烈地震和构 造变形。由于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形成岩浆,就 引起岛弧(山弧)火山作用与侵入作用,以及与构造变形 及岩浆活动相关的变质作用。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e5412af483c4bb4cf6ecd1b2.png)
第四纪地质
(6)冰碛物与冰水沉积物。冰川融化, 其搬运物就地堆积形成冰碛物。冰碛物的主 要特点是巨大的石块和泥质混合在一起,粒 度相差悬殊,缺乏分选,磨圆差,棱角分明, 不具成层性,砾石表面常具有磨光面或冰川 擦痕,砾石因长期受冰川压力作用而弯曲变 形。
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可冲刷和搬运冰碛 物进行再沉积,形成冰水沉积物。冰水沉积 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和良好的层理。
第四纪地质
(4)冲积物。冲积物是指河 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冲积物是平原区地下主要含水层系 和工程建筑的基础。冲积物主要分 布在河床、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 角洲中,其成分非常复杂,河流汇 水面积内的所有岩石和土都能成为 该河流冲积层的物质来源。
冲积物的分选性好,层理明 显,磨圆度高。山区河流沉积物 较薄,颗粒较粗,透水性很强, 抗剪强度高,承载力较大,几乎 不可压缩,是良好的地基地层。 但在山区河谷地带进行工程建设 时,必须考虑山洪、滑坡和崩塌 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的下限一般定为248万年。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分为早、中、 晚三个世,它们的划分及绝对年代如表所示。
第四纪地质
1.第四纪地质概况 大 约 在 200 多 万 年 前 地 球 上
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最 重大的事件。在北京周口店附近 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生活在四 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的 头盖骨
“ 第 四 纪 ” 一 词 由 1829 年 法 国地质学家德努埃所创,他把地球 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四纪是指 地球发展历史中最近的一个时期。
1839年赖尔把现生种属海相 无脊椎动物化石达90%和含人类 活动遗迹的地层划为第四纪,奠 定了第四纪地层划分系统的基础 。直到1881年第二届国际地质学 会才正式使用“第四纪”一词。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17ead727ddccda38366baf14.png)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山间盆地等。由
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
小型地貌:残丘、谷坡、沙丘、小的侵蚀沟。由外力地
质20作20/4/用12 造成。
13
三、第四纪地貌
(2)地貌的形态分类
2020/4/12
14
三、第四纪地貌
(3)地貌的成因分类
内力地貌:构造地貌 火山地貌 外力地貌:风化地貌、重力地貌、水成地貌、冰川地 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和黄土地貌等。
作为建筑地基时,要注意尖灭 和透镜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及 泉水出露形成的沼泽
2020/4/12
6
4.冲积物
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根据形成条件和环境分为:河床冲 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河口三角洲冲积物。
1.碎屑物质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好
2.具有清楚的层理构造,
3.具有良好的韵律性,表现在剖面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沉积物 交替、重复出现
可作为良好的建筑场地
2020/4/12
11
8.风积物
干旱地区,地面无植被保护,岩石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在风 力减弱时发生沉积形成风积物。最常见的是风成砂及风成黄土 。 1.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层理和大型交错层理 2.风成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均匀互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2020/4/12
作为建筑地基时,要注意不均 匀沉降和土坡稳定性问题
2020/4/12
3
2.坡积物
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于本 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角处,成为坡积物。
1.坡积物的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往往有关 2.坡积物一般不具层理,有时局部可有层理 3.碎屑物因搬运距离可以具有磨圆性和分选性 4.坡积物厚度因坡形变化较大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6468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7.png)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中最近的一个时期,始于2.6万年前,至今仍在持续中。
它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是第四纪的显著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变化幅度大,周期长。
这种气候变化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气候带的移动等。
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第四纪的另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变。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水域污染等。
人类文明发展迅速是第四纪的重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污染等。
第四纪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这些特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四纪时期的独特面貌。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以应对第四纪时期所带来的挑战。
第四纪地貌学
![第四纪地貌学](https://img.taocdn.com/s3/m/1953669ddd88d0d233d46ac4.png)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全新世早期:11~7.5Ka BP全新世中期:7.5~2.5Ka BP全新世晚期:2.5~现在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名词解释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dca6f39b6648d7c1c746a1.png)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名词解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下游地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极性期:地质历史时期,地磁极性呈现一系列不等频正、反交替变化,极性时间保持在1Ma左右者,称极性期。
残积: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
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
地球轨道偏心率:指地球轨道椭道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夹角,也称黄赤大距。
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23°26′。
岁差:在天文学中岁差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
顺构造地形: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丹霞地貌: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地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
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坡缓而长,称为后坡或单斜脊,它构成山地主体。
组成后坡的岩层,也是硬岩层。
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故名单面山。
猪背山: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d21388e53a580216fcfedc.png)
