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3d41b0cf26fff705cc170a84.png)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控,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
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一、S—O—R人的因素模型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危险构成和显现危险的紧急时期),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认识的)和行为的(生理输出)响应。
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
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
瑟利模型如图2-2。
二、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模型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
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变异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
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
安德森对瑟利模型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一个不可控系统,例如闪电,不能为模型的开始组所阐明)。
问及系统是否能观察到(通过仪表或人的感官),阻止察觉是否可能主要指有无噪声、照明不良或因栅栏而阻碍了对工作过程的察觉。
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信息包括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力不佳而察觉不到,即不完整的信息。
sor模型理论
![sor模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c5286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3.png)
sor模型理论Sor模型理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一大分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A. Sor在1940年建立的。
它的主旨是: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和社会环境间的矛盾状态。
总之,可以说Sor模型理论是一种包含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心理学模型。
Sor模型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情绪和性格,以及其他因素如健康状况;外在因素则涉及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行为,以及家庭、学校、团体等社会系统的基本法则。
Sor模型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个人行为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矛盾表现出来的,而且这些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在个人因素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因素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系统性的更新、修改和协调过程也就是Sor模型的核心。
Sor模型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解释社会问题,如犯罪、青少年犯罪、职业压力、自杀行为等等。
它也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心理学,如个体心理咨询、家庭心理治疗、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老年心理治疗等。
因此,熟悉Sor模型理论,以及如何适用它来解释社会问题和临床心理学问题,对加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Sor模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作用,并且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之间也会产生矛盾。
它解释了心理问题过程的复杂性,强调了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动态性,从而提供了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所以,Sor模型理论为我们解释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PSH原理.概要
![PSH原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5eba73b59eef8c75fbfb3b5.png)
第三讲整体人模型:“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与“基本人际状态”理论与假设人的存在有生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人的需要也分为相应的三个层次,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是人行为的原动力。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这些需要是如何满足的。
人本是一个“心物交互多维动态平衡体”,讨论人的行为必须从多维度、动态平衡的角度进行。
但遗憾的是,目前主流社会科学却基于“科学”的需要却趋于将人割裂开来、静态地把握。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人本是整体的,但整体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社会科学便将人割裂为政治、经济、宗教、心理、社会诸方面。
现代社会科学的发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将研究对象不断分割的过程,不精细分割似不足道为科学。
第二,第二,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更受“人心”(如同侪的压力、他人的奉承、自尊心、对未知的恐惧以及报复心等多种情感因素)所左右,而“人心”不易“科学”把握,为得出科学结论就须尽量将其剔除,故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社会交换论、博弈论等,皆是建立在“理性人”预设基础之上,即假定人都是依据自身利益做出理性决定,而事实上,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专门研究“人心”的现代心理学诸学科也因急于想成为科学而将不易“科学”把握的社会和文化脉络对人心的影响剔除出去,偏重那些生理基础的方面。
