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fffc2c168884868662d639.png)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有同学认为;课文名著导读“专题探究·话说唐僧师徒”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说法不准确。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结合下列回目的相关内容,简述原因。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答案】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解析】【分析】阅读《西游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西天取经的团队除了唐僧师徒四人外,好有小白龙。
“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一回写马却被恶龙吃掉了。
恶龙打不过悟空藏匿涧底,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坐骑,此为小白龙。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一回写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
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
悟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一回写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修得正果。
故答案为: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等要耳熟能详。
要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a408e453610661ed9f4fc.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分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合适。
真君因不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映出的生活哲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积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要结合选段进行分析理解。
2.(题文)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
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②“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①________②________(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1d13d0029bd64793e2c57.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
……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这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人名)创作的《________》(作品)。
(2)补全回目名:唐三藏路阻火焰山,________。
(3)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2)芭蕉扇(3)“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解析】【分析】文段出自小说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文段中的“钗裙”指的是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
根据小说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可知,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导致铁扇公主和儿子红孩儿母子分离,所以铁扇公主才对孙悟空怀恨在心。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⑵芭蕉扇;⑶“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本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小说的作者是吴承恩;⑵本题考查对名著《西游记》相关知识的了解能力;⑶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2.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f1a5885f0e7cd185253685.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________(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d1611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b.png)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1.《朝花夕拾》是___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以下问题:1)在___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和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先生。
2)《父亲的病》一文的结尾处,作者回忆起父亲临终时“我”在___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
作者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懊悔和自责,认为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是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痛苦。
3)《湘行散记》是___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在《鸭窠围的夜》一文中,作者描绘了雪夜火光的___,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答案:(1)___和___先生。
(2)作者懊悔并自责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和痛苦。
(3)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解析:(1)___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___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___先生。
(2)《父亲的病》是___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和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___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___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慨。
要题型。
阅读名著时,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其次要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来分析人物;最后,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性格。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0074a551810a6f424869b.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
“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你还能说出这本书里的两个故事吗?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________;西天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被封为________。
【答案】(1)伊索寓言;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2)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解析】【分析】(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很多,如《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猫和母鸡》《驴和骡子》等。
(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如意金箍棒。
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珍铁,放在东海。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
《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⑴伊索寓言;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⑵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作者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西游记》把握重点情节。
2.名著阅读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7b9950a1c7aa00b52acba1.png)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3ebdaa79563c1ec4da7120.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
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
”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
莫当耍子。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
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b4f9edfd0a79563c1e72c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1)阅读小贴士,为下面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
第一组:①《白洋淀纪事》:②《湘行散记》:第二组:③《猎人笔记》:④《镜花缘》:A.冀中平原的诗意与浪漫,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普通劳动者的胸襟和品性,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
B.君子国、大人国、歧舌国、女儿国、黑齿国、淑士国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
想象绚丽斑斓,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学”小说。
C.一部深沉奇丽的乐曲: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交织,独特的自然世界与别样的生命形态交融,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的无奈与无常.....D.一个俄罗斯作者行猎漫游见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高尔基称之为“异常优美”的作品。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①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②罗刹说“坑陷我子”是指哪件事情?(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请结合《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一两件鲁迅先生“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的事,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1)①A;②C;③D;④B(2)①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
②罗刹女与牛魔王的儿子是火云洞的红孩儿,因捉拿唐僧,要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善财童子。
罗刹女因见不到儿子对悟空怀恨在心。
(3)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79f8c0ddccda38376baffe.png)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7dedbaa8114431b80dd817.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这段话选自哪部作品?我没有那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2)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写出人物)【答案】(1)选自《朝花夕拾》;当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父亲让我背《鉴略》,等我背完的时候我已经没兴趣了。
(2)藤野先生【解析】【分析】(1)《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藤野先生》——记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据此识记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⑴选自《朝花夕拾》;当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父亲让我背《鉴略》,等我背完的时候我已经没兴趣了;⑵藤野先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掌握能力,结合积累和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⑵对于此类题,需要学生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和重点的语句,一般题目中的语句都是课内要求背诵的内容,平时可以多记多练。
2.名著阅读。
(1)……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她”是________。
(2)因为阻止我们吃冰导致我们大半天玩不成,________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A.沈四太太B.衍太太C.我母亲(3)《藤野先生》中作者放弃学医改学文学的原因是()A.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C.想拯救国民的精神D.生活条件太差【答案】(1)阿长或长妈妈(2)A(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cb6cbec5da50e2534d7f38.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b8a91c960590c69fc37633.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d91526f242336c1fb95e43.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两拳。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破鼻子,満出些血来,擦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间间眼火焰齐生。