2.第四纪是什么?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260万年至一万年前)和全新世(一万年前至今)。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 质谱检测技术简介质谱法(mass spectrography, MS)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直接测量物质微粒的技术。
应用于1. 对物质组成、结构进行定性检测 2. 准确测定物质相对分子量质谱过程简介质谱法一般原理化合物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气化成气态分子。
气态分子经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离子分子。
离子分子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带正电)。
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与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照各自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被收集并记录成谱,叫质谱。
所以,以正离子的质荷比(m/z or m/e)为序,排列的图称为质谱(mass spectum MS)。
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5. 试述第四纪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第四纪的划分及其绝对年代: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6.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7.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 250-240万年 180-160万年 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8.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9.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10.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25d7d37f1922791688e84c.png)
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此时 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后 退),同样引起了生物群迁移,但伴之以生物 繁荣。 冰后期:指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退缩以来的 温暖时期。即全新世全球气候转暖的时期。它 的年龄世界各地不一。一般认为冰后期开始于 距今10,000~11,000年前。(瑞典为8500年前, 阿尔卑斯20,000年前,北美为20,000~35,000 年前)
2013-7-14
7
1. 冰期与雨期等若干概念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基本性质是寒冷和温暖气 候的交替,表现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兴衰,从 而专家们建立了冰期、间冰期及在非冰川区出 现相应的雨期,和间雨期等概念,现分别介绍 如下: 冰期:指地球上冰川规模扩大,气候显著变 冷的时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今低8~13℃,此 时极地和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 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群的迁移或部 分绝灭。
2013-7-14
12
年代 100千年 晚更新世 200千年 300千年 中更新世 400~600千年 700千年 800~900千年 1000~1100千年 早更新世 1200~1300千年 1400~1900千年
欧洲 伏尔姆 冰期 晚期 早期
中国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 间冰期 庐山冰期 大姑-庐山 间冰期 大姑冰期 鄱阳-大姑 间冰期 鄱阳冰期 龙川-鄱阳然条件
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善于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行 事,用于指导工程建设、地震预报、农业规划、 找水、探矿等。
2013-7-14 5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时期,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全球 性的古气候曾出现过多次寒冷的冰期气候。 在地球历史上,温暖时期占9/10。但在第 四纪历时很短,古气候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在 全球性气温普遍下降的背景上,多次出现大规 模的冰川活动。这些气候的波动现象,使第四 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生物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第四纪
![第四纪](https://img.taocdn.com/s3/m/c9dae789a0116c175f0e4801.png)
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1)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
第四纪:是新生 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 原因的一门学科。 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第四纪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气候旋回(书P17)
二、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地貌的形态(P31) :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形态:地貌形态分为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联系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2.研究内容
(1)第四纪气候主要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气候总的特征:全球气候降温背景下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冰期与间冰期)。
(1)第四纪生物界: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以现代哺乳动物占优势;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以真象、马的出现为特征。
(3)第四纪沉积物及其研究方法: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4)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方法:生物学法、气候学法、岩石学法、地貌学法、年代学法、历史考古法、多元标志法、综合分析对比法。
(5)第四纪年代学 :基本原理、测年范围、方法评价。
(6)地球表层的形貌研究:影响因素、年代、发展阶段。
(7)第四纪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定义、表现、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名词解释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bf10c8c5da50e2534d7fba.png)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名词解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下游地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极性期:地质历史时期,地磁极性呈现一系列不等频正、反交替变化,极性时间保持在1Ma左右者,称极性期。
残积: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
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
地球轨道偏心率:指地球轨道椭道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夹角,也称黄赤大距。
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23° 26 6。
岁差:在天文学中岁差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
顺构造地形: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丹霞地貌: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地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
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坡缓而长,称为后坡或单斜脊,它构成山地主体。
组成后坡的岩层,也是硬岩层。
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故名单面山。