第三,第三,人的存在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场”,而“场”远没有确定性实体——个体——容易把握,现代社会科学趋于把人还原成单个的原子,目前社会科学的主要范式和理论可以说主要建立在西方“个人”社会基础上。
但“个人”只是人存在的一种特殊系统,是一种冻结了许多条件的特殊的“场”,依据这种特殊系统的范式和理论来把握人,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第四,此外,目前主流社会科学上没有一种将人作为一个“动态平衡体”来把握的成熟的理论模型。
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把握人的理论模型,而心理文化学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ppt课件
![《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373cb151e79b896802266c.png)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事故链理论
事故链——要防止事故的发 生,只要将导致事故链条上 的某一环节截断就可以了。 事故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 往涉及许多人 所有案例都包含一系列人为 因素问题,形成了一条事故 链。
如果在管理、维修和机组这些出差错的环节上,建立预防差错的有效 措施,使“链条”中的任一环节断开,这些事故征侯/事故就可能避免。
1)差错减少:旨在直接介入差错源本身。如给维修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改善照明 条件、完善工作单卡等。 2)差错捕获:指假设已犯有错误,试图在航空器出场前“捕获”差错。如相互检 查、专职检验、验证、功能与操作测试等。 3)包容差错:指系统有能力接受差错而不会产生灾难(或十分严重)性后果。如 航空器上多系统中(这样,单个差错只能引起一个系统故障),结构检查大纲 可允许在疲劳裂纹到达临界长度前,检查人员有多次机会发现裂纹。
2.2.2 违规
违规是指故意偏离安全操作程序、标准或规章。 1. 违规 vs. 差错 1)共同点: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差错当事人和违规当事人都不愿造成不良后
果。 2)不同点:违规当事人事先知道、有意偏离了安全操作程序、标准或规章;而 差错当事人事先不知道,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3)错误(mistake):错误是一种由于错误的计划或者意图所带来的特定类型的 差错,也就是说,人做了某些自认为是正确的事,而事实上这件事却是错误 的,例如在安装飞机风挡的时候,由于错误的判断,选择了错误的螺栓。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4. 人为差错控制——控制方法:减少差错、捕获差错、包容差错
第2章 人为因素基本理论及模型
圆盘漏洞理论
哪个事故都逃不过人、机、 料、法、环这个“五行轮”。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98ceea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4.png)
有关人的心理模型
人的心理模型是指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来构建,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情感和决策的内在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模型:
1.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人的思维方式、信念和态度决定的。
2.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的影响。
3.人本主义模型:认为人是积极和自我实现的,人的行为和情感是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观决定的。
4.生态系统模型: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多元智能模型:认为人的智能是多种形式的,包括语言、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
这些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研究。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d2d6c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a.png)
人机系统模型的概念人机系统模型是描述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在特定环境中,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效果。
人机系统模型通常包括人类因素、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
1. 人类因素人类因素是指人在人机系统中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感知能力:人类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 反应时间:人类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反应时间。
* 错误率:人类在执行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概率。
* 学习与适应能力:人类具有学习和适应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能力。
2. 机器因素机器因素是指人机系统中机器的性能和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计算速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
* 存储容量: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容量。
* 界面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包括用户友好性、直观性和功能性。
* 机器故障率: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
3. 系统因素系统因素是指人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包括但不限于:* 通信协议:系统中各部分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 数据流程:系统中数据流动的路径和方式。
* 控制策略:系统中对各个组成部分的控制方式和策略。
* 系统可靠性:整个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人机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工作场所:如工厂、办公室等。
*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 物理环境:如噪声、光线等。