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涮,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诚天炽地。
八戒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热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读,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帅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实奏乐,欢笑不题。
(1)选段所说的妖精是谁?孙悟空为何要和他大战一场?胜负如何?(情节关联)(2)这妖精的结局如何?请概括一下。
(相关情节)(3)红孩儿最终被擒,这件事给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惹下了怎样的麻烦?(相关情节)(4)这个情节体现了红孩儿怎样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答案】(1)那妖精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独子红孩儿。
因为红孩儿掳走了唐僧,孙悟空说起当年与牛魔王结拜,希望能套个人情,红孩儿不肯,惹得猴王兴起,于是大战一场。
因红孩儿施妖法放火,孙悟空没有取胜。
(2)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将红孩儿陷于天罡刀刀从中,红孩儿从此戴上了一个金箍儿,成为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
(3)红孩儿被捉,使牛魔王和罗刹女大为恼火,在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时候百般刁难,就有了“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4)红孩儿先用计骗取唐僧,然后大战悟空和八戒,体现了他武艺高强、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的性格【解析】【分析】(1)从文本叙述的故事来看,所说的妖精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b9be71aeaad1f347933f0c.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分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合适。
真君因不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映出的生活哲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积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要结合选段进行分析理解。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49198eb4daa58da1114a0e.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
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
”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
莫当耍子。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
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d53505ad02de80d4d840f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________ 。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________篇,原名《________》,后更名为《朝花夕拾》。
【答案】(1)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2)10;旧事重提【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大家基本都知道,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根据这个不难推断出这个文段出自《西游记》,《西游记》中受欢迎的章节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填写。
(2)《朝花夕拾》学生比较熟悉,《朝花夕拾》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⑵10;旧事重提。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⑵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________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d83a2827284b73f3425043.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怀念长妈妈的《________》;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________》;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答案】(1)阿长和<山海经>;五猖会(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朝花夕拾》。
①《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③《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④《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⑤《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⑦《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⑧《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⑨《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⑩《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4627dd27284b73f342500a.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________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________。
【答案】(1)观音菩萨(2)斗战胜佛(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
“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
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
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观音菩萨;⑵斗战胜佛;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根据作品和选项内容,为作品选择相应的选项。
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________②《白洋淀纪事》________③《湘行散记》________A.澄澈纯净的山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
B.跨越了盲聋的身体障碍与折磨,她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成为强者的永恒象征。
C.本书以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严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答案】 B;C;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探究。
准确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B、写聋、盲、哑的残疾人海伦·凯勒的顽强精神,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作品是《白洋淀纪事》,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A、描写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作品是《湘行散记》。
故答案为:B;C;A;【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探究评价。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
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阅读名著,完成小题最是书香能致远——即便合上了书本,仍有些文字留在你的记忆中,有些人物触动你的心弦,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与感悟,完成下列表格。
点位置也要指出;衍太太【解析】【分析】① 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②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国民,而且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体现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
③ 《父亲的病》和《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
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
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故答案为:① 爱丈夫爱国家;识大体顾大局;② 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③ 衍太太。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掌握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3.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1)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散文集《________》,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作家________创作的《白洋淀纪事》,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2)阅读下面《朝花夕拾》片段,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①这部分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一文。
②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却不高兴,原因是________。
③试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说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________。
【答案】(1)湘行散记;孙犁(2)五猖会;因为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从未指责过父亲,令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湘行散记》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本书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苇》等四十余篇经典作品。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情节主题的掌握。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故答案为:(1)① 湘行散记;② 孙犁。
(2)①五猖会;②因为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③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从未指责过父亲,令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情节主题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4.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而且背岀来。
在百静中,我似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 。
(2)文段中画线句子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为什么作者却只记得前四句?(3)请你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答案】(1)鲁迅;《朝花夕拾》(2)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3)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可这时候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要求背会之后才能去看戏,因此我当时背《鉴略》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因此只记得前四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做法,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但是父亲全然不顾我的感受,要去我背会《鉴略》之后才能去。
好不容易我背会了,再去看戏,已经没有了兴致。
因此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鲁迅;《朝花夕拾》⑵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⑶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评价人物行为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者事件评价人物。
5.初一(1)班开展《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小明在读《狗·猫·鼠》的过程中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帮他解释吗?(1)鲁迅饲养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是怎么死的?(2)同样一种动物——猫,为什么在鲁迅的笔下让人见之生厌,而在郑振铎的笔下犹如相伴的小侣?(3)我很喜欢猫,但我的同桌特别讨厌猫,我们应该怎样相处?【答案】(1)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2)【示例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喜好,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
鲁迅讨厌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见之生厌;郑振铎喜爱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觉得可爱。
【示例2】作者表面上写的是对动物的看法,实际上是对人的看法、社会的看法……(3)示例:尊重彼此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打扰(干预/改变)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