猪背山: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5807336bd97f192279e97f.png)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5.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形成条件:陡坡岩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侵入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体与边坡联结力,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体突然发生崩塌。
6.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dc45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0.png)
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代——第四纪的地质过程和事件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关注的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大约200万年以来的地质变化。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对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冰川、冰期等与冰雪有关的地貌和过程,以及与这些地貌和过程相关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冰川、冰期等地质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第四纪时期地球的气候变化、陆地演化和生物演化等重要问题,对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和未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冰川和冰期等概念。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探讨其对理解地球历史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有望为人类认识地球系统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步介绍第四纪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向读者展示这个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够对第四纪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讨论和解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关名词。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中给出第四纪地质学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研究对象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其中,2.1小节将阐述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范围,以便读者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我们将逐一解释几个重要的名词,包括冰川和冰期。
其中,2.2.1小节将解释冰川的概念、形成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地质现象的关系。
2.2.2小节将详细介绍冰期的定义、特征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纪名词解释
![第四纪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dca648b307e87100f6960f.png)
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
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
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
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2feb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d.png)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始于约250万年前,至今仍在继续。
它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生物和地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以下是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1. 全球气候变化:在第四纪期间,全球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冰川覆盖的周期性增长和减少,以及气温的大幅波动。
2. 孕育了现代人类:在第四纪早期,人类开始出现并演化成为现代人类。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
3. 生物多样性减少:第四纪期间,许多动植物物种因全球环境的变化而灭绝或减少。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 地质活动增强:在第四纪期间,地表上的地质活动增强了。
这些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
5. 活跃的冰川:第四纪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冰川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球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而且冰川在不断地移动和改变地形。
总之,第四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470239bd64783e09122bf0.png)
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1.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我们的时代:第四纪
![我们的时代:第四纪](https://img.taocdn.com/s3/m/1c5c349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7.png)
我们的时代:第四纪6500万年前那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 )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目前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年代地层表(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中使用的第四纪下界为2.58Ma。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第四系一名是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见新生代)。
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
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
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
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
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
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
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
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
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
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
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
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
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
L-型左旋,D-型右旋。
L-型天然蛋白氨基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由L-型转变为D-型,这种转化直至达到平衡时才结束,并最终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的混合物,从而失去其旋光性,称此为外消旋作用。
但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埋藏时间。
因此,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只要测出氨基酸的D/L比值,可推算出样品的地质年龄及其古温度。
1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即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导致冰川扩展和气候带迁移。
1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乃两个冰期之间的显著温暖时期,引起冰川退缩,气候带迁移。