* 社会文化环境: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总结人机系统模型是研究和设计人机交互系统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人类因素、机器因素、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人机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b7f77c3d5bbfd0a795673bf.png)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摘要:讨论了特质学派及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6个方面的局限性。
分析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特质;人格;因素分析;模型;预测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这六大学派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特质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对个人差异作出量化评定,是运动心理学领域心理选材与心理评定的重要理论基础。
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功伟绩,但本文仅从局限性的角度对该学派及其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1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性1.1 什么是五因索模型长期以来,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求普适性的特质分类,但对于应当用哪些人格维度来解剖和描述人格,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提议采用多至16个维度、有的提议采用少至2或3个维度(Vemon,1964)。
经过漫长的探索,最近,人格心理学家似乎逐渐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认为人格维度的数量可能是5个。
1949年至1981年的人格维度研究表明(John,1990),以下五大特质因素是这些研究的共同归宿:神经质(Neuroticism,N),外向性(Extroversion,E),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O),随和性(Agreeableness,A),意识性(Conscientiousness,C)。
简述性格的五因素模型
![简述性格的五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ebcdb70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a.png)
简述性格的五因素模型
性格的五因素模型(FFM)是一种研究人格结构的理论模型,由爱因斯坦发展起来,也被称为“爱因斯坦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基本特质。
这五个基本特质是:神经质,开放性,责任心,友善性和情感稳定性。
首先,神经质研究了一个人的反应速度,以及其面对压力的内在反应。
其次,开放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好奇心和适应能力,以及其对新事物的开放性。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承诺的对象和责任的敬业精神。
友善性是指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时的友善态度。
情感稳定性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稳定保持情绪的能力。
这五个基本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此外,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体而言,性格的五因素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增加自我认知,同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只有当人们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性格特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推动自身发展。
格林斯潘五因素模型
![格林斯潘五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e4f7fa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a.png)
格林斯潘五因素模型
格林斯潘五因素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人格特质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和路易斯·高登提出。
该模型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因素: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责任感和宜人性。
外向性指一个人是否喜欢社交,神经质指一个人是否情绪不稳定,开放性指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和好奇心,责任感指一个人是否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宜人性指一个人是否容易相处和合作。
这五个因素互相独立,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并对其行为和态度进行预测。
格林斯潘五因素模型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最广泛使用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招聘、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领域。
- 1 -。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51575df50e2524de5187e14.png)
认为因素1、人为因素定义:人为因素是有关人的科学;关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人,人与设备、程序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人为因素涉及航空系统中的人所有特征;它经常利用系统工程学框架,通过系统地应用人的科学,以寻求人的最佳表现。
其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是安全和效率。
2、SHEL模型:SHEL模型是人为因素慨念模型,采用简单方法来认识复杂的系统,具体、形象的体现人为因素的研究范围、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模型中各界面的不匹配可能是成为人为差错的根源,人是模型的的中心,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其适宜能力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它部分必须适应它,并与这个中心部分相配合。
H人—硬件(工具) S人—软件(维修手册) E人和环境(管理机构、工作方式)L人和人(维修人员),各界面是锯齿型的。
3、墨菲定律:人们做某件事情,如果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迟早会有人按照这种错误的做法去做。
原文If there is awrong way to do it, that is the way you I do it.4、影响视力的因素:A。
生理因素;B。
摄取外来物质的影响;C。
环境因素;D。
与被观察物体有关的因素5、人耳完成两个十分不同的功能。
它通过接收空气中的振动来探测声音,其次,它负责平衡和感受加速度。
6、噪声能在工作场地产生各种不利影响:A。
令人烦躁;B。
干扰在工作场所人际交流;C。
由于听不清警告信号或信息而造成事故;D。
容易疲劳并影响精力集中;E。
听觉损伤;7、注意力:A。
选择注意力;B。
分散注意力;C。
集中注意力;D。
持续注意力;8、记忆力取决于三个过程:A。
输入;B。
存储;C。
输出9、记忆力分三个类型:A。
瞬时记忆力;B。
短期记忆力;C。
长期记忆力10、情景意识的障碍表现为:A。
缺乏沟通;B。
疲劳/压力;C。
超负荷工作/工作量不足;D。
“集体思想”的思维定式;E。
“急于求成”的心里状态;F。
降低操作条件;11、克服情景意识障碍的方法:A。
第四章 人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人的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379c9ebceb19e8b8f6baff.png)
人的因素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作用
视觉功能及其特性
听觉功能及其特性
人对刺激的反应特征 人的心理机能
4.1
人在人机系统中作用
从广义角度来看,人机系统是一个 “人——机器——环境”系统。 人与外界直接发 生联系的三个子 系统: 感觉系统 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
控制动作 (信息输出) 机器运行 信息处理
5. 视觉疲劳与残像 正残像:眼睛较长时间注视明亮的发光体或反射光体时,闭 上眼或转视到白墙上,开始时将出现与原物体的形 状色彩相同的像,此像称正残像。 负残像:正残像只保留极短的时间,消失后随之出现原形无 彩色暗影,此像称为负残像。
残像出现是视觉疲劳的表现。 残像出现是由于明视觉锥状细胞视敏度或色觉 细胞视敏度下降,适应时间增长所引起的。
1979年3月28日凌晨4点, •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三里岛 核电站, 一个临时的障碍引起该核电站一号机组供水系统和发 动机自动关闭。
在零点几秒之后,系统中建立的预备保险系统开始正常 工作, 提供新的供水系统。紧接着四个关键性的错误一起发生: 第一个错误发生在故障发生之前。 预备供水系统的管道被 维修工人关闭了。而这个维修工人从此就没有上班. 结果是核反 应中心由于得不到循环冷水的供应以排除它的热量,温度开始 升高, 并把周围的冷水变成蒸汽,压力迅速升高。 预备保险系统继续正常工作。圆形棒下降到反应堆使核反 应程序放慢。压力释放闸打开以释放在主冷却系统中产生的蒸 汽。 当压力下降到低于警戒水平后,自动释放闸收到了关闭的 信号。在这时, 第二个错误发生了,由于闸门失灵, 这个闸门并 没有关闭。
7.视野 指头部和眼球不转动时,人眼所能观察的空间范围。 视野以视角表示。
700
简述人格系统构成
![简述人格系统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b7ba50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b.png)
人格系统构成引言人格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人格系统构成是对人格的组成要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人格系统构成主要包含个体的特质、情绪、认知和意识四个基本要素。
特质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它们代表了个体的典型反应方式和特点。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构成单元,个体的特质决定了其行为和思维方式。
常见的特质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责任感和宜人性等。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包括愉快情绪(如喜悦、爱、满足)和不愉快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情绪是人格系统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和理解过程。
个体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其对世界的看法和问题解决的方式。
人格系统构成中的认知要素涵盖了个体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态度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方式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对外界和内在信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人格系统构成中的意识要素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识内容(如记忆、情感、欲望等)。
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使个体能够有意识地参与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人格系统构成的关系和影响人格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特质、情绪、认知和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首先,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特质的稳定性使得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相似的特质特点。
同时,个体的特质也会影响其认知方式和情绪反应,如具有高度外向性的人更可能寻求刺激、面对新事物持积极态度。
其次,情绪与特质、认知和意识密切相关。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认知方式和意识内容,如情绪愉悦的人更可能记忆和思考积极的事物;同时,个体的特质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其情绪反应,如具有神经质特质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担忧。
[心理测验]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
![[心理测验]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558fe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7.png)
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
在人格科学研究领域,传统上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