1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的次一级变冷时期。
又称副冰期。
14、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乃冰期或间冰期中次一级温暖期。
15、阿尔卑斯冰期模式的建立: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新、老两条冰碛带及其上的黄土,加以追索,确定了该山区的四种不同风化程度和地貌部位的砾石层(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为四期冰碛和冰水层。
按照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了先后次序,定出四次冰川作用期。
由老到新取名为昆兹、民德、里士、玉木(附近的四条小河名)冰期和它们之间的三个间冰期。
又按各期冰碛物范围,相应雪线高度和被切割谷地横断面积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各期冰川的相对规模和各间冰期的时间长短。
16、末次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后半期(绝对年龄为75kaB.P.~11 kaB.P.)的相对寒冷期,称为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2、3、4号。
17、末次间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前半期(125-75KaB.P.)的相对温暖期,称为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5号。
黄土磁性地层序列的S1。
18、晚冰期(冰消期):人们把15~11KaB.P.冰盖消融的时期称为冰消期,因为这时刚脱离盛冰期,气候仍然较为寒冷,则又把冰消期称为晚冰期。
19、冰后期:晚冰期之后,包括今天在内,尚未出现下一个冰期的一段类似间冰期的气候,称冰后期,它与晚冰期的界线为11(或10.5) kaB.P.。
20、盛冰期:玉木第二冰阶(最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第2号谷,绝对年龄为2.3-1.1万年B.P.21、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地球的轨道三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会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的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性变化的驱动力。
22、文化期:含有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叫文化层,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址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23、二元相:常见的典型冲积物明显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积物,上层为较细的河漫滩相冲积物,上下两层组成河流沉积物的二元结构。
4、层型:俗称标准剖面或典型剖面,它是划分过的地层,可以当作“标准化石”到其它地区对比使用。
标准地层剖面俗名典型剖面,又称层型。
25、黄土:风成的黄色粉砂,是经过风力搬运而沉积的未经扰动具有特殊性质(富碳酸钙、大空隙、无层理和遇水易崩解)的黄色粉砂土。
黄土旋回: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湿的交替。
26、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而发生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过程成为风化作用。
27、岩石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28、古土壤:过去自然景观下发育的土壤称为古土壤。
被埋藏的古壤称为埋藏古壤。
裸露于地表的古土壤称为残余土壤。
29、大西洋期:又称温度最适宜期,时间为7.5-5kaB.P.,气候温暖湿润,这个时期也是全新世最大的海侵期。
平均气温较现在高2℃,降水量变多,雪线普遍上升,欧洲和地中海发生海侵。
30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
31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32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于地壳表面的外壳。
厚度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米。
33地滑作用: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沉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叫做地滑作用34河流阶地:位于一般洪水位以上,古河谷所构成的沿河平台。
阶地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凸岸(凹岸主要是侵蚀作用,凸岸接受沉积作用)35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各种现象的总称。
地下水在形成岩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36海岸带:浪基面以上,海洋与陆地两类营力共同作用的地形,因呈条带状分布的地带。
37海滨带:由现代海岸带、上升海岸带和下降海岸带所组成的一个古代的和现代的波浪作用地带38冰川:陆地表面大规模缓慢运动的冰体。
39冰碛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40、季候泥: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所形成的纹层状沉积叫季候泥,也叫纹泥。
41风力地貌:由风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力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风积物:砂、粉砂、黄土42风砂流: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因而出现气压差和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而产生风。
风将地表砂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砂流43风砂作用:风砂流对地表物质所产生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44构造运动地形: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
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形:可以看出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看不出明显的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45、地形的倒置:正向地质构造表现为相对低的地形,而负向地质构造却形成相对高地形的现象。
46不可逆进化定律即使一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它祖先一样,它也不会后退到和它的祖先一样,而是向前发展并出现新的种属。
作用: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47、绝对年龄法:按年计算第四纪地质事件的测定方法,叫做绝对年龄法。
48相对年龄法:研究第四纪时间的顺序,即一个事件对于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时间的先后和时间的相对长度,而不计其绝对年龄的方法,叫做相对年龄法。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50 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51 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52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回53 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54 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期,持续了约1.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
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种,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他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最早由H.Heinrich发现,古此把这一事件称为.....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种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
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55: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的底层剖面古地磁极性事件的测量,并辅助了大量的K-Ar法测年数据,把不同事件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成地球极性时间表。
56释光测年:是利用测量一些矿物碎屑一光能的形式释放储存在内部的能量来测量沉积物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