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到雷蒙德·卡特尔(R.B.Cattell)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
但是分析研究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发现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有很大的不同,一致性很小,没有取得共识。
但是,近十年来,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得出五因素模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基于问卷研究。
科斯塔(Costa)等人根据对16PF的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因素的NEO—P1人格量表(NEO—PI Five-Factor Inventory)。
该量表包括300个项目,被试在五点量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上指出每个句子表示他们自身特点的程度。
除了五个因素上的得分,被试还有为每个维度量表设置的六个测量特质水平的层面量表得分,这些层面量表提供了有关大五因素的每个因素内的行为的更大区分性。
有关人格大五特质因素和相关特征见下表。
人性的系统模型
![人性的系统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5cab611a6c30c2259019ee2.png)
人性的系统模型闵家胤人性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论题。
我们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意的解答。
原因是人太复杂了,人性太复杂了,用研究简单物质客体的直观方法、归纳方法、分析方法、思辨方法、线性因果关系方法、原子论—还原论方法,是不可能把人性搞清楚的。
本文采用适合研究有机组织复杂性的系统方法以科学的态度透视人和人性,建立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人性的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上来讨论人性。
你会看到,多层次的人性的会逐一显现出来,从最肤浅的人性到最深刻的人性。
第一步我们找出人的类属性的几个主要层次;第二步我们找出在每个层次上形成了什么系统;第三步我们看看作为每个层次上的系统的突现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相应地,我们将建立人性的三种系统模型。
第一步,我们找到人这个概念的外延逐层扩大的类归属:第一人是多种社会系统(组织)的成员;第二人是独特的个体;第三人是人;第四人是动物;第五人是生物;第六人是开放系统。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一”。
图1 人性系统模型之一第二步,我们将人的类归属逐一抽象成系统科学研究的某种系统,结果由里向外:第一人是耗散结构;第二人是生物遗传基因程序控制系统;第三人是信号语言控制系统;第四人是符号语言控制系统;第五人是独特的复杂大系统;第六人是各种社会系统的元素。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二”。
图2 人性系统模型之二第三步,我们研究这每一种系统的质的规定性,即它的本质属性,我们就得到“人性系统模型之三”。
在我们的模型上,由里向外,人的本质属性分别是:第一利己性;第二潜能的外化和自我实现;第三欲望和情感;第四智能、自我意识和理性;第五个性、气质、能力和性格;第六社会性、价值定向和自觉的能动性。
图3 人性系统模型之三在人性的系统模型上讨论人性在我们建立的“人性的系统模型之三”上,我们能推导出许多关于人性的结论,最重要的是:1. 在具有等级结构的人性系统模型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人人都具有的属性,在深浅和稳定性方面是有等差的。
TRIZ理论-小人法
![TRIZ理论-小人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8dd221d15abe23492f4d03.png)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① 分析系统的组成部分并用小人替代
组成:杯子、水、茶叶
喝水
8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① 分析系统的组成部分 并用小人替代
白色小人:杯子 黄色小人:茶叶 蓝色小人:水
② 模拟小人不同条件下 的行动方式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③ 按问题发生的条件将小人重组实现要求的结果
白色的小人就像门卫, 允许蓝色小人出去, 阻止黄色小人出去。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由此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改 进,最后将爆破装置制成接 点自上而下逐渐收缩,而金 属球改由一系列由大到小, 能与接点一一对应的金属圆 环形状,成功地解决了难题
模型对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小人法的目的
克服由于思维惯性导致的思维障碍 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
3
小人法
进行小人法的步骤
Step1 系统中各个部分想象成一组一组的小人。(当前怎样)。 Step2 用多组小人表征当前的系统矛盾与冲突(构建问题小人模型)。 Step3 研究得到的问题小人模型,并对其进行改造(打乱重组小人模 型),以便实现矛盾的解决。(构建方案小人模型)。 Step4 过渡到技术解决方案(方案小人模型)。
小人法
实例:茶杯设计
④ 按小人图示考虑实际的技术方案
最终方案: 在杯子内嵌入一个过滤网,茶水流出,茶叶留存在杯子内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小人法
实例:矿山爆破装置设计
矿山作业时,曾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爆破工 序,起初的2分钟内要完成10次爆破,矿工 通常用传爆管手动接通电路。但之后需要40 个接点并且接通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6~1S, 手工接通很难完成。
2章 系统中“人”的因素
![2章 系统中“人”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fe2644b69eae009581becfe.png)
1.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 3.胸锁乳突肌 4.胸小肌 5.喙肱肌 6.肱肌 7.腹直肌 8.腹内斜肌 9.拇长屈肌 10. 指深屈肌 11.耻骨肌 12.长收肌 13.大收肌 14.股中间肌 15.腓肠肌 16.趾长伸肌 17.伸肌上支持带 18.枕 额肌(额腹) 19.口轮匝肌 20.三角肌 21.胸大肌 22.腹直肌鞘 23.肱二头肌 24.腹外斜肌 25.肱桡肌 26.桡 侧腕屈肌 27.掌长肌腱 28.髂腰肌 29.阔筋膜张肌 30.缝匠肌 31.股直肌 32.股外侧肌 33.股内侧肌 34.髌 韧带 35.腓骨长肌 36.胫骨前肌 37.伸肌下支持带 38.枕额肌(枕腹) 39.斜方肌 40.三角肌 41.肱三头肌 42. 背阔肌 43.肱桡肌 44.肘肌 45.指伸肌 46.尺侧腕伸肌 47.臀大肌 48.股二头肌 49.半腱肌 50.半膜肌 51. 腓肠肌 52.跟腱 53.头夹肌 54.肩胛提肌 55.冈上肌 56.冈下肌 57.小圆肌 58.大圆肌 59.下后锯肌 60.旋 后肌 61.拇长展肌 62.拇长伸肌 63.示指伸肌腱 64.梨状肌 65.髂胫束 66.跖肌 67.比目鱼肌
只需一个人体尺寸百分 位数作为尺寸下限值的 依据
只需要第50百分位数( P50)作为产品尺寸设 计的依据 - Human
选用P1和P5作为尺寸下限值的依据
选用P10作为尺寸下限值的依据
99%或95%
90%
Ⅲ型 (平均尺寸设计)
一般工业产品
选用P50作为产品尺寸设计的依据
选用男性的P99、P95或 P90作为尺寸上 限值的依据;选用女性的P1、P5或 P10 作为尺寸下限值的依据 WUT Copyright
1.淋巴管 2.淋巴结 3.右肺静脉 4.主动脉 5.上腔静脉 6.右心房 7.胸导管 8.右心室 9.下腔静脉 10.肝毛细血管 11.门静脉 12. 肾毛细血管 13.身体下部周围毛细血管 14. 身体上部周围毛细血管 15.肺毛细血管 16. 肺动脉干 17.左肺静脉 18.左心房 19.左 心室 20.腹腔干 21.胃毛细血管 22.脾毛 细血管 23.肾动脉 24.肠系膜上动脉 25. 肠毛细血管
系统论重要模型(第五位面壁者)
![系统论重要模型(第五位面壁者)](https://img.taocdn.com/s3/m/9aba50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b.png)
系统论重要模型(第五位面壁者)
系统分为四大类:生物系统、社会系统、机械系统、生态系统
系统有三大组件:要素,联系,作用
正要素(正能量、正信息、资产)
负要素(负能量、负信息、负债)
联系(增强 -减弱)
作用(即时、滞后)
系统五种模型;
良性循环:正要素正关系
恶性循环:负要素正关系
滞后效应:顾名思义
贤者时刻:负要素负关系
回归平庸:正要素负关系
后两者统称为均值回归
示例:
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
贤者时刻
回归平庸
如何找到并克服生活中的恶性循环?
因果分析法:从结果向上分析原因,直至出现整个恶性循环。
克服:利用杠杆解;也可以在杠杆解前面加上仪式动作,减少意识消耗。
如何构建良性循环?
仪式动作良好小习惯
均值回归
why? 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不可能三角全都想要,全都要不到。
三取其二。
如何面对滞后?
建立了储蓄池,便有更大的缓冲地带,系统便有更好的适应力
好系统的三大特征(适应力、自组织、层次性)
适应力——模拟攻击、跳出舒适圈(小社死,小演讲…)
自组织——更好的因,系统运行质量更加的高效,便有更好的果
层次性——封装(高内聚低耦合),每套子系统建议有个仪式动作
[引]
自组织:一个系统不依靠外部指令运转,而是按照某种内在规则,自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现象。
鲁棒性: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
分形: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f5d40b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3.png)
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人格持质理泰一彝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宽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互因素模型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例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一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有固定的位置,各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大的美女编辑们人格的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下边我们介绍的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Catell,R.B.的、艾森克Eysenck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来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例如,在罗贯中笔下,忠君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和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例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l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考试大收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控,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
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一、SOR人的因素模型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对事件的理解以及生理行为响应。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和行为的响应。
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
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
瑟利模型如图2-2。
二、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模型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
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
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详见图2-3。
安德森对瑟利模型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
问及系统是否能观察到,阻止察觉是否可能主要指有无噪声、照明不良或因栅栏而阻碍了对工作过程的察觉。
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察觉情况,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用行动改变形势;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详见图2-4。
信息包括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力不佳而察觉不到,即不完整的信息。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误。
预期的信息指经常指导对信息收集和选择的预测。
就预测指导感觉而言,可能发生两种类型的失误。
一是操作者感觉上的失误,二是对危险征兆没有察觉。
只有当信息显示不安全时,预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负担过重,有压力、疲劳或药物作用,使操作者对收集。